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鎮

正果鎮

正果鎮東北與龍門縣交界,西接小樓、派潭鎮,南鄰荔城等鎮,東南依博羅縣羅浮山麓。總面積239.41平方千米(2017年)。目前,鎮轄31條行政村(含388個經濟合作社)和1個居委會,其中畲族村是廣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正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州市增城區
  • 地理位置增城區東北16公里
  • 面積:239.4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6259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人口狀況,農業情況,自然概況,社會建設,正果美食,旅遊特色,畲族的風俗,白鷺的天堂,正果寺,半抱琵琶漾風情,

地理位置

正果鎮位於增城區東北16公里,東北與龍門縣交界,西接小樓、派潭鎮,南鄰荔城等鎮,東南依博羅縣羅浮山麓。 該鎮為增城龍門咽喉要道,增龍公路縱貫全境。
正果鎮
中文名:
正果鎮
所屬地區:
中國 廣州市增城區
面積:
239.41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
62595人(2017年)
地理位置:
位於增城區東北16公里
著名景點:
正果寺、佛爺寺、佛爺故居、成佛岩、明山寺、正因寺、洪聖廟、茅山鐘法鎮、二龍爭珠街、何屋仙姑祠、三破石、凌波洞、蘭溪山莊、畲族風情、湖心島、水電站庫區
特產:
金、錫、石英石、矽晶石、花崗岩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於名叫余賓的牧童,相傳他8歲時牧牛,有特異功能,牛不能走出其劃定的圈吃草。據說他以後在此地“得成證果”。
正果鎮正果鎮
南宋慶元三年(1198)建成證果寺,發展為圩鎮,取名“證果”,後簡化為“正果”,今有瑞山正果寺,故名。
明、清代為增城縣金牛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第五區。
1958年改稱正果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前進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改稱正果區。1987年改稱鎮。

人口狀況

該鎮總面積239.41平方千米(2017年),有總人口62595人(2017年)。鎮轄31條行政村(含388個經濟合作社)和1個居委會,其中畲族村是廣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正果鎮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規劃正果鎮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規劃
正果鎮轄:正果社區;水圍、西湖灘、東汾、烏頭石、亮星、石溪、大冚、黃屋、麥村、番豐、黃塘、浪拔、何屋、花園、屆尾、麻冚、銀場、合水店、圭湖、到尉、水口、汀塘、白面石、池田、正果洋、畲族、和平、蒙花埔、岳村、中西、蘭溪31個村委會。

農業情況

2002年農業總產值1.6億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蔬菜、荔枝、龍眼;具有蘭溪荔枝、烏頭石沙田柚、黃塘頭菜、正果腊味、嚇水菜乾等一批特色的農產品和以花崗岩為主的豐富礦產資源及以湖心島、畲族風情、梳腦森林公園為主的豐富旅遊資源。形成了一系列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如腊味、腐竹、醬油等,市場反映良好。
“三高”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該鎮建成一定規模的“三高”農業基地,普遍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自然概況

該鎮屬半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區與丘陵占全鎮總面積的70%。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錫、石英石、矽晶石、花崗岩等品種,其中花崗岩儲量在2000萬立方米以上,花色有黑灰色、貴妃紅等。
林業資源豐富,有梳腦林場和蘭溪林場。
該鎮旅遊資源豐富,名勝有正果寺、佛爺寺、佛爺故居、成佛岩、明山寺、正因寺、洪聖廟、茅山鐘法鎮、二龍爭珠街、何屋仙姑祠、三破石、凌波洞、蘭溪山莊、畲族風情、湖心島、水電站庫區等。

社會建設

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正果鎮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基地,切實落實農民從旅遊經營分紅、土地租賃、勞動就業、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增加收入,讓農民從發展生態旅遊中得到實惠。
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民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和帶動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發展成片段預告卉、蔬菜、水果種植基地,豐富旅遊景觀,即使遊客享受到田園風光,又增加農民收入。
積極扶持企業和農民加強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裝,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滿足遊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發揮自然環境優勢,規劃在墟鎮和高速路口範圍適當發展旅遊休閒房地產,並適當發展一批康體項目,吸引遊客度假休閒或長期居住。

正果美食

河鮮宴行程:從荔城向北走,約15分鐘。
魚
當地人特別向我們推薦一種魚,名字很怪,叫“九碌”,倒是從未聽說過的名字。這九碌魚身形較小,小的相當於成人的兩隻手指大小,大的也不過就是三隻手指大。別看這種魚小巧玲瓏,可是麻雀雖小五府俱全,而且味道特別鮮美,蒸了以後,用醬油點著吃,最是正點。
推薦地點:到處都可以吃到。

旅遊特色

畲族的風俗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畲族畲族
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解放後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
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
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
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白鷺的天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們在古人的詩句中曾經感受到白鷺的美。如今,在正果鎮到蔚村龔逕合作社,我們可以看到白鷺的真面目了。在該村後面的山林里,常年棲息著上千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這裡可以稱得上是“白鷺的天堂”。
白鷺白鷺
站在村口,遠遠地望去,可以看到羽毛如雪的白鷺,它們有時獨立枝頭,有時低空盤旋,有時展翅飛翔;不時還可以聽到它們的求偶聲、呼喚聲、鳴唱聲……嘰嘰喳喳,宛若一曲動人心弦的鄉村樂曲。這些白色精靈給人們帶來歡喜和愉悅,成為青山綠水間的一道美麗風景。
龔逕合作社是正果鎮到蔚村的一個合作社,常住人口只有兩百多人。村子前面是大片的農田和池塘,村子的後背山長有幾百年的榕樹和樟楓樹。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鷺從遠方飛到這裡棲息、繁殖後代,也不知傳承了多長時間。
據村里老人說,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時至今天,從未間斷。整個龔逕合作社呈現出“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的如畫美景。“每天清晨和傍晚,後山的樹梢上都是白茫茫的,白鷺的歡叫聲此起彼伏,場面非常壯觀。”

正果寺

正果佛爺寺是增城八景之一,余賓公,增城金牛都香浦塘(今正果鎮番豐)人,出生於宋景祐二年(1003年),出生時跪地雙掌合什,朝天禮拜。及長為避瘟疫遷到今成佛岩(距寺約三公里處瑞山)山下,給人放牛,八歲到名山寺出家,苦練修行,功德圓滿,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當地紳民稱其為“牛仔佛”、“賓公佛”。
正果寺正果寺
金牛都因賓公坐地成佛,得道升天,以成正果,改名為正果墟。當時名流彭序曾寫下楹聯“正是敕封昭顯佛,果然聖壽得施神。”為紀念賓佛,鄉民將其真身塑像建寺祀之,每年農曆五月初九定為佛爺誕,並舉行龍船會、成佛岩洗浴日等活動,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賓公生佛,聖跡昭彰,功德及民。
傳說明朝一位黃家媳婦帶著小兒跟隨鄉親去拜牛仔佛,船行至半路,突然狂風驟起,將小孩捲入江中。黃家媳婦傷心至極,到了正果寺,在賓公佛面前連求三簽,都是上上籤,說小孩已在佛爺護送下,平安回到家了。黃家媳婦半信半疑,回到家中,果見小兒躺在床上安然入睡,不禁喜上眉梢,大感賓公佛法力無邊。光緒三年,洪水泛濫成災,堤圍岌岌可危,鄉民祈賓公佛庇佑,賓公大顯神通,化身鄉民率打賓公旗幟,搶險救堤,洪水頓時消退,轉危為安。
賓公屢昭聖異,鄉民感恩,所以寺院塑造三尊行佛,每逢佛爺誕或流行災疫,均接賓公行佛巡鄉,以求鎮妖驅邪。正果寺歷史悠久,自賓公開座以來,歷祀宋、元、明等朝代,乃至民國,相沿至今,超過九百年。慕名前來瞻仰賓佛的名人有: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陸秀夫、明朝海瑞、國父孫中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以及我們敬愛的朱德委員長等。

半抱琵琶漾風情

蒙花布村坐落於正果圩鎮北部,面積1.5平方公里,舊時又叫黃沙壩。1732年,蒙花布人先祖在正果圩居住,由於害怕後人在人口聚集的地方學賭博,籠草,開滿一片片白茫茫的芒草花,像是一片白花巨布,取名為蒙花布。當時沿村長達2公里的大沙灘(至今依然存在),呈黃色狀而得名黃沙壩村。蒙花布村,歷史276年,純姓高人近千人。大部分人由於工作等原因,將戶口遷出,現剩下農業戶口300多人。
在蒙花布村,先祖欲高門弟須行善·要子兒孫讀書的傳統至今流傳經用。蒙花布村內沒有任何工業企業,綠化覆蓋率達90%,具有優良的自然生態條件;盛產黃皮、青欖、芒果、烏欖、荔枝、龍眼等水果,具有較好的果園觀光資源;水資源豐富,村四周增江河水環繞,有沙質細滑均勻長達2公里的沙灘。於各個不同季節品嘗當地農家美食——增城燒雞、山水豆腐、遲菜心、增江河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