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

菩薩道

菩薩道是大乘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由於除自修自渡外,渡眾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這種艱困的工作,就必須要有動機,它是渡生的動力,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彌勒菩薩與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代表);要有目標,就是宏偉的願望(以大願地藏菩薩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與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薩為代表);要有永恆不斷的渡生行為(以大行普賢菩薩為代表);最後要有大精進心去完成(以大勢至菩薩為代表)。具有上面這五種條件,菩薩道才能順利的走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菩薩道
  • 性質:一種‘事業’
  • 發生人:大乘行者
  • 含義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
發渡生大願,發四無量心,修六波羅密,修四攝法,最高境界,

發渡生大願

渡生是一種有相的行為,是一種‘事業’,要成就大業,就要有大目標大願望,現今所知偉大的佛菩薩們,在開始修行時(即因地時)都有偉大的宏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這些大願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也是一種極強大的定力)及付諸實行,才使他們達成所願而終成為宇宙中名號響亮的佛菩薩。

發四無量心

這是菩薩‘渡生時所持的心’。菩薩渡生時要有無量的慈、悲、喜、舍四種心。簡單的說,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是去除眾生的痛苦;喜是歡喜讚嘆他人的成就或快樂(其反面就是嫉妒,見不得他人好)進而參與其事;舍是以怨親平等心將一切舍與眾生。要達到‘無量’的層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們所發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範圍、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無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無量’就可以了。

修六波羅密

這是菩薩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並重,他們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稱六波羅密,是六種能到達彼岸(即解脫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菩薩的布施範圍很廣,包括財施、法施與無畏施。法施是說佛法助眾生離苦得樂以至解脫生死;無畏施是讓眾生免於恐懼的布施,例如我們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並開導他們,使他們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懼,這就是一種無畏施。菩薩布施要做到無相布施,簡單的說就是不求一切回報,也沒有施者與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捨之心)。
在渡生的生涯中,遇到侮辱攻擊的事是免不了的,修行者就要以忍辱克服,大乘修行者的忍辱是‘空忍’而不是‘嗔忍’。面對污辱時,不是含著嗔恨心把忿怒強壓在心底,而是要真正了知諸法本空,沒有什麼可以生氣的事,進一步以慈悲心善待對方,‘完全出自內心’的原諒對方。持戒對修行者也很重要,但因大乘修行者是在世間做事,要面對各種不同心態的眾生,因此不能過於堅持某些教條式的戒律,而要重視‘菩提心戒’的修持,凡一切行事皆不離菩提心為原則。這也是初學者所最難掌握的,弄不好會真犯戒而不自知。世界上就有很多驕慢自大的人,自稱只要用‘心香’供養佛菩薩就可以,也有一些人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為藉口而行殺生放逸之惡行,大乘修行者對某些看似違反小乘戒律之事,不是不能做,但必須修行者具有‘某些條件’才可以做,這也是大乘修行者比較困難的一點,一般人還是要守世間的道德、法律,守佛教的五戒或菩薩戒等,不要開始就要守‘心戒’,那有點危險。
修禪定的目的是要制心,使心念單純化,可提升工作思考的效率,進一步深入可‘現性開悟’,提高心靈的層次,可了知世間諸現象的本源,可進一步了解佛教‘緣起性空’及‘諸法心造’的真理,但眾生因長久以來有各種妄想執著,形成潛意識中有各種障礙(佛教稱之為業障),表現在禪定中會有各種忘想(包含各種氣動、色相、感應相等等),修行人若不知或有不良的心(如求神通等),將會對身心造成痛苦或傷害(俗稱著心魔),因此,修習較深的禪定最好有人指導。智慧的獲得要經過定中的觀想,也就是由思想的源頭或接近源頭處下手,使心由內到外皆有正念,如修習慈悲觀、無常觀、無我觀、不淨觀等,這些可助我們消除內心的障礙,使心地純淨,各種智慧自然出現,最重要當然是悟得‘空慧’,就不會執迷世間的各種現象。

修四攝法

菩薩教化眾生的‘手段’。大乘菩薩道修行者為能接近眾生,使眾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這就是四攝法,即要修習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四種方法。布施的範圍很廣泛,這裡所說的布施是偏重於‘惠施’,也就是施給眾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給他們急需的財物;愛語是講一些眾生愛聽的話,較順眾生的話;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與眾生立於同一個立場講話或做事。當然為方便引導眾生,這些手段有時可能有違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發還是可以的,如有時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之類。

最高境界

菩薩道的最高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菩薩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薩行者都應修習並效法去實行。這十大行願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與普皆回向。這十件事之前三項都強調禮敬供養三世諸佛,菩薩道行者供養諸佛的重要性在禪宗的重要經典楞伽經上有提及,意思是說菩薩在長時期的行道中若不得佛力加持,則會被外魔(指天魔)與內魔(指內心煩惱)所破壞而可能退轉而墜於凡夫、外道或小乘之流,這一點對真有修行的人應該是可以認同的。供養禮敬諸佛要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由潛意識到意識皆起恭敬供養之心,這不是很容易之事,不是一句口號‘以心香供養’就可辦到的,這是多生恭敬供養諸佛的結果,也是有大福報的修行者才可辦到。得到諸佛加持的人在修行上會順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這對只重‘修慧’而福報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議也不會相信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