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甲殼綱動物)

河蟹(甲殼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蟹也叫“螃蟹”和“毛蟹”,頭部和胸部結合而成的頭胸甲呈方圓形,質地堅硬。身體前端長著一對眼,側面具有兩對十分堅銳的蟹齒。螃蟹最前端的一對附肢螯足,表面長滿絨毛;螯足之後有4對步足,側扁而較長;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從它的腹部辨別:雌性腹部呈圓形,雄性腹部為三角形。

河蟹是一種大型的甲殼動物,身體分21節,由於頭部和胸部各節相互癒合,因此全身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色,頭胸甲平均長7cm,寬7.5cm。

河蟹常穴居於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間活動,以魚、蝦、動物屍體和穀物為食,每年秋季常洄游到出海的河口產卵,第二年3~5月孵化,發育成幼蟹後,再溯江回遊。其肉質鮮嫩,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味食品。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屬名貴淡水產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基本介紹

生物特性,生活史,生活習性,國內名蟹,陽澄湖大閘蟹,固城湖大閘蟹,梁子湖大閘蟹,天津紫蟹,南湖蟹,軍山湖大閘蟹,民權縣秋水湖河蟹,藥用價值,養殖技術,扣蟹培育,成蟹養殖,半鹹水育苗,病害防治,大棚育苗,管理要點,冬季度寒,池塘蟹苗管理,河蟹養殖中存在的問題,破壞重要水域棲息地,排放營養物質,排放有毒的化學物質,對水資源影響,對遺傳資源的影響,對漁業資源的影響,養殖發展對策,規範河蟹養殖,發展保險支持,加強部門合作,

生物特性

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長,河水中繁殖蟹類。在生殖洄游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稱“黃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於生殖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後一次蛻皮後就發育為“綠蟹”,殼色墨綠,性腺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
河蟹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次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生殖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生活習性

(1)穴居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裡。河蟹以掘穴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禦敵害的一種適應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選擇在土質堅硬的陡岸,岸邊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這為我們養殖池塘建設提供了依據。
(2)食性
河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屍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時也會因一條死魚而招致同類爭食,一般情況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還有一些泥沙,這是河蟹攝食底棲生物和腐殖質的一種標誌。
河蟹一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河蟹並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溫蟄居暫不進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攝食。在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時,河蟹食量很大,一晝夜可連續捕食數隻螺類,剛蛻皮的軟殼蟹,肢殘個體,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飢能力也很強,斷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所需,在投餵餌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結構,有利於河蟹生長。
(3)河蟹的蛻皮與生長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蟹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一次皮就變態一次,也就分為一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一期仔蟹始,以後每蛻皮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隻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後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並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剛入湖泊的大眼幼體,以後每隔5-7天,7-10天相繼蛻殼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形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第一、二、三次河蟹脫殼後,應進行殺蟲、消毒,間隔時間大體上是一個月左右一次,對池塘進行一次殺纖毛蟲病、鰓病、爛肢腐殼病等病害,根據以往脫殼時間,一般第三次脫殼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係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鐘,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河蟹蛻皮前夕要求殼中鈣總量與體內鈣的總量相等,同時河蟹體中的磷總量是殼中含磷的52.2倍。
為了配合河蟹較好地生長、蛻殼,在精養蟹池中每畝(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鈣5千克,磷酸氫鈉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過磷酸鈣)河蟹的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和磷的比例,氯化鈣和磷的氫二鈉比例為2:1,才能保證河蟹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

國內名蟹

陽澄湖大閘蟹

此蟹產於江蘇蘇州地區陽澄湖,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名產,陽澄湖碧波蕩漾,水質清純如鏡,水深底硬,水草豐茂,延伸寬闊,氣候宜人,是螃蟹定居生長最理想的“水晶宮”。陽澄湖蓮花島出產的大閘蟹,是正宗長江區系中華絨螯蟹。由於水域生態優良,陽澄湖出產的螃蟹,有甲殼脆面堅,肢體肌肉豐滿,個體碩大的特點。

固城湖大閘蟹

此蟹產於江蘇高淳地區固城湖。固城湖水域百里方圓,碧波蕩漾,水草豐茂,延伸寬闊,在這裡生長的螃蟹,形態和肉質在螃蟹家族中尤為與眾不同,其肉質肥嫩、鮮美,營養豐富。固城湖蟹每100克固城湖螃蟹蟹肉中含蛋白質14克,鐵13毫克,核黃素0.71毫克,維生素A5960國際單位。民國初年,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曾比喻固城湖螃蟹為螃蟹中一甲一名奪魁天下的狀元。

梁子湖大閘蟹

湖北鄂州市梁子湖大閘蟹,全生態養殖,原產地標誌產品。“千古江夏詩文在,梁子湖畔蟹正肥。”余秋雨在文化節開幕式上現場即興作詩,令梁子湖螃蟹名聲遠揚。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三分之二水面在江夏區境內。湖水清澈,水質達二級標準。所產螃蟹個大、肚白、肉鮮、味美。2004年“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獲原產地保護產品,其商標相繼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行銷全國,並遠銷韓、日、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港、澳、台等7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500萬美元。 梁子湖是湖北省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積位居全省第二,是馳名中外的武昌魚的故鄉。梁子湖養蟹面積是蘇州陽澄湖的近6倍,產量是陽澄湖的2倍,水質達到國家2類標準。來梁子湖吃蟹,堪稱一絕。

天津紫蟹

這是中華絨蟹的一種,它體小,僅有一顆大衣紐扣大小。揭開蟹蓋,蟹黃呈豬肝紫色,煮熟後變成橘紅色,味極鮮美。紫蟹都產在寒風凜冽的冬季,因此,常常用於什錦火鍋。

南湖蟹

此蟹產於浙江省的杭、嘉、湖水網地帶,素以個體肥大,肉質鮮美而著稱。這裡的湖蟹,過去都是靠自然繁殖,每年到汛期捕捉上市。已開始人工繁殖和放養,並獲得了一定成果。

軍山湖大閘蟹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以“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個體碩大、味美鮮嫩”著稱,是國內響噹噹的水產名牌,也是歷屆鄱陽湖水系蟹王、蟹後得主。在2004年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展評會上,“軍山湖”蟹力挫江蘇“陽澄湖”,在八個獎項的角逐中,一舉奪得蟹王、蟹後等四項桂冠。每年有上千噸的蟹從軍山湖出來,源源不斷地流向南昌、杭州、香港等國內城市市民的餐桌,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民權縣秋水湖河蟹

民權河蟹純天然、原生態、無公害,高品質,個大肉實、黃毛金爪黃滿膏肥、香鮮味美、營養豐富。被中國漁業協會命名為“中國河蟹之鄉”,載譽北京、上海、常州、蘇州、西安、武漢、天津、鄭州等城市。曾出口韓國;2002年獲中國(商丘)農產品博覽會金獎,2004年獲中國(鄭州)首屆水產品金獎。民權縣先後被定為和授予“河南省漁業重點縣”、“河南省河蟹養殖基地”、“河南省水產工作先進縣”、“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基地”、“河南省水產品無公害養殖基地”。

藥用價值

河蟹屬方蟹科動物,又名蟛蜞,或小石蟹。蟹的種類繁多,有江蟹、湖蟹、海蟹、大石蟹等,入藥多用河蟹。河蟹味鹹、性寒,有小毒,有散血、續筋接骨和解漆毒功效;蟹爪則可催產下胎。
1、產後乳少:河蟹1隻搗爛,加黃酒煮熟服用。每日1劑。
2、產後兒子宮收縮不全:河蟹燒存性,研細,溫黃酒送服。每服1.5-3克,每日2-3次。
3、白帶:螃蟹焙黃研為細末,黃酒沖服,每服15克。
4、產後陰唇、腸道腫痛難忍:鮮螃蟹10個,搗粘敷患處,用膠布固定,乾後即換。
5、催產,下死胎:蟹爪30-60克,甘草9克,加水煎後加入阿膠服;或加黃酒或米醋同煎服。
6、腰痛、肢體麻木、癱瘓:螃蟹9克,海馬3克,共研為細末。分2次用,黃酒沖服。
7、漆瘡:螃蟹、韭菜。將上藥放鍋中乾炒,取其汁搽患處,約3天可愈。
8、凍瘡潰爛不斂:活蟹燒存性,研細末,以蜂蜜調塗患處;或用麻油調搽。搽時,要先用蘿 卜、桔皮煎水,把患處熏洗乾淨。每日換2次。
9、漆中毒:河蟹適量,搗爛,搽患處。
10、跌打挫傷:大活螃蟹1隻 (小的用2隻),生搗爛,用熱酒沖服。
11、跌打損傷、續筋接骨、瘀血腫痛:①筋絕者,取蟹黃搗爛,微炒,納傷中;②骨斷者,將蟹生搗熱酒調服,渣敷外用,紮好,半日後見骨內穀穀有聲,即可愈。一般每日換1次,夏季每日換2-3次。
12、慢性化膿性皮膚病、陰性膿瘍、下肢潰瘍、結核性瘺孔等久不收口:河蟹、蝮蚊、鹿角各500克,均燒存性,共研成極細末 (或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黃酒或溫開水送下。每服1.5—3克,每日2次。

養殖技術

扣蟹培育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大多採用塑膠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畝用75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藥性消失後,用80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餵餌料2-3次,投餵豆漿、魚、蝦糜等,投餵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4%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成蟹養殖

河蟹養殖場河蟹養殖場
成蟹喜歡水質清淨、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還可以養活相互格鬥、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河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的作用。民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藻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膠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盤錦河蟹盤錦河蟹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鐘,取出入置10分鐘,如此重複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隻/畝以內,規格120-150隻/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餵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飼料占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鈴薯、穀類、麩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餵方法象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看季節:春季幼蟹要投餵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5-8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餵量,但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後期河蟹需要大量營養,以滿足性腺發育,應多投餵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餵按季節分配一般為3-6月40%,7-10月份60%,水溫10℃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餵一次,當水溫3-5℃,可以不投餵。
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後再投餵。
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餵後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慾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餵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餵量。
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餵分上午8、9點鐘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餵量整天餵量的60-70%。
定點:投餵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台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定質:河蟹對香、甜、苦、鹹、臭等味道敏感,所投餵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餵量,一般日投餵量為存塘蟹體重的8—10%,投餵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範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係數
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餵草料、穀類,下午投餵蚌肉、螺類、蠶蛹等。避免長時間餵單一飼料,否則造成灑厭食,飼料利用率低,影響生長,出塘規格小。
(2)水質管理:河蟹對水體水質條件的要求比魚類高,尤其對污染的水體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質好,利於河蟹的生長發育且肉味鮮美,養蟹池水PH值應保持在7-9,最適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低於5mg/L以會影響生長,在2mg/L以下便會出現河蟹死亡,調整池水的PH值,新開挖的池塘,水質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漿潑灑改良水質,這樣能提高河蟹對飼料的利用率,有利於河蟹順利蛻殼,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 -20天一次,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換水,保持水位穩定,春季每星期換水一次,夏季每3天換水一次,如遇持續高溫,應每天堅持換水,秋季天氣炎熱,且常會出現悶熱天氣,水質容易變壞,要特別注意換水,每2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占整個水面積的1/3。
河蟹不耐肥水,為控制水質變肥,每畝投放200-300尾斤兩花鰱魚種和在蟹池四周種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節蟹池對水位的要求不一樣,春季為了提高水溫,促進河蟹生長,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節水溫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專人值班巡堤,特別是下雨天和換時更要注意。
(4)巡塘:觀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動,不要弄傷河蟹,保持水環境的穩定。在性腺發育豐滿價格合適時可排乾池水拾取。

半鹹水育苗

半鹹水半鹹水
河蟹人工半鹹水育苗
河蟹人工半鹹水育苗技術在內陸地區試驗成功以來,對開闢蟹苗來源,促進養蟹業的發展起了十分積極溝作用。但是該項技術環節多、難度大、成本費用高,而且受配水原料、氣候、水質等因素的制約。尤其是河蟹幼體的適口餌料、病害及人工半鹹水淨化利用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末性解決,導致育苗產量不穩定,有時甚至全部覆沒,從而影響了此項新技術的推廣套用。
人工半鹹水配製 根據河蟹胚胎及幼體發育的需要,以化學試劑(或工業原料)為原料配製而成,總鹽度的適宜範圍在10~17‰。每升所含其他化學成分的適宜幅度為:鈣144~335毫克、鎂461~935毫克、鉀105~209毫克,鐵0.02~0.05毫克。配製時先測定淡水水源的化學成分,配水原料的純度和含量。進行計算,校正配方原料的用量。逐一溶解,充分攪拌、沉澱。提取上清液入貯水池備用。
親蟹選購和運輸 蟹汛後期,挑選100~200克,體格健壯、附肢齊全的青殼蟹作親蟹。一般雄蟹多大於雌蟹,年齡以2秋齡為宜,發育好的1秋齡個體也可以。親蟹收齊後進行裝箱運輸,親蟹箱系竹編而成,裝箱時,先在箱內襯以蒲包,再把蟹捉入箱內,平方、壓實、蒲包紮牢。啟運前將包裝好的蟹的箱浸泡水中數分鐘。在運輸途中防止風吹、日曬雨淋,也不宜放在通氣或高溫的船艙內。
飼養管理:池塘面積1畝左右,水深1米以上,可散養親蟹250~500千克。在親蟹入池前,每畝用生石灰75千克或福馬林6千克清塘消毒。親蟹暫養池需築有防逃投施,尤其進出口處要用防逃網攔好。防逃網可用密眼鐵絲網池塘圍邊通常採用竹泊圍插,或用混凝土壁加上“廠”形壓口,壓口邊寬約20厘米。若有現成的水泥池,亦可用來飼養親蟹。可在池底鋪5~10厘米泥土,放上磚瓦,塊石等作為人工蟹穴。密度以每平方米3~5隻為宜,親蟹最好雌雄分養。親蟹飼料品種很多,有水草、成魚乾、山芋、青菜、稻穀、螺蚌等,投食量根據攝食程度而定。每隔一定的時期要進行水體交換。每天進行檢查。
促產交配:交配水溫以7~10℃為宜。江南選擇在3月上中旬,此期間將親蟹按雌雄3∶1~2∶1的比例置於人工半鹹水中。親蟹密度為每平方米3~5隻,交配期間避免外界干擾。交配後半個月雌蟹可基本懷卵,此時可捉出雄蟹。
抱卵蟹培育:增加投飼量,改善餌料品種,保持水質清新,防止鹽度驟變。
蚤狀幼體育成大眼幼體 育苗池結構為長方形水泥池,池深一般高於水深0.2米,太深影響查苗,亦影響光照,水深應與池面積成比例,水面過小,水體過深易引起缺氧和水質惡化;水面過大,水體過淺則影響單位面積的產量。育苗系統由流水循環系統,補充增氧系統、水暖加溫系統和投餌系統構成。流水循環系統進水部分為跌水式進水管和沖水排污管,出水部分為出水管、出苗管和池底排污管,其作用在於進水時增氧曝氣和去除廢氣,並造成蚤苗生活所需要的一定的水流。補充增氧系統採用鼓風機或小型空壓泵聯結帶微孔塑管或氣石等,增加池水溶解氧。水暖加溫系統採用暖水鍋爐或蒸氣鍋爐。投餌系統以前主要是單胞藻培育系統和鹵蟲高密度孵化及分離系統等。我所採用人工培育的輪蟲和大配合餌料取代了鹵蟲,大大簡化了育苗工藝,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育苗成本。胚胎髮育到心跳120~160次/分時,就進入孵化階段,懷卵蟹放入幼體培育池前,應洗淨蟹體污泥,用10ppm孔雀石綠或10ppm的新吉爾滅(5%)的海水藥液浸洗約半小時。消毒後可籠裝入育苗池,每籠約20~30隻。育苗池蚤幼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15~25萬隻。河蟹各期蚤狀幼體對氧的要求較高,培育池水的含氧量應保持在4毫克以上。水溫是影響幼體培育成活率的一項重要環境條件,水溫19~25℃時,幼體生長良好,一般每隔3~5天就蛻皮1次,是適宜水溫,在此範圍內,溫度高些為好,可縮短生長周期,提高成活率,使蚤苗整齊發育。另外,應嚴防水溫驟變,溫變允許值為±3℃。餌料投餵應注意適口性及密度,投餵的餌料有單胞藻、輪蟲、鹵蟲等生物餌料及人工餌料。光照對育苗有一定影響,黑暗條件下,蚤苗發育明顯減緩,蛻皮率低幼體發育不整齊,過強的光照則引起死亡。在光強30~40勒克斯時蚤苗即具趨光性,適宜的光照對苗的蛻殼有促進作用。育苗過程中應防止鹽度驟變。水污染的控制主要是通過監測氨鹽。此外,水體中不允許有硫化氫存在。育苗過程中,還應特別注意敵害生物的防治。常見的敵害生物有聚縮蟲,菱形海發藻、細菌、聚縮蟲用福馬林全池潑灑,使池水成20ppm濃度,菱形海發藻用換水的辦法除去。細菌性疾病用0.5~1ppm的土黴素進行全池潑灑。另外,還有一種曲弓反背病,其病狀為幼體腹部出現褐色塊斑,腸道無食物,尾部向背彎曲至頭部,幼體死亡。病因尚未查明,以預防為主,施用0.5ppm土黴素,定期對育苗水體進行消毒。

病害防治

1.腐殼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損,成黑色潰瘍並腐爛,然後步足各節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並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侵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於河蟹步足尖端受損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保持水質清潔,夏季經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預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呈15-20PPM。
治療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灑,燕在飼料中加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飼料加藥0.1-0.2克,連餵3-5天。
病蟹鰓受感染變色,輕時左右鰓絲部分呈現暗灰或黑色,重時鰓絲全部變為黑色,病蟹行動遲緩,呼吸困難,俗稱嘆氣病,該病多發生在成蟹養殖後期,水環境條件惡化是該病發生的主要誘因。預防同腐殼病。
3.爛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越冬期間,此病發病率較高,付肢出現斑點性腐爛,斑點由黃變灰至黑,該病是因扦捕、運輸、放養過程中受傷或生長過程中敵害致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放養前將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數分鐘後投放。
治療方法:
(1)土黴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0.5-1PPM。
(2)生石灰全池潑灑呈15-20PPM,連施2-3次。
4.水腫病: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病蟹匍匐池邊、拒食,最後在池邊淺水處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在養殖過程中其腹部受傷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在養殖過程中,尤其是在蛻殼時,儘量減少對河蟹驚擾,免其受傷。
治療方法:
(1)土黴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0.5-1PPM。
病蟹體表,尤其是在傷口部位生長的絮狀絲,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癒合,導致傷口部位組織潰爛並蔓延,造成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受傷、黴菌侵入傷口所致。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大批蛻殼前間增投動物性飼料。
治療方法:
(1)用3—5%食鹽水浸洗病蟹5分鐘,並用5%磷塗抹患處。
6.纖毛蟲
病蟹的關節、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可附著纖毛類的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污物較多,活動及攝食能力減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該病是由於池水過肥,長期不換,纖毛蟲繁殖過多所致。
預防方法: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治療方法:
(1)用30%醛全池潑灑5-10PPM。
(2)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0.7PPM。
(3)用0.5-1PPM新潔爾滅與5—-10PPM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
病蟹腹部略顯臃腫,打開臍蓋可見2-5毫米,厚約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狀蟲體寄生於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長遲緩,性腺不發育,被蟹奴嚴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惡臭,不能食用,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鹽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體擴散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
(1)徹底清塘,殺滅塘內蟹奴幼蟲,常見藥物有漂白粉、敵百蟲、甲醛等。
(2)在蟹池中混養一定量的鯉魚,可抑制蟹奴幼體數量。
(3)在有發病預兆的池塘,徹底更換池水,注入新水(鹽度小於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發展擴散。
治療方法
(1)用5PPM硫酸銅溶液浸洗病10-20分鐘。
(2)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鐘。
(3)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呈0.7PPM。
病蟹的頭胸後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病蟹周身發黑,最後列亡。該病中池塘養蟹的常見病,發病原因與生長過程中缺乏某些礦物質元素有關。
9.聚縮蟲病
一般蟹苗期寄生較多,大量寄生時,使蟹苗不能蛻皮變態而死亡,幼蟹和成蟹體外鰓部寄生蟲多時,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IPPM新潔爾滅溶液浸洗蟹體,直到聚縮蟲脫落。蟹體就乾淨了。
10.抖抖病
河蟹“抖抖病”主要是由螺原體引起,對河蟹養殖危害極大,該病發病較快,死亡率高,從症狀出現到死亡僅2-3天。河蟹養殖形式較多,發病原因各異。但池塘單養、池塘中水草栽種不足的魚蟹混養塘發病率較高,相對損失亦較大,稻田養殖、河溝養殖發病率較低。河蟹“抖抖病”發病原因主要有:
①消毒不徹底或根本不消毒;
②苗種質量差;
③飼料營養不全且投餵不當;
④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惡化;
⑤通過進排水感染疾病。
11.肝膽壞死症
河蟹“肝膽壞死症”主要表現為花肝、白肝,嚴重的排肝,伴隨嚴重的腹水,螃蟹短期內沒有明顯的死亡現象,正常脫殼,但食慾不正,生長受到較大影響運動遲緩,體質弱,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力弱,肝臟中有大量的微孢子蟲。

大棚育苗

河蟹育苗是河蟹生產上的重要環節,培育了健壯的幼蟹蟹苗,有利於河蟹高產高效。如果將河蟹大眼幼體直接放入成蟹蟹池,不僅早春溫度低,蟹苗無法成活,而且往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殘殺,致使成活率低。在3-5月份育蟹苗需搭建塑膠大棚,根據幼蟹的生物學特性,提供其生長、脫殼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和充足的餌料,培育出規格整齊、大小合適、成活率高的五期幼蟹。
一、搭棚建池。河蟹育苗池根據養蟹數量而定,一般0.5-1畝。池深0.8-1米,水深0.4-0.8米,池坡比1:1.5左右。水源充沛,水質良好, 池底為硬質並且池埂堅實不漏水,池底平面向出水口傾斜。池塘呈長方形,東西向排列, 長寬比為5:3。
二、 清池消毒。清池可以殺滅池內敵害生物。放養蟹苗前要清除育苗池內的淤泥,填好漏洞和裂 縫。新建的蟹池或用魚池改建的蟹池,放養前都要用藥物清池消毒,清池藥物主要有漂白粉等。漂白粉清池的使用方法:先計算池水體積,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20克(20ppm),將育苗池所需的漂 白粉加水溶解後, 立即全池潑灑,通常清池後5天即可放養蟹苗。注意鹽鹼地建池池水鹼性大,ph值較高,不能用鹼性強的生石灰作清塘藥物。
三、接運蟹苗。要做到“人等苗、車等苗、塘等苗”,蟹苗運到塘口後應先將蟹苗箱放入池水中2分鐘,再提起,如此往復2-3次, 以使蟹苗適應池塘水溫和水質,然後放入網箱內暫養,蟹苗放入網箱後,活蟹苗自動游出,再拆出網箱。待蟹苗活動正常後,投餵藥物水蚤。
四、放養密度。 一般每畝放養蟹苗80-150(5-10公斤)。規格大、質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則密一些。
五、種植水草。種植水花生、浮萍、苦草的,要先用河水對水花生、浮萍、苦草進行沖洗,洗去附著的大部分蝦籽、魚卵,然後用20ppm 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滅菌,這樣即可淨化水質,又可將水花生、浮萍、苦草作為棲息地和幼蟹餌料。

管理要點

每到秋天,養殖河蟹進入成熟和收穫的季節,同時也進入極易死亡的階段。養殖戶若不注意加強管理、調節蟹池水質,可能因河蟹成批死亡造成重大損失。
河蟹入秋應預防以下三種死亡情況:
一、防自然死亡。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長兩年的河蟹由“黃蟹”脫殼變為“綠蟹”,性腺成熟,步入生命的最後時期。凡是“腳癢”的河蟹,因性腺成熟,體內滲透壓升高,已經不能適應淡水低滲透壓環境,這種蟹必然要逃逸去尋找新的環境,最終大部分會自然死亡。對這些河蟹應及時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而失去經濟價值。
二、防消化不良死亡。“晝夜溫差大,氣壓、水溫的變化也隨之加大,河蟹的食慾會發生變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這就是平時所說的“脹死”。防治辦法:改良水質,定期用石灰水消毒;食物中定時加抗菌素和生長素;不餵或少餵植物性餌料,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特別是蚯蚓、田螺等高蛋白質餌料;投食要做到定時、定量。水溫下降時要相應減少投餌量。
三、防“感冒”死亡。白天黑夜溫度變化大,水溫差別也大,河蟹很不適應,容易“感冒”,並引發呼吸困難而死亡。預防辦法:注意調節水位,防止水溫劇變;注入新水時溫差不可大於3℃;水面要多長些水葫蘆、水花生等覆蓋植物,但覆蓋面積不能大於水面的1/2;天氣變化時要加深水位。
注意調節蟹池水質
池塘養蟹,水質的好壞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河蟹的生長速度、成活率,同時也影響成蟹的個體規格、飽滿程度、背甲的顏色,以致影響經濟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長旺季,蟹池水質容易變壞,尤應注意調節好水質。
若想調好水質,首先要知道水質的好壞,一般黃褐色、淡褐色、淡油綠色的水質較好;暗綠色、藍綠色的水,水質趨於變濃變老,有變壞危險;而若呈紅棕色、茶褐色、黑色,則水開始變壞;水若混濁,有氣泡冒出,水帶苦而腥,有黑褐色、鐵鏽色、銅綠色浮膜等,說明水質很差。
平時管理中,要注重水質的調節,主要方法有:
一、加注新水。首先調節好水位,夏季水深保持在1~1.5米,秋季則應保持在1.3~1.5米。其次要定期換水,夏初,每10~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6~9月份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至1/2。換水時要注意水質新鮮。
二、栽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的附著物,又是其棲息、蛻殼的隱蔽場所;還有吸附水中的肥料及遮擋陽光等作用。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水花生、苦草等。栽植面積可占池水面積的30%。
三、開增氧機。可安裝增氧機調節水質。用增氧機要堅持“三開兩不開”。即:晴天中午開機,陰天時次日清晨開機,陰雨連綿或水肥蟹多,半夜開機;傍晚不開機,陰雨天白天不開機。
四、適時施肥。適時施用一些化肥(尿素、過磷酸鈣),可較好地調節水質。注意不要施有機肥。
五、其他方式。(一)每10~15天潑灑一次生石灰,這樣既可調節水質,又可增加池水鈣質,利於河蟹蛻殼。(二)水中藍藻過多,水質不好,全池潑灑硫酸銅,殺滅藍藻。(三)每立方米水體用石膏粉20~30克全池潑灑,連用3次,每次間隔3~4天,殺滅池中青泥苔,調好水質。(四)施用光合細菌,使其形成優勢種群,借其分解有機廢物,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很好地調節水質。
若出現水質太濃或變壞的情況,應採取急救措施,首先換水1/4至1/3,連續兩遍後,用生石灰混合河泥成漿潑灑;待水變色後,適當攪動池底,施用一些化肥調節水質。
加強河蟹管理
一、加強防逃設施。秋季的大風大雨會刺激河蟹外逃,故雨季之前要加高加固塘埂,檢查防逃設施,並備好防汛物資。另外,蟹池邊不能有高稈作物,防逃牆四周最好做成圓弧形。
二、科學投餌。在秋季應適當增加植物性餌料(如豆餅、小麥、南瓜等),以利於河蟹聚積體能。秋季正值河蟹育肥時節,應適當增加螺、蚌、動物下腳料以及雜魚等高蛋白餌料,每日投餵2次,日投餵量占河蟹體重的5%~8%。
三、加強病害防治。秋季為蟹病的高發季節,極易發生大規模的病害。因而要定期採用內服藥(如土黴素、板藍根、脫殼素等)和外用藥(甲殼淨等)相結合的辦法預防蟹病。最好每15天潑灑1次生石灰:平時應不定期地用漂白粉、蟹寧等潑灑全池。每月用土黴素、磺胺類藥物等拌餌投餵3~4次,立秋後應重點做好河蟹“抖抖病”的防治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二氯海因等藥物全池潑灑,並結合用新型內服藥物(如病毒剋星、克抖靈等)內服1周,進行防治。

冬季度寒

塑膠大棚在蔬菜種植、水稻育秧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而塑膠大棚在河蟹養殖上的套用推廣卻鮮為人知。筆者摸索出冬季增溫暫養河蟹方法,其操作套用情況如下:
一、大棚溫室建造。
擁有充足、新鮮、清潔、沒有農藥及化工廢水污染的水源,是搞好河蟹增溫暫養的前提。大棚溫室一般應建在河邊、湖邊或大的池塘邊上,也可使用井水(但須有增氧設備)。
暫養池建成長方形,東西向,長4-10米,寬10-100米,池深1-1.2米,壩、底壓實,使其不漏水、水塌邊。較大的池塘應布設充氣管道,飼養時用氣泵從室外充氣。為便於起捕和管理,池底可以鋪上聚乙烯網片。用土、磚塊、木樁、竹竿、鐵絲或壓膜條把農膜固定好,建成大棚。大棚可以建成斜坡形(斜面朝向南方),也可建成拱形。根據溫室大小和形狀,在兩端和側邊留門,供投餌和日常管理用。
池塘建成後,選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等藥物進行消毒。投入或栽植適量容易存活、不腐爛的水草,以供蟹棲息。放入0.5-1米深的水,待藥性消失後,即可投放選購的河蟹。
二、備養蟹的選擇。
選好備養的河蟹是溫室暫養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所選河蟹最好是同一品種,要求規格相似(一般選擇只重50-100克),體格健壯、沒有病害和肢殘現象。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選擇性腺沒有發育成熟的一秋齡河蟹。
如果性成熟蟹的比例達到了30%以上,就失去了暫養價值。
選好的河蟹最好也進行一次消毒,可選用的藥物有漂白粉、福馬林、高錳酸鉀等,消毒後的河蟹即放入溫室餵養。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2-5隻為宜。
三、投餌餵養。
在冬季採用塑膠大棚溫室,可以使冬季大部分時間內溫室里水溫保持在15℃以上,保證河蟹能夠在適宜水溫下正常生長。當水溫降低至18℃以下時,河蟹攝食強度明顯減少,但溫室保證了河蟹安全越冬。河蟹可以在溫室內培育3-5個月之久。
河蟹在溫室內餵養,前期主要是為了使其繼續生長,後期則是為促進其性腺發育,積累營養,提高品質,以便上市銷售。因此在這兩個階段,飼料種類和投餵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餵養的前一階段(11月份到上市前一個半月),餌料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浸泡後或煮熟的麥粒、大豆、紅薯、蔬菜等。每天投餌量約占蟹重的5%-8%,上、下午各投餵一次,上午10-11時投喂,投餵的餌料占3份,下午4-5時投喂,占7份。
在餵養的後一階段,應適當增加食物中動物蛋白質含量,可以適量投餵小雜魚蝦、蠶蛹、螺蚌肉、配合飼料等,但為降低成本,或動物性飼料不易獲得時,仍可按照前述方法投喂,效果也比較好。
四、日常管理。
冬季塑膠大棚溫室暫養河蟹成功的關鍵環節,即選好備養的蟹種,保持較高水溫和保證良好水質。
為了保持水溫,必須注意搞好塑膠布薄膜與池塘邊的密封,不要長時間打開溫室門或頻繁地開門,農膜如有破損要及時修補。如果偶爾碰上大雪天氣,要及時掃除大棚上積雪。還要根據天氣情況,靈活地調整水體深度。日光充足時可降低水深,利於較快地提升水溫;連續低溫或陰雲天氣應加水,直至池滿。
由於池塘空間小,放養密度大,而投餌較多,水溫也比較高,因此河蟹吃剩的餌料和排瀉物很易腐敗,引起病原生物孳生繁殖。因此每天都應注意觀察蟹的攝食情況,隨時調整投餌量。同時根據水質情況,每1-3天,在午後氣溫暖時,把池中的水換去1/5-1/3。換水應緩緩進行,進水和出去在池塘相對兩角同時進行,即便於水體交換,又不致使水溫劇烈變化。
為了預防疾病,每隔1-2周應在飼料中拌飼適量的磺胺類和抗生素類藥物。可以把飼料放在用規定劑量的藥物配好的藥液中浸泡後,連同少量的剩液一起投餵。如發生疾病應及時治療,並將死蟹撈出水池。還要防止鼠、蛇等有害生物進入溫室危害。

池塘蟹苗管理

做好蟹體消毒。蟹苗放入池塘前,要用高錳酸鉀或者漂白粉溶液進行消毒。高錳酸鉀的濃度一般是每升15-20毫克,需要浸泡20-30分鐘;漂白粉溶液的濃度在每升10毫克左右,浸泡10-15分鐘。
控制放養密度。蟹苗到幼蟹階段需要一個半月左右,這段時間每畝可放蟹種10-20萬隻;幼蟹階段每畝放2.5-3萬隻;成蟹每畝投放600-1200隻。
餌食投放。一般河蟹的投餌量為其體重的10%左右,具體要根攝食習性而定。蟹苗養殖前期,投餵鮮活的水虱子等高蛋白動物性餌料,適量補充蛋黃、魚粉、豆漿等飼料,每天投餵3-4次。進入仔蟹階段,主要投餵植物性餌料,輔以動物性餌料。每天投餵2次,餵養時間定在清早和傍晚,其中,清晨飼餵量占日食量的3成左右,傍晚占日食量7成左右。

河蟹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破壞重要水域棲息地

河蟹養殖方式主要有圍網養殖、池塘養殖和稻田養殖。3種養殖方式都涉及到不同水域的棲息地。圍網養殖會直接破壞湖泊沿岸棲息地, 同時間接破壞非圍網區底棲生物及其棲息地。河蟹的池塘養殖主要建造於沿湖區, 破壞了大量的濱湖濕地。在全國湖泊圍網養殖嚴格控制後, 大部分河蟹養殖轉向環湖地區的原有池塘或新挖池塘, 並沒有減輕對原有湖泊的環境和資源壓力。
稻田養蟹是否符合生態養殖的標準也需要進一步探討。稻田養蟹提高了系統中的水稻和蟹類產量, 但是減少了其他生物的棲息地, 儘管這些棲息地的價值並不大。另外稻田養殖中由於混養河蟹, 水位一直保持一定高度, 難以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烤田過程。經過烤田的稻田, 甲烷的排放量較低。稻田養蟹情況下, 甲烷排放情況是減少還是增加有待進一步研究。
河蟹幼蟹培育階段需要喜旱蓮子草 (水花生) 作為棲息地, 間接地促進這些外來物種的泛濫。研究表明, 碎裂化的喜旱蓮子草更易於傳播和生長。喜旱蓮子草大量在河道兩岸淺水區生長, 導致原生的沉水植物破壞, 這可能是我國河道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蟹喜歡攝食螺類, 在河蟹養殖過程中要投放大量螺類。湖泊中捕撈螺類多採用吸螺蜆的泵, 這種作業方式對底棲生物和底質的攪動很大。河道中捕撈螺類是採用切割法進行, 螺類棲息於茂密的水草中, 難以捕撈, 所以直接切割這些水草, 拖取後分離螺類。這對沉水植被, 尤其是螺類喜歡棲居的苦草植被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沉水植物對水湖泊和河流生態的健康至關重要是眾所周知的。
另外沿海的河蟹土池育苗要占用大量的沿海濕地資源。養殖戶紛紛建立大量工廠化育苗場等沿海建築工程, 在沒有高額利潤時, 這些育苗場房是荒廢的。河蟹工廠化育苗時基本上是直接排放污水的, 大量富營養的污水將對相鄰海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人工配製海水的任意排放也會導致育苗場周邊土壤鹽漬化。

排放營養物質

在河蟹池塘養殖過程中, 為追求養殖效益, 往往投放大量的餌料。過剩的餌料 (以小雜魚為主) 和顆粒飼料 (以玉米、小麥為主) 等營養物質以溶解態和非溶解態直接進入水體, 前者最終表現為水體中某些環境因子含量的增加, 另一部分在池塘底泥沉積下來, 再通過底泥的釋放進入水體, 大大增加了水體的營養成分氮 (N) 、磷 (P) 等環境因子的含量。河蟹池塘養殖中多採用種植高密度的水草來進行生態養殖, 以提供蟹類棲息地及處理水質。但在夏天高溫或陰雨天, 這些水草將消耗大量的氧氣, 為了保證充足的氧氣含量, 河蟹池塘養殖中經常進行大換水, 尤其是高溫季節基本上每晚都要大排大進, 這樣大量營養物質將排放到外界河流或湖泊中。而湖泊的河蟹圍網養殖直接污染水體, 會導致網圍區底質積累越來越厚。

排放有毒的化學物質

河蟹養殖中疾病時有發生, 養殖中也經常使用調水的藥品和防病、治病的藥物。由於養殖中經常排水, 更易造成這些有毒物質的向外界水體的擴散。

對水資源影響

水產養殖主要在沿湖地區或沿河區域, 這些區域往往是重要的水源地。河蟹養殖多採用大進大排的粗放式養殖, 嚴重污染當地水源。

對遺傳資源的影響

經過多年發展, 作為主要河蟹產卵場的長江口, 河蟹種群的種質狀況嚴重下降, 表現為成體規格明顯偏小。研究表明, 採用長江口的蟹苗培養的成蟹和人工育苗培養的相比在規格上並不占優勢。這可能和河蟹大規模養殖後, 南北來源的不同河蟹種質混亂所致, 或由於小規格河蟹更易於逃逸所致。在河蟹育苗生產中, 小規格親體更易於較長時間存活, 價格也較便宜, 所以生產中較多選擇小規格親體, 導致人工繁殖後代種質越來越差。高淳地區採用培育大規格蟹種, 提早放養、早捕的養殖模式。雖然大規格的河蟹非常多, 但由於過早完成成熟過程, 這些親體留到第二年的5月份進行成功育苗的可能性較小。尤其是土池育苗技術成熟後, 大規模、低成本苗種培育變成可能, 很多育苗場為了降低成本, 往往以偏低規格的親體進行苗種培育。而在大規格河蟹價格高攀的情況下, 選擇的親體規格將更小。

對漁業資源的影響

河蟹養殖過程中, 要投放螺類和大量的魚類。這些魚類主要是湖泊、河道和海洋中漁獲中的小型魚類, 且主要是幼魚為主。這促進了對湖泊、河道、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天然河道中電捕頻率非常頻繁, 過去電捕主要捕撈大規格的魚, 用於人的消費, 所有規格都有利可尋, 造成嚴重的酷魚濫捕。同時這些動物蛋白並不能有效被河蟹利用, 很多都被浪費。隨著魚粉價格上升, 對天然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趨勢越演越烈, 當前必需解決河蟹替代的飼料源。而利用珍貴的海水漁業資源的高蛋白換取少量的蟹類蛋白是不合算的。
河蟹育苗生產中, 過去多採用豐年蟲, 都以從沿海鹽場或近海水體中大量捕撈橈足類, 進行冰凍貯存, 供苗種生產時使用。這些橈足類本應該是海洋中天然漁業資源的重要餌料, 這間接破壞了原本就很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養殖發展對策

綜上所述, 各種河蟹生態養殖方式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生態養殖, 僅僅是在養殖的某一環節中採用了一定的生態養殖方式, 但主要環節卻不僅屬於生態養殖, 相反, 可能是一種生態的災難。為此,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河蟹生態養殖。

規範河蟹養殖

(1) 建立河蟹良種場。全面制訂河蟹的種質標準, 設定真正的河蟹良種場, 河蟹良種場從親體培育, 幼體培養, 扣蟹培育三個養殖環節都要注意良種標準, 只考慮其中一個或兩個環節, 不能成為真正的河蟹良種場。 (2) 採用人工飼料。河蟹的攝食方式決定其對餌料的利用率較低, 餌料係數太高;河蟹養殖要真正達到生態養殖的要求, 必需加大人工配合飼料的套用, 限制過度利用湖泊和海洋的天然漁業資源, 國家層面應該在河蟹, 烏鱧及其它眾多海水養殖魚類中要立法控制, 減少利用各種水域的野雜魚類。有研究表明, 合理的人工配合飼料的套用其實有助於減少養蟹塘氮磷的負載。開展人工養殖低質魚類如鰱魚, 螺蚌類, 用於河蟹養殖, 替代野雜魚才能做到真正的生態養殖。蟹類真正的生態養殖, 就是進行資源的增養殖, 讓其利用天然的餌料資源, 可以說, 在一定程度上蟹類是不需要養殖的。 (3) 改善養殖設備。河蟹養殖中除增加優質水草種植外, 也要配套生態淨化系統或微增氧設備, 提高水質, 減少水體排放或採用循環生態養殖方式進行。這樣才能減少其對外界水體環境的影響。

發展保險支持

隨著河蟹養殖業規模的擴大, 產量的增加, 價格就會回落, 河蟹成為老百姓消費得起的水產品指日可待, 但是要注意重大氣候災害對河蟹養殖業的影響, 高風險水產養殖業要有相應的保險支持, 才能保證養殖戶的經濟安全。

加強部門合作

河蟹養殖業中存在的眾多問題, 也給人們一個啟示, 必需從整個生態系統考慮一個養殖產業的發展, 同時考慮經濟和社會的因素, 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總之, 需要在全國範圍內控制河蟹養殖規模, 各級水產職能部門, 水利和環保部門應該要聯合規範河蟹的養殖, 制訂河蟹的生態養殖標準, 限制粗放式的河蟹養殖業發展, 避免發生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