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世界遺產

武隆世界遺產

重慶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是“中國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一部分, 是峽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由芙蓉洞、天生三橋和後坪沖蝕型天坑三個喀斯特系統組成,分別位於重慶市武隆縣的東南部、中北部和東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隆世界遺產
  • 所在地:重慶市武隆縣
  • 地形地貌:峽谷喀斯特
  • 組成:芙蓉洞,天生三橋和天坑
詳細介紹,總結,

詳細介紹

天下第一洞--芙蓉洞,發育寒武系和奧陶系碳酸鹽岩中,由同汽坑洞、摔人洞、衛江嶺洞、垌壩洞、新路口洞、水簾洞、芙蓉洞、乾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組成,以汽坑洞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險愛好者和探險家的樂園,以芙蓉洞為代表的橫向洞穴,則適合遊人。洞體規模宏大,洞內次生物理化學沉積物多樣而豐富,洞穴的各種溶蝕形態,壯觀的崩塌堆積,目不暇接的鐘乳石類,現階段不同處境的洞內池塘,石鐘乳的墜落及其破壞現象等等無不記錄著它的滄桑歷史演進過程,我國的著名洞穴專家朱學穩教授評價說“從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稱是“一座洞穴科學博物館”。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橋群,武隆天生三橋早在500我年前的明代《一統志》中就有有關記載,分布在長度為10公里三疊系下統的碳酸鹽岩河段,由峽谷乾谷、伏流、天生橋、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組成,峽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峽和龍水峽地縫式岩溶峽谷最為壯觀;三座喀斯特天生橋,分布在同一峽谷的1.5公里的範圍內,橋間又是天坑,這在世界上可能是別無二例,天龍橋發育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為迷魂洞,北穿洞為天生橋通道,其形狀酷似人工橋樑,青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夕照成彩虹,似青龍直上而得名,黑龍橋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條青龍蜿蜒於洞而名,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3座天生橋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三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指標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屬性更具有全球意義。
後坪沖蝕天坑,發育於奧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溝溪、落水洞、豎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組成。是一個包含從非喀斯特區到喀斯特區、從地表到地下,從上游而下游,從補給到排泄以至沖蝕天坑不同發展階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統。後坪天坑最典型的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態美觀,坑口呈橢圓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別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視之,絕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測,奇險無比。自坑底仰視,四周絕壁直指天穹,引頸仰視,坐井觀天,白雲悠悠,天空湛藍,給人以超然物外、遠離塵器的感覺,該自然景觀處於原始狀態,尚未開發。

總結

三個自然景觀可稱作“中國南方喀斯特三絕”,它們是在長江三峽地區新近紀以來地殼大面積地殼大面積抬升和相應的河谷深切基本條件下發育的。它以洞穴系統、天生橋及峽谷系統和喀斯特天坑系統等不同的表現形式,生動地記錄和表現出地球發展這一階段地殼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統中洞道,說明地殼抬升運動由直升轉換為震盪上升性質;後坪天坑喀斯特系統洞穴通道說明整個喀斯特系統是在地殼抬升過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個自然景觀,不僅演示著正在進行的地球內外引力地質作用,而且蘊藏著不同地質條件下喀斯特發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讀長江三峽形成機理的一把鑰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