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縣

吉隆縣

吉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市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84°35′至86°20′,北緯28°3′至29°3′之間。南面和西南面與尼泊爾王國相鄰,邊境線長162公里,北面以雅魯藏布江為界與薩噶縣相鄰,東面與聶拉木縣搭界。縣政府駐宗嘎鎮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有約300平方公里的吉隆盆地

吉隆縣轄2鎮3鄉,總面積9300平方公里。總人口1萬人(2003年)。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完成10116萬元。

2017年,吉隆縣退出貧困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隆縣
  • 外文名稱:Gyiro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
  • 下轄地區:2鎮3鄉
  • 政府駐地:縣政府駐宗嘎鎮
  • 電話區號:0892
  • 郵政區碼:858700
  • 地理位置:日喀則市西南部
  • 面積:9300平方公里
  • 人口:1萬(2003年)
  • 氣候條件:溫暖的半乾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卻得淌舊石器遺址、強準祖布拉康、帕巴寺、貢塘王城遺址
  • 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 火車站日喀則站
  • 車牌代碼:藏D
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草場資源,森林資源,水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通訊事業,文化事業,宗教事業,交通概況,旅遊資源,風俗習慣,藏戲,音樂舞蹈,民間文藝,民歌,體育,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吉隆,為藏語“舒適村”、“歡樂村”之意寓。吉隆之得名,傳說是公元8世紀後期,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大師一行途經吉隆溝(今吉隆鎮一帶),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師見此地山清水秀,風景明媚,不勝感概,又溪谷中的河水潔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光潤如玉,更是讚嘆不已。於是,在翌日臨行之前,,欣然命名此地為“吉隆”,以表達其無限讚譽之情,“吉隆”之稱謂遂流傳至今。在舊文中也寫作“濟嚨”、“濟隆”、“吉仲”等。
吉隆縣

建制沿革

元朝時曾有官員到吉隆處理要事。1778年到1781年間,清朝中央政府曾派兵到吉隆抵禦廓爾喀入侵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前有宗嘎上宗、下宗、吉隆東宗、西宗共四個宗。1960年7月宗嘎上、下宗,吉隆東、西宗合併成立吉隆縣人民政府。屬日喀則地區。
吉隆縣區劃吉隆縣區劃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吉隆縣屬於日喀則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1年底,建立了吉隆區、宗嘎區、南扎爾區、東岸區4個區公所,爾後陸續建立了18個鄉人民政府。
1963年南扎爾區改名為貢當區、東岸區改名為差那區。
吉隆縣—聶拉木縣的地勢吉隆縣—聶拉木縣的地勢
1976年分置上邁馬公社和扎巴公社、卡幫公社;1978年建乃夏公社;1980年卡幫公社更名莎勒公社。
1987年吉隆區改吉隆鎮、宗嘎區改宗嘎鄉、貢當區改貢當鄉、差那區改差那鄉、莎勒公社改莎勒鄉、乃夏公社改扎鄉。
1988年上邁馬公社和扎巴公社社合併建折巴鄉。
1995年,吉隆縣轄1個鎮、6個鄉,2個社區、40個:吉隆鎮、宗嘎鄉、貢當鄉、差那鄉、折巴鄉、莎勒鄉、扎鄉。
1997年,吉隆縣轄1鎮6鄉,縣政府駐宗嘎鄉。距日喀則市490公里。
1998年,吉隆縣轄2個鎮、3個鄉:宗嘎鎮、吉隆鎮;差那鄉、折巴鄉、貢當鄉。

區劃詳情

吉隆縣全縣轄2個鎮、3個鄉:宗嘎鎮吉隆鎮折巴鄉貢當鄉差那鄉。共有3個社區、40個村。縣人民政府駐宗嘎鎮。
吉隆縣詳細區劃
名稱轄區位置面積人口
宗嘎鎮
轄1個社區、6個村:宗嘎;普拉村、加木村、貢普村、拉龍村、夏村、沃馬村
縣境中部
面積3029平方公里
0.2萬
吉隆鎮
轄2個社區、18個村:吉隆、幫興;熱瑪村、扎村、吉普村、多甫村、眾堆村、達那村、朗久村、卡幫村、沖色村、乃夏村、莎勒村、崩巴村、郭巴村、占崗村、拉比村、瑪嘎村、色瓊村、卓村
縣境南部,與尼泊爾接壤,距縣政府70公里
2740平方公里
0.12萬
折巴鄉
轄6個村:達木村、沙德林村、麥瑪村、卡芒巴村、芒雜村、洛麥村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政府125公里
1600平方公里
0.15萬
貢當鄉
轄4個村:貢當村、汝村、樟村、康比村
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220公里。與尼泊爾僅一山之隔
987平方公里
0.08萬
差那鄉
轄6個村:差那村、乃龍村、乾布村、孔木村、唐果村、長丹村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政府100公里
2606平方公里
0.24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隆縣
吉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84°35′至86°20′,北緯28°3′至29°3′之間。南面和西南面與尼泊爾王國相鄰,邊境線長162公里,北面以雅魯藏布江為界與薩噶縣相鄰,東面與聶拉木縣搭界。全境東西長約3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左右,全縣面積9300平方公里。縣城駐地距日喀則市490公里。全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縣城海拔約為4200米。

地貌

吉隆縣地形地貌:北部為高原寬谷湖盆地,南部為深切級高山峽谷,大致以喜馬拉雅山段至希夏幫馬山峰至脊線為界,其北翼表現為南高北低,南部位於喜馬拉雅中段。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路。吉隆縣土地大致有肥力限制型3452.8畝,土層限制型2248.5畝,礫石限制型17145.5畝,還有風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質土等。
有約300平方公里的吉隆盆地

氣候

吉隆北部地區為藏南寒冷——溫暖的半乾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最暖月平均氣溫為10-1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年降水量為300-600毫米左右,屬於溫濕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而吉隆南部地區則為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可達10-13℃,最暖月氣溫為18℃以上,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左右,年無霜凍日數在2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吉隆縣全縣耕地面積16965畝,人均占有耕地1.85畝。其中南部林區面積占三分之一以上,這裡受亞熱帶氣候影響,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發展種植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草場資源

吉隆縣全縣天然草場幅員遼闊,共有草場130萬畝,可利用草場104萬畝,草質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發展畜牧業生產有較大潛力。

森林資源

吉隆縣境內南部有大面積森林分布,面積大約42萬多畝,木材蓄積量305萬立方米左右;有各種樹木100多種,珍稀樹種有西藏長葉松、長葉雲杉、喜馬拉雅紅豆杉等;主要用材樹種有喬松、冷杉等;有中草藥200多種,其中胡黃蓮、貝母、蟲草、三七、天麻等被列為國家名貴藥材。有多種珍稀動物和珍禽,如長尾灰葉猴、恆河猴、金錢豹、獐子、麇鹿(四不象)、孔雀雉、雪雞等。北部高寒區還有成群的野驢,1994年,南部沖色以南的林區被自治區確定為珠峰自然保護區。
主要經濟林木有蘋果、梨、桃子,新引進的有水密桃、葡萄等。特色資源主要有蟲草、貝母、三七、天麻、雪蓮花、野生菌類、蕨菜。

水利資源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路,河流湍急、落差較大、開發利用簡便易行,投資少,見效快,條件十分優越。差那鄉境內有6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佩枯錯。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全縣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利用的在1.4億千瓦左右,全縣水利資源開發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僅有水電站一座,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174人,其中:宗嘎鎮3083人、吉隆鎮3913人、差那鄉 2343人、折巴鄉1956人、貢當鄉879人。
吉隆縣全縣總人口11797人;總戶數2053戶;城鎮人口599人;農業人口9244人;牧業人口1954人;人口密度平方公里0.1人;人口出生率1.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民族

藏族11707人,占人口總數的99.23%以上;漢族、回族等民族約占0.77%以上,還有少部分夏爾巴人、達曼人,分布在吉隆鎮、莎勒、扎、吉甫等地。達曼人現正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經濟概況

綜述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943萬元,比2001年經濟成長速度達到10.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920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10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921萬元。
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完成10116萬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5.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9元,比上年增長10%。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40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9元,比2004年增長10%。

第一產業

2002年,吉隆縣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擴大了經濟作物和飼草種植面積,糧油總產達到1068.72萬斤,連續奪得第15個豐收年。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肉、奶、皮較2001年有較大增長,牲畜年末存欄14.5949萬頭(只、匹)。扶貧開發進展順利,落實扶貧點建設45戶263人,牧民定居15戶75人。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415.59元,比2001年增長13.7%。

第二產業

2002年,吉隆縣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發展加快,鄉鎮企業產值完成155萬元,多種經營完成產值842.6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93%和19.3%。
特色民族手工藝,主要是竹編和木製品,主要產品有木碗、木杯、酥油桶、木勺、竹筐、竹箱。特色農牧業有宗嘎鎮甘藍型貢當黃油菜生產示範基地;折巴鄉白絨山羊、波爾山羊繁育養殖基地;及吉隆鎮反季節蔬菜、藥材花卉生產、畜牧業生產、防抗災飼草飼料等基地。

第三產業

2002年,吉隆縣全縣勞務輸出3555人次。地方財稅收入完成92萬元。非公有制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個體工商戶達到168家,註冊資金33萬元,從業人員261人。
2005年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248戶,從業人員達到353人。有外貿出口商品生產、旅遊服務業基地。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吉隆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6.9%,比上年提高10.9%,青壯年文盲率繼續下降。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縣教育被寺院貴族壟斷,教育將人民民眾置於門外。人民民眾倍受愚昧、落後、不識字的痛苦。西藏和平解放以後,吉隆縣教育得到空前發展。
1961年吉隆縣歷史上第一所公辦國小建立,當時只有1名教師,在校生8名。1961-2000年底,縣國小入學率達到76&,共培養國中畢業生358名,考取內地西藏班109人。
2004年完成“普六”任務,2005年順利完成“掃盲”驗收,今年10月,我縣“普九”順利通過自治區、地區驗收。到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5所,國小在校學生19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05%,鞏固率100%,國中在校生757人,入學率90.71%。

醫療衛生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縣沒有專門的醫療衛生機構,和平解放以後成立了衛生管理機構管理執行有關衛生的事務。
70年代末80年代初醫療衛生工作主要以縣衛生院為中心,開展綜合性業務工作,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隨之增多,業務範圍也逐步擴大。
防疫工作以預防為主,積極開展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實施各項衛生測定、衛生監督。
從80年代起,積極開展鄉村醫生的培訓培養工作,先後派出20餘人到區內各大醫院或到內地進行培訓深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醫學專業畢業生不斷分配到縣醫院,提高了技術質量和業務水平。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開,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立正在進行。
截止到2014年,農牧民民眾參與率達87%。全縣有醫療機構6所,醫務人員33人,擁有床位30張。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以內。

通訊事業

截止到2014年,吉隆縣建成53座村級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站,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族民眾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治窮致富,發展經濟,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生活質量有了提高。為了歌頌黨的富民政策,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民眾自編自導,產生了有一定藝術性、可觀賞性的文藝作品。電影“2131”工程紮實深入推進,全年為農牧民免費放映電影1200場次,其中故事片1095場次,科教片105場次,觀眾達14.4萬人次。

宗教事業

吉隆全縣有4座寺廟、4座拉康。即曲德寺、查嘎達索寺、頓珠林寺、帕巴寺、瑪尼拉康、加木拉康、強巴拉康、門康拉康。共有僧尼37人。曲德寺屬黃教;查嘎達索寺屬噶舉派;頓珠林寺屬寧瑪派;帕巴寺屬黃教,主供佛;4座拉康屬寧瑪派。

交通概況

吉隆縣緊鄰國道219線,連線著日喀則市,眾多的縣道、鄉道,交通便利。
吉隆縣南面和西南面同尼泊爾王國接壤,邊境線長162公里,自古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通商的要道。1961年設立海關,作為開放口岸,1978年吉隆鎮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

旅遊資源

吉隆縣具有眾多的人文景點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全縣有“大唐天竺使出銘”、曲德寺、卓瑪拉康三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著名的與拉薩大昭寺建於同期的帕巴寺、強真寺等藏傳佛教寺廟;有三趾馬化石遺址;有米拉日巴修行洞;有異國建築風格的寺廟;有獨特的民間手鐲舞藝術等。
吉隆縣是西藏同緯度地帶自然條件比較獨特的地區之一,自然生態環境結構複雜,北部為湖盆草原地帶,中部為湖盆河谷地帶,南部為高山峽谷地帶。境內有高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紅湖和冰湖;有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有水溫高達60-70度的溫泉10多個;有高達200米的瀑布。
強準祖布拉康
強準祖布拉康(以下簡稱強堆寺)位於吉隆鎮的邦興村,東距縣林管站200米。寺廟為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身方形,底層最大寬度為22米。塔之底層以片石壘砌牆體,外抹泥牆,第2、3、4層皆以小型炎磚砌築,各層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鋪蓋以石板。
“文革”時期,寺廟毀棄。1986年經吉隆縣人民政府批准,予以重新恢復。
帕巴寺
帕巴寺位於被稱之為“聖城”的古代中尼、中印交通重鎮吉隆鎮的一座千年古寺,它位於現吉隆鎮政府所在地之東側約有30米,海拔2850米處。
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據傳松贊乾布迎請尼泊爾赤尊公主,在邊鎮所建立的鎮邊寺廟之一。其建築風格主要依照了尼泊爾寺廟的格式。
卓瑪拉康
卓瑪拉康位於吉隆縣縣城城區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貢塘王城遺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
卓瑪拉康的始建年代,據文獻記載“該廟宇竣工於藏俗第5繞迥之庚午”,公元1274年,也就是卓瑪拉康的始建年代。
桑丹林寺
桑丹林寺北距吉隆鎮40公里,位於海拔約4500米的丹林溝內。
寺內收藏有《丹珠爾》、《甘珠爾》經書一套以及《亞不賽》經書一套21部,《索郎吐布》經書一套18卷。
桑丹林寺為格魯派寺院,據實地調查,建寺至今已有480多年,寺廟人數最多時達到80人左右。
寺廟在1966年——1969年“文革”時期被毀,僅存建築遺址“阿瓦呷英摩岩題銘”(大唐天竺使出銘)
貢塘王城遺址
貢塘王城遺址大約建於公元11世紀前後,地處吉隆縣城東南。城址現存4段:即西南角樓、南恆西段、南恆東段、及角一樓、東恆、夯土城牆,卵石勒腳,四角築有角樓,城恆中段築有碉堡。另有內城恆,城內有古寺卓瑪拉康。遺址約分為5個建築時期,始建於第六代貢塘王拉覺德,終於第十七代貢塘王赤拉旺堅時期。
擦木卡戰場遺址
古戰場地處吉隆縣擦木卡溝內,形成於清代。古戰場由一系列完整的御工事組成,包括有護恆、單兵掩體、隱蔽部等。系清代乾隆年間清軍反擊郭爾喀侵略者的遺址。
哈東淌舊石器遺址:哈東淌舊石器地點在宗嘎鎮哈東溝,形成於舊石器時代。
遺址位於吉隆藏布河東岸二級階地,標本採集範圍約2000平方米,採集舊石器標本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近百件。
卻得淌舊石器遺址
遺址在宗嘎鎮烈士墓地北側,形成於舊石器時代。
遺址位於吉隆藏布上游二級階地,標本採集範圍約1000平方米。採集標本共11件,種類包括刮削器、切割器、砍器等。

風俗習慣

藏戲

隨著時代不斷前進,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傳統的《卓桑姆》、《朗沙喔布》、《索吉尼瑪》、《白瑪偉巴》、《頓葉頓珠》等八大藏戲的格調在許多方面落後於時代,人民民眾為使藏
吉隆縣吉隆縣
戲更能貼近生活,表現生活,對藏戲稍有改進,如八大藏戲的唱詞、動作、配器等均有改進,使藏戲表演更具特色。

音樂舞蹈

(1)音樂,1985-1999年,在縣文化工作人員的組織下,職工業餘表演隊在表演過程中創作了一些音樂作品,如《計畫生育好》、《家鄉變了樣》、《幸福生活》等歌曲,激勵著吉隆人民用勤勞智慧建設幸福的家園。
吉隆縣吉隆縣
(2)舞蹈,1989年以來,吉隆縣組織民眾以民間舞蹈為題材,經過粗略的提煉,編排出《吉隆鍋莊》、《呀拉北京》、《蓋新房》、《築牆》、《哈達獻給共產黨》等舞蹈,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民間文藝

大量古遺址的發現,說明吉隆縣在唐宋時期,民間歌舞已初具雛形,出現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統加舞》(也叫手鐲舞)以及祭祀舞《哈瑪》。明清以後,隨著各民族的交往不斷加強,《馬燈舞》等傳入吉隆縣。1989年以來,地區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不斷深入該縣,蒐集整理出一些民間舞蹈素材,編排了很有影響的節目。
樂器主要有:莽筒(宗教儀式吹奏樂器,藏語叫熱阿凍)、羊皮鼓、藏鼓、鈸、骨號等。

民歌

由於吉隆縣地理環境的差異,民歌演唱的體裁、音韻、調式和其他地方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流傳至今的情歌、頌歌、悲歌等有固定的唱腔和句式,一首曲調可唱若干段詞。草地樂歌的音域寬廣,熱情奔放,音韻連貫,節奏自由,展現出牧民豪放的性格。
民歌有情歌、頌歌、悲歌、勞動歌、酒歌。

體育

吉隆人民素以能騎善射,民風強悍著稱。從松贊乾布時代起,賽馬就是農牧民民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體育活動,從吶喊助威到馬上馳騁,從跑馬射箭到馬術表演,都使農牧民興趣盎然。至近代,吉隆騎射活動不但盛行不衰,而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各具特色。20世紀60年代,在吉隆鎮、貢當鄉差那鄉等地開展馬上梭標擲投的民眾性體育活動較為普遍。
各鄉鎮體育比賽活動一般在藏曆7月進行,因為牧區海拔比較高,空氣稀薄,馬不耐久馳騁的緣故,賽場少有超過2000米的。賽馬會上各村男女老少聚集,帷幕連綿,是草地上盛大的節日,參加賽馬的成年男子均為赤足無鞍騎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吉隆縣把每年的8月1日定為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各鄉鎮文藝表演隊和體育活動參賽人員聚集縣城的草坪壩上,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如拔河比賽、賽馬、射箭、抱石頭等。
體育活動主要有:滑雪、圍多(又叫甩皮繩)、賽氂牛、抱石頭、丟窩窩、轉山、舉皮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