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窯

洪州窯

中國古代重要的青瓷窯場,屬於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窯址分布在現江西省豐城市一帶,此地唐代屬洪州,故稱洪州窯。洪州窯從東漢晚期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約有800年的歷史。以燒青瓷為主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色多為褐色,與唐代陸羽《茶經》描述的:“洪州瓷褐”相吻合。另還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州窯
  • 分類:陶瓷
  • 地區:江西省
簡介,窯址,發展,特點,影響,洪州窯青瓷展,洪州窯.圖書,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簡介

唐陸羽《茶經》記載,江西的洪州窯是燒造青瓷的六大名窯之一。由於長期以來缺乏文獻和實物資料,人們對其產品特色及燒造工藝了解甚少,洪州窯址所在地便成了中國陶瓷史上及學術界懸而未決的疑案。1974年,南昌縣文物工作者在本縣崗上鄉贛江岸邊的上湖村一帶發現了較多的青瓷器及殘片,枯水時江邊殘片更多,並發現有火燒土,專家認為這裡是一處燒造青瓷的古窯址。1977年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與之隔江相對的豐城曲江羅湖地區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窯址。此後經省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考古系等單位的多次發掘,先後清理出窯床及東漢時期的圓窯和大型隋唐時期的龍窯,出土陶瓷器及窯具近2萬件,窯址沿贛江兩岸綿亘達20餘公里,已發現窯址30處,面積40多萬平方米,皆坐落於贛江或與贛江相通的清豐河、藥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崗埠地帶,而古時豐城隸屬於洪州。
考古出土遺物表明洪州窯燒瓷歷史悠久,始燒於東漢,發展於兩晉、南朝,鼎盛於隋唐,終燒於晚唐五代,燒造時間長達800餘年。洪州窯至少在東漢晚期已能燒造出精美的青瓷,以大器型的深腹罐為主,常見的器物有雙唇罐、盤口壺等。造型樸素大方,釉色以純正光潤的青黃色釉為其顯著特點,在少量的器物腹部及口沿至肩部劃出連弧紋及圓渦紋、水波紋;三國、兩晉燒制雞首壺、虎子、等、硯台等;東晉到南朝,逐漸進入興盛時期。東晉時期洪州窯產品中開始出現用褐釉點彩裝飾盤口壺口沿的手法。南朝時洪州窯產品其釉色以淡青微閃黃為主,由於此時已使用匣缽,器物釉面光潔,器型中出現博山爐溫酒壺,製作精巧的座、杯分體,合二而一的轉杯,更是一絕,帶足的爐、托杯、托爐、燈盞、五盅盤、格盤等亦成為這一時期墓葬中可見的豐富冥器,圖案裝飾除刻花、劃花、印花外,亦採用了堆塑、鏤孔等技藝。南朝時又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時期,這時不僅豫章城內大量興建寺廟,也在洪州窯的產品中得以體現,如出土於南朝墓中的蓮瓣紋托杯、深腹碗、盤中的蓮瓣紋,從流暢的線條、晶瑩的釉色和細小的冰裂開片,不僅反映出制瓷工匠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之心,而且反映了洪州窯的生產技藝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隋唐時期,洪州窯青瓷的釉色也起了一些微細的變化,釉色以米黃而略泛青色見長,褐色釉的使用逐漸盛行起來,反映高雅文化的投壺、瓷硯在隨葬器物中屢屢發現,瓷硯為十二竹節足到十六馬蹄足,使其不僅有實用性且具觀賞性。據《唐書·韋堅傳》關於洪州窯產品運抵長安的記載,說明洪州瓷在唐代確已達到“貢品瓷”的工藝水平。
洪州窯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名窯的燒瓷歷史、燒造工藝,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芒口瓷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過去多認為玲瓏瓷始燒於“明隆慶、萬曆時期”,隋代玲瓏瓷在洪州窯遺址出土,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罕見一例。過去認為芒口瓷發生於“上承晚唐,下啟北宋”的河北定窯,而洪州窯在南朝時期即出現“對口扣燒”的芒口瓷,至少應有1500年的歷史。大量出土的裝有多種青瓷產品的匣缽窯具可以證實,洪州窯匣缽裝燒工藝的使用早在東晉、南朝就開始,這也是目前在全國所發現的最早實例。

窯址

1992年至今,文物考古部門在江西豐城洪州窯遺址發掘出土各類窯工具和青瓷器計11985件,並在豐城轄境內6個鄉(鎮)、19個自然村調查核實了20餘處古瓷窯址。大致範圍從南面的河州鄉羅坊窯址到北面的同田鄉麥園、龍霧洲窯址,東西由曲江鎮的郭橋缺口城至西面尚莊鎮黃金城窯址,相距20餘公里。考古資料證實,洪州窯始燒於東漢晚期,興盛於兩晉至中唐,晚唐五代漸趨衰退而終燒。大量資料表明,江西豐城應是中國青瓷器的最早發源地之一。比“瓷都”景德鎮還要早一千餘年的燒造歷史。此項發掘被評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洪州窯窯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

東晉博山爐東晉博山爐
洪州窯是唐代六大名窯之一。它從東漢晚期始,經三國、兩晉南朝、隋、唐、五代,約有800年歷史。在唐代早期得到較大發展,胎多為黃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較堅硬。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也有黃褐,醬紫等色。盛唐至中唐時,達到歷史上產量的高峰,造型豐富,有大碗,盤口壺雙唇罐、杯等,有的仿金銀器,有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多為褐色。均講究裝飾,多刻印花朵、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端莊、富麗。

特點

南朝蓮瓣紋托盤南朝蓮瓣紋托盤
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陸羽茶經》:“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就所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窯各類青瓷杯有敞口、斂口、外卷唇之分,有鼓腹、削腹、折腹之別,底腹交接處旋削螺旋紋,或假圈足或玉璧形底等多種形制,紋飾有重圈紋、重圈環點紋、重圈環水波紋、雙層重圈間弦紋、蓖點紋、梅花和聯珠紋等多種。其中的把手摺腹杯和雙層重圈紋折腹杯,紋樣新穎,造型雅致,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用以盛茶,茶汁清澈。其盞托呈盤狀,淺腹,璧形底,盤心塑有圓凸圈,用以承托茶杯,製作精良,設計考究。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為洪州窯鳴不平:“陸羽以瓷色為主要標準,只能算是飲茶人的一種偏見。”

影響

西晉褐釉點彩四系蓋缽西晉褐釉點彩四系蓋缽
從文獻記載上看,洪州窯瓷器曾享譽一時。《唐書》卷一三四“韋堅傳”記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陝郡太守、水陸運使韋堅,引河水到長安“望春樓”下,鑿為“廣運潭”,玄宗詔群臣同登樓臨觀,韋堅率江淮並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滿載各郡輕貨,豫章郡(洪州)船載“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即:名瓷、酒器、茶鐺、茶釜),船首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京城觀者駭異。像這樣盛大的南方手工業和土特產品水上展示,其中名瓷獨舉豫章(洪州),這足以說明洪州窯青瓷器當時確已馳名全國。

洪州窯青瓷展

南昌縣博物館收集整理了大量洪州窯青瓷器資料 以現行辦公位置,設立了洪州窯博物館從實體展出到網上虛擬展廳,從隋代至晚唐五代,完整的記錄了洪州窯青瓷文化的發展演變歷程。館藏700餘件洪州窯青瓷文物,數量多、質量精、系列完整清晰,是洪州窯青瓷文化的重要收藏地。對傳承和保護洪州窯文化遺產,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洪州窯青瓷展”是南昌縣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獨立舉辦的首個洪州窯青瓷的專題展覽。展覽面積880平方米,展線長235米,展出青瓷文物25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6件(套)。
此展覽通過眾多精美的洪州窯青瓷文物,輔以復原景觀、影像播放、語音講解等手段整體再現了唐代六大名窯之一的洪州窯歷史風貌和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同時也表現了江西古代的社會生活。
“洪州窯青瓷展”榮獲“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南昌縣博物館洪州窯青瓷展南昌縣博物館洪州窯青瓷展

洪州窯.圖書

書 名: 洪州窯——中國歷史名窯大系
作 者:張文江
洪州窯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1-1
ISBN: 9787805318790
開本: 16開
定價: 88.00元

內容簡介

中國陶瓷的發展已有一萬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陶瓷器的燒制和使用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國陶瓷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有的歷史價值已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在探求和尋覓古代文明足跡的過程中,引發並形成了中國陶瓷研究的。熱潮,其標誌是更多研究領域的開拓:
除了方法的更新以外,資料的豐富和真實是推進陶瓷研究的關鍵。可供我們使用的陶瓷信息資源有三類,即傳世文物、文獻資料和出土器物或標本。
傳統的陶瓷研究依靠有限的傳世文物。但經世事滄桑,古代器皿遺存者不足百一,難窺中國陶瓷全貌。宋元起,各種文獻中有關陶瓷的內容漸多,並出現陶瓷方面的專著。在這些文獻中,記錄了古代陶瓷的品種、特徵、窯口、燒造等方面的情況,是非常寶貴的文字資料。但必須看到,因缺乏大量實物資料的支持,表達往往語焉不詳,後人對先賢著述的引證和詮釋又難免穿鑿附會,使今天的讀者迷茫失措難見真容。
本書材料翔實可靠,是窯址發掘的第一手資料。內容豐富,立論正確、注重器物胎、軸、底足、工藝等細節的闡述,以達到形象、直觀、深入淺出的目的。這些都是該書所具有的特點。作者在注重科學性和學術性的同時,也面向讀者,注重可讀性和通俗性。

作者簡介

張文江,1967年生於江西省南康市。1989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從事田野考古和古陶瓷研究,在國內發表研究論文多篇,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

目錄

總序
一 洪州窯的發現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和文獻記載
窯址分布
二 洪州窯制瓷工藝的發展
東漢時期(約公元二世紀後半期-公無222年)
三國時期(公元222年-265年)
西晉時期(公元316年-420年)
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
隋代時期(公元589年-618年)
初唐時期(公元618年-704年)
盛唐時期(公元705年-820年)
晚唐五代時期(公元821年-960年)
三 洪州窯青瓷的造型
碗盞杯盤
其他
四 洪州窯的歷史地位
洪州窯青瓷的流布和發現
洪州窯青瓷的工藝成就
五 洪州窯名品欣賞
洪州窯窯址分布圖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