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堂

江夏堂

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記載:有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曆正月5日-756年農曆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遷福建侯官縣(福州東街南后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科第出仕鼎甲宰相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閩中著姓大族復居福州黃巷。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後代。後析三:一居永福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岡州。再如福州道山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御史中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夏堂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莆田城西瑞龍庵宰相黃中庸故居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省廈門市
  •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江夏堂,分分衍,廈門思明區江夏堂,交通信息,

江夏堂

黃氏宗祠的堂號,多數標掛《江夏堂》金字匾額,其由來有如下兩點:
1、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亦有稱“江夏黃國”。據考——江夏郡:“秦南郡地,漢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境地。西漢以後,各朝曾設定江夏郡。東漢時的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黃崗縣西北。晉之江夏郡址,在湖北省安陸縣,劉宋之江夏郡,南齊因之,在今湖北省武昌縣
江夏堂
2、東漢黃香為大孝子,被盛讚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故《江夏堂》含義中,亦有褒揚吾黃姓人“孝”“德”及“天下無雙”之意。
江夏堂是流傳最廣的一個黃姓堂號。北宋詩人黃庭堅修建的黃氏宗祠就號“江夏堂”。江夏堂源於江夏郡。因為它是世襲的郡望,顯而易見,這有發揚吉祥,茁壯溫床的含義在內。從周末的黃石公開始,傳過名列二十四孝的漢代名士黃香,以及漢末的名臣黃琬,—連五十多代,前後一千五六百年間,黃氏的早期先祖,都繁衍於江夏安陸,在此奠定了這個家族的前世基業。日益繁盛的黃姓苗裔,也以江夏為中心。謹記老家所在,自然思念,殷切世代相傳,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所以族人多以“江夏堂”為家族的標誌。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曾孫平海軍節度判官副都統黃府(附閩台金墩黃氏總始祖陵園圖),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有珍貴的涉台文物史跡: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陵墓(即閩省長黃小晶先祖太師黃府陵)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詩山南麓,涉台文物:清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巡台御史黃叔璥(黃石沙堤房)、清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涉台人物。龍橋詩山黃府陵主後人有台灣國民黨中常委黃哲真;晉江潘湖籍印尼針記黃渭源子黃輝聰黃輝祥、黃進鼙孫總統助理國務部長黃自達、新加坡總統黃金輝、菲律賓原總統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閩省長黃小晶、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松祿。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江夏堂
黃氏

分分衍

江夏,是大部分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江夏黃氏經過燦爛輝煌的江夏階段之後,分衍成三大支系即著名的福建晉安郡守黃元方,邵武黃氏和浙江金華黃氏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莆田、泉州、漳州和廣東的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黃進鼙孫總統助理國務部長黃自達、馬來西亞部長黃家泉黃家定。閩省長黃小晶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蹟。越南黃姓移居越南,抑或在黃國滅亡後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如祖籍福建晉江潘湖印尼針記創始者黃渭源子黃輝聰、黃輝祥,從子黃朝買。新加坡、馬來西亞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初名黃元壽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黃元壽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初名黃元壽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兒子黃克遜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潘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鐘瑞徙緬甸次鐘端分泰國汶萊黃厝。
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餘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古都斯三寶壠及西加有金墩黃氏後人祖籍福建晉江潘湖印尼針記創始者黃集仁字進鐸子黃渭源子黃輝聰、黃輝祥,從子黃朝買。居古突士畢錫甘、黃廷周居萬隆、黃金杯居南望、黃水枝居拉森、黃集儀字進鼙居梭羅孫國務部長黃自達、黃毓順。新加坡、馬來西亞部長黃家泉黃家定。在東南亞各國均建有江夏堂。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舊金山(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邵武黃氏的大始祖就是黃峭山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海內外千千萬萬的黃姓宗族中,其知名度絕不亞於黃歇黃香、黃庭堅諸位。譜載峭山是唐末五代人,年少即威猛仗義,曾組織鄉民禦寇,屢建奇功,官至刑部尚書,奎章閣學士,封千戶侯,太子少保。卸任返鄉之後創辦書院,培養學子,代出英才。他有德才兼優的三位夫人和21個兒子,155個孫子,13個孫女,還有334個曾孫子,116曾孫女,創造了一個古今罕見的巨大家族。尤其是到了晚年,黃峭山送出21房兒子奔向閩、粵、贛各地開創家業的壯舉更是人世間開拓奮進精神的典範,千古流芳。

廈門思明區江夏堂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錢爐灰埕2號文安國小內。江夏堂系黃氏大宗祠的祭祖堂。黃氏大宗祠由清末南安武狀元黃培松倡建,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1918年竣工,今僅存祭祖堂和宗親會館兩建築。江夏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373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高12.5米,重檐歇山頂,抬梁磚石木結構。頂部中央設藻井,呈斗八形,以層層斗拱疊架而成。祖龕精雕細刻,全部以漆金裝飾,底座為青石須彌座
思明區江夏堂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黃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黃氏廣大宗親“過台灣”、“下南洋”的出發地,被譽為“廈門最具藝術價值的老建築”。2004年,江夏堂被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先後被列為市級第二批涉台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江夏堂先後接待了海內外宗親代表近5000人次。
江夏堂原有建築規模宏大,包括“紫雲屏”、“宗賢堂”、“拜庭”、“祖祠”、“宗親會館”、“後花園”、“望海亭”和“江夏國小”,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其中,“江夏國小”於1949年解放後成為公立國小,文革後改名為“文安國小”,沿用至今。歷經百年滄桑,江夏堂現僅存祖祠和宗親會館兩座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均已成危房。
2010年在思明區教育局和文安國小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對江夏堂進行維修。這次修繕主要針對江夏堂祖祠,占地300多平方米。工程由山西一家具有文物保護施工資質的古建築保護工程公司提供文保專業技術力量,並與本地工匠共同完成。

交通信息

乘1、11、15、20、21、22、32、45、48、122、135路等公車在中山路站下車步行約100米可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