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城鎮

淮城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淮城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誕生地。淮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從秦漢時設縣至清末的 1200多年中,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素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淮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 面積:42平方公里
  • 人口:200483人(2010年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經濟概況,工業發展,上大項目,培植大企業,招商引資,著名人物,歷史文化,

概況

淮安區轄鎮。位於區境西部,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00483人(2010年)。轄33個居委會。京杭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及237、328省道公路過境。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文通塔、關天培祠、銅鐘、新安旅行團陳列館、梁紅玉祠、韓侯祠、韓侯釣台、吳承恩故居、劉鶚故居、胯下橋、漂母祠等。

沿革

1945年設淮城市,1948年改區,1957年建鎮。淮城鎮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華亭、穿運、公園、河下、新城、環城、路東、城南、運東9個行政村和勺湖、瞻岱、魚市、樓東、六珠、城南、夾城、河下、城西、巽關、古末口11個居委會。
明初建板閘鎮,1949年屬淮城區,1965年建城郊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建板閘鎮。轄區環繞城區東、北、西三面。1996年,面積15.5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閘口、閘北、鎮海、下關、螺螄街、城郊、紫藤樹、河北、新路、魚源、玉蘭、板閘、烏紗、福緣、夾河15個行政村和閘口、下關、河北、板閘4個居委會。
2003年,淮城鎮轄環城、新城、城郊、板閘、河下、夾城、勺湖、瞻岱、樓東、魚市、六珠、城南12個居委會,梅園、文府、漕運3個社區居委會,華亭、閘口、閘北、下關、公園、穿運、運東、城南、路東、河下、鎮海、螺螄街、紫藤樹、河北、新路、漁源、玉蘭、烏沙、福緣、夾河20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03100:~001 111板閘居委會 ~002 111城郊居委會 ~003 111河下居委會 ~004 111新城居委會 ~005 111夾城居委會 ~006 111勺湖居委會 ~007 111梅園居委會 ~008 111瞻岱居委會 ~009 111漕運居委會 ~010 111環城居委會 ~011 111樓東居委會 ~012 111府學居委會 ~013 111魚市居委會 ~014 111六珠居委會 ~015 111城南居委會 ~016 111玉蘭居委會 ~017 111河北居委會 ~018 111新橋居委會 ~019 111漁源居委會 ~020 111新路居委會 ~021 111螺絲街居委會 ~022 111下關居委會 ~023 111鎮海居委會 ~024 111閘北居委會 ~025 111閘口居委會 ~026 111路東居委會 ~027 111耳洞居委會 ~028 111運東居委會 ~029 111夾河居委會 ~030 111烏沙居委會 ~031 111公園居委會 ~032 111華亭居委會 ~033 111穿運居委會

行政區劃

淮城鎮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00483人(2010年)。下轄板閘社區、城郊社區、河下社區、新城社區、夾城社區、勺湖社區、梅園社區、瞻岱社區、漕運社區、環城社區、樓東社區、府學社區、魚市社區、六珠社區、城南社區、玉蘭社區、河北社區、新橋社區、漁源社區、新路社區、螺絲街社區、下關社區、鎮海社區、閘北社區、閘口社區、路東社區、耳洞社區、運東社區、夾河社區、烏沙社區、公園社區、華亭社區、穿運社區總計33個社區。
淮城鎮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4784萬元、列統企業完成產值118415.1萬元、銷售117744.5萬元、利潤2210.5萬元、稅收5447.8萬元,列入淮安市十強鄉鎮,跨入全國“千強鄉鎮”行列。2004年以來,淮城鎮按照淮安區委、區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工業經濟突破年、財政增收年”這一奮鬥目標,圍繞建設 “工業強鎮、商貿名鎮、文明城鎮”這發展定位,樹率先之志、謀跨越發展,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始終把加速發展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作為強化區域競爭力的第一支撐,緊緊圍繞“工業強鎮”的發展定位,全力打造該鎮巾被紡織、針織、機電、包裝四大產業板塊的新強勢。力爭儘快形成“十億產業板塊為龍頭,億元企業群體為支撐”的淮城規模經濟新格局,努力實現淮城工業整體素質、發展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提升。

工業發展

該鎮擁有各類企業300多家,以針織行業組建的針織集團,達到了年產銷5億元的規模,生產的各類針織品遠銷世界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淮安重點支柱行業之一。逐步興起的毛巾行業,已經形成了年產5000萬標準條毛巾的生產能力,並搶占了全國20%的賓館用高檔毛巾市場,成為淮安工業經濟的又一支柱行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150多位民營企業家和私營大戶先後來鎮辦起了130多家各類工業企業,湧現了象飛翔紙業有限公司,江蘇康乃馨織造有限公司,惠德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等民營旗艦型企業。淮城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寧連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淮江高速公路、新長鐵路、京杭大運河、淮河入海道等水陸交通要道穿城而過,構成了交通大樞紐的立體網路。2000年2月,淮城行政區劃作了調整,隨著原板閘鎮的整體劃入,淮城擴大了發展區域,不僅成為淮安市“三淮一體”發展戰略的中心地段,而且形成了工業、農業、商貿、農副產品加工、綠色食品種植的“工貿農”一體化格局,走上了新的發展之路。

上大項目

淮城鎮鎖定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區等民資發達區、資本集聚區和經濟先行區,確保2004年引進1個億元項目、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淮城鎮實行鎮、居、企三方聯手,“小分隊”與“大兵團”聯動,內引與外聯相結合的方法,將指標層層分解,壓力逐級傳遞,做到級級有目標,人人有任務,個個有責任。集聚大產業。淮城鎮以針織、巾被紡織、包裝、機電四大支柱產業為基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企業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培育2個產銷超10億元的產業板塊和2個產銷超5億元的產業集群。

培植大企業

以飛翔紙業、惠德隆汽車零部件、康乃馨織造、星航手套等骨幹企業為龍頭,著力打造一批產銷利稅位居全省同行業前列的“排頭兵”。加快中小企業技術更新、產品升級、提高效益的步伐,新增10個列統企業,新培植2個產銷達億元的企業。啟動工業集中區。淮城鎮規劃的1000畝工業集中區已獲批准。淮城鎮先期啟動400畝,投資1000萬元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新建20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採用招租的方式,幫助那些想創業又苦於沒有廠房的人員、想擴大規模又暫時缺乏建設資金的“小老闆”們拓展創業空間。全鎮全年確保完成固定資產投入5000萬元。

招商引資

淮城鎮把完成或超額完成新年各項目標任務作為跨越發展的目標,把取得各項工作的新突破作為建設全面小康的基礎,不斷加快富民強鎮步伐。淮城鎮圍繞高定位、快發展的要求,確定了新年奮鬥目標:確保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億元,比2003年增長31.2%;工業銷售收入達56.6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2.6億元,增長21.5%;財政收入達1.1億元,增長35%;農民人均收入達10560元,增長10%。淮城鎮層層分解目標任務,級級簽訂目標責任狀,並落實了三項措施加快發展。一是突出大項目、好項目,主攻招商引資。實行招商引資保證金制度,形成層層有壓力、人人有責任的招商機制;同時編制了一批產業鏈項目,開展專業招商,瞄準台商、外商引進外資項目,力爭突破1個億元大項目,新上1個5000萬元項目和3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引進外資150萬美元,確保到位資金2億元。二是突出發展大產業,主攻大企業。全力支持飛翔紙業、惠德隆汽配、星航手套、宇光製造等骨幹企業進一步擴模增效,提升一批成長型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確保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入達4億元。三是突出發展第三產業,主攻商貿旅遊服務業。加快國際商城二期工程以及城區沿街門面房建設,進一步拉動服務業的發展。圍繞周恩來紀念館及故居、吳承恩故居、府衙大堂、漕運遺址及博物館和河下古鎮的開發,做大做強旅遊服務業。

著名人物

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巾幗英雄梁紅玉、民族英雄關天培、雙賦始祖枚乘、枚皋、古典名著《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晚清著名譴責小說《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都出生和發軔於此。
特別是開國總理周恩來,就誕生在古鎮的駙馬巷,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的12個春秋。坐落在城區的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遺物陳列館、周恩來故居、鄧穎超紀念館、吳承恩故居和勺湖公園等一批歷史文化景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近百萬人。

歷史文化

淮城鎮,它有淮河瑰寶、運河明珠之美稱。淮城由水而生,具有南方水域的俊秀之美。淮城容貌特別,遠看水包城——古運河、蘇北灌溉總渠、老泗河,彎彎繞繞,一層又一層,好象鑲嵌在淮城四周的一道道銀圈;近看城包水——城裡有文渠四通八達,勺湖、肖湖、北湖南湖毗連,水面約占全城總面積的2/5。有水自然有碼頭,據說,在明清時期,遺址位於板閘的漕運碼頭曾經經歷過一段商賈雲集的興盛水運史,遺憾的是,只能在老人們的談吐中依稀還能感到它的存在。雖然漕運碼頭已不存在了,然而“總督漕運部院”通過修復又重新出現在鎮淮樓的對面。因為“總督漕運部院”的修復,又讓我帶著回憶重遊了故鄉的老碼頭:楊廟碼頭和御碼頭。
御碼頭:御碼頭位於淮城古鎮的河下。與其他碼頭相比較,御碼頭比較新。因為它的歷史原因,在前幾年被重修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如此重視御碼頭的存在呢?在御碼頭的附近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河下御碼頭記》。在《河下御碼頭記》里,就詳細的介紹了御碼頭的來由。原來在歷史上幾個朝代中,都有皇親國戚在此碼頭登岸,難怪被稱為“御碼頭”了。御碼頭雖然被重修過,但依然隱約可以看見歷史留給它的痕跡。從御碼頭向北面望去,近處的蘆葦,遠處的河下大橋,還有那在水上漂泊的船隻和沿岸若隱若現的行走的人們,在這寒冷的冬季儼然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難道皇親國戚們選擇在此碼頭登岸是因為它的景色?從河下大橋往南看御碼頭,它在一片蘆葦的相擁下,顯的那樣的安靜。站在御碼頭上倒有一種憶古思今的感覺。到底為什麼皇親國戚們要在此碼頭登岸呢?我們無需考證,至少它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回憶。淮城鎮碼頭的故事是說不完的,就連我一個小輩兒時的回憶就連綿不斷。也許很多年後,碼頭會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慢慢消失……但那刻有歷史歲月痕跡的船樁和那因摩擦而凌亂的纜繩會一代一代地述說著老碼頭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