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真宗

淨土真宗

"淨土真宗"的意思是"淨土教理的精髓"。這原不是一個宗派的名稱,因親鸞的意圖不是要創立一個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傳授與發展的淨土教理之核心顯示於眾人。他從有關淨土的經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論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統,能平等解救眾生的教理。這就是淨土真宗的起緣。這個淨土學系在西方被普遍稱為"真宗"(Shin Buddhis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淨土真宗
  • 意思:淨土教理的精髓
  • 特點:大乘佛教相信眾生皆有佛性
  • 出處:《佛說無量壽經》
眾生成佛,教理,基本教理,念佛,淨土學派,發展,親鸞改革,代表人物,總結,宗舜法師,

眾生成佛

大乘佛教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凡相信自身的佛性,並使佛性萌芽,生長而成佛果者就是一位菩薩(Bodhisattva)。菩薩道之始在於行者立下願望與堅求無上智慧(菩提)以令一切受苦眾生得解脫。大乘佛教相信在這宇宙中有無數菩薩在行或已證得菩薩道。
據淨土三經中,最為重要以及最大篇幅的《佛說無量壽經》(以下簡稱"大經")所記載,阿彌陀佛原為一位國王。當他遇見了一尊佛後深受感動並出家行菩薩道。這時他的法名稱之為"法藏",也就是"佛法之寶藏"的意思。他力求佛道並立願拯救一切眾生。在法藏的要求下,那尊佛(世自在王佛)為他顯示並解說了210億種淨土。法藏看了這些淨土之後,便花了五劫的時間思惟所要建立的淨土的特徵。(劫:指無法計算之極長時間。)五劫之後,他已經曉得自己所要成立的淨土與令眾生解脫的方法。於是他便發了四十八大願來履行他的計畫。
《大經》中接著記載法藏的菩薩道行了無數劫與無量世。我們需知單靠發願並不代表願望就會自動成事實。為了使願望成就,發願者必施行各類善行並修得無上智慧。當法藏的智慧、修行、功德與成就達到了圓滿,他便成了佛,號為阿彌陀。他的無上與無邊的功德便依照事先所發的願望而顯示成光明無量的佛身與莊嚴的淨土。 在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對淨土宗教徒是最重要的,這是因為它能令一切有真誠信心並稱阿彌陀佛名的人解脫。這個本願為眾生與阿彌陀之間建立了橋樑。信者以稱佛名的渠道而領受佛的功德,有了這個功德,信者就能轉生淨土。
諸佛及他們感化眾生之行不是我們凡夫的觀念與思維所能測量。淨土三經中的第二部《佛說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中介紹了一種能以自身的法眼來觀想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方法。簡略地說,一共有十三個觀想步驟。首先,行者面西,觀注落日並把這個影像牢印在意識中,無論開目閉目都不消失。這個境界成就後,行者便觀想水,水觀之法在於先觀想整個西方被水覆蓋。其水後凍成冰再變成琉璃(現代稱為青金石,並非指玻璃)。由於淨土之地是由琉璃所造,所以能觀到琉璃地之後,就能接著觀想淨土的其他特徵以及阿彌陀佛之身。《觀經》解說,凡成功觀想阿彌陀及極樂淨土之人的惡業都會消滅,並會在命終之後往生淨土

教理

含義
淨土宗的教理是以一位名叫阿彌陀的佛為中心,此佛常住於西方的極樂淨土(也稱為"安樂國","安養國"等)。阿彌陀是古印度語(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譯,阿彌陀也同時是 Amitabha(啊彌他吧)無量光和 Amitayus (啊彌他由) 無量壽的簡稱。西方人士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這兩個梵文名。
阿彌陀佛是日本最受歡迎的佛。他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佛祖釋迦牟尼。作為一位逾時空的佛,阿彌陀拯救一切對他有真誠信心並稱其佛名的人們。阿彌陀以他的無量光攝受與保護如是信者,並把他們接引至佛的極樂淨土。還有以觀世音大勢至為首的諸菩薩們協助佛拯救眾生。阿彌陀佛與這兩位菩薩(西方三聖)的塑像在日本及其他流行淨土思想的亞洲國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來歷
有關阿彌陀佛的來歷,拯救眾生之力量及淨土的經典共有三卷(簡稱淨土三經)。這些經的內容都是向我們解說轉生淨土並在淨土成佛道的方法與過程。

基本教理

在解說淨土三經的內容之前,我們應先了解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與概念,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因果與業力
首先是因果與業力。因果之說一般都被印度婆羅門教所接受,但只有佛教的見解才是圓滿的。因果之理在於一切生命從無始的過去到現在都是由因果及業力所推動的,生命之存在也會從現在相續至未來。因此,生命不因死亡而消滅或停止,而會以其他形像來延續。這個未來之身的好與壞均由現在及過去善行的數量與素質所決定。換句話說,我們的現在是過去之業的結果,現在所做的也將會影響我們的將來。由此可見,佛教沒有萬能創世與主宰者的概念。因果也不是宿命論。(宿命論就是一般所說的"一切由天注定","天命"等的概念)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言語與思想)都會造成我們現在及將來的狀況。
輪迴
第二,輪迴,即生命的延續是痛苦的。雖然我們能轉生看似快樂的天界(註:天堂與淨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得混淆這二者。)這個境界也不是永恆與長久的。一旦善業的功德耗盡,我們也會墜入痛苦的惡道中。佛教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死輪迴之中解脫出來。這個解脫的境界就是成佛道,即常說的涅盤
行善的素質
第三,佛教不只單單教導世人行善。行善的素質比數量較為重要。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行善,如果我們是以執著名利為出發點(即以取得他人讚賞之心而行善),所得到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於讓我們證得佛道。真正的善行不能沾到自我名利的執著毒,但若要完全做到這種境界,只有通過嚴格的靜坐與參禪才能達成。
緣起及性空
第四,緣起及性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概念。簡略來說,一切有生命之物(眾生)都是息息相關的,不能孤立存在的(依因緣所生)。由此可見,一個不受時空、條件及其他眾生所影響的"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明白了以上的觀點,菩薩(力求佛道,發慈心救眾生者)所積的諸善就不會被任何執著所污。
善業與功德
最後就是要認識到由大慈悲心所積的善業與功德能顯現成諸佛及其淨土的形象。這些功德都能由佛授予其他眾生。凡是得到這些功德者就能速成佛道。

念佛

簡介
在印度、中國及日本的淨土宗歷史上,以口稱念佛的名號為得生淨土的要行。這就是所謂的"念佛",也就是以口念"南無(讀音為那摩)阿(讀音應為啊而非喔)彌陀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歸命於阿彌陀佛"或"敬禮阿彌陀佛"。觀經介紹了十三觀想之法後,便接著按依願生淨土者的修持、善行、功德及所造的惡業分成九個等級(九品)。對於那些造諸惡業的下品之人,釋迦教此等人單口稱佛號以消除自身的惡業。若依因果之理,這些人原本一定會墜入地獄受苦,但憑仗著念佛的無上功德,他們的眾罪悉消除,並得以往生淨土
《佛說阿彌陀經》
淨土三經中最短的《佛說阿彌陀經》(簡稱"小經"或"阿彌陀經")也專門教導眾生念佛。小經里解說只要一日至七日一心稱佛名,信者就能往生淨土。但是最重要的仍在於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以信佛念佛之行,使一切眾生得生淨土,離苦得樂。
觀想法門比起來,以口稱名的念佛是不受任何人、時間與地區限制的易行道。此念佛雖為易行,但這並不意味口稱佛名的功德與功效就比較小。一切在古代的淨土祖師,從印度的龍樹菩薩到中國的善導大師及日本的法然上人都異口同聲地強調口稱式的念佛。中國唐代的善導(613-681)是整理與發揚淨土教理的先驅之一。他成就了觀想法門之後,便寫了一部有關《觀經》的論著(《觀經四貼疏》)及其他解釋觀想法門的由來與修持法的著作。雖然如此,他修持的體系,仍以念佛為核心,其餘之行(包括觀想阿彌陀佛)都只起著輔助作用。善導的師父,道綽(562-645),據傳每日誦佛名7萬遍,善導同樣地也一生勤念佛名。善導的念佛傳遍了各地,後來傳到了日本。日本的法然(1133-1212)以專稱佛名即已具足往生淨土的教法而成立了日本淨土宗。他的弟子在跟隨其師念佛之餘,也寫了一些闡明與澄清法然之教誨的著作。
在法然成立淨土宗之前,念佛法門已經在民間以及貴族之中普遍流行。這個現象得歸功於源信大師(942-1017)及其他的淨土聖人(如空也上人〈903-972〉)等。源信以他的《往生要集》而出名。在此著作中,源信詳細地形容惡道中的痛苦與極樂淨土中的快樂,以鼓勵大眾願生淨土。源信同時也創辦了一個在每月某日共修念佛蓮社。當時有一位名叫藤原道長的貴族,他臨終時手執著另一端已綁在阿彌陀像手部的五色索。據《觀經》及《往生要集》,凡臨終之人若能念佛或憶念阿彌陀佛就會由佛及諸聖眾接引至西方淨土。這五色索被認為有肯定佛親自來迎的功能。(譯者按:真宗認為信者一旦發起信心,往生已被肯定,無需等到臨終或使用這種儀式。)

淨土學派

學派簡介
當我們提到淨土宗或淨土佛教這兩個名詞時,我們不單單只是指在日本的淨土學派。在中國、台灣、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以及歐洲,美洲亞裔移民的聚集地都存在各類淨土學派。這些學派的佛寺與道場都是由當地的僧人或講師所主持。
在日本,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已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佛教學系。據1987年政府調查所顯示,淨土佛教的寺院總計30368座,其信徒則有20446912人之多。這個數目幾乎是全日本佛教徒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禪宗比起來則只有9481011名信徒。我們雖無法得知以上各宗派寺院與門徒的實際數字,但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淨土思想對日本根深蒂固的影響。
若您有機會到日本東京旅遊,從東京至京都的途中就不會錯過鎌倉。鎌倉之著名在於它在昔日是將軍政府長達140年之久的政治中心。此地最為出名的景點是一尊高15米的阿彌陀佛坐像。這尊雙手結彌陀定印的坐像立於1250年。他以慈悲的雙眼看盡了世間之滄桑。對於海外遊客,佛宛如欲說:"歡迎來到阿彌陀佛之土:日本。"
學派代表寺廟
當您在京都下了快速客車之後往北走,您在左方就會看到一座莊嚴的佛寺。這座寺院是淨土真宗兩大派系之一大谷派的本山(祖寺),一般人都把此寺叫做東本願寺。若您再往西走約十分鐘,您就會看到另一座類似大小的佛寺,這座就是西本願寺。據1990年的調查,屬於西本願寺的寺院共有10369座,僧眾講師則有27238人。另外,全國各處9所大學及短期大學,包括我從事教育工作的龍谷大學都屬西本願寺。所屬西寺的中學校與高等學校均為35所。此外,西本願寺在美國,南美以及加拿大各有97、59及18座佛寺,歐洲則有3座寺院以及若干數的念佛道場。
淨土學派
宗祖
淨土真宗的宗祖親鸞(見真大師),在1173年生於日本京都,由於父母自幼雙亡,所以他在9歲便出家為僧。那個年代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當時源氏與平氏二族因爭奪權力而大動干戈,此內戰最後由源賴朝所勝,並於1192年在鎌倉設立了將軍政府。
親鸞後來到了日本天台宗的本山比睿山修學。他在那兒花了20年的光陰苦讀天台宗的教理之後,仍發現自己無法開悟和消滅內心煩惱。於是,他便下山到京都尋找一個較為適合的解脫之法。那時,比親鸞大40歲的法然正向社會各階層的男女宣揚念佛法門。親鸞於是投在他門下,並找到了能令眾生解脫的念佛法門。  當其他舊宗派因嫉妒之心而起奏朝廷禁止法然的念佛教法之後,法然與其大弟子們便遭到了迫害。親鸞在1207年也因此被流放至日本北部並後來在那兒結婚成家。當他被赦免後,他便到東京北部的常陸,一邊在當地宣揚念佛法門,一邊寫真宗最浩瀚的論著《教行信證》。親鸞60歲後回到了京都,直到90歲逝世之前,他的精力都放在編寫真宗的著作中。
親鸞過著與普通人沒兩樣的生活。他有一位妻子(惠信尼)及一男五女(據另一個記載則是二男五女)。據佛教戒律,出家僧人不得結婚生子。因此,成家生子與修習佛道被視為互相違背。當親鸞被流放時,他的僧籍不但被吊銷,而且還被冠上一個罪犯的名字:藤井善信。在這種情況下,他既非僧也非俗。因此與一位合適女子結婚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從他成家之舉,親鸞要表示普通男女也是阿彌陀佛拯救的對像。

發展

教義
法然之後,在日本所興起的淨土教派中,發展最大的宗派是淨土真宗。在教義方面,真宗不拘於形式的特點使它能被大眾接受。親鸞並沒有自創新宗派的意願,他在《教行信證》與其他著作中說明自己只是依著佛與七位高僧的教誨,並把他們的核心與真髓闡明於世。親鸞對淨土教理的見解看似根據他個人的判斷而形成。但是,他從人生經驗與感觸所獲得的見識實際上澄清了昔日淨土高僧所授的教理。
靜坐參禪
在此我要強調,研討與開發新見解的過程往往與靜坐參禪息息相關。單單靠凡夫空洞的理論只能說是在紙上談兵。從佛教歷史之始,佛教的超世界觀,等都是從禪定中所獲得的。這在淨土宗等大乘佛教宗派中也都是相同的。從《觀經》里看,若我們能成功地依照經中的方法來修持,我們就能夠觀想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每當我們迷失在牛角尖中時,我們可用靜坐之法來對治。但實際上靜坐參禪不是每次就能輕易生效。在遠離佛的今日,善於靜坐的導師少之又少。就算你能找到一位,要持之以恆地修持其法也是困難重重。相比之下,淨土觀想法門的靜坐式比禪宗的修持禪定法較為容易修習。這是因為行者有可專注的對象(佛及淨土)以及阿彌陀神力的加持
法然比睿山修了多年的天台宗修持法之後仍無法得到自身的解脫。親鸞同樣地也是在該山修習了20年後而發現自己無法成就。法然讀了善導大師的論著後恍然大悟,於是便舍掉其他的修持法,一心信願念佛。法然轉信念佛的關鍵在於發現自身無力使自己解脫的事實。法然發現佛名的背後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之力。以此發現為本,法然以新的角度闡釋佛法並把念佛之行放於其他諸上。

親鸞改革

親鸞與馬丁路德
西方學者常把親鸞與基督教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相比。這是因為親鸞對佛教的革新與馬丁路德對天主教廷的抗議有些類似。但是親鸞既沒公開抗議佛教的領導層,也沒有開創新宗派與思想的念頭。親鸞所密切關心的,與法然和七高僧一樣,就是通過淨土來使自身解脫。這看起來也許是厭世與自私的。但他的自我與嚮往淨土之心既非自私也非厭世與悲觀。這是因為親鸞領受阿彌陀的慈悲後,他發現自己其實與其他眾生在業力上的關係是水乳相溶的。因此,親鸞在超世間後(即往生西方後),就能依自己的願望回到這個世間救濟其他眾生。
親鸞的對佛教的見解
親鸞對自己的反觀與對佛解救的了解,深深改變了一般的常理和佛教思想。在真宗的要典《嘆異鈔》(第三章)中,親鸞有以下的名言:"連善人都往生淨土,惡人更不在話下。對此,世人的人都經常說:連惡人都往生淨土,善人更不在話下。這句話象是有道理,但實際上違背了他力而往生的教理。"
依照佛的教誨,如果我們能通過靜坐修智慧並廣修善行,我們就能在修持上更上一層樓。若我們無法行任何善,我們肯定會轉入惡道中受苦以抵消所做的惡業。雖然親鸞有行善的能力,但是他以慧眼察覺到自己內心中極大的惡業,而意識到自身所有之行皆不離此惡業之祟。這也意味著親鸞發覺他自己根本毫無一絲善業與功德,更談不上如何使自己解脫。 《嘆異鈔》中還記載親鸞的另一句名言:"既然我什麼行都不會修,照這個模樣,地獄也是命中注定的棲身之處。"
親鸞既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是覺得自己被佛的解救之力排除在外。他對自己無力自救的證悟,就是證明自己已經被阿彌陀佛所攝受與解救。所以,通過對佛的真誠信心,親鸞就能領受佛的無邊功德、智慧與力量,並完完全全地把執著自我的凡夫之體託付在阿彌陀佛的懷中。
親鸞對佛教的見解出自於他信受與領受佛力(他力)的人生經驗。他把佛教分成兩種體系,即自力教與他力教。真宗是全他力教,其餘的佛教學系則歸納於自力教。親鸞甚至沒有鼓勵念佛。對於善導與法然來說,淨土信者得全心全力稱念佛名。但是對親鸞而言,我們所需的只是要真誠地領受佛給予眾生無條件的拯救之力。

代表人物

真宗歷來出現了許多稱之為"妙好人"的人物。這些妙好人大多雖識字不多但能深深了解他力教的普通男女。他們並非只是簡單與虔誠的念佛之輩。當他們發現了他力並與佛融為一體後,他們的人生,都充分地體現了佛對眾生的慈悲心。雖然這些妙好人明白自己是無法以自力解脫之人,但他們卻常對佛存感恩之心。由此可見,他們的日常生活洋溢著自發性的法喜與對世間的無我之愛心。
淺原才市
淺原才市(1851-1933)在少年時就對佛法有興趣。5年中,他已經聽過了無數的佛學講座,但才市深思過自己解脫的可能性後,便決定完全放棄佛法。10年後,他對佛法的渴望又重新出現,當時他已經是一位船業的木匠。才市在工作之餘不曾錯過任何聽法的機會。為了完全了解他力之教,他做出了無數的嘗試並在50歲時獲得了信心。他接著改行成了一位木屐匠。才市對佛的喜悅,時時刻刻從他心田中流出來。他的法喜是以詩歌的方式表達的。才市雖不識漢字,但他以日文把詩歌寫在制木屐所廢棄的木片上,並在晚上再把它們抄在筆記本里。在他極多的詩歌中,舉幾個例子,以讓我們了解他對信心的感觸。  ·
詩作一:
南無阿彌陀佛與南無阿彌陀佛,
是一非是二。
南無阿彌陀佛是我自己
而阿彌陀佛猶如我的父母一樣。
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體現的一體化
對於這個待遇,我是多么的高興。
南無阿彌陀佛
啊!才市,你的極樂淨土在何處?
我的淨土就在此處。  ·
您的聲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我對此是多么地感激。
我,才市已被其名號所救度。
您與我在南無阿彌陀佛是一體的。  ·
佛名能在我的口中隨便地找到。
這真是一位美妙的佛。
這是我們的父母阿彌陀對我們的呼喚。
我,才市已被此所縛。  ·
此信心是奇妙的信心
佛已聽到佛的聲音
這裡已沒有讓我才市插手的餘地
佛對於我的恩寵我是多么地感激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對於才市及其他淨信之人,念佛與信心已經融為一體。念佛不是需要努力修持之行,而是信心所流露的自然法喜。所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著阿彌陀與信者溶為一體的境界。這是因為"南無"是信者之信心,而"阿彌陀佛"是佛無礙與絕對的救度之力。
源左
源左(1842-1930)是另一位妙好人。佛無邊的慈悲在他的心中以無私的愛心顯示出來。有一天,他看到園子裡的柿子樹被綁上許多帶刺的樹枝。見此,源左問:"這是誰做的?"他的兒子回答:"是我為了防止小孩子把樹上的柿子偷掉,而把柿子樹弄成這樣。"源左說:"如果有人因此而受傷,那該如何是好?"他說完便把樹枝除去,然後再取來一個梯子靠在樹旁。源左的兒子看到此舉便問:"這豈不是讓人能更容易地偷我們的柿子?"源左應道:"就讓他們拿他們所要吃的吧,反正我們還會剩下足夠的柿子。"
另一回,有一位男子從源左的園子中取了一些豆子餵他的馬。源左見到他便呼道:"小伙子,那邊的豆子不好吃,你再往裡頭走就能給你的馬找到比較好的豆子!"聽到此言,那位男子立刻騎著馬兒跑掉了。
莊松
莊松(1799-1871)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貧民。他雖以散工及編草鞋、草繩為生,但他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有深層的見解。有人問他:"對佛有絕對信心時是什麼樣子的?"聽此問題後,莊松便在家中的佛壇前舒舒服服地躺下。
當他與友人上佛寺時,莊松在大殿中側躺。友人責罵他:"你太無禮了,正經點!"莊松回答說:"這是我們父母的家,不必太客氣,難道你是位女婿嗎?"  有一次,他與一些朋友乘船到京都朝禮本願寺。在返回的途中,他們的船遇到了大風。當時,所有乘客都被嚇壞了,只有莊松一人仍在若無其事地睡覺。當朋友叫醒他時,他呼道:"我們還沒到淨土啊?"  諸如此類的妙好人,顯示了獲得對他力的絕對信心的真宗門徒,與禪宗的悟道者沒有兩樣。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不受任何牽掛,也同時充滿了愛心和對世事的大徹大悟。此等人甚至已超越了世間,善與惡以及淨土和穢土的界線。妙好人對周圍人既不貢高也不驕傲,反而會以積極體諒的態度來幫助他人走上同樣的淨土之道。

總結

解脫的層次
從以上的例子可看出,真宗包涵了人世間以及超世間的許多層次。總之,無論如何,真宗之信者是依佛的本願之力而得以解脫。"解脫"這一詞在真宗有三個層次。
第一,我等凡夫能與超世間的阿彌陀融為一體,以使自身脫離六道輪迴,都是因為我等從佛所領受的信心,所以我們對佛的大恩會無時地深表感激;
第二,我們在逝世之後,定能永脫六道與娑婆國土,並往生極樂淨土。此往生之舉,基本上與涅盤成佛道沒有差別。淨土是無量功德的大寶藏,所以生於淨土之者不但享受取之不盡的法悅,還可以菩薩之身廣化其他眾生。
最後,生在淨土的我們都會證得無上佛道,無礙地成佛。
這三種層次可以依時間上的過去和未來而劃分,但最重要的,仍在於了解成佛不是未來或過去之事,而是在體驗信心的"現在"。
才市的詩
才市在一首詩中如此寫道:
啊!才市,誰是佛?
他就是我自己。
誰是淨土真宗的創始人?
他就是我自己。
什麼是經典與論著?
他們也是我自己。
對於親鸞而言,信心不單是阿彌陀佛所給予大家的免費之禮物,它基本上是阿彌陀佛之本體。親鸞在一首和贊(第94贊)中寫道:
歡喜信心無疑者,經言與諸如來等。
大信心既是佛性,佛性者既是如來。
信心與佛
這說明信心就包涵了一切。當我們領受信心之後,我們往生成佛之事已被肯定。這不單是親鸞在紙上所寫對淨土教理的新學說而已。通過信心,親鸞與阿彌陀佛得以融為一體。其他像才市等真宗門徒也是如此。所以說,信心是歡喜與慶幸之心,信心就是高興地接受阿彌陀拯救之力。阿彌陀佛以"南無阿彌陀佛"的形象親近我們。一旦我們領受此六字名號,六字就變成了信心。換句話說,六字聖號是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信心呢,也就是阿彌陀佛。

宗舜法師

:《關於淨土真宗的一封公開信 》
寫在前面
淨土真宗,日本親鸞創立於唐初,數百年來,中國無聞。清末,隨列強入侵,其說亦流入國內,並在南京等地建有多處本願寺,加之興辦學校,影響漸廣(時間在1876年,日本東本願寺首次於上海創立別院,開始傳教)。楊仁山居士因於日本搜求中土佛教佚籍,與淨土真宗學人交往甚多,但並未留意其教義。後因淨土真宗欲印法然源空)等人著作於金陵刻經處,故取《選擇本願念佛集》等書一閱,發現“與經意不合處頗多”,於是加以評點,寄還淨土真宗學人,希望他們能夠尊重佛經,改變認識。但數次往還,終於意見相左,不可統一。而隨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淨土真宗在中國未能立住腳跟。加上當時禪、教、淨、律、密各宗,均有明眼善知識主持法席,其邪說也沒有大的影響。
“文革”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海外法師紛紛來內地弘法,各種書籍大量湧入。初期,淨土真宗並沒有直接傳入,只有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大量引用其說,而且不加鑑別,致使淨土真宗的不少錯誤說法成為解釋《無量壽經》的依據。而且,黃念祖居士將親鸞在《教行信證》里自撰的“正信念佛偈”中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句,莫名其妙地傳為善導大師所說,為少數人揚自謗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會集本這種被淨宗祖師批駁(蓮池大師的批駁見《彌陀疏鈔》,印光大師的批駁見《印光法師文鈔》)的非華非梵的“偽經”的流通,打開了廣闊的市場。九十年代初期,淨土真宗開始由台灣傳入內地。接著,內地出現了專弘淨土真宗的出家人,西安的慧開法師就是一個典型。97年後,淨土真宗更是加快了在內地的活動,並由過去由台灣輸入圖書,直接改為在內地印刷,陝西、安徽、江蘇均有大量信徒拜倒於淨土真宗的腳下,聲勢日眾。慧開法師關於淨土真宗開示的磁帶,也被台灣轉錄,流入內地。
97年夏,宗舜在浙江三門多寶講寺學習,慧開法師給熟識的果義法師及多寶講寺老和尚智敏法師等來信,除販賣其邪說外,指責他們學修是鑽故紙堆,弘法是自誤誤人,語氣之激烈,態度之強硬,措辭之尖刻,實在令人髮指!果義法師囑宗舜代復一函,批駁其錯誤言行。因事關如來聖教法義,不得不據淨土宗之經論及祖師大德之意,勉力為之。事後,亦未留於心。然近年來,淨土真宗著作大量傳播,甚至有人不辨邪正,通過網路,在自己的淨土專頁上為他們大力鼓吹,令人齒冷心寒!迫不得已,將舊稿檢出,作為公開信公之於眾。為使大家方便了解淨土真宗人的真實思想言行,特將慧開法師原信附後,並略加按語評點,以供參考研究。另有二封信,大意相同,故節錄一二段,不復具錄。並將楊仁山居士留下的“評《真宗教旨》”、“評《選擇本願念佛集》”等著作,錄入公開於蘇州西園戒幢律寺網站,方便學者學習研究。
孟子曰:予豈好辯?予不得已也!數年來,目睹淨土宗內異端迭起,邪說紛飛,而眾人趨之若鶩,絕不肯自己加以辨析,如矮人觀場,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淨土宗一至十三祖的諄諄教誨,全然不敵信口開河之胡說。曰祖淨土大德者,竟揚一己異見;曰尊印光大師者,《文鈔》拋於腦後,末世最後之津梁,前途堪憂。願我同修,捨棄私心之好惡,以如來聖教興衰為念,深入學習研究淨土典籍,弄清真相、廓清迷雲、摒棄邪說,使淨土宗回到諸祖開創之正路,庶不負如來出世之悲心、彌陀弘願之本懷、祖師闡教之大恩,亦為末世眾生,找到真正的歸途!
真心論道,不避忌諱,知我罪我,均不可免,但為聖教,宗舜不敢辭也。
己卯初夏於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無盡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