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櫚

油棕櫚

油棕櫚,是棕櫚科油棕櫚屬兩種產油植物的統稱,屬於經濟作物。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產於西非的非洲油棕櫚,分布範圍為安哥拉至甘比亞的西非地區、以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另一種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美洲油棕櫚(又稱黑果棕櫚)。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工業用途,棕櫚油提取,棕櫚油利用,人工栽培,種植概述,生長條件,種植技術,

形態特徵

美洲油棕櫚樹美洲油棕櫚樹
野生的非洲油棕櫚樹為單莖。高可達20米。羽狀葉,開許多簇狀密生小花,花為三萼三瓣。
果實在開花6個月後成熟,簇生於短枝上,單個果實呈卵圓狀,長約4厘米,成熟時為黑色,基部為紅色。果肉和果核均含有大量油脂。
單株樹的產果量為2至12簇不等,隨樹齡增長而逐年增加,每簇重15至25公斤。美洲油棕櫚樹幹沿地面匍生,葉片大而寬闊,但花、果與非洲油棕櫚相似。

工業用途

棕櫚油提取

西非地區傳統的棕櫚油提取方法是先將果實搗碎、煮熟,破壞其果肉內的脂解酶,再加熱後即可取下析出的凝皮狀油脂。這種方法可以提取果實內50%至55%的油脂,稱為“軟式加工法”。後來對這種方法加以改進,加入酵母並用沸水煮,利用更高的溫度提取更多(可達65%)的油脂,這一方法被稱為“硬式加工法”。這兩種方法都只能提取果肉內的油脂。
棕櫚油棕櫚油
歐洲人引入榨油機以及汽油溶脂等方法後,油脂提取率升至90%以上。油棕櫚的果仁和果殼纖維富含油脂,可以提取果仁油和囊果被油,但其成分與果肉中所含油脂不同。
油棕櫚是油料作物中產油量最高的一種,經濟種植平均每公頃產油約1噸。

棕櫚油利用

棕櫚油中含有胡蘿蔔素,因此顏色較深。其成分包括43%的飽和脂肪酸、43%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1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和其他元素。由於其果實含油量甚高,因此被許多動物食用,甚至包括兩種食肉鳥類——禿鷹和鷂。
棕櫚油棕櫚油
在非洲,人們取果仁油作為日用烹飪油。
在工業上,果仁油被用於製造人造黃油、朱古力、雪糕和食用油脂,果仁渣餅用作飼料。果肉油被廣泛套用於製造肥皂、香皂、蠟燭、清潔劑、潤滑油、甘油、顏料、化妝品、發膏、鐵器防鏽劑及汽車燃料。果殼可用來作燃料及鋪油棕園內的路.棕油可提煉維生素、蛋白質、抗生素等。

人工栽培

種植概述

中國實行經濟栽培的大多是非洲油棕櫚。東南亞的油棕櫚是在20世紀初引進的,作為觀賞植物在1870年引入新加坡的植物園。
油棕櫚油棕櫚
至1954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已占全世界的31.2%(由於油棕櫚引入亞洲後果仁變小,因此果仁油產量只占全世界的9%),奈及利亞和比屬剛果的產量則占世界產量的34.7%和22.4%。
1995年,馬來西亞宣布它生產了全世界55%的棕櫚油。美洲油棕櫚由於產油量低,因此只在原產地得以種植。

生長條件

溫度
 年均溫度在攝氏18℃以上,溫度不可有大幅度變化.
黑果棕櫚黑果棕櫚
雨量
若雨季只有8個月左右,年降雨量需要1500毫米,2500毫米以上的年降雨量更佳.如果降雨能平均地分配於全年,則在年降雨量1200至1300毫米的地區也能栽培。
陽光
油棕櫚喜好陽光,雨季不可太長.
土壤
油棕櫚對土壤的要求較低,可以生長於不適宜栽培可可、咖啡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砂質淋溶土上。但在厚而肥沃的壤土或沖積土上的產量會更高。
地形
波狀起伏,排水良好的地形最佳.

種植技術

培植幼苗
油棕櫚油棕櫚
選擇優良的種子,在裝有泥土的塑膠袋中培養約9個月.
栽種到油棕園
清除園地,栽種9個月大的幼苗.
照料
油棕櫚不需要加以照料,施放肥料,但如果加以人工干涉的話,可以對其樹高加以控制(以利採摘),並可促使結實期提前到來。與散落栽培、不加照料、不放肥料的油棕櫚相比,專業種植園中的油棕櫚單株產油量可以提高9倍。
收割
油棕從種到園地算起,3、4年後就開始有收穫.果實成熟時顏色為橙紅色,一大堆簇生在一起,用一種長柄的鐮刀收割果實.收割後的果實為了防止質變必須馬上送到加工廠提取棕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