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薯蕷目薯蕷科植物)

淮山(薯蕷目薯蕷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淮山又名淮山藥,是山藥(學名:Dioscorea opposita)的成品名。為薯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根,冬季採挖。生長於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叢中、溪邊及雜草中。山藥易栽培,最適宜在黃沙土生長,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栽培山藥歷史。它的分布很廣,著名的有河南、福建、山東、河北等地。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功能主治: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基本介紹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毛山藥,光山藥,成品鑑定,薯蕷,參薯,主要價值,性味歸經,用法用量,用藥忌宜,藥物配伍,處方名稱,商品名稱,藥用部位,炮製方法,保健食品,化學成分,化學鑑定,栽培技術,品種選擇,整地做畦,選種曬種,開溝種植,田間管理,病蟲防治,採收貯藏,食用做法,文獻考證,

分布範圍

分布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的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河北、東北、台灣、安徽、山東、江蘇、雲南、廣西、貴州、河南和廣東粵西等地,生長於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叢中、溪邊及雜草中。
淮山
山藥易栽培,最適宜在黃沙土生長,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栽培山藥歷史。它的分布很廣,著名的有河南、福建、山東、河北等地。其中更以中國河南焦作(中國元朝起設定懷慶府一帶)出產最為有名,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又稱懷山藥、懷參。鐵棍山藥是其中的珍品,久煮不爛,味道鮮美。鐵棍山藥是中國河南焦作的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其中溫縣、沁陽、武陟、博愛等地的鐵棍山藥更是暢銷南北,蜚聲國際。

形態特徵

毛山藥

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約15~30厘米,直徑1.5~6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並少數根痕。質較硬,斷面白色,顆粒狀,粉質。氣微,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光山藥

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微甘味酸,嚼之發粘。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去皮後在空氣中易被氧化成灰黑色。
淮山(圖3)淮山(圖3)

成品鑑定

薯蕷

粉末:類白色。
①澱粉粒單粒多扁卵形,也有類圓形、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長至48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位於較小端,層紋明顯;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
②草酸鈣針晶束甚大,存在於粘液細胞中,長80-240μm,針晶直徑2-5μm,先端稍尖或平截,碎斷面略呈方形。
③篩管分子復篩板上的篩域極明顯,排列呈網狀。此外,有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以及少數纖維。

參薯

與薯蕷粉末的主要區別是石細胞成片,形狀多樣,壁較厚,多含1-2個草酸鈣方晶;厚壁細胞類方形,壁稍厚,紋孔及孔溝細密,偶含方晶。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甘,平。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平,無毒。
③《藥性類明》:味甘,性涼而潤。
④《藥品化義》: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入肺、脾、腎經。
⑤《湯液本草》:手太陰經。
⑥《傷寒蘊要》:入手、足太陰二經。
⑦《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血分,兼入足少陰經氣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藥忌宜

有實邪者忌服。

藥物配伍

①《本草經集注》: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②《湯液本草》:二門冬為之使。”配黃芪,補中益氣、補氣生血;配茯苓,健脾益氣;配扁豆,補氣健脾;配甘草,養陰生津;配牛蒡子,滋陰健脾;配芡實,健脾益胃;配蓮子,養心健脾;配女貞子,健脾止瀉;配炒白朮,燥濕健脾。

處方名稱

山藥、懷山藥、淮山藥、炒淮山藥、乾山藥、生山藥、鮮山藥、炒山藥、毛山藥、淮山、山藥粉、署預、薯蕷處方中寫山藥、懷山藥、淮山藥、乾山藥均指生山藥。為原藥材潤透切片。鮮山藥為山藥鮮品去皮後入藥者,偏於養陰、生津、止渴。炒山藥為乾山藥片用麩炒至微黃,略帶焦班入藥者,偏於健脾、止瀉、固精。

商品名稱

淮山藥:又名懷山藥。為產於河南省溫縣、博愛、孟縣、沁陽、武陟一帶(舊時懷慶府)者。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毛山藥:又名毛條山藥。為採挖後洗淨泥土,颳去外皮,曬乾或烘乾之藥材。光山藥:又名光條山藥。將山藥浸入清水中,至無乾心時取出,用硫黃熏後,再用木板搓成圓柱形,曬乾,打光即成。方山藥:為山藥加工時切成長方形條狀之藥材。西超:為產于山西之山藥。懷超:為產於河南之山藥。腳板薯:為產於江南(主產於廣西)之山藥。均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乾燥者為佳。

藥用部位

該植物的藤(山藥藤)、葉腋間的珠芽(零餘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炮製方法

山藥:揀去雜質,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撈出稍晾,切片曬乾或烘乾。炒山藥:先將麩皮均勻撒布於熱鍋內,俟煙起,加入山藥片拌炒至淡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山藥片100片,用麩皮10斤)。
《本草衍義》:山藥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檐下風徑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乾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風緊則乾速。

保健食品

淮山作為保健食品,在中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成書於東漢時期,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淮山列為上品,不過這時的淮山可能是野生的,還未進入栽培階段。到了唐代《四時纂要》引道士王日文所著的《山居要術》,對淮山栽培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從此,淮山逐步成為蔬菜之一。中國醫書認為淮山"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許多古典醫藉都對淮山作了很高的評價。在民間,淮山是人們所公認的滋補佳品。它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脂肪、膽鹼、澱粉酶、粘液汁等成分。還含有碘、鈣、鐵、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而磷的含量比紅薯多一倍,比土豆多二倍。
科學分析,淮山營養的最大特點是含有大量的粘蛋白,粘蛋白是一種多糖蛋白質的混合物,對人體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積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彈性,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可減少皮下脂肪,因此有減肥作用;能防止結締組織的萎縮,故能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膠原病的發生。許多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枸菊地黃丸、歸脾湯、參嶺白朮散等中藥都含有淮山。明代著名的益壽食品--八珍糕,是由淮山、山楂、麥芽等8味中藥研為細末,和以米粉製成的糕,用於治療老人小孩的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之症,效果顯著。
淮山的食用方法很多,如對脾胃虛弱症,用鮮淮山200克、大棗30克、粳米適量,煮粥加糖調服;或鮮淮山100克、小米50克,煮粥加糖食用。另用淮山配扁豆、蓮米等食品煮粥亦可。對肺虛久咳、腎虛遺精等症,可取鮮淮山100克搗爛,加甘蔗汁半杯和勻,燉熱服食,亦可單用淮山煮汁飲服,淮山屬於補益食品,又有收斂作用,所以,凡有濕熱寒邪以及大便乾燥等不宜食用。
淮山當年10月栽種地上部分枯死即可收穫。挖出塊莖後洗淨表面泥土,泡在水中,用竹刀或玻璃颳去外皮,放入蒸灶,用硫磺熏蒸,塊莖變軟後,取出曬或炕至全乾即可。產品質量要求質地堅硬、色白、粉足、乾燥。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淮山怕冷怕凍,保存溫度應為4℃~15℃。

化學成分

塊莖含皂甙、粘液質、膽鹼、澱粉(16%)、糖蛋白和自由胺基酸,還含止杈素(d-Abscisin Ⅱ)、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5毫克%)、3,4-二羥基苯乙胺,粘液中含甘露聚糖(Mannan)與植酸(Phytic acid)。日本薯蕷含薯蕷皂甙(Dioscin)槭素Ⅱa(bscisin Ⅱ)、膽甾醇(cholesterol)、麥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s-terol)、β-谷甾醇;另含游離胺基酸,以及糖朊(glycopro-teins),水解產生賴氨酸、谷氨酸、絲氨酸等多種胺基酸。此外,尚含澱粉20%-30%、鞣質、粘液質、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粘液中含甘露聚糖(mannan)、植酸(phytic acid)、3,4-二羥基苯乙胺、尿囊素(allantoin)。零餘子還含山藥素Ⅰ(batatasin Ⅰ)。

化學鑑定

(1)取該品水提取液1ml,加50%氫氧化鈉液2滴,再加稀硫酸銅液2滴,顯藍紫色。(檢查蛋白質)
(2)取該品水提取液1ml,加費林氏試液1ml,水浴上加熱,產生紅色沉澱。(檢查還原糖類)
(3)取該品水提取液滴於濾紙上,滴加1%茚三酮丙酮液,加熱後立即顯紫色。(檢查胺基酸)
(4)取藥材粉末或切片少許,加濃硝酸1ml,顯鮮黃色。(檢查蛋白質)。

栽培技術

淮山是山藥的製品,山藥屬多年生草質藤木植物。喜旱怕澇,適宜在陽光充足、氣候溫暖、相對乾燥的環境中生長。發芽適溫為15℃左右,生長適溫為17-28℃。一般應選擇弱酸性的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沙質壤土。

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的品種,如:河南淮山藥、江蘇菜山藥等。

整地做畦

冬前按溝距50厘米、深100厘米、寬50厘米開挖種植溝。來年早春分次填土入溝,先填生土再填熟土,並施足基肥。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硫酸鉀20公斤。然後做成寬70厘米、高30厘米、間距30厘米的高畦。

選種曬種

1、頂替牙繁殖法選擇無病害、無腐爛、健康飽滿的山藥嘴子。於播前10-15天曬種。
2、根莖繁殖法選無病蟲直徑3厘米以上,長15-20厘米的種莖塊段,兩端在切口處用生石灰或草木灰黏附防腐,於播前15-20天曬種。

開溝種植

在清明至穀雨期間採用寬窄行栽植。畦面上做窄行,相鄰兩畦做寬行。栽植方法在畦面上開深10厘米、間距30厘米的2條種植溝,寬行70厘米、窄行30厘米,按株距20-25厘米將種莖平放溝內,芽期一個方向,畝栽6000株,覆土8-10厘米左右。

田間管理

1、間苗疏枝山藥出苗後,及時疏去叢苗和弱苗,每穴保留1-2株健壯苗,並去除主莖基部的側枝。在“零餘子”形成期間,為避免養分消耗過量,也可及早摘除一部分。
2、中耕除草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中耕宜淺,免傷根系,植株近處可用手拔除。
3、搭架引蔓當山藥開始甩蔓時,應及時搭架。一般山藥架高1.5-2.5米,多採用人字架。
4、肥水管理髮棵期畝追施尿素15公斤。山藥耐旱怕澇,塊莖生長盛期保持土壤濕潤,不乾旱不灌水,遇雨及時排水。

病蟲防治

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中能形成地下肉質塊莖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植物,產品器官為官塊莖。肉色潔白,味甘粉足,個大質堅,即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藥材,是被人們公認的無公害蔬菜。發展山藥生產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好項目。開發前景十分廣闊,但在栽培過程中,由於經驗不足或種植技術不規範,往往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下面就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紅斑病
1.症狀山藥紅斑病是由線蟲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藥根狀塊莖。染病的塊莖小,重量輕。山藥紅斑病發病之初是在塊莖上形成紅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稍凹陷的病斑,單個病斑直徑2~4mm。發病重時,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塊,表面具有細龜紋病斑,深2~3mm,最深的達1cm以上,呈褐色乾腐狀。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線蟲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種塊病殘體和病田土壤是傳染紅斑病的主要途徑。山藥線蟲的生命周期極不整齊,一年約生2代,只侵染山藥,6月份新塊莖開始形成時,線蟲就可侵染,隨後侵染陸續增加,一直到收穫,線蟲從基部到長40cm處都可以侵染,以20cm以上病斑較多。
3.防治方法
(1)與小麥、玉米、甘薯、馬鈴薯、棉花、菸草、辣椒、胡蘿蔔、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2)用0.1%~0.3%tmk浸帶病栽子24h,防病效果達95%以上;在重茬種植的情況下,播前每667m2溝施tmk顆粒劑2kg,防治效果達到75%以上。
(3)選無病田繁殖栽子,並配合輪作和施用無害肥料等綜合措施。
(二)炭疽病
1.症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莖蔓。在葉片的葉脈上,初生褐色凹陷的小斑,後變為黑褐色,擴大後病斑中央褐色,斑面散生黑色小粒點(分生孢子盤)。莖蔓發病多在距地面較近部分,病斑黑褐色,略凹陷,為害嚴重時葉片早落,莖蔓枯死,導致植株死亡。葉片或莖蔓上的病斑,在空氣潮濕時常產生淡紅色的黏稠物質(分生孢子塊)。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炭疽病是由刺盤孢菌和薯蕷盤長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高溫多雨季發病重。
3.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發病地塊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收穫後將留在田間的病殘體集中燒毀,並深翻土壤,減少越冬菌源;採用高支架管理,改善田間小氣候;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除草,鬆土排漬;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少施氮肥,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性,氮肥過多會造成植株柔嫩,而易感病。
(2)栽子消毒: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浸種或把山藥栽子蘸生石灰。
(3)藥劑防治:出苗後,噴灑1:1:50的波爾多液預防,每10d一次連噴2~3次。發病後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分劑500倍液,25%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1000~1500倍液,77%可殺得500~600倍液,或用翠貝殺菌劑(具有預防、治療和剷除作用)7d一次,連噴2~3次,噴後遇雨及時補噴。
(三)褐斑病(又稱灰斑病或褐斑落葉病)
1.症狀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出現在葉片兩面,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異,一般2~21mm,葉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個黑褐色細線輪紋圈,有的四周具有黃色至暗褐色水浸狀暈圈,溫度大時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層。葉背色較淺,危害重。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的薯蕷葉點霉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順在病殘體上越冬,翠年春季,溫濕度適宜時,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後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侵染時主要藉助風和雨水傳播。發病條件是溫暖多濕,特別是在生長期間遇風雨頻繁或山藥架內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空氣濕度大,易發病。
3.防治方法(1)秋收後及時清潔田園,把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2)雨季到來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
(四)葉斑病
1.病狀山藥葉斑病常見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緣白斑病(斑點病)、灰褐斑病和褐輪斑病4種,其中以煤斑病發生較多。
煤斑病是在葉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後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無明顯界限的病斑,大小約1~2cm,有時匯合成大斑。
褐緣白斑病的病斑穿透葉的表面,斑點較小,圓形或不規則形,周緣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後轉為灰褐色至灰白色。
灰褐斑病和褐輪斑病的病斑與褐緣白斑病有明顯的同心輪紋。
以上4種葉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狀物,其中以煤斑病產生的霉狀物較多,其他的葉斑病產生的霉狀物則較小。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四種葉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屬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塊(霉層)附著在豇豆植株的病殘體上在田間越冬。第二年春季條件適宜即可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引起發病。以後在田間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斷發病。當溫度在25~30℃、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時,易引起發病。保護地內通風不良、高溫高濕,露地條件下夏季高溫多雨均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重茬地易發病。
3.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合理密植,適當加大行距,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保護地栽培要採用高畦定植,地膜覆蓋,適時通風降溫排濕,防止田間濕度過大;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間清潔,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拉秧時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減少病原。
(2)藥劑防治:突出“早”字,發病初其可用1:1:200波爾多液,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的甲霜靈-猛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5~6d噴一次,連噴3次。
(五)枯萎病(俗稱死藤)
1.症狀該病主要為害莖基部和地下塊莖。發病初期是在莖蔓的基部出現棱條形濕腐狀的褐色病斑,以後病斑不斷擴展,使基部的整個表皮腐爛,當表皮腐爛面積迅速擴大到能繞莖一周時,就會致使地上部的葉片逐漸黃化、脫落,莖蔓也就迅速枯死。若剖開莖的基部,可見感病部位變為褐色。若是塊莖感病,則在皮孔的四周產生圓形至不規則的暗褐色病斑,鬚根和內部組織也變為褐色、乾腐,嚴重感病的整個塊莖變細、褐色。貯藏其間枯萎病仍可繼續擴展,造成危害。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枯萎病是由半知菌類真菌尖鐮孢菌引起的。山藥枯萎病的菌絲和原梗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條件適宜時可直接分侵染剛萌發的幼芽和山藥栽子。山藥嘴子和種塊也可帶菌繼續侵染,若未帶病的種塊或萌發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就很難徹底防治。山藥枯萎病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是13~35℃,以29~32℃最為適宜。濕度大時容易發病,所以高濕高溫季節容易發病。連作、低洼地、田間積水、排水不良和土質黏重時都有利於發病,是高溫季節的多發病害。另外,氮肥施用過多、土壤偏酸容易發病,如果發現此病,應立即換茬。
3.防治方法
(1)選擇無病的山藥栽子作種:必要時在栽種前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山藥嘴子10~20mm後下種。
(2)入窖前在山藥嘴子的切口處塗1:50石灰漿預防腐爛。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4)藥劑防治:6月中旬開始用70%代森猛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殺菌王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噴淋莖基部,隔10d噴1次,共防治5~6次。
(六)根莖腐症
1.症狀山藥根莖腐病發病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規則的斑點,繼而斑點擴大形成深褐色的長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嚴重時藤蔓的基部乾縮,導致莖蔓枯死。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顯的淡褐色絲狀霉。塊莖發病常在頂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規則形的病斑,若是根系發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過土壤、雨水和施用帶病菌的肥料傳播。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病,乾旱時發病輕,重茬地、田間積水時發病重。
3.防治方法
(1)收穫時徹底收集病殘物及早燒毀。
(2)實行輪作,避免連作。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3.8%可殺得2000乾懸浮劑1000倍液或50%福美雙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隔7~20d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
(七)褐腐病(腐敗病)
1.症狀主要為害根狀塊莖,造成塊莖腐爛。其症狀早期並不明顯,收穫時才發現有病。塊莖染病時表現為腐爛狀的不規則形褐色斑,稍凹陷,病塊常畸形,稍有腐爛,病部變軟,切開後可見病部變色,受害部分比外部病斑大而深,嚴重時病部周圍全部腐爛。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褐腐病是由半知菌類真菌腐皮鐮孢菌引起的。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殘體和栽子上越冬,可藉助雨水、流水、農具及田間操作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病的栽子。該病菌在土壤中可長期存活,一旦染病難以根除。病菌的生長發育溫度為13~35℃,最適溫度為29~32℃,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連作田、低洼田、田間積水、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時利於發病。
3.防治方法
(1)收穫時徹底清除病殘物,集中燒毀,並深翻曬土和薄膜密封進行土壤高溫消毒,或實行輪作,可減輕病害發生。
(2)選用無病栽子做種,必要時把栽子切面陰乾20~25d。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隔10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八)黑斑病
1.症狀初期危害種莖、幼芽、根系及地下莖,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後期主要為害塊莖,在塊莖上形成不規則的黑褐色症斑,深達木質部,降低塊莖的商品價值。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由一種線蟲侵染致病。線蟲在栽子、病殘體及土中越冬,病栽子及病苗是傳播的主要媒介,線蟲從栽子芽苗的附著點侵入,沿皮下層及髓向上活動,寄生生活。進入塊莖形成期,線蟲由蔓進入塊莖頂端,並向塊莖縱深發展,線蟲從塊莖、根的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寄生,多在塊莖上形成黑褐色斑塊。
3.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栽,建立遠病繁殖田;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播種前,栽子在陽光下晾曬後用1:1:150波爾多液浸種10min消毒;結合整地或挖土回填,在離地表20~30cm處,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500g進行土壤消毒。
(九)斑枯病
1.症狀山藥斑枯病主要為害葉片,輕者使葉片乾枯,重者可使全株枯死,發病越早,減產越重。山藥斑枯病發病初期是先在葉面上產生褐色小點,繼而病斑擴大,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大小6~10mm。中央為褐色,邊緣為暗褐色,上生黑色小點,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情繼續發展,嚴重時全葉乾枯,繼而可使全株枯死。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山藥斑枯病是由半知菌類真菌薯蕷針孢菌引起的。該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上越冬,第二年春在當溫度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器釋放出分生孢子,藉助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該病苗期可以發生,其菌絲生長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48小時內病菌就可侵入山藥葉片組織內。所以,溫暖潮濕和陰天、大霧有利於斑枯病發生。但若空氣乾燥,就會抑制菌絲生長和孢子形成。所以,高溫乾旱天氣發病較輕。當氣溫15℃以上,遇陰雨天氣、土壤缺肥、植株生長衰弱時,此病害也容易流行。
3.防治方法發病後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或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7%可殺得微粒劑500~600倍液,7d一次,連噴2~3次,噴後遇雨及時補噴。
(十)斑紋病(柱盤褐斑病、白澀病)
1.症狀主要為害山藥的葉片和莖蔓,造成葉片乾枯和莖蔓枯死。葉片的發病初期是在葉面上形成黃色或黃白色邊緣不明顯的病斑,然後逐漸擴大。擴大時常受葉脈的限制,呈不規則或多角形,大小2~5mm,變為褐色病斑,無輪紋。後期病斑邊緣微凸起,中間淡褐色,散生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盤,嚴重時病斑融合,可導致葉片穿孔或枯死,但一般葉片枯死不落葉,因此白澀病與炭疽病有明顯的區別。莖蔓感病和葉柄感病原菌症狀相仿,會出現長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病斑,嚴重時上下病斑融合在一起,引起莖蔓枯死。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斑紋病是由半知菌類真菌薯芋柱盤孢引起的。該病菌以分生孢子子盤和菌絲體在播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病殘體上的病菌就會形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在植株的下部葉片首先發病,形成初次侵染。當病原菌侵入莖葉後,菌絲在莖葉組織中細胞間生長,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後會突破莖葉的表皮,當遇到適宜的濕度和溫度,經過1~2d的潛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發再次侵染,使病害蔓延。山藥斑紋病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5~32℃,所以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以7月中旬到8月中旬發病最重,可以延續到收穫前。斑紋病的發病與氮肥施用量有關,氮肥過多時容易發病。
3.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避免連作。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初次侵染。
(3)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4)從6月初開始噴灑53.8%可殺得2000乾懸浮劑1000倍液,50%福美雙粉劑500~600倍液,或1:1:200~300倍的波爾多液,隔7~10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十一)根結線蟲病
近年來,隨著山藥栽培面積的擴大,山藥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蔓延逐漸加重,輕者減產20%~30%,重者減產70%以上,並且商品品質明顯下降,嚴重製約奮鬥目標山藥生產進一步發展。現將其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症狀山藥根結線蟲病主要為害地下塊莖部分,地上部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病嚴重者,地上部表現葉色淡、生長弱、植株繁茂性差。山藥地下塊莖感染根結線蟲病後,在塊莖的表皮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近似饅頭形的瘤狀物,瘤狀物相互癒合、重疊形成更大的瘤狀物(俗稱大疙瘩),大瘤狀物上產生少量粗短的白根。發病部位的皮色比正常皮色明顯偏暗,即成黃褐色。其內部組織的顏色無明顯變化。在塊莖的細根上有小米粒大小的根結存在。
受害部位輕者品質下降,受害嚴重的部位,除表皮變深褐色外,內部組織變成深褐色腐爛,似朽木,完全失去食用價值,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山藥線蟲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層內,30cm以下的土層發病較小。高燥的沙土地塊發病重,連作地發病重。
2.防治措施由於山藥塊莖根結線蟲危害後,產生許多大大小小的瘤狀物,以至於撐破地表土壤,形成較大的裂口,與山芋塊根膨大後撐破地表土壤的情況相似。又因線蟲形體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觀察到,農戶不了解、不注意,因此,往往忽視其防治。另外,根結線蟲是一種土傳病害,化學防治比較困難,且投資較大。目前還沒有理想的防治線蟲的藥劑,因此化學防治只能作為一項輔助措施,必須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1)植物檢疫:在調運山藥種時,要嚴格進行檢疫,農戶間在借用或購買山藥種時應引起重視,不從病區引種,不用帶病的山藥種,選擇健壯無病的山藥作為繁殖材料,杜絕人為傳播。
(2)合理輪作:有水源的地方實行水旱輪作,改種水稻3~4年後再種蔬菜。或與玉米、棉花進行輪作,能顯著地減少土壤中線蟲量,是一項簡便易行的防治措施。
(3)誘殺防治,降低蟲口密度:種植一些易感根結線蟲的綠葉速生蔬菜,如小白菜、香菜、生菜、菠菜等,生長期1個月左右即可收穫,此時根部布滿根結,但對產量影響不大。收穫時連根拔起,地上部可食用,將根部帶出田外集中銷毀,可減少土壤內的線蟲量,是一種可行的防治方法。
(4)消除病殘體,增施有機肥:將病殘體植株帶出田外,集中曬乾、燒毀或深埋,並剷除田中的雜草如莧菜等,以減少下茬線蟲數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底肥,保證山藥生長過程中良好的水肥供應,使其生長健壯。
(5)種子處理:對作為留種用的山藥栽子或山藥段,傷口處(即截面)要立即用石灰粉沾一下,從而起到消毒滅菌的作用。接著將預留的山藥種在太陽光下晾曬,每天翻動2~3次,以促進傷口癒合,形成愈傷組織,增強種子的抗病性和發芽勢。
(6)化學防治:在山藥下種之前,每667m2用3%的米樂爾顆粒劑3~5kg,或10%克線磷顆粒劑1.5kg摻細土30kg撒施於種植溝內,用抓鉤摟一下,深度10cm左右,與土壤摻勻,然後進行開溝、下種。
(7)生物防治:用生物農藥北農愛福丁乳油防治根結線蟲病。其用法是:定植前每667m2用1.8%北農愛福丁乳油450~500ml拌20~25kg細沙土,均勻撒施地表,然後深耕10cm,防治可達90%以上,持效期60d左右,或用綠亨阿維防治。

採收貯藏

10月下旬山藥塊莖基本停止生長,葉片乾枯應及時採挖防腐爛。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颳去外皮,曬乾或烘乾,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並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後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乾打光,即為光山藥。收穫後進行地窖或室內貯藏,只要不受低溫凍害即可。

食用做法

【推薦人群】脾胃虛弱,脘腹痞滿、食慾欠佳者,以及常感疲乏喜睡、全身肢體困重倦怠者
【主要功效】健脾、行氣、祛濕
【材料】陳皮半個、白朮25g、茯苓50g、淮山30g(鮮品300g)、苡米50g、砂仁4粒、水鴨半隻、瘦肉100g、生薑2-3片(3-4人量)。
【烹調方法】瘦肉洗淨切塊,藥材洗淨備用;水鴨斬殺後,去毛、內臟,清洗乾淨,斬大塊去血水,入鍋內加薑片爆炒片刻,將炒後水鴨、瘦肉及藥材、薑片同放入湯煲中,加水適量,武火煲15分鐘,改文火煲45分鐘,加食鹽調味即可。

文獻考證

侯寧極《藥譜》:
①《唐本草》:署蕷,日乾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
②《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雲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颳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於北地者耳。彼土人單呼為?,亦曰山?。
③《植物名實圖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道。土人以治風疾。
④章炳麟:薯蕷一味,開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雲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布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