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層

紅層

紅層(red beds)在我國主要是指中生代以來即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和新生代古近系的湖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或是山麓洪積相等陸相碎屑岩,多以夾層互層出現,從外表來看主要顏色為紅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層
  • 外文名:red beds或red bed
  • 學  科:地質學
  • 分  布:西南、華南、東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結構構造,特徵描述,地理分布,名稱由來,原生紅層,

形成原因

關於其形成,早為國內外地質工作者們所重視,但是眾說紛紜,頗不一致。因為在古代沙漠沉積中是很多的,但是現代沙漠中卻非常少。但紅層的形成需要如下幾個條件:
紅層紅層
1.適宜的古地貌條件。紅層為碎屑岩沉積,需要有接受沉積的古沉積盆地和沉積物源,沉積盆地多為內陸盆地,也有少量的海濱及海相沉積,物源則指周圍山地提供豐富的岩石風化物。
2.適宜的古氣候條件。紅層形成於乾燥炎熱的古氣候環境條件下,一方面岩石風化作用強烈,可以提供豐富的物源,另一方面岩石氧化作用強烈,可以形成紅層的紅色外觀。有一點是肯定的,紅色往往與岩層中的某些化學成分有關。
紅層是地質學家們注意得最早的岩層之一,它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從前寒武紀到現代的各個地質時期,幾乎都有紅層的堆積,只是某些地質時期顯得非常豐富,如泥盆紀。除少數的紅層是個例外,大部分紅層均由非海相的陸源碎屑沉積物構成。
紅層可出露於不同的岩層序列當中,可以和蒸發岩形成互層,也可以出露在煤系地層中,蒸發岩和煤系地層,顯然是不同氣候帶的沉積產物,因此紅層的成因不可能是由於某種單一的氣候原因,過去對紅層成因的爭論,問題就出在成因是多樣的。在紅層中一般很難找到化石,但是脊椎動物的化石則多產自紅層,這一方面證實了紅層多是陸相沉積,可能同時也表明:紅層大多數是在氧化比較激烈的條件下形成的。
也許受了某些文獻的偏見所影響,加之紅層和鹽類礦物常常是區域性的共生,使之在通常在地質工作人員的心目中,不自覺地總是把紅層視為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產物。事實上在乾旱沙漠地帶,最突出的顏色是暗褐色和淡黃色,而不是紅色。對世界各地的紅壤研究後也表明:紅色的土壤產於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之下。研究已經確認,岩屑來源區的氣候情況決定著沉積物最初是否呈紅顏色,而沉積盆地的自然條件又決定了是否能保存住紅的顏色,看來僅僅是紅顏色的本身,不能作為炎熱乾燥氣候的標誌。

結構構造

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紅層碎屑的顆粒組成差異很大,有洪積泥礫、短促河床礫石層、河床相砂礫、較長途搬運的具有砂波結構的河床砂、河流三角洲前緣相的砂質層和以泥質為主的湖盆相粉砂質或淤泥質沉積等。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古山前拗陷中的紅層巨礫可達數十厘米,而許多紅層盆地中部多由泥質岩構成。碎屑的礫石組成一般與其外圍山地的物源一致,岩屑、礫屑是其外圍物源地岩石碎屑的混合。其砂質主要是石英,含部分長石;膠結物以泥、砂為主,化學膠結物主要為矽質、鈣質和鐵質。湖南岌山的碳酸鈣含量隨外圍接觸地層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在接觸碳酸鹽岩源地的地方,碳酸鈣含量可達25%以上。

特徵描述

地質年齡相對較輕,經歷的地殼變動相對較少,褶皺不劇烈,產狀平緩,其岩性主要是礫岩砂岩粉砂岩、粘土質粉砂岩、粘土岩或泥質頁岩等,有時會夾雜有灰岩結核,岩相變化大,並含透鏡狀或薄層狀多孔疏鬆砂岩,都不同程度地發育有層間剪下帶,還常見有諸如石膏等易溶岩類,與老地層相比,成岩作用差,有的呈半膠結狀,強度較低,總體上屬軟岩類,是一個很複雜的彈性模量相差甚大的軟硬相間的不等厚的底層組合岩體。

地理分布

我國出露的紅層主要分布在西南、華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其他地區只有零星分布。西南的四川盆地和西北的陝甘寧盆地以及雲南高原中部、南部等地,都有完整成片的紅層分布。在江南地區,紅層多分布在一些山間中、小盆地中,如湖南的衡陽盆地、江西的贛州盆地等。西北的準葛爾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以及秦嶺南部山間盆地等地區都有典型的紅層。紅層的分布還可以包括被後期地層掩蓋的下伏地層,如江漢盆地。陝甘寧盆地等被第四紀的沉積物所覆蓋。

名稱由來

紅層這個名稱在中國最早由李四光提出,紅層主要指侏羅紀白堊紀及少量三疊紀及早古近紀形成的,已經成岩的,主色調為紅色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等岩性的一套陸相及淺水湖相沉積物,但紅層並非只是中生代及以後的產物,在北美一俄羅斯古陸以及我國的山西及塔里木盆地等部在古生代就有陸相“老紅層”沉積。

原生紅層

Krynine (1950)認為紅層主要是紅層土或更老的紅層經過剝蝕再沉積之後形成的。這種假設是在柴郡以南二疊系地層中少見的紅色沉積物基礎上提出的。Van Houten (1961) 的想法認為沉積岩在原位(早期成岩作用)收到氫氧化物的脫水作用而被染成紅棕色或淺褐色。這些鐵氫氧化物通常為針鐵礦(FeO-OH)和所謂的“非晶態氫氧化鐵”或褐鐵礦。事實上,這種材料可能是礦物水鐵礦(Fe2O3H2O)。
這種脫水或“老化”的過程已與沖積平原和沙漠環境中與成土作用密切相關。Berner (1969)表明,針鐵礦(氫氧化鐵)通常相對於赤鐵礦是不穩定的且在缺少水或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脫水反應。
2FeOOH (goethite)→ Fe2O3(hematite) +H2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