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經濟特區

汕頭經濟特區

汕頭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是中國七大經濟特區之一,全國著名僑鄉,華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區政治、經濟的中心,為粵東和閩西南出海的門戶。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也是粵東中心城市、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汕頭經濟特區
  • 外文名稱:Shantou Special Economic Zone
  • 別名:鮀城
  • 行政區類別:經濟特區、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
  • 下轄地區:龍湖、金平、潮陽等6區1縣
  • 政府駐地:汕頭市金平區大華街道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0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部
  • 面積:2064平方公里
  • 人口:539.1萬(六普常住) 
  • 方言潮州話(潮汕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礐石風景名勝區、塔山風景區、龍虎灘海濱度假村、南澳青澳灣等
  • 機場潮汕國際機場汕頭外砂機場
  • 火車站:高鐵汕頭站(建設中)、高鐵潮南站(建設中)、高鐵潮陽站
  • 車牌代碼:粵D
  • 著名高校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 GDP:2350億(2017)
  • 最高樓:汕頭科創國際金融城(250米)
  • 捷運/輕軌:汕頭比亞迪雲軌1號線
歷史沿革,自然條件,交通網路,基礎設施,發展情況,

歷史沿革

汕頭於1860年正式開埠,是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稱“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頭設領事館。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併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汕頭市區汕頭市區
汕頭西部生態帶汕頭西部生態帶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併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併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併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經國務院批覆,2011年5月1日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汕頭全市,即2003年來汕頭行政區劃範圍,含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六區一縣”。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汕頭礐石大橋汕頭礐石大橋
汕頭東部經濟帶汕頭東部經濟帶

自然條件

汕頭經濟特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全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C。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汕頭東部經濟帶汕頭東部經濟帶
汕頭東部經濟帶汕頭東部經濟帶

交通網路

汕頭經濟特區的交通發達,素有“華南要衝,粵東門戶”之美稱。現已初步形成海陸空相互配套的立體交通網路,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全特區擁有5000噸級以上的泊位18個,其中萬噸泊位6個。貨輪直通國內沿海港口和80多個國家及地區160多個港口,客輪通達廣州、海南等地,每天往返汕頭與香港。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連通,貫穿全國各地,成為全國鐵路幹線的又一出海口。海灣大橋礐石大橋深汕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將深圳、汕頭、廈門三個經濟特區連線起來,全特區開闢客運線170多條,直通華南、華東、西南等主要城市。汕頭機場開通國際、國內40多條航線。
汕頭海灣汕頭海灣
新津生活區新津生活區
潮汕國際機場(機場IATA:SWA,代號同汕頭外砂機場,是廣東省內繼廣州白雲和深圳寶安機場之後第三大幹線機場,中國南方航空汕頭航空有限公司基地機場,距離汕頭市中心28公里。從機場高速到市中心約需40分鐘車程。

基礎設施

汕頭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供水、供電設備得到改良,供水充足,電力自給有餘。電信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已實現了國際、國內程控、直撥服務、可與世界246個城市和國內2100多個城市直撥電話,郵電綜合實力躍居全國中等城市第三位。汕頭金融建設迅速發展,全市共有金融機構(網點)1282個,證券機構5家,外資銀行分行(代表處)5家,汕頭的陶瓷、抽紗超聲電子、食品加工、食品機械、感光材料等工業產品也聞名遐邇。
南澳大橋南澳大橋
生態公園區生態公園區

發展情況

汕頭經濟特區先後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全國投資硬環境十優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質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新城市中心區新城市中心區
汕頭建立經濟特區以來的主要成就
汕頭經濟特區於1981年11月正式成立,從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擴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擴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區自創辦以來,在一片荒灘上起步,靠解放思想開拓,靠艱苦創業拼搏,取得巨大成績,規模日益壯大,不斷輻射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汕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經濟實力增強。2009年汕頭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116.51億元,同比增長10.6個百分點.汕頭專利申請量居全省地級市第四位,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0件,國家免檢產品30個,廣東省名牌產品78件;全國馳名商標12件,廣東省著名商標131件,馳(著)名商標約占全省總數的10%,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二位。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1.13噸標準煤,同比下降0.438%;萬元GDP能耗為0.66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廣東省第四低。特別是近幾年來,汕頭經濟發展進入新的起跑線。GDP由2003年的498.43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850.15億元,年均增長11.2%;港口貨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萬噸發展到2007年的2300萬噸,年均增長10.8%;出口總額由2003年的18.9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39.12億美元,五年累計150.15億美元,年均增長20%;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由2003年的5200萬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1.72億美元,增長2.3倍。(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作為粵東區域中心城市,汕頭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提高較快,功能較為齊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鐵路為骨架的海陸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港口吞吐量從1981年的336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2300萬噸。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擴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汕頭海關舊址汕頭海關舊址
汕頭東部經濟帶汕頭東部經濟帶
汕頭經濟特區發源地-小公園汕頭經濟特區發源地-小公園
(三)對外開放不斷擴大。2007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9.12億美元,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計出口總額459.95億美元,累計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2.71億美元。對外經濟交流和合作領域擴大,我市已同1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
(四)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行政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序進行,公共財政框架和新型國資管理體制初步建立,投資體制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基本實現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五)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中毛入學率超過100%,農村實現完全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被列入省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醫療衛生髮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級市前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1981年的1.25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億元。
汕頭市南濱-葛洲片區汕頭市南濱-葛洲片區
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是僑鄉僑力豐富。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敢闖敢幹,在潮汕人中特別是在海外,湧現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會精英,在海內外影響巨大。僑資僑力僑智是一筆極大的財富,也是招商引資最重要的資源,汕頭改革開放後直接吸收的外資中,80%以上是僑資。
二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汕頭民營經濟起步比較早,發展比較好。改革開放初期,汕頭特區就率先提出“四放”(放開視野,放寬政策,放膽試驗,放手大幹)方針,實行“三個一齊上”(一二三產業一齊上,大中小企業一齊上,集體經濟、橫向聯合經濟、個體和私營經濟一齊上),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我市民營投資占全市投資的六成以上,民營企業戶數占全市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六成左右,企業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三是區位條件比較好。汕頭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產品集散地,也是內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廈深鐵路正在修建,汕頭機場有望實現對外開放,港口建設步伐加快,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根本性改善,區位優勢將增強。同時,汕頭是廣東省距離台灣最近的城市,南澳島港距離台灣澎湖馬公港僅102海里,兩地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聯,加強汕台商貿合作潛力巨大。
四是積累了一定的發展條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汕頭經濟綜合實力增強,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支撐。而且,當前經濟發展保持上升勢頭,2002年至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產總值增速為近十年來最快,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為1993年以來最快。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陸續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廣梅汕鐵路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為骨幹的海陸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貿等基礎較好,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較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