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抗日英烈)

洪濤(抗日英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洪濤(1912-1938) 原名洪裕良,江西橫峰人,中共黨員。曾任紅軍營長、團長,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長征。1938年1月1日,他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司令員。5月初,因連續行軍作戰,洪濤肺傷發作,於5月25日深夜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濤
  • 別名:原名洪玉良,又名裕良、均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
  • 出生日期:1912年4月
  • 逝世日期:1938年5月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 信仰:共產黨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洪濤,原名洪玉良,又名裕良、均良,1912年出生於江西省橫峯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給地主放牛,做長工,受盡了苦不堪言的壓迫與剝削。在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中,參加了贛東北蘇維埃運動。1928年春,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洪濤隨紅一方面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九軍團第七團團長,暫編師代理師長。長征中,洪濤參加了巧渡金沙江等多次戰鬥,經歷了爬雪山過草地、吃野菜、煮皮帶等艱苦磨鍊。1935年8月,紅九軍團改為紅三十二軍,任第七團團長,到達陝北,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1937年12月底,洪濤受黨中央派遣,由延安到山東省委工作,任省委委員。1938年1月,參與領導了徂徠山起義。後組建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洪濤任支隊司令員。
隨後,洪濤率北路軍,攻克萊蕪城,設立八路軍駐萊辦事處。後揮師北上,以蓮花山為根據地,在淄博地區會合其他抗日武裝,在三個月將部隊擴大為兩個集團,引起國民黨頑固派恐慌,取締了八路軍駐萊辦事處。為此,其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原則,反擊萊蕪的頑固派部隊,俘敵3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救出我方被捕人員。第四支隊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任師長。1938年5月初,國民黨別動隊第五縱隊司令秦啟榮,從四面八方調兵遣將,準備再度攻打萊蕪城,企圖消滅我抗日游擊隊。為避免“摩擦”,第一師撤至魯西鎮,但敵仍尾隨追擊,洪濤遂率部以三個團兵力進行反擊,經過三晝夜的激烈戰鬥,把國民黨頑軍大小十個團打得一敗塗地,迫使頑固派停火談判。此時,洪濤已重病纏身,反秦戰役勝利結束後,洪濤的病情更加惡化,5月8日,病逝於徂徠山圈裡村。
訊息傳到各部隊時,全體指戰員悲痛萬分,個個淚流滿面,有的止不住放聲痛哭。圈裡和附近村莊(南北上莊、鄧許二莊、顏莊等)的民眾,聽到洪濤司令員逝世的訊息後,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為寄託黨和人民對洪濤的哀思,支部黨委、全體指戰員和附近村莊的民眾近3000人在泰安縣上莊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大家深切緬懷洪濤為黨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的創建立下的不朽功績。

主要事跡

巍峨的泰山腳下,莊嚴肅穆的泰安烈士陵園裡,有12座泰山花崗石砌成的烈士陵墓座落在墓群的北首,其中為首的那座大墓,安葬著抗日戰爭中英逝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司令員洪濤烈士。每當清明時節,成千上萬的幹部、民眾和青少年到陵園掃墓時,人們總要在他的墓前肅立、默哀,一次次一遍遍地講述他英雄的革命事跡。
洪濤,原名洪裕良。是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幹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革命烈士,山東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泰安人民愛戴的司令員
1912年4月,洪濤出生在江西省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兄靠給地主種田、扛長工養活全家,生活極其困苦。年幼的洪濤,因家裡無力供他上學,不到10歲就上山砍柴,下地幹活,14歲就給地主放牛;飽受饑寒和人間之苦。地主不勞而獲並享榮華富貴,窮人整年勞動還是挨餓受凍,這種社會現實使幼小的洪濤十分憎恨黑暗的舊世界。
1926年初黃道吳先民等中共黨員在橫峯縣開展農民運動,吳先民在青板橋組織起了“農民協會”,號召貧苦農民“打倒土豪劣紳”,“泥腳翻身做主人”,點燃起農民革命的烈火,使洪濤非常振奮。特別是農民協會組織農民開展的“廢債抗稅”、“分田分地”的鬥爭,更使洪濤打心眼裡贊成。他再也不願當牛做馬,任人奴役了。1927年2月,年僅15歲的洪濤毅然參加了革命的行列。吳先民見洪濤年紀尚小,又聰明機靈,就把他留在身邊當通訊員,做送信、警衛等工作。洪濤乾起了為農民兄弟謀解放的事兒,渾身是勁,總是十分出色地完成任務。
1928年初,中共黨員方誌敏邵式平、黃道、吳先民等,在農民運動的基礎上,發動領導了贛東北戈(陽)橫(峰)農民暴動。他們制定了鬥爭綱領,建立了農民武裝,打擊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鬥爭搞得熱火朝天。年輕的洪濤跟隨吳先民東奔西走,並當上司號員。他積極做好領導交給的每項工作,在鬥爭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1929年2月,洪濤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1929年秋,信江特委根據方誌敏意見,在弋陽吳家敦建立了信江軍政學校,以培養紅軍基層幹部。在第一期開學時吳先民就送洪濤到軍政學校學習。洪濤雖然沒讀過書,但聰明好學、又很刻苦,成績很出色。結業後下連隊鍛鍊了三個月。第二學期開學後,他被安排當了學員分隊長,結業後被分配到方誌敏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任排長。獨立團為保衛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多次反擊白軍的“圍攻”,作戰頻繁。洪濤在戰鬥中衝鋒在前,非常勇敢,不久便升任為連長。獨立團也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師。1929年8月,獨立師根據中央指示擴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洪濤先後任紅十軍四旅十團一營營長,十團副團長。在方誌敏領導下。為建設、保衛贛東北根據地英勇鬥爭,做出了貢獻。
1933年1月,堅持“左”傾錯誤路線的臨時中央,下令紅十軍調離贛閩浙革命根據地,南下併入中央紅軍。洪濤隨紅十軍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被派到瑞金中央紅軍學校(不久改為“紅大”)學習,畢業後任紅七軍團十九師第五十六團團長。紅七軍團是由紅十軍和紅三軍團的紅五師組成的。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肖勁光指揮下,參加了艱難的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洪濤率團經常 出擊閩西建寧、沙縣、三明、永安、梅越等地。他跟隨軍團首長,力所能及地排除“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指揮,打了很多勝仗。在梅越戰鬥中,洪濤第一次受傷,被子彈打中腰部,在安遠石紅軍醫院養傷4個月。
1934年10月,洪濤傷愈出院,被分配到羅炳輝任軍團長的紅九軍團,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途中,紅九軍團擔負了掩護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的艱巨任務.長時間單獨行軍,打了許多惡仗、險仗。洪濤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衝鋒,先後三次負傷。最後一次負傷,子彈穿進肺部,彈頭殘存體內無法取出,使洪濤年輕的身體受到很大損害。1935年7月.紅九軍團和中央紅軍主力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到達川西懋功兩河口地區。1936年6月,黨中央的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紅九軍團編為第三十二軍,洪濤任該軍第七團團長。
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後洪濤被派到延安“抗大”高幹科學習。這時的洪濤,雖年僅24歲,但已是我軍身經百戰的指揮員,經過“紅大”、“抗大”的學習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鍛鍊,思想理論水平和軍事指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為黨的一名成熟而出色的領導幹部。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人民奮起抗戰。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決定以本省幾百名黨員為骨幹,廣泛發動民眾,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並部署了開展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但搞武裝起義,最缺乏的是會帶兵打仗的軍事於部,省委便向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央請求派一批紅軍幹部和抗大學員來山東領導抗日武裝起義。10月,洪濤等一批紅軍幹部從延安被派往山東。
洪濤等長途跋涉,化裝來到濟南,與省委取得了聯繫,被派到魯西北聊城等地開展抗日工作。這時.在聊城地區主政的國民黨官員是抗日愛國人士范築先將軍,他積極與我黨合作抗戰。洪濤被安排在范的保全司令部政訓處任職。政訓處實際上是中共魯西北特委的公開機關,洪濤以政訓處的名義積極開展抗日工作。11月,堂邑縣黨組織動員了一支20餘人的抗日武裝,范築先命名為”山東省第六區抗日游擊第一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李福堯任指導員。這支武裝被民眾稱之為“洪隊”。洪濤率領新成立的第一支隊在堂邑城東一帶農村活動,動員人槍,擴大隊伍,很快發展到六七十人。洪濤還用黨的統戰政策和紅軍的治軍原則教育訓練部隊,使這支游擊隊的軍政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後來,這支部隊被編為魯西抗日游擊第十支隊,成為我黨領導的一支骨幹武裝。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從濟南陸續遷到泰安,決定在泰安直接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並在泰安、萊蕪、新泰寧陽等地做了一系列組織發動工作。12月,日軍逼進濟南,韓復榘的國民黨省政府及其10萬大軍望風南逃,形勢日趨緊張.省委見起義時機即將成熟,遂通知洪濤趕赴泰安參加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
1938年1月1日,同黎玉趙傑林浩等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洪濤任司令員。 起義隊伍發展至400餘人,編成三個中隊。後伏擊日軍兩次告捷,又攻克萊蕪城,向淄川博山進發,沿途擴大隊伍至2000人。遂成立抗日人民政權“萊蕪縣政執行委員會”,四支隊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洪濤任師長,不久又改回原番號。 因連續行軍作戰,病情惡化,1938年5月25日,洪濤不幸病故於徂徠山勸禮村(又稱圈裡村)。時年26歲。

人物紀念

年僅26歲的洪濤同志去世了,噩耗傳開,指戰員們心情沉重失聲痛哭。省委、四支隊和勸禮村民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和追悼大會。全體將士默念著首長的名字,銘記著他的囑託,攥緊了手中的武器,開始了新的戰鬥.
1955年,泰安專署和泰安縣政府將洪濤烈士遺骨遷葬泰安烈士陵園。這裡北靠五嶽獨尊的泰山,南可眺望雄偉的徂徠山峰,下可俯視人民聚居的泰安城,昭示著英雄的功績與泰山並重,烈士的英名與徂徠山共存,洪濤同志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