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系統

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系統是對情報資料進行收集、編輯、管理和檢索的系統。現代情報檢索系統是由電子計算機、通信網路和終端設備等組成的自動化系統,可進行情報資料的收集、標引、分析、組織、存儲、檢索和傳播等工作。計算機情報檢索可分為數據檢索、文獻檢索、圖譜檢索、事件檢索等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系統
  • 外文名:ESA-IRS
詳細情況,服務方式,主要功能,系統設計,評價,效果評價,費用/效益評價,

詳細情況

歐洲大型在線上檢索系統之一,簡稱ESA-IRS。由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服務中心負責運營。總部設在義大利羅馬附近的弗拉斯卡蒂。系統於1973年建成,開始只用NASA文檔進行服務,以後幾經更新和擴大,發展迅速。由於創建時間較晚,吸收了其他系統的優點,所以它的檢索功能很強,對話簡單,操作方便。檢索指令40多個,常用基本指令20餘個,便於掌握,還配有多種輔助功能。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於1983年 9月1日在國內首先與ESA-IRS系統正式在線上並對外開展服務。
硬體  主機曾 4度更新。現採用SIEMENS 7865雙機工作,記憶體16兆位元組,8個通道,外存總容量超過 4萬兆位元組,運算速度為 260萬次/秒。通過ESANET、EURONET、TYMNET、DATEXP、TRANSPAC和CYCLADES等公用網路與世界各國在線上。終端設備有顯示和列印終端,採用110、300、1200、2400波特的速率與中心通信,在歐洲設有 4個高速列印站,輸入列印指令24小時後即可郵寄用戶。
檢索軟體  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系統的核心是ESA-QUEST 軟體包,其功能包括:輸入和維護資料庫,核對和執行用戶的指令,檢索、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提供在線上或脫機列印,提供 SDI服務和在線上訂購原始文獻,建立私人資料庫,以及提供各種通信協定書,建立統計與記帳業務等。
資料庫  至1990年5月已有資料庫8個,存儲文獻量6400多萬篇,其中有美國化學文檔CHEMABS、法國PASCAL文檔和專業性很強的鋁文檔,還有數值資料庫PRICEDATA(原材料價格)等。資料庫的類型有文獻資料庫事實資料庫、公用資料庫和私人資料庫。資料庫的專業範圍包括航空、空間、天文學、天體物理、環境與污染、地學、海洋學、能源與燃料、冶金、材料科學、物理、化學、化工、電子學、電子工程、電氣工程、數據處理、農業、水源管理、機械工程、核科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醫學、食品科學、經濟、市場、管理、信息科學等。
該系統有終端用戶3500多個,分布在美洲北非中東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等地,設定有值班控制台(M101),隨時解答用戶發來的有關通信、終端使用、命令語言及費用等方面的問題,定期舉辦用戶培訓班和發行有關資料。在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英國奧地利等國設有負責宣傳、聯絡和培訓用戶工作的國家中心。

服務方式

可分為三類:①定題情報服務。它是針對相對固定的用戶提出的要求,定期對新到文檔進行檢索,及時向用戶提供所需信息。②回溯情報檢索。它是根據用戶的要求,對過去某段時間內積累收藏的全部文獻,進行主題檢索,一般採用脫機批處理方式。③在線上情報檢索。它採用人機對話的方式,用戶在計算機終端上經過通信線路直接與計算機對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檢索結果。

主要功能

情報檢索系統具有情報的存儲和檢索兩種基本功能。存儲,即將蒐集到的文獻數據進行分析、加工,給出檢索標識和地址,組成卡片目錄或記錄在磁帶或光學的載體上組成情報資料庫檢索,即人工地或自動地從卡片目錄或情報資料庫中查找所需的情報。因此,情報的存儲檢索是情報檢索系統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 情報檢索系統的效率是衡量檢索服務的一項重要標誌,它與情報加工的質量、資料庫結構和檢索人員的素質有著密切關係。

系統設計

情報檢索系統設計是開發情報檢索系統的重要階段。根據系統開發的目的和要求,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各種有關因素,規劃系統的組成、功能和開發的方法、步驟,合理地組織人力和物力,以保證按時建成人機密切配合的自動化情報檢索系統。現代化情報檢索系統因資料庫內容和服務對象不同而各異,但是,不論進行何種情報檢索系統的設計,都要考慮數據的蒐集、選擇評價、加工、輸入、建庫、檢索和輸出工作環節的任務和要求。情報檢索系統的設計,與其他信息系統的設計一樣,要經過以下主要步驟: ①分析用戶要求 用戶需求調查、現狀調查和分析,確定系統功能並寫出系統設計任務書。
系統設計 確定系統的結構 (包括數據結構和模組結構) 、功能要求及關鍵性算法。設計的結果應產生一份系統設計說明書。
程式設計 按數據結構和功能模組等明確任務,分工進行程式設計。
④調試和檢測 用一組精心設計的數據來揭露系統的缺陷和錯誤,以保證忠實地實現系統任務書中所規定的各項要求,並有相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不致於因這樣或那樣的失誤造成整個系統失效。
驗收、運行管理 對已調試的系統進行測試和鑑定。驗收合格後便可投入運行管理。運行管理即對系統運行進行不斷的檢查、控制和維護。它包括建立和改善環境,保證系統正常運行;記錄系統運行情況,這是科學管理的基礎;有計畫有組織地對系統進行必要的修改,以保證能正確地完成用戶所要求的任務,使系統適應內外環境的各種變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系統的運行史進行回顧和評價。工作由系統主管人員負責進行,組織專家進行評議,作出科學的評價,提出改進和發展方向。

評價

從技術經濟觀點對情報檢索系統的效果、費用與效益等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比較,以確定其優劣的工作項目。視需要與可能,採用下述3種方法。

效果評價

以費用、時間與質量作為準則,客觀地衡量用戶對系統所提供的檢索結果的滿意程度。根據投入產出法則,應使用戶覺得所產生的效益是合理的。費用不僅是用戶直接的付費,還要考慮用戶同系統打交道時化費時間所換算的費用。並要考慮取得文獻線索後,取得原始文獻方便與否。時間是指系統的回響時間要短,而所提供的情報應儘可能是最新的。但對需要全面檢索的用戶來說,回響快慢有時無關緊要。質量是指用戶是否得到他所要找的東西和得到的東西是否全面、準確;前者是針對檢索某一篇文獻,或回答某一實際問題,後者是針對一般文獻檢索。主要是用查全率查準率來判定檢索系統的性能。 費用/效果評價 即計算檢出每篇相關文獻的單位成本,可以根據檢索結果與所需各項費用定量估算。其主要步驟是:①確定評價範圍;②擬定評價計畫;③具體進行評價;④結果的分析與解釋;⑤根據評價結果改進系統或服務。在計算費用時要考慮固定費用與可變費用。評價的目的是在達到一定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判別哪一種方法或系統費用最小,或保持費用不變,和研究哪一種方法或系統更能提高性能水平。因此,在具體進行評價時,首先要明確所要達到的目標,達到此目標有哪些方法,用某種方法費用要多少,建立相應費用模式(公式、電腦程式或文字說明),規定評價標準,將各種方法或系統按滿意程度排列,從中選出最佳者。對大多數情治單位建立資料庫來說,要百分之百收全文獻,幾乎都做不到。如將收全程度從85%提高到100%,費用將急劇增加,這後面的15%的文獻,可能要和前邊85%文獻需要同樣多的費用,從費用/效果的觀點來看,應事先確定一個現實的收藏範圍目標,再確定那些最能達到此目標的期刊。在輸入與輸出之間權衡利弊時,要注意這樣一條規律,即在輸入步驟上節約,將導致輸出步驟上負擔加重,從而提高輸出費用,反之亦然。因此,若查用量小,而輸入量大,就應設法節約輸入費用,把輔助性工作放在輸出階段。在輸入要快的場合,標引工作就要採取較經濟的方法。若輸出要準確快速,則輸入就要做得細微,不要追求節約。在考慮建庫時,要進行調查,若已有某種資料庫存在,儘管不太符合要求,也要儘可能利用它,而不要另建新庫。

費用/效益評價

即探討檢索系統所提供結果的效益與系統運行費用之間的關係。若效益超過了費用,則獲得這一結果是合理的。 由於確定效益有一定主觀性,用金錢來衡量效益是很困難的,因此,進行這一評價很不容易,一般採取下列步驟:①比較不同系統的服務費用;②若得不到預定檢索結果,則估算有關人員在勞動生產率上可能產生的損失;③得到此種結果,對決策有何改進;④能否避免重複前人已做過的工作,或吸收其工作經驗教訓;⑤是否能促進發明創造或提高勞動生產率。具體作法是向用戶徵求對所提供結果的意見,看他們是否滿意;也可訪問用戶或用信函詢問進行細微的用戶調查,以取得數據,說明用戶滿意程度與從檢索結果中所得到的益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