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地區

汶上地區

汶上地區,古稱中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山東省西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上地區
  • 別稱:中都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 轄屬濟寧市
簡介,位置,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東夷文化,運河文化,

簡介

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代,氣勢雄偉。1994年3月,在塔內發現了141件佛教聖物。公元前501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汶上相繼有四人出任尚書之職。汶上現存眾多名勝古蹟,發掘的北辛文化遺址和細石器化距今約1—1.5萬年。文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堪與曲阜的孔廟相媲美。

位置

汶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東臨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日東高速橫穿東西,105國道縱貫南北。距京滬線兗州站、京九線梁山站及京福、京滬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杭運碼頭均40公里。下轄汶上鎮南站鎮康驛鎮南旺鎮劉樓鄉次丘鎮寅寺鎮郭樓鎮、郭倉鎮、楊店鎮軍屯鄉白石鎮苑莊鎮、義橋鎮等十四處鄉鎮。

文化

儒家文化

汶上歷史上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遐邇。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

佛家文化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至東漢末年三國曹魏南北朝時期漸傳入汶上。唐宋時期已成為北方佛教聖地,及至明清,縣境內寺院尼庵林立。據《汶上縣誌》記載,縣內較大寺院數十處,到2018年為止尚有十餘個以寺命名的村莊。

東夷文化

汶上境內所分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 化等均屬東夷文化範疇。蚩尤是東夷(亦稱“九夷”、“九黎”)部族首領,製造弓、箭等兵器,與黃帝大戰於阪泉、涿鹿之野。後被擒殺,身葬異處。古闞城(今汶上縣南旺鎮西南十餘里)有蚩尤冢,高七丈,有赤氣出,當地稱“蚩尤冢”。並有蚩尤祠碑立於冢前。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運河文化

始於戰國吳越,開鑿於隋,而盛於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溝連著我國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孕育了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而運河之南旺段,為大運河水脊咽喉。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後不斷拓廣葺修,至清鹹豐十年尤曾新修。占地面積達五萬餘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龍王大殿、禹王殿、宋尚書祠、白公祠、潘公祠、莫公祠、水明樓、戲樓、觀音閣、關帝廟、過廳禪堂、螞蚱神廟、八蜡神廟、運河分司銜門等十餘院落,對面運河大堤土山上有望湖亭,亭之立柱上有對聯曰:四山碧漾三湖月,一水綠分兩岸春。加之蜀山寺之建築,並荷花蘆葦等湖光山色的映襯,儼然如艷麗的圖畫,景勝江南。
汶上縣政府辦公樓
白英點泉:明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於原武,運河之濟州,會通河段淤塞,漕運不通,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皇帝採納濟寧同知潘叔正言,派工部尚書宋禮等前往治理,宋禮率十六萬餘人,經一年多治理,雖開新河而無水,仍無濟於事。宋禮乃禮賢下士,微服私訪,請出農民水利家白英輔佐。以白英之謀,堵塞元建的罡城斗門勿使汶水入光河流經濟寧,在汶河下游戴村築壩,開挖小汶河入南旺濟運,又以汶上東北諸泉為源開挖南北泉河,下匯鵝河入總泉河再入南旺濟運,又根據調節水量的需要沿途設閘三十八,又以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為“水櫃”,以濟運進而疏兗州,濟寧、邳州等地三百餘泉為五派水系入“水櫃”,澇則蓄,旱則濟,工竣後,滔滔汶水六分北達於漳衛,四分南流達於淮泗,此世人謂之六分北流朝天子,四分南流運皇糧,真可謂天地之奇觀,古今之要會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