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青海省西部的一個鹽湖,與茶卡鹽湖齊名,位於柴達木盆地南部,地跨格爾木市和都蘭縣,由達布遜湖以及南霍布遜、北霍布遜、澀聶等鹽池匯聚而成,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格爾木河、柴達木河等多條內流河注入該湖。由於水分不斷蒸發,鹽湖上形成堅硬的鹽蓋,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直接修建於鹽蓋之上,察爾汗鹽湖蘊藏有豐富的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等無機鹽,總儲量達20多億噸,為中國礦業基地之一。有著名的萬丈鹽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察爾汗鹽湖
  • 開放時間:9:0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青海省柴達木盆地
  • 建議遊玩時長:半天
  • 適宜遊玩季節:7—9月適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發展歷史,旅遊信息,鹽花奇觀,萬丈鹽橋,地理位置,地理特徵,形成,鹽礦資源,開發利用,資源發現,開建化肥廠,工業規模,標誌性工程,探寶,鹽湖尋寶,身臨其境,揭開鹽蓋,綜合開發,

發展歷史

在察爾汗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很早很早以前,察爾汗這裡遍地都是金銀珠寶,可是山神魔怪們不夠本分和淡泊,為搶奪財寶而終年爭戰不休,這裡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仙居崑崙山深處的西王母得知後,說“這太不像話了”,決定擺平這些事,她命司水神放下天水來,把這些寶貝都淹了,讓誰也拿不到,只留人間的後代們。於是,這裡就出現了這樣的鹽湖。其實察爾汗鹽湖,是古海洋經青藏高原的地殼變遷,被山峰分隔並逐漸萎縮和乾涸而形成的。

旅遊信息

鹽花奇觀

察爾汗鹽湖一切綠色植物均難以生長,但卻孕育了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神奇鹽花。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美麗形狀的結晶體稱謂。滷水在結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形成了形態各異,鬼斧神工一般的鹽花。這裡的鹽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狀若亭台樓閣,或像飛禽走獸,一叢叢,一片片,一簇簇地立於鹽湖中,把鹽湖裝點得美若仙境。每年前來觀看鹽花奇觀的國內外旅遊者多達數萬人。
萬丈鹽橋上看查爾汗鹽湖萬丈鹽橋上看查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鹽礦察爾汗鹽湖鹽礦

萬丈鹽橋

如若驅車行駛在215國道上,你會發格爾木市附近有一段筆直的公路,如橋般浮在察爾汗鹽湖上。如果不是迎面“萬丈鹽橋”四個大字,你會以為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公路,但其實這是一座長達32公里的鹽橋,因折合市制達萬丈而被譽為“萬丈鹽橋”。
萬丈鹽橋是格爾木敦煌的一段從達布遜湖上穿過的公路,厚達15-18米的鹽蓋構成天然的鹽橋,全長32公里,折合市制可達萬丈,因此人們稱其為“萬丈鹽橋”。“橋”上路面光滑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稱“舉世無雙”。玉帶似的鹽橋(路),旁無護欄,下無橋墩,更無流水。整個路面平滑光潔,坦蕩筆直,鹽橋(路)將鹽湖從中間劈成兩半,使人驚嘆不已,不得不臣服於人類的聰明和智慧。

地理位置

察爾汗鹽湖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內陸鹽湖之一,與茶卡鹽湖齊名,青藏鐵路穿行而過。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20—40公里,鹽層厚約為2—20米,面積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60億人口食用1000年。還出產聞名於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是蒙古語,意為“鹽澤”。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裡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水份蒸發量遠遠高於降水量。因長期風吹日曬,湖內便形成了高濃度的滷水,逐漸結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鹽湖上還有一條長32公里的公路和鐵路穿行而過,是一座浮在滷水上的“萬丈鹽橋”,公路和鐵路是格爾木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鐵路的一段。
踞於巍巍崑崙山和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以青藏高原“聚寶盆”之譽蜚聲海內外,而柴達木盆地的心臟則是赫赫有名的察爾汗。察爾汗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鹽湖之一。它富足得令人驚訝的鹽礦資源和長達32公里的奇異“萬丈鹽橋”風光,使它的名字響亮了半個多世紀。

地理特徵

爾汗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察爾汗鹽湖海拔最低點為2200多米,由達布遜、南霍布遜、北霍布遜、澀聶4個鹽湖匯聚而成。格爾木河、素棱果勒河等10多條內陸河注入。“察爾汗”是蒙古語,意為“鹽澤”。鹽湖周圍地勢平坦,荒漠無邊,但風景奇特。整個湖面好像是一片剛剛耕耘過的沃土,又像是魚鱗,一層一層,一浪一浪。遺憾的是土地上無綠草,湖水中無游魚,天空上無飛鳥,一片寂靜。
察爾汗鹽湖鹽礦察爾汗鹽湖鹽礦
這種鹽蓋承載能力很大,汽車、火車可以在它上面奔跑,飛機可以在它上面起落,甚至可以在它上面建房屋、蓋工廠。著名的青藏鐵路、敦格公路和中國最大的鉀肥廠察爾汗鉀肥廠,都是修建在察爾汗鹽湖之上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通過鹽湖,路基全是用鹽鋪成,長32千米,分別被稱為萬丈鹽橋和鋼鐵彩虹。

形成

察爾汗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最低洼和最核心的地帶。幾億年前,柴達木這裡曾是萬頃汪洋大海,由於青藏陸地隆起導致海陸變遷,柴達木變成了盆地。柴達木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察爾汗鹽湖最大最有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過察爾汗的記載,物產豐富,當時所用“青鹽”源自此地。
察爾汗鹽湖察爾汗鹽湖

鹽礦資源

察爾汗鹽湖,是一個以鉀鹽為主,伴生有鎂、鈉、鋰、硼、碘等多種礦產的大型內陸綜合性鹽湖。在察爾汗鹽湖,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地貌——鹽喀斯特地貌,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鹽鐘乳和鹽花就是此類地貌的體現。它有著極為豐富的鉀鎂鹽資源,其儲量達500億噸,是中國鉀鎂鹽的主要產地。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各種鹽總儲量超過600億噸,鉀肥年產量超過400萬噸。湖上現已建有中國最大的鉀肥企業青海鹽湖鉀肥股份有限公司(原青海鉀肥廠)2014年產量已經超過400萬噸。
察爾汗鹽湖察爾汗鹽湖
鹽湖自西向東分為別勒灘、達布遜、察爾汗和霍布遜4個湖區,總面積為5856平方公里。察爾汗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鹽湖城鹽湖)大鹽湖,鹽資源總儲量多達600多億噸。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折算:如果架一座厚6米、寬12米的鹽橋,這裡的鹽足可以從地球通到月球。據青海鹽業專家介紹,察爾汗鹽湖潛在的開發價值至少在12萬億元左右。這裡是我國最大的鉀鹽生產基地,鹽湖滷水中還伴生有鎂、鋰、鈉、碘等數十種礦物質,其中僅氯化鉀儲量就達到1.45億噸,占全國的97%;氯化鎂儲量近17億噸,氯化鋰儲量825萬噸……均居中國首位。

開發利用

資源發現

察爾汗鹽湖有益資源的地質發現,是解放初五十年代時候的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西北建立各種工業基地,大力發展礦業生產,青海也上了一些項目。大批的地質工作者,被派往各地,進山下溝,尋找礦源。其中一批科研人員和地質隊員,來到青藏高原,深入柴達木盆地,來到了古鹽湖,並從那裡精心取樣檢測化驗,看這裡有什麼礦。經過幾年努力,地質工作者和專家們終於認定:察爾汗地區的廣大古鹽湖裡,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鉀的儲量巨大。
察爾汗鹽湖鹽礦結晶察爾汗鹽湖鹽礦結晶

開建化肥廠

1958年,國家正式決定在青海上鉀肥工業,建立鉀肥生產基地,以改變中國沒有鉀肥的困難局面。和所有西北工業基地其它門類項目的上馬一樣,青海建鉀肥工廠,是一場會戰。回響黨支援大西北建設、發展鉀肥工業的號召,5000多名熱血青年,打著背包從海邊從東北從全國各地來到青藏高原,來到神秘的柴達木和察爾汗,在荒涼的高原上、在鹽湖邊紮下了帳篷,打響了鉀肥生產建設的第一仗:建廠。當年,他們靠艱苦奮鬥順利建成了鉀肥廠,並投入了生產,出國產鉀肥1000噸,填補了中國沒有鉀肥生產的空白,為日後中國鉀肥工業的發展和逐步壯大打下了基礎。在那之後的二十多年中,青海鉀肥廠為國家生產了大批鉀肥,節省了很多外匯,同時為中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

工業規模

到國家“七五”期間,青海鉀肥擴產,被列為國家“七五”重點建設項目,進入“二次創業”。一期工程於1986年破土動工,數千名鹽湖建設者克服困難,奮發鬥志,提前1年完成工程建設並試車成功。後經過十幾年的奮戰和艱苦創業,察爾汗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
1996年,青海鉀肥廠在體制改革中改組為國有獨資的青海鹽湖工業集團,並提出了“第三次創業”的口號,創建了青海鹽湖鉀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發行了“鹽湖鉀肥”A種股票。之後,成功完成了一期工程20萬噸工藝改造和自製水采船等重點技術改造,新建了自動化10萬噸車間,使生產和經營出現了嶄新格局。至2002年,年生產氯化鉀達到44.68萬噸,銷售實現100%,上繳稅金5967萬元。兩代高原鹽湖人,金戈鐵馬,艱苦接力,奮戰50年,把察爾汗建成了中國第一規模的鉀肥生產基地,寫下了經天緯地的絕唱。

標誌性工程

2002年6月30日,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青海鉀肥100萬噸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個工程是在江澤民、朱鎔基先後幾次視察青海鹽湖之後,中央於2000年批准的,它被列為國家西部開發的首批十大重點項目之一,是一個預期效益很大的工業項目,對拉動青海經濟的發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鉀肥需求和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寶

鹽湖尋寶

提起柴達木盆地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這個大聚寶盆里蘊涵著無數的寶藏,而置身於盆底的察爾汗鹽湖更是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它是我國最大的天然鹽湖,以鉀鹽為主,伴生有鎂、鈉、鋰、硼、碘等多種礦產。建成投產了年產100萬噸的大型鉀肥廠,在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又顯現出廣闊的前景。

身臨其境

從青海省西寧市搭乘班機到格爾木,再沿著平坦的公路,驅車60公里,就是察爾汗鹽湖了。
汽車駛進了一眼望不到邊的鹽田之中,只見若干個鹽池整齊地排列著,在晴空里真真水天一色,好不壯觀!水邊露出一圈銀白色的鹽質結晶體,像給池子戴上了一個美麗的項圈。岸邊不時有遊客流連,與眼前的美景合影留念。
遠處,一艘艘挖掘船在鹽田裡忙碌著。隨行者介紹說,這是青海鹽湖集團的鹽田,每個鹽池占地3平方公里,一共是110平方公里。
從鹽田出來,筆者引頸找尋鹽湖的形跡,卻被告知:鹽湖就在你的腳下,你已置身於其中了。
原來,幾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滄海桑田的變遷,地殼上升,海底裸露,柴達木變成了盆地,擁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察爾汗鹽湖最大最有名。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曬,加之降水量大大低於蒸發量,湖內高濃度的滷水逐漸被結晶成鹽粒,形成1至2米、乃至3至4米厚的鹽蓋,鹽蓋下面是滷水。
噢!自己的腳下不是土地,而是鹽蓋,下面注滿涌動的滷水!真沒想到,眼前這座青海鹽湖集團指揮部的大樓,竟是巍然聳立在鹽蓋之上的。當地人介紹說,鹽蓋的承載力特別大,火車可以在它上面奔跑,飛機可以在它上面起落,著名的青藏鐵路、敦格公路都是修建在察爾汗鹽湖之上的。
放眼望去,整個鹽湖的地表是鹽體結晶,如果不細看,它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剛剛耕耘過的土地,難怪初次來的人認不出它。
驅車行進一段之後,司機師傅突然將車停下說:“萬丈鹽橋到了。”筆者一行急忙跳下車去,爭睹這遠近聞名的人間奇觀。可乍看之下,鹽橋不過是一條普通的公路而已,和想像中的樣子相去甚遠。經介紹才知道,其實這條路是懸浮的,全由鹽晶築成在湖面上,足有幾米厚,並與周圍自然結成的鹽蓋連成一體,像是在平常的陸地上。鹽橋全長32公里,折合市制可達萬丈,因此而得名。有意思的是,路面的維修方法十分獨特,如果發現哪裡有坑坑窪窪,只需從路邊鏟一點鹽來填平,再灑一點滷水就平整如初了。
站在這神奇的橋面上,讓人禁不住驚嘆大自然的造化。如今這裡已成為柴達木盆地的一處著名旅遊景觀。

揭開鹽蓋

察爾汗鹽湖內各種鹽類資源的總儲量超過600億噸,其中氯化鉀儲量5億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7%。
對察爾汗鹽湖的開發,始於上世紀50年代。為解決我國農業對鉀肥的巨大需求,科考工作者們揭開這裡億萬年來都未曾被觸動過的厚厚鹽蓋,竟發現,在這總面積達5856平方公里的鹽層下靜靜流動著富含鉀鹽的滷水!
1958年,科研人員和參加西部建設的自願者進駐察爾汗鹽湖,在生產、生活條件和工藝技術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土法上馬,拉開了我國鉀肥工業開發的序幕。
1976年,國家計委批准建設了青海鉀肥廠,為國家生產了大批鉀肥,節省了很多外匯,同時為中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經過艱苦創業,察爾汗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
1996年,青海鉀肥廠在體制改革中改組為國有獨資的青海鹽湖工業集團。
以色列人擁有先進的開採工藝,他們曾來到察爾汗鹽湖,想參與這裡的鉀肥開發,但他們提出的條件未能與中方達成共識。
科技公關迫在眉睫,青海鹽湖集團聯合中科院和上海的科技力量一同攻關,終於摸索出“反浮選”技術,使中國鉀肥工業技術達到了國際水平。
2000年,青海鹽湖集團採用新工藝上馬了年產100萬噸鉀肥項目。這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首批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經過幾年的建設,已於2004年正式投產,並於當年實現了年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加上周邊企業的年產量總計200萬噸,使鉀肥的國內需求有三分之一實現了自給,從根本上提高了國產鉀肥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筆者走進百萬噸鉀肥項目車間參觀生產流程,看到生產工藝基本實現了全線自動控制。在滷水中加入添加劑,然後濾去水分,烘乾、裝袋,整個工序一氣呵成。筆者捏起一撮鉀肥在手上,看著這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質產品,心裡感到很自豪。

綜合開發

不久前,青海省政府對柴達木盆地的資源開發提出了“綜合開發、有效培植、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的原則,以構建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循環經濟模式。就察爾汗鹽湖而言,除傳統的鉀肥生產外,搞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大有文章可做。
據了解,察爾汗鹽湖中除富含鉀鹽外,還有氯化鈉儲量426.2億噸,可供全世界人食用2000年;氯化鎂儲量16.5億噸,氯化鋰儲量824.6萬噸,均占全國首位。
在生產鉀肥的過程中,需先將鈉、鎂等過濾掉。察爾汗鹽湖每年生產200萬噸鉀肥,要排出1500多萬噸富含鎂鹽的老鹵。如此巨大數量的老鹵一直閒置在附近的湖中,不僅浪費了資源,還給鹽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鎂的用途很廣,可以添加到橡膠、塑膠、衣服當中作阻燃劑,也可以套用於煉綱廠的耐火牆、耐火磚等。
青海鹽湖集團通過鹽化工和石油天然氣的結合,正瞄準國內外市場奇缺的高純鎂砂、硫酸鉀鎂肥、金屬鎂、無水氯化鎂等產品進行開發,預計今明兩年內達到量產。一項打造“中國鎂都”的勢頭,正在察爾汗鹽湖興起。
當地政府負責人介紹,來柴達木投資者十分活躍,其中開發鹽湖資源的就有五六十家。他表示,歡迎國內外客商來進行資源的綜合開發,打造全國最大的鹽化工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