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輝(革命家、軍事家)

羅炳輝(革命家、軍事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炳輝(1897.12-1946.6)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漢族貧苦家庭。1915年入滇軍當兵,因作戰勇敢升至營長。1922年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和北伐戰爭。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領導靖衛大隊士兵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第六軍第二縱隊長、第十二軍和第二十二軍軍長等職。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紅九軍團軍團長。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並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抗日戰爭時期,羅炳輝先後以副參謀長和副司令員的名義在武漢從事統一戰線工作以及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羅炳輝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領導棗莊戰役。同年6月21日在山東臨沂病逝並安葬於臨沂。

他是建國後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正派耿直”,“在滇軍中是革命的”,“戰爭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戰士。2009年9月14日,羅炳輝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炳輝
  • 別名:羅德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雲南昭通彝良
  •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2日
  • 逝世日期:1946年6月21日
  • 職業:無產階級軍事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軍事家之一
    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北伐戰爭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童年壓迫,參軍抗爭,怒棄二唐,參加北伐,加入中共,參加長征,抗日戰爭,前線病逝,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家庭成員,人物軼事,知名戰術,三進張家渡,後世紀念,紀念活動,烈士陵園,炳輝中學,羅炳輝紀念館,影視紀念,

人物生平

童年壓迫

羅炳輝,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漢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艱苦的生活。其父做佃農與買賣為生,長期受地主剝削。羅炳輝自小性格倔強,11歲時與當地劣紳爭論而被記恨。次年,地主誣陷羅家,羅炳輝孤身到縣城告狀,終因地主金錢賄賂,僅被判平頭官司。這場官司引起全鄉震動,都表示羅炳輝不好惹。羅炳輝從此樹立打到土豪惡霸的目標。

參軍抗爭

1913年,羅炳輝在見土霸謝介臣被陸軍整治而敢怒不敢言後,萌生參軍念頭。他用12天時間徒步數百公里到省會昆明尋求參軍,因無關係,不得加入。其後在昆明先後做過木匠、伙夫、馬夫,終在1915年一次偶然機會加入當時雲南的唐繼堯部當兵。由於他吃苦耐勞,作戰勇敢,被提升為三等中士。到1920年,羅炳輝當上了唐繼堯的隨行軍士。

怒棄二唐

1921年,滇軍顧品珍葉荃反對唐繼堯,率軍逼近省城,並逼唐繼堯下野。當時身為副官的羅炳輝被選為親信,隨同唐繼堯與唐繼虞赴香港。在見到二唐糜爛奢侈的生活後,羅炳輝認識到他們的奢侈豪華全是吃民血兵血,軍閥救國救民之說全是騙人的。在多次向唐繼堯請假不準後,留下一封書信,悄悄離開香港。

參加北伐

1922年,羅炳輝到桂林投奔了滇軍,參加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和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當二次北伐攻占南昌時,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北伐軍回師討伐陳,前線總指揮朱培德派羅炳輝等五人以“參軍官”身份到粵軍許崇智、李福林兩軍陣地考察,陳軍趁湘軍換防未遂實施反撲,北伐軍兵敗如山倒。羅炳輝怕滇軍不知情被殲而日夜急行190里,把敗況報告了朱培德便昏死過去。滇軍迅速撤走湖南,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1926年秋北伐中路軍直趨南昌,羅炳輝受命率二營為先鋒首攻牛行車站,戰鬥慘烈,奪下時,全營只剩下80多個人。此次戰鬥打開了主力部隊進入南昌的重要門戶。

加入中共

1927年3月,羅炳輝參加在南昌舉行的被國民黨殺害的贛州總工會領導人贊堅的追悼會上,聽到了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朱德的講話。朱德對他講,工農兵要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羅炳輝大受啟發,多次聆聽朱德的講課。
羅炳輝像羅炳輝像
1929年4月,羅炳輝任江西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黨員趙醒吾到吉安對他做教育爭取工作。7月,羅炳輝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遵照黨的指示,羅炳輝指揮以吉安為中心的贛西數縣武裝起義,隨後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五團團長。之後,他同紅軍將士一道打下萬安,殲滅前來圍剿的國民黨唐雲山部,轉戰湘贛,對贛西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立了大功。
1930年長汀會議後,羅炳輝被任命為紅十二軍的代理軍長、軍長,後又被任命為紅九軍團軍團長。

參加長征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羅炳輝率紅九軍團突出重圍,搶渡湘江,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進入西南地區。
1935 年,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渡過金沙江,從西昌進入涼山彝區,由此徹底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意圖。在彝區,羅炳輝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使得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積極參加紅軍。在彝族同胞的帶領下,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順利通過涼山彝族地區,與中央紅軍主力在將台堡、會寧城會師。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羅炳輝告別延安,奔赴華中抗日前線。1938年,羅炳輝被任命為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與司令員陳毅並肩戰鬥,打擊日軍。
1939年5月,隨葉挺北渡長江。7月,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
皖南事變後,為了打擊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羅炳輝根據多年游擊戰的經驗,制定了伏擊與運動游擊為特色的包括伏擊、糾纏、阻擊、擾亂、殲滅等內容的“梅花樁戰術”。
1937年,由於多年艱苦的戰鬥,羅炳輝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當抗戰勝利的訊息傳遍全中國的時候,羅炳輝因高血壓而處於昏迷狀態。當第二天神志清醒時,人們把這一喜訊告訴他,羅炳輝再一次振奮了。他堅決要求重返前線,參加受降工作。

前線病逝

1946年4月,解放戰爭爆發,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新四軍向盤踞棗莊的軍隊發起進攻,全殲對方部隊,解放棗莊。1946年6月21 日,羅炳輝因腦溢血而去世,終年49歲。

主要成就

1929年秋,羅炳輝回響中共號召,在吉安率六百多人發動武裝起義,占領富田地區,反殲唐雲山部隊,鞏固並擴大了贛西革命根據地。
1941年,日偽軍掃蕩儀征,新四軍江北副指揮兼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在儀征以北12 里按梅花樁式設伏。新四軍以劣勢裝備斃傷日偽軍500 多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羅炳輝創造的“梅花樁”打法多次以少勝多,戰績卓著,為新四軍提供了大量的裝備支持。
1946年,棗莊戰役中,新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羅炳輝率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隊2.8萬餘人,受降國軍4000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為主力部隊向東北進軍創造了時間,並挫敗了國民黨打通津浦路的計畫。1946年,羅炳輝去世後,中共中央認定羅炳輝是“立功尤著”的紅軍高級將領和抗日名將。
1989年,羅炳輝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著名的36位軍事家之一,是雲南籍唯一獲此殊榮的將軍。2009年9月14日,羅炳輝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人物評價

1934年10月羅炳輝率部參加長征,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中央軍委讚譽紅九軍團為“戰略輕騎”。
羅炳輝(革命家、軍事家)
周恩來、江澤民分別先後讚譽他是“人民功臣”。毛澤東評價他是“正派耿直”,“在滇軍中是革命的”,“戰爭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戰士。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先生的前夫人尼姆·韋爾斯在《續西行漫記》一書中讚頌羅炳輝是“神行太保”、“傳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

家庭成員

原配
李桂秀
1910年由父母包辦與羅炳輝成婚,具體事跡不明
第二任妻
楊厚珍
1928年在贛州與羅炳輝結婚,1937年4月在陝北與羅炳輝離婚,1977年因病去世
第三任妻
張明秀
1935年2月參加革命,1937年9月經何長工介紹與羅炳輝結婚,2011年因病去世
長子
羅代勛
由李桂秀所生,具體事跡不明,建國初期冤逝
長女
羅鎮濤
由楊厚珍於1929年所生,具體事跡不明
次子
羅新安
由張明秀於1943年所生,為父編寫劇本《從奴隸到將軍》
次女
羅魯安
由張明秀所生,著有《羅炳輝文集》
參考資料

人物軼事

知名戰術

羅炳輝在戰術方面的創造性計策很多。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所在地域多為山地,他創造了“麻雀戰”、“跳梁陣”等以游擊戰術。抗戰時期,羅炳輝根據皖東(淮南)和洪澤湖一帶的地形,創造了一套誘敵、迷敵、擾敵、奇襲、反擊、殲滅等為內容的游擊戰術,諸如“火燒野牛”、“四兩撥千斤”、“梅花戰術”等等。其中尤以梅花戰術最為有名,其主要內容有:
(一)“梅花構成的分駐”。部隊宿營按三角形擺布,指揮機關在中心,敵襲擊任何一部,指揮中心都可命令機動出擊,相互呼應,使對方優勢火力難以發揮作用,減少我方傷亡,或對對方實施反包圍。
(二)“梅花樁”式的布陣。對對方可實施多點打擊,當敵進至“梅花樁” 陣地時,可從側面、兩面、三面同時向敵開火,以至用手榴彈、刺刀、大刀殺敵;如對方取守勢,可誘敵出據點牽著敵人的鼻子到“梅花樁”內聚殲。
(三)“梅花點式糾纏術”。用於敵強我弱,梅花點式便於部隊疏散隱蔽,易於襲敵。在實施夜襲中,事前準備好梯子、繩子、火藥、汽油、柴草實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巧”勝敵。若對方數路進攻,可避強擊弱,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與對方糾纏,一點一點把它吃掉。
該戰術多次創造以少勝多的範例。皖南慘案發生後,從1941年春節開始,日軍向華中各根據地掃蕩,羅炳輝指揮軍民運用“梅花戰術”粉碎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其中以金牛山反擊戰尤為著名。
羅炳輝先後撰寫了《淮寶戰役的戰術諸問題》、《指揮員熟用手冊》、《碉堡作戰》等小冊子;還寫了不少有關的日記,提出“發揮火力,隱蔽身體”的十個要點;“如何做到百發百中”的七個要點;提出“衝鋒時機”有“五沖”、“五不沖”。對戰略戰術與技術進行高度總結和概括,以指導作戰和訓練。

三進張家渡

張家渡為青原區富灘鎮一古村, 位於贛江中游, 上達富田、興國, 下至吉安、南昌, 軍事位置十分重要。
羅炳輝全家福羅炳輝全家福
1929年,羅炳輝率靖衛隊進駐張家渡,當時靖衛隊匪氣很重,對村民肆意搶劫、吃喝嫖賭。羅炳輝得知後嚴厲呵斥犯事士兵,並帶著士兵挨家挨戶進行補償和道歉。羅炳輝首次進張家渡給百姓留下了好印象。
1929年12月初,羅炳輝應命令轉戰吉安,通過張家渡時遭到江西保全第三團一個中隊的反抗。羅炳輝當機立斷宣傳:“我們是羅炳輝的紅四團, 白軍官兵們不要為軍閥賣命。” “我們都是窮人, 窮人別打窮人, 還是加入我們的隊伍吧。” 不少人聽後舉槍投降, 其他頑固之守軍則被紅軍火力壓制,此時中鵠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地方農民也紛紛趕來參加戰鬥。這次戰鬥殲滅保全團300人,繳獲200餘支槍械,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這是羅炳輝第二次進張家渡。
1930年2月,國民黨獨立十五旅(唐雲山部)進攻蘇區,羅炳輝料敵先機,迂迴赤崗山夾擊唐雲山部,大勝。旅長唐雲山逃往張家渡,在李其祥幫助下乘船逃離,羅炳輝騎馬追至張家渡,擊斃匪徒3人。羅炳輝欲離開張家渡返回戰場, 但百姓們 紛紛挽留他用餐。這是羅炳輝第三次進張家渡。

後世紀念

紀念活動

羅炳輝與李明秀夫婦羅炳輝與李明秀夫婦
1946年6月21日,因為羅炳輝將軍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等功績,6月29日,華中蘇皖邊區政府發布政令,特令淮南津浦路東之天長縣改為炳輝縣,且於該縣建立紀念碑。

烈士陵園

羅炳輝遺體安葬在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墓碑上刻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的題詞。1947年3月底,蔣介石發動了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國民黨138師占領魯南,他們掘墓移屍,對羅炳輝的遺體任其凌辱後丟到沂河沙灘上。
羅炳輝烈士墓羅炳輝烈士墓
建國後,陳毅元帥親自過問臨沂烈士陵園的建造。將軍遺體重新安葬,作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陵墓規格在園中最高。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刻於墓上。墓壁上還有四幅浮雕:1.運籌帷幄,制定作戰方案;2.親臨前線指揮,英勇善戰;3.搞好軍政軍民關係,親如魚水;4.愛兵如子,與指戰員同甘苦共患難。墓旁還專建“瞻容思功”羅炳輝石像亭。

炳輝中學

1997年,羅炳輝將軍誕辰100周年之際,天長市政府創辦了炳輝中學。

羅炳輝紀念館

羅炳輝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示範基地和國防主義教育基地,座落在依山傍水的彝良縣城以北。1989年,彝良縣派出專人到全國各地收集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資料、圖片;1991年在縣城建成羅炳輝事跡陳列館(又稱羅炳輝將軍紀念館)並向社會開放。館舍共3層,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
彝良羅炳輝陳列館彝良羅炳輝陳列館
1997年4月,紀念館被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1月,彝良羅炳輝陳列館(又稱羅炳輝將軍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年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

影視紀念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曾經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劇中主人公羅霄的原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軍事家羅炳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