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四尚書”

汶上“四尚書”

“四尚書”說的是明代嘉靖年間汶上籍的戶部尚書王杲兵部尚書路迎,隆慶年間的南京吏部尚書吳岳,萬曆年間的工部尚書郭朝賓。他們任尚書的時間前後相差僅三十二年。王杲、路迎又是小時的同學,並且同朝為尚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上“四尚書”
  • 時期: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
  • 人物:王杲、路迎、吳岳、郭朝賓
  • 代表風格:愛民憂國忠臣心 冤死荒漠空餘恨
人文歷史,所處時代,分類簡述,歷史成就,名歌讚譽,

人文歷史

放眼華夏闊無疆,各地代有英才出。對於位於古老壯美的大運河與滾滾汶水交匯處,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孔子曾在此為官一年,為齊魯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山東汶上縣來說,曾有元初著名水利專家馬之貞、明代平民出身的著名水利專家白英、漢代太醫院令衡方、宋代文學家穆修、元代翰林院侍講兼著述家曹元用,及明代汶上籍四尚書路迎吳岳王杲郭朝賓等,誕生於這方熱土上,成為這方熱土上人民的永遠驕傲。
提及“四尚書”,人們大都會馬上想到“小縣不大四尚書”一說,同時對有關“四尚書”的傳說、民間故事津津樂道。但人們對四尚書究竟生活於何朝何代,在歷史上有什麼經歷、事跡、業績,對後人、對當今現實有何啟迪,有何影響,恐怕真正能說得上來的人並不多。

所處時代

明萬曆年間,在京室神宗皇帝身邊“混”出個人樣兒的江西籍官員較多,也正因此,在一次聚會閒侃中,當大家侃到各地在朝中任官多少這一話題時,江西籍的一位官員得意洋洋地說了句“滿朝文武半江西”上聯之語,不料隨後在場的汶上籍的工部尚書郭朝賓馬上對出了下聯:“小縣不大四尚書”。引得滿堂喝彩,且由此流傳開來,直至如今。
四位尚書所處的時代,已經不似明朝初年那樣生機勃勃,如日中天。明王朝在經歷了宦官次次專權,農民場場起義,寧王一度叛亂,及內閣首輔嚴嵩等人的大肆弄權後,至此已走上下坡之路,堪稱“日薄西山”。政治腐敗,官場昏暗,經濟凋敝,是當時的基本色調。在此種形勢下,他們四人登上了歷史舞台,演出了各自的人生活劇。

分類簡述

王杲:愛民憂國忠臣心 冤死荒漠空餘恨
王杲,明正德九平進士,授山西臨汾知縣。他處事慎密,知人善任,僅兩年,便旗開得勝,政績躍“山西第一”。不久,擢江西道監察御史,巡視陝西茶馬,正逢災荒嚴重,皇帝下詔派兩個宦官分別鎮守蘭、靖二地,王杲上疏說:“貧瘠次要邊關,這災荒年月,不宜額外設官,請別再增官派軍連累百姓了吧!”憂民之心溢於言表。後歷任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協理院事、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河南大飢,他前往賑災。經實地考察划算,發現原定5萬兩銀款的糧食,遠不能救災民於水火。後請發15萬兩銀款的糧食,及時放到災民手中,得以活下來的災民,不可勝計。事竣,升右都御史,總督漕運
王杲王杲
嘉靖二十一年,王杲升戶部尚書。他深知此職事關國計民生,於是晝夜籌劃。相繼改變了銀錢折糧的方式,調整了食鹽管理辦法,沒收一大批官吏貪污、受賄的贓物贓款,加倍收繳了一些富商大戶多年欠繳的稅金,既減輕了百姓負擔,又增加了國家收入。
嘉靖二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在一次審查兩淮地區送交國庫的鹽金時,發現被主管員外余維善私匿一千,便立即據實上奏。不料,余維善反咬一口,勾結戶部主事胡經、禮部給事中馬錫編造謊言,對王杲大加誣陷。此時恰值皇帝因王杲延誤了收求龍涎香的期限而不悅,便不問青紅皂白,將一生愛國憂民,忠心耿耿的他革職查辦,貶往廣東雷州偏遠荒漠之地,不久便含冤抑鬱而死。
路迎:曾師大儒王陽明 慈心一片施“善政”
路迎,明正德三年進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遷本部郎中,後轉任襄陽、松江、淮安知府等官職。
路迎處事沉穩,平易近人。與人交結,施以仁愛,即使對下級官吏,也是嚴慈並施,以慈為本,據《路氏族譜》載,當時被稱為“善政中第一人”。他曾拜同代大儒王陽明為師,他秉持的“以慈為本”及“善政”與王陽明、與儒教的影響不無關係。由此,甚得皇帝賞識,他很快由陝西、湖廣副使,升河南參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時,深入實際,甚至與士兵結交,一舉查清了用改名換姓,虛報兵員等手段冒領錢糧大案。被查軍官十分恐懼,有的潛逃,有的引頸受死。而路迎並未治罪,只藉此令下屬為鑑。之後,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撫、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升兵部尚書。因上疏告老乞休,違背皇帝心意,被免職歸鄉。他卒年80歲,皇帝頒諭以祭。
路迎路迎
吳岳:一身清正鑄風骨 百世留芳伴《望湖》
吳岳,明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保定知府、盧州知府、山西副使、浙江參政、湖廣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貴州巡撫、進左副都御使協理院事、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他為官清正廉明,操守如一,別有風骨,歷代頌讚,百世流芳。
吳岳升戶部郎中不久,就被派往宣府督餉。宣府為明朝重要的九邊之一,兵多將廣,亂事層出。時有一刁鑽下屬,見吳岳大權在握,以金數千相送,並詭稱:“這是一點小小節餘,不在賬目,更無人知。”吳岳勃然大怒,斥責道:“節餘銀兩,無不來自百姓,不勞而獲,為天理所不容!”當即奏明此事,予以查處。知廬州時,一次在京口偶遇同科進士蘇州知府王廷。老朋友相見,分外親熱,兩人決定去金山一游。起程時,王廷見吳岳只提酒一瓶、肉一斤和菜數束。笑道:“就帶這么點東西?”吳岳亦笑而答道:“這些,足夠咱倆吃的了。”三朝元老戶部尚書馬森曾讚揚說:“我平生見到的真正清廉節操之士只有兩位,就是吳岳和譚大初。”
吳岳吳岳
知廬州府之初,他首先免去部分吏役僕從,帶頭去做雜役事務,以此影響下屬。每年所收“數萬金”官稅,由於他花銷有度,多有節餘,將這筆錢用於興辦當地郵傳等公益事業,從不染指分文。山上林木,歷來只供官府使用,他感到不盡合理,毅然宣布:百姓同樣有開採使用的權利!在巡撫保定等六府時,他一一記錄了官府所征費用項目和百姓收支情況,發現雜稅太多,百姓實在無力承受。便奏請皇帝予以裁減。結果減去“十之六七”。百姓爭相傳頌,呼之為“吳青天”。
隆慶元年,他以吏部左右侍郎受命考察京城職官。發現給事中胡應嘉濫用職權,大肆安插同鄉私黨,甚至將因過罷黜者,重新委以重任。吳岳當即奏請皇帝查處。但其奏摺卻遭到與胡應嘉有瓜葛的中書院的扣押。吳岳察知後,憤然向內閤府申訴道:“請閣老們查查,有沒有把因過罷黜的職官,不經考察再委以重任的?我們一定不要因此而喪失國家的威信啊!”閣臣們被一身正氣的吳岳所震動,立即責查了中書院,處理了胡應嘉。
其後,吳岳被委以南京禮部尚書,不久改任吏部。他“抑浮薄,杜繞幸,南都縉紳憚之”。他下令印刷《會約》、《禮考》等書發行社會,對官吏進行正面教育;同時認真調查總結官場弊端,進而“上疏陳六事,帝頗納其言”。不久,委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赴京上任,途經家鄉汶上縣南旺。時家中僅有草房數間,無法待客,只好寄住於寺院,不料身染重病。臨終前,他將子孫召到跟前,說:“我死後,不要接受皇上的撫恤,也不要接受皇上的恩賜。”死後,皇帝派員營葬,諡號介肅。
吳尚工於詩歌,詩風深沉典雅,不尚辭藻,更以炫耀自己為恥,有《望湖》詩稿一卷留傳至今。吳岳的詩作中,雖然有一些拘守格律,缺乏生動,但多數還是有一定水平的。他的七言絕句大多清新自然,詩意顯豁。寫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各具特色。律詩則音律諧和,對仗工整,述事清晰條達,狀物形象鮮明,即景即情,就事議論,也都自然貼切。詩中多處運用典故,雖增加了讀詩的困難,卻表現出吳岳的知識淵博。同時也能看到詩人鑄句鍊字的工夫。他的酬答詩,有憶舊、有寄思、有言心、有勸慰,也有祝福,情真意實,隱居者的心態,年邁人的情態,都躍然紙上。特別是寫給南討倭寇、北拒韃虜的將領們的詩,仍跳動著隱居老臣關心國事的心。雖有少數給皇家呈的頌歌,給達官貴人獻的祝辭、諛語,但暇不掩玉。當然,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平庸之作,且由於其所處時代所限,本身又是封建階級的一分子,他的作品中常摻雜著大量封建階級思想,具有消極意義。
郭朝賓:為政持重美名揚 告老還鄉晚節香
郭朝賓,嘉靖十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再遷郎中,歷陝西河南副使、浙江左右布政使、順天府尹、右副都御史,萬曆二年升工部尚書。
郭朝賓為人為政老成持重,很有才識氣度,堪當大任重任。他料事準確,處事果斷,對下屬不苛求,不計較,所到之處,無不受人擁戴,向有美名美譽。
郭朝賓郭朝賓
郭尚書在大同督餉時,一改傳統運送糧草辦法,杜絕親朋、權貴請託,為國家節餘運費兩萬兩白銀。赴西寧安撫外族部落,以誠相見,不妄剿殺,很快促其臣服,邊境得以安寧。他任順天府尹期間,明宗室韓王府一軍官,因其仆作惡被當地指揮逮捕,便夜入指揮宅邸,行兇鬥毆,並殺死自己小兒誣陷指揮。郭朝賓深入訪察,從速予以查明懲辦。在浙江主持土特產品收購時,系統調整了收購辦法和價格,穩定了市場,避免了豪富權貴從中漁利。朝中一寵臣,為表現自己,幾次奏請開挖兩條河道,郭朝賓經實地考察,認為開河時機未到,不加附和,不一味媚上,結果幾次廷議,均以他的力諫而否決。此後,一談起此事,人們都以“持重”二字稱頌他。
郭朝賓告老還鄉後,不以功高望重自居、自傲,與鄉中父老兄弟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且發揮餘熱,保持晚節,儘量多做好事、行善事。在其告老而還的汶上縣白石鄉郭林村,至今尚有一名為半邊井的水井,水質甘美出色,相傳即為郭尚書當年還鄉後看到眾鄉親飲水困難後親自帶人開挖的。至今,在汶上還傳有當年郭尚書厚待為其選擇墓地的雙目失明的風水先生,讓之與己共享晚年的故事。
郭朝賓卒年72歲,皇帝頒賜諭祭,派員營葬。

歷史成就

王、路、吳、郭四尚書各自“上演”的或愛或恨或喜或悲的人生“短劇”早已落下帷幕,成為短短一段塵封的歷史。但透過其人生“短劇”,我們會由衷地感到:在明王朝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經濟凋敝的大背景下,他們懷愛民憂國之心,行利民益國之舉,持清廉節儉之德,秉不避權貴之氣,基本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足行河邊不濕鞋”,閃耀出人性的光芒,著實難能可貴,堪為後人師表,深令我們捫心自鑒,自勵自進。

名歌讚譽

小縣不大四尚書,身處淤泥不染污。
百姓憂樂掛心頭,一身精誠鑄風骨。
清風兩袖理政事,冰心一片置玉壺。
只今幾多名利客,對此古“鑒”當覺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