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法學派

注釋法學派

注釋法學派,是指西歐中世紀中後期以研究羅馬法為中心的學派。因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是其發源地,又稱“波倫亞學派”。約11-13世紀的前期注釋法學派主要是對《國法大全》進行註解和說明,並糾正其矛盾,使前後一體,為羅馬法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主要代表人物有:伊納留、阿佐和阿庫索斯等。約13-15世紀的後期注釋法學派,通常又稱“評論法學派”,主要是進一步論述羅馬法,使之套用於現實生活。主要代表人物有:西納斯、巴爾多魯和巴爾道斯等。羅馬法經過他們的加工修改,得以適合封建社會的條件,被西歐國家廣泛採用。兩派對羅馬法的傳播曾起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注釋法學派
  • 外文名:glossator
  • 中心:博洛尼亞
  • 國家:義大利
  • 時間:西歐11世紀末到15世紀
產生背景,研究內容,學派分類,前期注釋法,後期注釋法,

產生背景

中世紀初期,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在位)編纂的法律文獻,已很少為人所知,特別是其中最重要的《學說彙纂》曾湮沒達幾個世紀之久。從11世紀末,西歐各國以義大利為中心,開始對羅馬法廣泛研究,因為羅馬法的適用不僅有利於以王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加強,而且也為商品生產的各種法律關係提供了極為詳盡的規定。當時這種廣泛研究,意味著法學正從神學中分離出來。與此相適應,一個獨立的、世俗的法學家階層逐步形成。

研究內容

他們主要代表新興市民等級的利益,與代表封建制度的神學或教會法學家相對立。注釋法學派的出現和發展,同西歐近代大學的興起也有密切聯繫。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近代歐洲第一所大學,它主要就是從研究羅馬法開始的,並長期成為傳播羅馬法的基地。西歐其他國家和義大利其他地區都有學者到博洛尼亞學習羅馬法。12世紀中葉,在該校研究法律的學生有一萬多人。該校創始人就是前期注釋法學派奠基人伊爾內留斯(約1055~1125)。繼博洛尼亞大學後創立的一些著名大學也都將羅馬法的研究作為一門主要學科。

學派分類

根據研究重點或方法的不同,注釋法學派又可分為:

前期注釋法

(13世紀以前),主要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伊爾內留斯、阿佐(1150~1230)和F.阿庫修斯(約1182~1260)。他們對羅馬法的研究,首先是恢複查士丁尼時代所編纂的各羅馬法文獻、特別是《學說彙纂》的本來面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一名稱就是他們首先提出的。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對這些文獻進行文字注釋,以後發展為較詳盡的注釋,包括列舉注釋者之間的分歧意見、各方論據以及作者本人結論,為供適用法律規則參考的有關案例,為便於記憶而歸納的簡要準則和定義,以及對某一法律領域的論述,等等。阿庫修斯曾將大量注釋彙編成卷,因而被認為是前期注釋法學派的集大成者。

後期注釋法

(13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後半葉),又稱評論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皮斯托亞的奇諾(1270~1336)和薩索費拉托的巴爾多魯(1314~1357)。致力於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日耳曼的習慣法、教會法的原理相結合和同化,把古代羅馬法改造成現代義大利法,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使羅馬法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對羅馬法的研究已從注釋轉變為提出法律的原則和根據,建立法律的分析結構,促進判例法的發展。注釋法學派分為前注釋法學派和後注釋法學派。前的側重點是通過對查士丁尼時代所編纂的各個羅馬法文獻的文字、語言、邏輯的解釋和旁徵博引,澄清羅馬法的精確含義。後是則側重於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日爾曼的習慣法、教會法的原理相結合和同化,把古代羅馬法改造成現代義大利法,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他們把純注釋的方法改為既注釋又評論,著重從羅馬法中提煉法律的原則和根據,建立法律的分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