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芥川龍之介著短篇小說)

《橘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後期的短篇小說,創作於1919年。作品讚頌了普通人之間的溫情。

在這篇小說中芥川放棄了已經成功經營歷史小說的獨樹一幟的寫作手法,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去記錄一段作者親身經歷的故事,從此走上人文主義小說創作的通路。

《橘子》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因感情真摯曾入選日本國小國文課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橘子 
  • 創作年代:1919年4-5月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日】芥川龍之介 
  • 字數:約25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主人公“我”在火車上面見到了一個頭髮乾枯,衣著邋遢的鄉下小姑娘在乘車去當女傭的途中,拚命打開車窗,目的是把自己帶著的僅有的幾個金黃的橘子送給了特地前來送行的弟弟們。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摒棄以往的藉助歷史傳奇故事和暗黑的寫作語言風格,完全轉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從正面入手來刻畫整個的故事全貌。作者觀察細緻,抓住旅途中一點小小的片段,用白描的手法,著力刻畫了主人公“我”的厭世與百無聊賴與小姑娘雖然衣著邋遢卻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兩方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當時底層人民的質樸積極的純真的思想品格給作者帶來新的希望。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對世界造成極大的影響,並促使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一定也受到此股時代潮流的影響,從他寫作風格的轉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他不再只沉迷於對歷史題材的再創作,而是開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橘子》就是代表之一。
個人背景
《橘子》寫於1919年4月,當時芥川二十七歲。在這二十七年裡,他已經有了不少創傷性的經歷。母親在他出生八個月的時候發瘋,當時普遍認為精神疾病與遺傳有關,所以芥川經常處於自己也會成為瘋人的恐懼當中。母親去世後,他正式入籍到舅舅家成為芥川家的養子。1915年,因為養父家的反對,芥川和他的初戀女友分手。這件事給了他不小的打擊。1918年,也就是他寫《橘子》的前一年,芥川已經出現了神經衰弱的跡象。這年,他的生父與養父同時生意失敗,家道中落增加了芥川的經濟負擔。第二年3月,也就是寫《橘子》的前一個月,他的生父病逝。可見,當時的芥川受到了來自精神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他抑鬱的情緒也就可想而知了。《橘子》中的“我”成了他感情抒發很好的宣洩口。
大概是大正八年三月,芥川辭去在海軍機關的教職工作,前去大阪的每日新聞社工作,在此期間,芥川以專職作者的身份根據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和旅途的所見所感以自己為主人公,以”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作為主題,寫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說,《橘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可以認為《橘子》這篇文章就是芥川創作傾向轉變的分界點。

人物介紹

“我”
主人公“我”的情緒變化經歷了兩個階段。在姑娘向她的弟弟拋橘子之前,“我”的心情是倦怠、抑鬱的。然而,當“我”看到姑娘為犒勞給她送行的弟弟們,從車窗拋下橘子時, “我”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衷地產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悅心情”。
姑娘
作品裡的那個姑娘與其說是勞動人民的縮影,不如說是“美”的化身。她的“美”定格於她拋橘子的瞬間,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它是由心而生的內在美,所以在“我”,也可以說是在作者本人看來,它是永恆的美。因此,芥川寫《橘子》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下層人民唱讚歌,而是要頌揚純粹的美。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文中關於主人公“我”的“疲憊倦怠””無精打采”“庸碌無聊的人生”是貫穿整個小說情節發展的主線,這些詞語幾乎存在小說的每一個段落,推動者情節的發展,一步一步揭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即使社會黑暗,世態炎涼,作者也要摒棄庸碌無聊的人生,要像小姑娘一樣即使貧困也要對人生充滿希望。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寫過這篇文章的評論:“在這篇作品中,龍之芥讓人們看到了他從悲觀厭世和奇談怪論中解放出來的那種健康向上的表情。雖然小說中的背景中隱藏苦難以擺脫的憂鬱不安,但是瀰漫在作品中的感動的實質是絕非不健康的。”

藝術特色

《橘子》這部作品使用第一人稱,主要是使用對比手法,體現作者的後感情變化。通過簡單恬淡的動作描寫,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將她的質樸美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一處對比是小姑娘想打開車窗,雖然很費力氣,但她仍堅持去開車窗,或許她這種堅韌的性格正體現出在現實生活中就要堅忍不拔的活著。最後打開車窗,拋出橘子的動作,真真正正的感動了“我”,她對弟弟們的那份愛心,使“我”不再厭煩。
第二處對比是作品開篇描繪了陰暗的天氣,憂鬱的心情,厭惡的情感,淒涼的世境,及難聞的氣味,處處體現了一種寒氣逼人的冷色調。可在作品的中心卻描繪了小姑娘紅紅的臉蛋,三個弟弟紅撲撲的臉蛋,五六個黃燦燦的橘子,此處體現了如太陽般溫暖的暖色調。正是這溫暖的色調掩蓋了“我”內心的陰沉、憂鬱、厭惡和淒涼。
正是這一冷一暖,一暗一明、讓“我”深深體會到在如此殘酷的時代;仍有真情存在,仍有人性存在。只有最質樸,最真實的一面才是最溫暖的一西。

作品評價

日本評論家南部修太郎:“(《橘子》)在表現手法上毫無浪費,而是婉約地滲透作者的人間真情。”

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國小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菸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橘子(芥川龍之介著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