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產業集群

流通產業集群是流通產業的集群化發展現象,是產業集群的一種。流通產業集聚現象是最古老和最普遍的經濟現象之一,但流通產業集群的概念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國內學術文獻中出現。武雲亮(2003)首先探討了中小商業企業的集群化發展,認為中小商業企業集群是指中小商業企業以及金融、餐飲、儲運、信息諮詢等相關服務業的中小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形成在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經營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

流通產業集群是指流通產業(主要指批發、零售、餐飲和物流四個產業)及其相似或相關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通過內部企業之間的競合關係,形成在一定區域內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經營場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依據流通產業自身的特徵,可將流通產業集群劃分為商業街集群、交易市場集群、購物中心集群和物流園區四種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通產業集群
  • 詞性:名詞
  • 特徵:高度的空間集聚性。
  • 類型:購物中心集群和物流園區等
流通產業集群的特徵,流通產業集群的形成因素分析,促進我國流通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建議,

流通產業集群的特徵

高度的空間集聚性。
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空間集聚性,而流通產業集群的集聚程度遠高於其他產業集群。這一特徵也是由其行業特性所決定的。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商人總是希望顧客盈門,因此,店鋪的選址往往傾向於人群聚集且消費能力較高的社區、街道。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喜歡貨比三家,且不僅要考慮商品的價格,還要考慮購買商品所帶來的時間成本、交通費用等隱性成本。因此,集群內部商業企業的數量越多,品種越齊全,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明顯的根植性。
Granovetter(1992)將根植性(embeddedness)區分為關係根植性(relational embeddedness)和結構根植性(structural embeddedness),前者指經濟行為主體根植於個人關係之中,後者指經濟行為主體不僅受個人關係的影響,而且更根植於廣闊的社會關係網路之中。流通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往往擁有共同的商業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業主之間接觸頻繁,各種經濟行為深深根植於本地的經商語言和交易規則之中。集群內企業所擁有的隱性知識,如經營理念、技術和技巧等,通過私下會晤、交流等非正式渠道擴散,形成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本。
高度的競爭性。
流通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大都經營相同或相似商品,且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非常敏感,因此企業之間往往存在著高度的競爭性。價格策略成為各商業企業經常採用的競爭手段。就小商品交易市場集群而言,集群內部店鋪眾多,高度密集,信息擴散迅速。因此,只要有一家店鋪率先降價,其他店鋪就會跟進,導致價格戰的發生,最終導致商品價格趨向於成本。
資源的共享性。
流通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共同處於一個相對狹小而且穩定的地理範圍內,他們擁有相同的經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以及消費環境。集群內企業擁有專業化的供應商、物流商、配送中心、儲藏中心等,可降低集群內所有企業的信息搜尋成本、運輸成本、儲藏成本等各種交易成本。
功能的互補性。
流通產業集群雖然以從事流通的企業為主體,但其他相關產業也是集群的組成部分,如娛樂休閒、諮詢、金融等服務部門,甚至包括上游的生產部門和下游的消費部門。企業在各部門內部是相互競爭的關係,但在不同的部門之間是功能互補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流通產業集群。

流通產業集群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環境因素
地理環境。流通產業集群的周邊環境大都具有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密集、交通發達等特徵。購物中心的選址十分重要,沒有巨大的人流支持,購物中心是不會成功的。商業街集群大都處於城市繁華的商業街道或社區周圍。交易市場集群大都出現於人口密集的地區。
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促使流通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歷史傳統、價值觀、習俗等人文因素與經濟活動的關係,以及對流通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影響。我國商品經濟發展經歷了很長時間,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流通產業集群,如北京王府井特色商業街集群,安徽亳州藥材專業市場集群。此外,商業氛圍濃厚的地區,往往會聚集很多生產同類產品的中小企業,為了給產品尋找銷路,開始會自發形成一定規模的銷售市場,並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形成專業化的銷售市場集群。
社會環境。網路經濟時代,信息可通過各種渠道(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迅速傳遞,但經營策略、市場機會、商業語言等部分商業信息的地域性限制並沒有被打破。商業企業仍然傾向於在網路發達、交流頻繁的地區集聚,以及時獲取此類具有地域性特徵的商業信息。通過交流與學習,聚集在一起的商業企業,可獲得單個企業所不具備的外部經濟性,並逐漸走向集群化發展的道路。
(二)政府因素
基於流通產業的特徵,政府在我國流通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各類專業化市場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參與。當前,全國各地正在興起的一股興建和改造商業街的熱潮,也正是由於政府的推動作用。據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商業街存量已超過3000條,步行商業街存量已超過200條。
(三)產業因素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流通產業連線著生產和銷售環節,產業之間互動關係密切。因此,流通產業的運行模式受生產與消費的影響較大,如主要依託最終消費者的各類商業街集群,以及主要依託小商品生產的各類專業市場集群。以紹興紡織業的發展為例,紡織生產與輕紡市場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先是紡織產業的發展迫切要求興建一個紡織專業市場,而後中國輕紡城的建成又促進了紡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促進我國流通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營造根植性,促進集群化
企業在某個地方的集聚,只是集群化的初級階段,屬於量變。還需要政府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完成質變。企業的根植性,指企業需要植根在本地的性質。通過營造根植性,可以增強流通產業的創新能力,促進流通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政府可加強引導,通過各種正式的、非正式的渠道,促進知識在流通產業集群內部的傳遞,為企業經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流通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硬體設施;構建信息系統平台,提高流通產業集群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強引導,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範
由於商業街、購物中心等流通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名片”,部分城市之間存在盲目攀比現象,在缺少規劃的條件下,爭相上馬大型商業街,或者摩爾購物中心項目,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政府應加強引導,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範。此外,我國部分交易市場集群的經營方式比較落後,且經營氛圍較差,存在商業欺詐、偷稅漏稅、經營假冒偽劣商品等現象。尤其是農產品交易市場,由於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規範,難以充分發揮對農業生產的引導作用和保證農產品安全流通,迫切需要建立暢通、高效的流通體系。
(三)突出特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物質消費為主的傳統消費觀念正在改變,休閒消費、娛樂消費、服務消費等現代消費觀念成為生活的主流。因此,流通產業集群的建設要想具有明顯的吸引力,就應強調人本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就商業街集群而言,商業街集群的規劃建設,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與時俱進,以社區居民的消費水平、行為、偏好為出發點,滿足他們在物質消費的同時,對休閒、娛樂、服務等感官享受的追求。
(四)增強聯繫,促進產業互動發展
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龍脈。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作為支撐,這促使了各類相應專業市場的產生。可以說產業集群的發展培育了專業化市場,市場的繁榮又推動了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政府在加大製造業發展的同時,應注意市場的培育,通過打造專業化的流通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周強.我國流通產業集群的形成及發展思路.商業時代,2008年第3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