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產業

流通產業

所謂流通業系指製造商的製成品經過批發商、零售商至消費者的流通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通產業
產業的概念,產業集中度,流通產業政策,流通產業集群,加快發展,

產業的概念

一般按照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範圍不同,可將流通產業劃分為廣義的流通產業和狹義的流通產業。廣義的流通產業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貿易關係的總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合,包括批發、零售、物流、餐飲、信息和金融等諸多行業。狹義的流通產業僅僅指批發、零售、餐飲和物流等四個產業。統計上所說的流通產業一般只是包括狹義流通產業概念的前三項。

產業集中度

在產業經濟學理論中,最著名的是哈佛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行為和績效範式,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績效,而決定市場結構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場集中度。從理論上講,市場集中度越高,大企業支配市場的能力越強,產業利潤率也就越高。在流通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流通集中度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
流通產業是實現需求以及啟動市場的助推器。改革開放以來,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顯著。作為具有獨立行業特徵的中國流通產業已經處於產業化發展的新起點上,對流通產業集中度的研究顯得越來越重要。而且我國目前流通產業集中度的現狀和特點對商業業態和經營績效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內涵特點
集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企業規模擴大的過程,表現為全部生產企業中僅占很小比例的企業或數量很少的企業集聚或支配著很大比例的生產要素。產業集中度是產業組織中經典的結構行為績效範式下反映市場結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它通過衡量某一產業內企業之間市場份額分布的狀況及相對的規模結構來表明某產業的市場結構,解釋在某種市場結構下企業的行為及該行為產生的績效,從而將產業中的結構、行為和績效貫穿起來,為了解產業的真實產業的真實狀況和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提供依據。集中度越高,市場支配的勢力越大,競爭程度就越低。集中度越高,市場協調行為中的價格協調越容易,從而也導致寡頭壟斷價格。具體來說,產業集中度是指市場上的某種行業內少數企業的生產量、銷售量資產總額等方面對某一行業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這幾家企業的某一指標(大多數情況下用銷售額指標)占該行業總量的百分比來表示。一個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場上的地位高低和對市場支配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形象的重要標誌。
流通產業集中度是反映整個流通產業的集中程度,流通產業是指專門從事商品流通或專門為商品流通服務的產業。流通產業集中度分賣方集中度和買方集中度。賣方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場上提供商品的企業的相對規模結構,通常用市場占有率等指標來反映。買方集中度是衡量市場中買方相對規模的強弱對比指標。在流通產業中,對買方集中度一般較低,對其研究也較少。當然近年我國商業零售出現一些新現象,家電零售業在提高集中度後,面對顧客是賣方,然而面對供應商就形成了強大的買方勢力。
流通產業的特點對流通產業集中度的影響:流通產業與工業經營內容不同,所以評價集中度的指標體系有所不同。而且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流通業的內涵擴大,例如物流等新業務的增加,所以流通業本身還可以劃分為各種行業。由於流通業容易受地域的影響,呈現出不同於工業企業的由由點到面的發展的特點。
流通產業集中度的特點:流通產業有各種不同的業態,針對不同客戶,有大規模的超市,也有小便利店,所以流通集中度相對工業較低。同時流通產業集中度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及消費者習慣影響較大。
影響因素
影響流通集中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行為企業兼併行為可能大幅度降低某一特定市場競爭程度提高集中度的。兼併有橫向兼併、垂直兼併和混合兼併,在流通業中橫向兼併明顯提高流通集中度,當然,批發和零售之間的垂直兼併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連鎖加盟。這種流通業態不僅導致某一大型流通企業更大更強而且使原本分散的小便利店產生了集聚,提高了流通集中度。競爭加劇,使流通企業不得不做大做強,以提高抗衡能力。
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導致了高效率,能夠充分發揮集中採購,配送中心的作用,減少成本,擴大銷售量,可以說是一箭雙鵰。這方面外商大型超市比中國流通企業略勝一籌。產業集中度、企業規模與利潤率正相關,即使平均利潤率低,只要集中度高,企業規模大,利潤的絕對額也上升。
政策影響。政府支持與否成效顯著,如日本政府與中國政府對本國流通集中度的態度截然不同,其影響力也不同。
技術進步。信息技術、管理手段和水平是影響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信息技術的進步導致商品運輸運送合理化,商流物流的結合縮短實際運輸距離。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流通集中度的提高。

流通產業政策

流通產業政策調整和作用的對象主要是流通產業。而流通產業是指“專門以商品流通為經營內容的盈利性事業”,因此,流通產業政策調整和作用的對象是專門的或產業化的流通機構的購銷活動,而不包括生產者的購銷活動及消費者的購銷活動。與此不同,商品流通政策的外延則要比流通產業政策寬泛,它既包括流通產業政策,又包括針對流通中的其他主體——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政策。

流通產業集群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集中在一個地區。二十世紀70年代,澤曼斯吉斯(Czamanskis 1974)將集群的概念引進經濟學,提出了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所謂“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並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 。
流通產業集群的概念還沒有在學術文獻中出現過,但是一些文獻已有商業集群的提法。丁心基、武雲亮認為,商業集群是商業企業(主要是指直接以媒介商品交易為專門職能的盈利性經濟組織)以及金融、餐飲、儲運、信息諮詢服務業關聯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形成在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經營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 。唐建民認為,商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利益密切關聯的多種商業經濟主體、多種功能商業活動以及多種商業經濟關係的集合 。
的流通產業集群概念既與商業集群的概念有著密切聯繫,又不同於商業集群的概念。流通產業集群是指以流通產業為龍頭的相似或相關產業在一定區域內的大量聚集,並在流通產業集群信息的引導下,企業之間形成完整的內部分工體系,為區域的經濟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導。流通產業集群不僅僅包括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物流企業和餐飲企業,而且包括了因為流通產業的引導而聚集在流通產業周圍並為流通產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企業、金融服務企業、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商務服務企業以及休閒娛樂等消費服務企業。因此,流通產業集群的概念是建立在商業集群的基礎上,但是其外延又大於商業集群。

加快發展

所謂“流通”一般指的是商品交換的功能,而“流通產業”則是指承載交換功能的載體。長期以來,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承認“流通產業”的存在,影響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充分認識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重要意義
1.流通產業是現代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血脈和神經。
計畫經濟以生產決定消費,市場經濟以消費需求決定生產。現代流通產業具有滿足即期消費需求、開發潛在消費需求、創造未來消費需求的重要功能。小流通帶動小生產,大流通帶動大生產,現代流通帶動現代生產。現代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血脈和神經,是各種生產要素集結、整合與聚變的載體,是決定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引導性力量。
2.流通產業是引導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盤和加速器。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流通為基礎的“供應鏈”生產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分散、個體生產模式,推動了企業分工、產業分工、國際分工的深化,交易規模空前擴大。不論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還是產品結構,其調整的方向、力度、規模都要取決於市場導向。流通對經濟發展的引導能力進一步增強,流通產業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3.流通產業是保障民生、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載體。
2010年末,我國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已達197萬個,加上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個體商戶,總計2400多萬戶,遍布城鄉。“萬村千鄉”工程成效顯著,農村連鎖店達到60萬個。遍布城鄉的流通網路,已經成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民眾物質需求最主要的承載力量。同時,中央和地方重要商品儲備及投放網路初具規模,對穩定市場供求、平抑價格波動、保障民生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
4.流通產業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支柱產業。
2010年全國流通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3%,貢獻率居第三產業之首。按照增加值占GDP5%即可稱為支柱產業的國際慣例,流通業早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2010年全國流通業完成各項稅收占全國稅收總額的11.4%,增長率超過全國稅收的平均增長速度。2010年全國流通業就業總人數達到1.29億人,就業貢獻率16.3%,“農轉非”人口中70%從事流通行業,為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就業支撐。
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主要任務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複雜國際經濟形勢的當務之急,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長遠需要。
1.擴大城鄉消費。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刺激消費政策退出、價格明顯上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目前的消費增長勢頭令人擔憂。2011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7.1%,但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只有11.6%,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增長水平。同2010年(增長14.8%)、2009年(增長15.5%)相比,增幅出現明顯回落。
根據流通產業的職能,一是要繼續研究通過積極財政政策刺激消費的政策,總結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經驗,研究制定替代接續政策;研究節能環保產品消費扶持政策,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模式。二是努力開拓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適應消費多元化的必然趨勢,進一步細分市場。例如,當前“80後”、“90後”及“銀髮市場”的消費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應認真研究其不同的市場需求。三是擴大進口商品銷售,滿足消費需求,減少貿易順差。除了關稅政策以外,主管部門要研究國內的進口消費品銷售渠道壟斷問題,真正做到讓利於民。四是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習慣影響,我國居民消費主要是商品消費,比重高達80%,而娛樂、文化、醫療、教育消費等服務消費比重很低。服務消費應成為擴大消費的重點和熱點。
2.完善流通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市場供需兩旺,但部分商品市場供求波動較大。很重要的原因是計畫經濟的流通體系已被打破,新的市場經濟流通體系還不夠完善,很多問題背後都有體制性、政策性的因素,因此必須要逐步建立高效、有序、安全、可控的現代流通體系。
一是要強化商業網點規劃管理。目前,我國城市中心區域大型商業設施重複建設問題突出,而廣大農村和城鎮社區特別是新建居民區的商業網點卻嚴重不足。要學習借鑑已開發國家經驗,進行嚴格的商業規劃管理,大型商業設施必須依照規劃實行市場準入。二是要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各級政府要增加財政投入,通過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並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三是要完善工業品批發體系,大力培育專業批發商、代理商,鼓勵大型連鎖企業擴大採購功能,同時要改造、提升、完善現有工業品批發市場,重點加強交易結算、物流配送、質量保障、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功能,帶動相關產業集群發展。
3.創新行銷方式。
先進的行銷方式、流通模式是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流通企業同外國競爭對手的主要差距之一。要繼續大力推進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主要內容的流通現代化進程,及時掌握國際流通業新技術,學習、消化、改造、創新,後來居上。
一是把電子商務作為發展現代行銷方式的優先領域。依託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鼓勵網路銷售、社區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支持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逐步完善交易規則。二是加快大型交易市場升級改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擴展價格發現、信息交流、商品展示、物流倉儲、融資擔保等功能。創新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培育交易規則規範化、交易設施現代化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是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由銷售終端向整個流通環節延伸。發展中小流通企業共同配送。加強鮮活農產品冷鏈建設,逐步形成產地預冷、保鮮運輸、冷藏儲存、低溫銷售的全過程冷鏈系統。在重要集散地規劃和建設現代商貿物流園區。
4.穩定商品供應。
繁榮市場、保證供應,確保重要商品“不脫銷、不斷檔”,是商務部門和流通企業的基本任務。特別是在當前物價上漲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市場供應情況直接關係到民眾生活,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須清醒認識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將是主要趨勢,必須做好各項應對工作。
一是加強監測。政府通過發布信息,讓生產者、流通企業、消費者知道價格走勢,特別是肉、菜、糖、油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達到指導生產、引導需求、調節購銷的目的。二是完善商品儲備。努力擴大儲備肉、儲備糖、邊銷茶等重要商品儲備數量,對部分耐儲蔬菜進行季節性儲備。地方的儲備商品數量和品種,應儘早達到國務院的要求。三是建立應急調控機制。組織大型超市節假日增加生活必需品採購量,倉儲、輪換、占款等費用政府適當補貼。商務部門建立應急商品生產、庫存、儲備及銷售網路信息庫,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互為補充。
5.規範市場秩序
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決定設立全國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商務部。2003年在商務部曾設立全國整規辦,2008年撤銷,現又重新設立,說明市場秩序問題的嚴峻性。
一是嚴厲打擊侵權和假冒行為。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刑事司法打擊力度,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二是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打破地區封鎖壁壘,嚴厲打擊缺斤短兩、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規範零售商、供應商交易行為。三是積極推進商務信用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信用銷售,規範發展預付消費,鼓勵發展信用消費。四是加強商品質量安全行業管理。完善藥品流通網路。逐步建立肉菜等食用農產品的流通追溯體系。嚴厲打擊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
為流通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1.各級政府切實加強領導。
比照“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流通產業發展責任制,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綜合考核內容。在考核標準上,不能單純以銷售額論成敗,要研究建立對銷售總額、網點規劃、業態結構、服務質量、便民程度、商品安全、流通效率、市場秩序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核的辦法。建議國務院設立“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部際聯席會議”,加強監督、檢查、協調工作機制。
2.加強流通領域法律法規建設。
提升立法層級,建議全國人大推動流通基本法的立法進程。根據當前流通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提請國務院儘快出台商業網點管理條例、網路銷售管理條例、典當管理條例、批發市場管理條例、報廢汽車回收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依據法律,商務部門在一些領域具有執法權,但執法機構、人員、職能及經費都不明確,影響了執法效能,這些問題都應及時予以解決。
3.完善金融、財稅、土地、收費、價格管理等支持政策。
流通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是直接面對廣大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行業,是帶有一定公益性質的行業,是整體經營微利的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是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商戶占絕對優勢的行業。應在充分認識和考慮這些特點的基礎上,制定支持流通產業發展的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