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第三產業

海洋第三產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HY/T052-1999)的規定:我國海洋第一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海洋第二產業包括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築業等;海洋第三產業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海洋科學研究教育管理服務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第三產業
  • 外文名:marine tertiary industry
  • 類似概念:海洋第一、二產業
  • 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等
海洋第三產業發展現狀,海洋第三產業今後發展的對策,

海洋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規模穩步提升,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我國海洋經濟處於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以來保持總體平穩增長,海洋第三產業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根據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為27303億元,同比增長6. 94% 。其中,海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158億元、11690億元和1445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6. 94% 、2. 8% 和8. 8% 。從歷年數據來看,2009~201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31964億元、38439億元、45580億元、50173億元、54949億元和59936億元,平均增長率為9. 17% ,而海洋第三產業的平均增長率則為12. 34% ,其中峰值出現在2009年為16. 85% 。除個別年度外,海洋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均高於同期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率,也高於全國第三產業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呈現出較強勁的拉動力。
三大產業所占比重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但總體來看海洋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第三產業比重則逐步提高,到2014年海洋第三產業已占據了半壁江山,2015年上半年這個優勢更加明顯,成為我國海洋經濟提質增效的主要動力來源。海洋三次產業的已經呈現出“三二一”的結構特徵,從整體規模和產業結構的特徵來看,我國海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並逐步最佳化的階段。
(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明顯提升
從海洋三次產業對整個海洋產業的貢獻率來看,海洋第一產業相對比較平穩,變化幅度並不大,2009~2014年間,對海洋產業的平均貢獻率為11.71% 。而第二、三產業的貢獻率波動較大,海洋第三產業保持總體上升趨勢,峰值出現在2012年66. 73% 。其中海洋旅遊業的增長勢頭較快,旅遊消費對海洋經濟成長的貢獻保持較高水平,海洋交通運輸業則保持平穩的增長趨勢。
(三)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
我國的海洋運輸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成就顯著,目前已成長為世界上重要的海運大國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南、中、北三大國際航運中心框架。我國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沿岸有160多個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灣、深水岸段總長達400多公里,有160多處港址適合建設終極泊位以上的港口,並且絕大多數常年不凍。2011~2014年,我國海洋交通業增加值分別為10. 8% 、5. 2% 、8. 0% 和6. 9% 。2015年,中國仍然是全球貨櫃運輸市場的中心,在全球20大貨櫃港口中,按照吞吐量排名,上海、深圳、寧波、香港、中山、青島、廣州、天津等躋身前十,其中上海港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港。2015年1~11月,規模以上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05億噸,同比增長2% ,其中內、外貿吞吐量分別增長2. 3% 和1. 3%。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貨櫃航線吞吐量增長較快,1~8月份,東協、中東、非洲航線分別增長13. 8% 、9. 8% 和9. 0% 。中國海運集團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均已成為全球運力排前10強企業。中國沿海已基本形成鐵礦石、煤炭、石油、貨櫃、糧食等五大運輸系統,世界航運中心逐漸由美洲向亞洲轉移。國內運力方面,截至2015年6月30日,萬噸以上省際沿海乾散貨船總計1668艘,新增運力111艘,其中新建船舶39艘、115. 04萬載重噸;700TEU以上省際沿海貨櫃船總計163艘、53. 26萬TEU ,比2014年年底增加4. 08萬TEU ,載箱量增幅8. 03%。
(四)濱海旅遊業發展多元化
我國瀕臨太平洋西岸,擁有綿延的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稟賦,複雜的沿海地貌、多樣化的濱海氣候、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以及快速發展的沿海經濟為濱海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旅遊服務貿易於1990年之後異軍突起,增速保持在10% 以上,沿海城市積極開發濱海旅遊資源,依託特色旅遊資源,發展多元化旅遊產品,紛紛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提升濱海旅遊的競爭力。據初步統計,我國有濱海旅遊景點1500處,濱海沙灘100多處。海洋旅遊業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濱海旅遊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根據有統計的數據顯示,2009~2014年,我國濱海旅遊增加值由3725億元上升至8882億元,其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從11. 65% 上升至14. 82%。
郵輪遊艇、休閒漁業等新興旅遊業態快速湧現並迅速發展,2015年全球郵輪行業客流量達到2350萬人次,產值396億美元,到2020年底,全球郵輪遊客有望突破3000萬人次。中國巨大的旅遊消費市場和良好的港口條件,受到世界各大郵輪公司的青睞,目前中國已有上海、寧波、天津、大連、青島等16個城市接待過國際豪華郵輪停靠。
(五)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地位突出
根據《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的定義,“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過程中所進行的科研、教育、管理及服務等活動,包括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教育等多項內容。”2010~2014年該項海洋產業的增加值從6839億元上升至10455億元,平均增速為8. 8% ,超過了同期海洋經濟各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2014年該項增加值占全年海洋生產總值的17. 44% ,而占主要海洋產業的比重則達41. 56% ,為海洋第三產業乃至整個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先後設立了8個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6個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7個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和3個工程技術中心,海洋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比如設計建造了深水3000米第六代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鋪管起重船等深海油氣勘探開發裝備;兆瓦級非併網風電海水淡化系統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海水淡化設備國產化率由40% 上升到現在的85% 左右。近年來我國也積極開展國際技術援助項目,在加強地方海洋管理、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海洋科研機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科研隊伍的壯大和科研人員學歷結構的改善對於海洋產業質量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視。比如青島擁有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以海洋為特色的單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擁有高級海洋專業人才1700多人,占全國的30% ,涉海領域的兩院院士占全國的70%。

海洋第三產業今後發展的對策

(一)更新思想觀念,重視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
傳統的觀念習慣把海洋經濟片面地等同於海洋漁業, 甚至更加狹隘化地等同為海洋捕撈, 以為海洋產業就是捕魚。 這種守舊觀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經濟的發展, 使人們對海洋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 海洋經濟的發展要求海洋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升級, 這要求我們更新觀念, 更加重視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依據, 科學地確定海洋第三產業的合理規模
  • 以資源優勢為基礎:在海洋環境狀況良好,旅遊資源豐富的海南, 以及素有 “天然港群” 之稱的廣西等地,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既切合當地實際, 又符合海洋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需要。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具有普遍性,如天津擁有灘涂資源、 海洋生物、 海鹽、 海洋石油等優勢資源, 並且工業發達, 在海洋經濟實踐中就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第一、 第二產業, 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海洋第三產業比例的提高。
  • 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要以實際市場需求為基本依據, 應該鼓勵沿海各地以當地資源優勢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海洋經濟實踐為參照, 科學地確定海洋第三產業的規模,避免過分強調提高海洋第三產業的比例,而導致海洋產業同構化。
(三)最佳化海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總體來說, 海洋第三產業內部呈現海洋旅遊業比例減少、 海洋運輸業比例增加的跡象, 但是就各地情況而言各不相同。 最佳化海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首先要繼續推進海洋旅遊業、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業,使其在整個海洋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更加鞏固。此外, 應加大海洋空間利用業、 海洋服務業和海洋信息業等尚不夠發達產業的投入和發展力度, 保持與其他海洋產業的合理比例關係, 以更好地發揮其“服務” 職能, 為 “資源型” 海洋經濟向 “服務型” 海洋經濟轉變奠定基礎。當然, 各地海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最佳化和合理比例的確定還要綜合當地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等因素。
(四)全國統一規劃, 地方分工協調, 合理確定海洋第三產業的地域發展規模
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海洋產業分屬不同的管理主體, 缺乏一個真正統籌全局的管理機構, 產業分工的交流與溝通不夠。 相關決策部門應從全國海洋經濟的全局出發, 制定海洋產業發展政策, 然後就各海洋產業的規模與分工, 按照實際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在各地進行合理分配, 並且這種分工也可以具體到海洋第三產業內部。 地方各級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產業政策的執行, 做好分工的協調工作。尤其是在海域行政管理、 海洋資源產權界定方面, 一定要做好地方間的溝通、 協調, 這不僅能確保海洋第三產業健康的發展, 而且更能使整個海洋經濟有序運行。
(五)最佳化科技和教育對海洋第三產業的投入
  • 科技對海洋第三產業的投入:科技對海洋第三產業的投入應重點強調對海洋空間利用業、 海洋信息業的投入。它們對當前的海洋經濟貢獻較小,但是對其他海洋經濟活動的服務作用不可小視, 是海洋第三產業不斷最佳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海洋信息和海洋空間利用業的未來發展對科技的要求較高, 而目前我國的海洋空間利用業和海洋信息業尚不夠發達, 因此要改變以往將海洋科技重點投向海洋第一、 第二產業的慣例, 更加重視科技對海洋空間利用、 海洋信息業的投入。
  • 教育對海洋第三產業的投入:目前涉海類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要從事海洋捕撈學、水產養殖、海洋生物、 海洋化工等海洋第一、 二產業的研究, 對海洋第三產業涉及相對較少, 海洋運輸類特色高校只有上海海事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 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 要求有更多的海洋第三產業的高級專門人才。 教育部門應該從專業設定、 招生人數角度出發,根據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需要, 合理為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配置人才。
(六)強化海洋第三產業的信息服務功能, 完善海洋綜合信息系統
我國的海洋信息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並逐步完善, 海洋信息系統的最佳化應朝著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而努力。就當前來說, 海洋綜合信息系統應首要強調以下功能:
  • 信息預報、 預警功能:雖然我國在海洋預警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和進步, 但仍不可避免地遭受海洋災害的侵襲, 我國海洋第三產業乃至整個海洋經濟受海洋災害的制約性仍然較大。 進一步強化海洋綜合信息系統的災害預報、 預警功能, 是完善海洋綜合信息系統的出發點。
  • 效益評價功能:一個真正完善的綜合信息系統不僅要具有信息預報、 預警功能, 還要能為經濟運行健康狀況的評價提供必要的信息。 我國海洋綜合信息系統雖能很好地預報自然災害, 有效地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但其本身所提供的數據、 信息卻難以對海洋經濟及海洋各產業的發展健康狀況以及所產生的效益作出全面、 客觀的判斷。海洋第三產業發展的效益評價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環境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 完善對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功能首先要建立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 然後選擇合理模型方法對海洋第三產業的綜合效益作出評價。 這是進一步完善我國海洋綜合信息系統今後的努力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