海洋經濟(經濟術語)

海洋經濟(經濟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般認為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由這樣一些產業活動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範疇。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2003年5月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給出了一個政府認可的相對權威的海洋經濟定義.認為“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海洋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不同時期的各種海洋資源開發活動形成各種海洋產業,有傳統的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鹽業;近20年來形成的新興海洋產業,包括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油氣工業、濱海旅遊娛樂業、海水直接利用業、海洋醫藥和食品工業等;另外還有一些正處於技術儲備階段的未來海洋產業.如海洋能利用、深海採礦業、海洋信息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經濟
  • 外文名:marine economy
  • 主要表現:活動範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增加
  • 2006年總產值:18408億元
  • 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
概況簡述,發展狀況,歷史,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發展潛力,開發利用,快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勞動就業增加,新興海洋產業,推動行業發展,發展空間,項目規劃,把握機遇,地方實踐,政策支持,綠色發展,

概況簡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範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成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發展狀況

歷史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隨著陸地資源逐步緊缺,人類活動進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經濟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近年來的最高點10%;之後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經濟地位得到鞏固。預計後期隨著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
據數據分析顯示,2003-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21.08%。海洋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比重有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產業占比超過40%,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產業占比維持在5%-6%,第二、三產業占比則維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同比增長12.8%。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長,政府適時調整了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已經相繼提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海洋經濟產業將會有跨越式發展。

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占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準貨櫃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1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貨櫃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1994年的1.4倍。

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1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11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
海洋經濟海洋經濟

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12倍。

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1147億元,而1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發展潛力

開發利用

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10年,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藥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範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海洋經濟海洋經濟

快速增長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儘管增速有所放緩,海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較強勁的發展勢頭。據國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27303億元,同比增長6.94%。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8億元,同比增長2.8%;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11690億元,同比增長5.3%;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14455億元,同比增長8.8%。

產業結構變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畫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最佳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勞動就業增加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儘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範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經濟海洋經濟

新興海洋產業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畫(863計畫)。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推動行業發展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成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範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係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範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發展空間

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檔案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已開發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闢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占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藥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範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占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占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占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10年,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貨櫃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準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占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占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準方向,紮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項目規劃

海洋經濟發展是蘇浙兩省十二五發展的重點和亮點。記者從兩省發改委了解到,蘇浙已經或即將出台海洋經濟發展重大項目規劃,總投資超過2.6萬億元。
記者昨天從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辦公室了解到,該省即將出台《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規劃》,重大項目490個,總投資12631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將完成投資8020億元。490個重大項目主要涉及六大領域。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共136個項目,總投資2008億元,其中重點是海島道路建設。二是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共105個項目,投資3962億元,其中港口碼頭建設項目34個,分布在嘉興、寧波、舟山、台州和溫州等沿海城市。三是海洋清潔能源,項目40個,投資2572億元。四是海洋產業轉型升級,項目68個,投資2630億元,其中海洋石化項目是大頭,8個項目,投資高達2041億元。五是現代海洋服務業,項目97個,投資1153億元。六是海洋科教創新和生態保護,44個項目,投資306億元。
江蘇省2011年7月11日出台的《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畫》,明確十二五期間將重點推動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骨幹項目,項目總計180個,投資達13447億元。180個項目涉及四大領域。一是基礎設施,項目有70個,如連雲港港一、二期工程、南京下游長江水深超過12.5米的深水航道整治、連雲港及鹽城新機場建設等,總投資4342億元。二是海洋新型產業,60個項目,投資6261億元。先進制造業方面,將重點推進連雲港大型煉化一體化、東風悅達起亞乘用車、南通同方高亮度發光二極體等項目,形成汽車、船舶、風電裝備、光電等一批千億元級產業;現代服務業方面,將推進連雲港大陸橋國際航運物流服務集聚區、南通滬通科技城、大豐港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三是載體平台,項目有35個,投資2544億元。如建立科技創新平台,推進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連雲港)能源動力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產業研究院等公共研發平台項目;在新興產業和臨港產業等重點領域建設100家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解決沿海開發的資金問題,還將建設投融資平台,設立並運營沿海產業投資基金,爭取首期募集資金100億元,到2015年達到200億元規模,同時計畫組建沿海發展銀行。四是灘涂圍墾,15個項目,投資300億元。

把握機遇

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它主要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如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它們都屬於現代海洋經濟的範疇。
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已開發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已經形成,世界範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具的國家,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同時,我國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淺海灘涂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等等。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產業範疇不斷向多領域拓展,經濟總量逐年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成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1年到200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6.35%,遠高出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
我國海洋經濟區域布局基本形成,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海洋中心經濟區發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經濟區海洋生產總值之和約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88%。同時,沿海各綜合經濟區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深圳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構成的沿海經濟區域布局已經基本形成,海洋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總體看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總量持續上升,但仍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海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山東和上海,2008年總計占到全國海洋產值的53%以上;海洋開發仍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海洋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占全部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等海洋新興產業產值只占5%左右;不同區域海洋產業結構不均衡,區域海洋經濟的空間分布呈現較顯著的兩極分化態勢。
未來,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如何走好海洋經濟這步棋,充分發揮所擁有的海洋資源優勢,把握好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能否獲得新動力的關鍵問題之一。

地方實踐

海洋經濟正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1月和3月,國務院先後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而日前《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也正式得到批覆予以實施。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成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為了中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是中國首個群島新區。這也預示著海洋經濟正逐漸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成長不可忽視且潛力巨大的重要經濟成長點。
據有關資料,所謂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一覽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和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視為現代海洋經濟的範疇。”
進入新千年,全球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愈加重視,不光西方已開發國家加大了海洋開發的力度,聯合國也在2001年將21世紀定義為“海洋世紀”。中國這幾年同樣在不斷利用海洋經濟為中國經濟信託網發展作貢獻。據國家海洋局3月3日在官網公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12.8%,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7%,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22370億元,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16069億元。縱向與2006年海洋經濟占比GDP4%的比例相比,中國海洋經濟至少在數據上進步明顯。

政策支持

財政部、海洋局2012年6月3日發布通知,決定以發展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
這份名為《關於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的通知》明確:以海產養殖、海洋生物製藥等海洋生物產業為重點,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突破一批制約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重大技術,發展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企業。
資金扶持三重點
財政部發力,力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
其中,對於海洋養殖,未來資金將主要扶持三項重點技術,即工業用藻類和動物新種質高效養殖、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和離岸型智慧型化深水網箱養殖。
至於第一項技術,相關檔案稱將針對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對瓊膠、卡拉膠等大宗產品的套用需求,重點支持高含量、高產量的優異藻類和動物原料養殖,以及海馬、產毒河豚等海洋藥源生物新種質產業化等。
而在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方面,未來將圍繞精確控制、環境友好、集約式海洋生物工業化養殖,支持年產200噸以上的精準高密度循環水魚、蝦類養殖產業化示範,具備線上實時監控、自動調控與投餌、水循環率達90%和產品優質健康等特點,形成集成生物、信息與工程技術的精準生產體系。
眼下,在日益嚴重的海水污染環境下,工業化循環水技術的發展為海水養殖提供了另外一種有效規模化生產途徑。
各地動作頻頻
海南、廣東、山東……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各沿海省份動作不斷,紛紛出台政策並引導資金培育當地相關項目。
舉例來說,離岸智慧型化深水網箱養殖是沿海魚類養殖的推廣方向。據介紹,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作為高投入高產出項目,是當今魚類養殖最高生產力的代表之一。
就在“十二五”期間,海南、廣東、山東均計畫實現養殖規模翻一倍以上,包括國聯水產(6.150,0.00,0.00%)等公司也開展深水網箱產業園區計畫,大力推動相關技術套用。
對此,上述通知明確:未來將主要針對海水網箱養殖發展中的小型、分散等問題,支持年生產60個以上適合20米至30米水深的離岸型智慧型化深水網箱養殖系統,開展年產300噸魚類養殖的產業化示範,形成從苗種培育到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建立深水網箱養殖產業規範體系。
優勢產業先行
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以及海洋裝備的藍圖已現。
上述通知表示:將支持海洋生物創新醫藥、新型海洋生物製品和材料發展,包括海洋創新藥物(含二次開發)和中藥等。
在海洋生物製品方面,資金支持範圍包括年產150噸以上蛋白酶、脂肪酶等海洋新型酶類、年產15噸以上生理活性功能顯著的海洋糖類、脂類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等。
海洋裝備的支持範圍則涵蓋海洋觀測與探測裝備、海洋生物產業裝備和海洋工程配套裝備與設備三類。
下一步,相關部門要求山東、廣東、浙江等沿海示範地區在海洋生物高效健康養殖、海洋醫藥與生物製品、海洋裝備等三大領域中選擇一個最有基礎的作為示範重點,儘快取得突破。
未來,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將採取目標考核、滾動支持、包乾使用的方式,支持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化和市場培育。

綠色發展

國家海洋侷促綠色發展
2012年11月2日,2012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在上午的主論壇“2012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是中國發展海洋事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國家海洋局在促進中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上,將著力做好完善政策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探索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大對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研究等領域產業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海洋產業發展,儘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工作,大力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藍色經濟區。
二是提升海洋產業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示範套用體系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積極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一步最佳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重點加強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術的研究開發,支撐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綠色發展。
三是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海洋生態監控和生態災害管理,定期開展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逐步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海洋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有效提升海上溢油、赤潮、綠潮、海洋核輻射等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展典型海洋生態區的綜合整治和修復,加快海洋保護區網路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建設海洋生態文明。
四是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切實履行國際義務,做好“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運行工作。繼續組織實施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南中國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等國際項目,進一步推動《南海及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畫(2011—2015)》,吸納發展中海洋國家參加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計畫,積極為開發中國家提高基礎能力提供資金支持,培養海洋人才。與有關國家、國際組織在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防災減災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