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縣(湖北省鄂州市古稱)

武昌縣(湖北省鄂州市古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昌縣領域約有今鄂州、黃石、大冶三市。在武昌縣城設武昌郡,管轄武昌、江夏、沙羡、下雉、興國、柴桑(九江市西南)、尋陽(九江)七縣。郡治、縣治均在今城區。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即帝位於武昌。從此,武昌不僅是郡、縣的治所,而且是孫吳的國都,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都城遺址至今尚明晰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昌縣
  • 孫權:魏黃初二年(221年)
  • :以武而昌
  • 改郢州:鄂州
簡介,歷史發展,地圖信息,

簡介

三國分立時,孫權於魏黃初二年(221年)自公安遷來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是本地稱“武昌”的開始。馳名中外的武昌魚,即由此而得名,武昌魚是原只產於鄂州。
武昌縣領域約有今鄂州黃石大冶三市。在武昌縣城設武昌郡,管轄武昌、江夏、沙羡、下雉、興國、柴桑(九江市西南)、尋陽(九江)七縣。郡治、縣治均在今城區。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即帝位於武昌。從此,武昌不僅是郡、縣的治所,而且是孫吳的國都,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都城遺址至今尚明晰可見。

歷史發展

西晉時,本地仍然是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屬荊州,後屬江州。其時,原屬武昌郡的尋陽、柴桑二縣先後分出,併合置為尋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縣為武昌、鄂兩縣,鄂縣治所在今大冶市西畈,兩縣隸屬荊州武昌郡。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劃屬江州。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設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宋、齊、梁,武昌、鄂兩縣領域和郡、縣治所未變,劉宋時,武昌郡由原屬江州改屬郢州。州治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武昌雖仍為郡治,而領域逐漸縮小。到陳(557—589年),兩縣分設武昌、鄂、西陵三縣,隸屬北新州武昌郡,郡治所設在武昌(今鄂州),西陵治所在今黃石市境內。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為鄂州,州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鄂”字西移的開始。同年,撤武昌郡,並鄂、西陵入武昌縣,隸屬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設立軍事建制,稱為武昌軍,軍的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開始。其時,本地仍為武昌縣。此時,武昌軍城、武昌縣城同時存在。故唐代詩人劉長卿之詩有“上下武昌城”之句。五代自後梁至周(907—960年),武昌縣先後隸屬揚吳鄂州、南唐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縣三鄉之地設大冶縣(含今黃石市),武昌縣和大冶縣同屬於鄂州。武昌縣領域,東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長江。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武昌縣隸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因該名與鄂州的武昌軍雷同,遂取“玉寶壽昌”之文,次年改名為壽昌軍,領武昌縣。這是本地稱“壽昌”的開始。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武昌縣隸屬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縣又升為壽昌軍,直隸武昌軍節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壽昌軍改名武昌散府,隸屬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治所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西移的“武昌”之名由軍事建制名稱變成了行政區劃名稱。此時,武昌縣隸屬於湖北道武昌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為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縣屬湖廣布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劃屬大冶縣。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縣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長港兩岸自樊口至蘆席口(六十口)及蘆州、粑鋪,劃為黃州衛屯地;月山為大冶飛地。
民國2年(1913年),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而武昌縣卻改名為壽昌縣,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壽昌”一名與浙江省一縣同名,壽昌縣改名為鄂城縣(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這是本地稱“鄂城”的開始。鄂城縣領域未變,隸屬湖北省鄂東道。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合併鄂城縣、鄂城市和黃岡縣的黃州鎮,取鄂城的“鄂”字和黃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轄鄂州市。市名“鄂州”又與古代隋開皇九年(589年)設立的“鄂州”(治所設在武漢市武昌區)巧合。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壽昌花園(壽昌大道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