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桿村

欄桿村

欄桿村位於庫車縣城北天山支脈雀勒塔格山腳下,下屬阿格鄉,與佛教遺址蘇巴什古城相距2公里。該村東西長560米,南北長3200米,有耕地354畝,全村有62戶人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欄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辟展鄉西南部火焰山腳下
  • 人口:2410人
  • 戶數:610戶
簡介,行政規劃,經濟發展,支柱產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榮譽村民”楊玉斌,卡德爾大叔的日記,

簡介

行政規劃

欄桿村位於新疆鄯善縣辟展鄉西南部火焰山腳下,共有6個自然村,610戶村民,總人口2410人,共有維、回、烏茲別克三個民族混居,其中烏茲別克族族289人,占總人口的11.9%;全村現有耕地3124畝,其中葡萄面積為3120畝。全村99%以上的農戶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固定電話500部,達到全村總戶的80%以上,行動電話占有量達到1500部,全村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家家通”。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68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2元。
達西村在短短几年中由一個窮村莊一躍成為了小康村,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高全村的文化素質;第二階段:以富民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多種產業;第三階段: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的欄桿村五年發展規劃。

經濟發展

村里先後組織村幹部和部分農民到山東壽光、庫爾勒等地參觀考察溫室蔬菜種植技術,免費為設施農業戶提供蔬菜種植信息技術。目前,全村發展設施農業戶達到了100餘戶,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畝,平均每戶種植面積1.4畝,完成了1000餘畝葡萄的品種改良項目,全村葡萄種植面積達到3120畝。為避免農民增產不增收,欄桿村探索建立起“支部+協會+農戶”的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發展模式。圍繞鮮食葡萄基地的建設和服務工作,建立了葡萄協會,培育形成了由4個村民組成的農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暢通了鮮食葡萄行銷渠道。為實現農民多種渠道增收,村黨支部提出了“興建溫室種瓜菜,蓋起棚圈餵牛羊,多種經營奔小康”的發展路子,增大農民自主創業,發展二三產業。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戶達到150戶,育肥大戶由2000年的5戶增加到現在的30戶,全村每年牛羊育肥數達到8000頭(只),成為名副其實的牛羊育肥專業村。同時,部分村民為增收拓寬渠道,還積極發展起了農資供(代)銷、商品零售,產品運輸等服務,農戶在本村建起了農資銷售商店、超市等。還有村民買了客、貨運車,從事起了運輸業。2006年,全村轉移剩餘勞動力1000餘人次,並形成經常性轉移人群達1600人,全年僅此一項增加收入130餘萬元。

支柱產業

目前欄桿村已經形成了“葡萄為支柱,二、三產業以及畜牧業和反季節瓜菜為兩翼”的農業發展思路和圍繞“一大主業(葡萄產業)”、發揮“一近一遠”優勢為主導的發展思路(“近”指利用與縣城相鄰的優勢,大力發展勞務輸出、二、三產業、牛羊育肥;“遠”指擴大紅棗、杏子、梨等特色林果業)。確定了充分利用閒置、低效益土地,由以往種植小麥、高粱、棉花為主的單一粗放型農業向反季節蔬菜種植、瓜套棉、葡萄栽培為主的高產、高效、節能型種植結構轉變。全村現已形成蔬菜、畜牧、商貿三大支柱產業,先後建起20座日光溫室,扶持發展了10多戶養殖大戶,使全村農民走上富裕的生活。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疆庫車縣阿格鄉欄桿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9日正式掛牌。該村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日前授予的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欄桿村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軍區確定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經過軍地雙方共同努力,欄桿村建成了標準的村委會、醫療衛生室、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和“雙語幼稚園”,家家戶戶建起了富有維吾爾族風格的抗震房,潔淨的自來水結束了世代喝河壩子苦水的歷史,太陽能、沼氣灶、衛生廁所、廣播電視、家用電器等這些現代文明標誌的設施一應俱全。一口“愛民井”、一片“雙擁林”、一條“雙擁路”、一個“雙擁文化廣場”見證了欄桿村村民與駐軍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共建新農村的光輝事跡。該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集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為一體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 據介紹,庫車縣欄桿村將以卡德爾.巴克的《擁軍日記》和軍民共建事跡為重點,以毗鄰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和銅場水庫為依託,軍地雙方將把欄桿村建成頗具特色的“紅色旅遊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庫車王府、天山神秘大峽谷毗鄰,形成庫車縣的第三條精品旅遊線路。

“榮譽村民”楊玉斌

欄桿村與駐軍某部隊僅一牆之隔。多年來,軍地雙方在近半個世紀的軍民共建中,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結下了血濃於水的魚水深情。在卡德爾·巴克的日記里,記錄著一位沒有被村里登記註冊的“榮譽村民”,他就是駐庫某部業務處處長楊玉斌。從1991年來到欄桿村部隊,楊玉斌就心繫駐地民眾,情牽貧困學子,用真情和真愛關心呵護著欄桿村的少年兒童,成為孩子們心中最親最敬的“楊叔叔”。
欄桿村的孩子們在上課欄桿村的孩子們在上課
欄桿村由於地處偏遠,人口較少,過去村裡的學校非常簡陋,一間破舊的小土房,夏不通風,冬不保暖。孩子們只好到13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上學,有許多年齡小的孩子只好輟學在家,看著小小年紀的孩子們每天翻山越嶺,楊玉斌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真切體會到山裡孩子渴望受教育的心情,山里娃也期盼像神鷹一樣飛起來,飛向高山,飛向大海,到更遼闊的天地里去。1993年,當時還只是排長的他主動向上級領導反映了欄桿村孩子上學難的情況。很快,部隊官兵和欄桿村民眾就共同出資建起了新的學校,大家還買來桌椅板凳,楊玉斌又動員官兵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用品。從那時起,他就主動擔任起學校的少先隊志願輔導員,為欄桿村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默默地播種、耕耘、澆水、施肥,成為孩子們心中不落的太陽。

卡德爾大叔的日記

卡德爾·巴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阿格鄉欄桿村的農民,他用了39年的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情——記錄駐紮在當地的解放軍部隊為村里做的好事。這些寫在5個大小不一的本子上的1026則日
記,被人們稱為“解放軍愛民日記”。
胡錦濤總書記會見卡德爾老人胡錦濤總書記會見卡德爾老人
1026則日記,記錄著欄桿村每一個難忘的昨天,見證了解放軍給邊陲村莊的每一次幫助。感動著,記錄著,傳遞著。在維吾爾語裡意為“驛站”的欄桿村,過客匆匆,卻把軍民深情永遠留在了邊疆的山水間,留在了卡德爾日記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