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彈

槍彈

槍彈是槍械在戰鬥中用來攻擊或防禦,致使目標直接遭受損害的彈藥,也是各類武器中套用最廣、消耗最多的一種彈藥。 現代軍用槍彈主要用來殺傷有生目標,也可用來摧毀輕型裝甲車輛、低空飛機、軍事設施等目標。為了使部隊所裝備的各種槍械能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就需要大量各種不同用途的槍彈,所以槍彈的生產和補給在戰爭中是很重要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槍彈的進步。由於在現代戰爭中各種槍械仍然是其他武器難以替代的裝備之一,槍彈的作用也就不容忽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槍彈、定裝槍彈
  • 外文名:riflery、cartridge
  • 拼音:qiāng dàn
  • 起源時間:15世紀
發展簡史,工作原理,性能特點,槍彈結構,分類,現代槍彈特點,裝備現狀,發展趨勢,無殼彈,

發展簡史

槍彈的發展是與槍械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早期的前裝滑膛槍,使用的是球形彈丸,即彈頭與火藥是分開攜帶並分別由槍口裝填的分裝式槍彈。從15世紀開始歐洲人在前裝線膛槍中試用了卵形彈,以提高射擊精度和射程。1632年,瑞典人發明了將彈頭與發射藥一起裝在紙彈殼內的定裝式槍彈,從而簡化了裝填。1805年,英國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約翰·福賽斯發明了以雷汞為擊發藥的“香水瓶”槍機,為擊髮式武器的始祖。1814年初,美國約書亞·肖發明了第一種意義上的擊髮式雷帽,1849年,在法國出現了一種米涅中空長圓柱尖頭彈丸。1851年,出現了針髮式槍彈。1855年,英國製造出金屬彈殼,進一步改善了彈殼的閉氣性能,提高了彈頭初速。
福賽斯“香水瓶”擊發系統福賽斯“香水瓶”擊發系統
1860~1870年,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採用中心發火式金屬彈殼槍彈,導致了槍械後膛裝填方式的實現。英國於1866率先裝備了中心發火槍彈的施耐德步槍。1886年,法國陸軍正式裝備使用無煙火藥的8mm“勒貝爾”步槍彈,此後德國、瑞士及其他國家陸續開始裝備類似口徑新式槍彈。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於無煙火藥的採用,不僅為減小槍彈口徑、提高槍彈性能奠定了基礎,而且槍彈普遍改為被甲式,即將鉛心裝入黃銅、鋼製被甲內。19世紀末出現的後裝槍定裝式步槍彈,僅就結構而言,主要是被甲式圓頭彈頭,即帶彈頭殼的彈頭,如義大利的6.5mm步槍彈、德國的7mm毛瑟步槍彈、瑞士的7.5mm步槍彈等。隨著彈道學、空氣動力學理論的套用,又出現了流線型彈頭,從而改善了外彈道性能,增大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促進了大口徑機槍用穿甲彈、燃燒彈、爆炸彈、穿甲燃燒彈的發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蘇等國為了簡化彈種還研製成功威力和尺寸介於手槍彈和步(機)槍彈之間的中間型槍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口徑機槍彈口徑逐漸統一,主要為12.7mm和14.5mm兩種口徑。
20世紀下半葉,槍械及槍彈開始小口徑化。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美國T65式7.62mm槍彈為標準槍彈,實現了北約各國步(機)槍彈藥的通用化。1958年美國開始試驗5.56mm小口徑槍彈。1974年,蘇聯也正式定型列裝了使用5.45mm槍彈的班用槍族。1980年10月,北約選定比利時的SS109式5.56mm槍彈為標準槍彈。這種小口徑槍彈的好處是彈頭輕、初速高、彈道低伸,一般速度能達900~1000m/s,它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是槍彈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槍彈槍彈
近30年來,槍彈的發展較為活躍。一些國家不僅積極採用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研製新型槍彈,如雙頭(多頭)彈、無殼彈箭形彈、塑膠彈殼埋頭彈、次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火箭槍彈等,而且使槍彈逐漸形成了多口徑、多彈種的大家族。

工作原理

槍彈的底火在受到擊針一定強度的撞擊後燃燒,產生的火焰通過彈殼上的引火孔進入彈殼引燃發射藥,發射藥的快速燃燒(需要強調一點:發射藥是快速燃燒而不是爆炸,爆炸釋放能量的速度要比燃燒快很多,槍管根本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壓力)產生大量氣體,壓強迅速增大,從而利用槍管內的壓強和外界大氣壓的壓強差來推動彈頭在槍管內加速,彈頭出膛後具有很高的速度,從而具有殺傷力
槍彈槍彈

性能特點

從槍管內發射的彈藥,統稱槍彈,又稱子彈,一般由彈頭、彈殼、發射藥和底火四大部分組成。底火點燃發射藥,高溫高壓火藥氣體推動彈頭飛出槍口,以達到殺傷或破壞目標的目的。
據初步統計,槍彈已發展到20多種,其中有普通彈、特種彈、輔助用彈,還有多種新型槍彈,如無殼彈、箭形彈、齊射彈、液體彈等。按槍械種類的不同,槍彈可分為手槍彈、步(機)槍彈和大口徑機槍彈等;按口徑分,通常稱口徑在6mm以下的為小口徑槍彈,在12mm以上的為大口徑槍彈;按戰術用途不同,可分為戰鬥用槍彈和輔助用槍彈。戰鬥用槍彈主要包括普通彈(普通彈又有輕彈和重彈之分)、穿甲彈、燃燒彈、曳光彈、爆炸彈,還有穿甲燃燒彈、燃燒曳光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爆炸燃燒曳光彈等,輔助用槍彈有空包彈、教練彈、強裝藥彈,另外還有信號彈以及防暴武器用各種霰彈、暈眩彈、催淚彈和橡膠彈。
槍彈槍彈

槍彈結構

槍彈大體上由彈殼,彈頭,底火和發射藥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它們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其威力。
彈殼:
彈殼是槍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其他部件的載體,同時也承受壓力使彈頭加速。彈殼一般採用銅合金製造,有時也採用鋼或者聚合物等材料。
彈頭:
和彈殼相比,彈頭比彈殼還重要,槍彈的殺傷力完全由它體現。相信大家在不少影視作品中看到主角忍著劇痛取彈頭的場面,就是因為槍彈的殺傷原理就是利用彈頭和目標碰撞來產生殺傷效果後彈頭停留在目標內部的結果。彈頭的殺傷效果和彈頭的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同樣速度下,被不同結構的兩種彈頭擊中的目標一個可能還活蹦亂跳,另一個可能已經命喪黃泉了,這就是彈頭結構的不同導致了殺傷效果上的差異。
大概的說,彈頭分為以上幾種結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被甲,彈芯等。被甲的作用是使彈芯保持穩定,不至於劇烈形變。例如全金屬被甲彈頭和半被甲彈頭,同樣是鉛芯,殺傷力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就是被甲的結構導致的。彈芯的材料與槍彈的用途有著直接的關係,例如穿甲槍彈,其彈芯一般為碳鋼或者是硬度更高的鎢鋼,這樣可以保證彈頭在和鋼板硬碰硬的瞬間不至於被巨大的衝力沖碎。
底火 針撞擊底火擊發子彈。
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擊針的撞擊能使子彈激發呢?也許聰明的您已經想到了,沒錯,這都是底火的功勞,底火就是把擊針的撞擊轉變成明火的裝置。底火內有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受到一定強度的撞擊後立即燃燒,產生的火焰通過引火孔點燃發射藥從而激發子彈。底火分為伯丹式底火和博克塞式底火兩種。
伯丹式底火:由美國人Hiram Berdan發明。其底火砧座、雙引火孔與彈殼一體成形。如要重複使用彈殼,必須將底火砧座和底火台一同鑽出。主要流行於歐洲國家,在軍用槍彈上廣泛使用。
博克塞式底火:由英國人Edward Boxer發明。其V型砧板嵌在底火台上方。如要重複使用彈殼,只要將底火台頂出即可。盛行於美國,易於復裝彈藥。
發射藥:
發射藥是彈頭能量的根本來源,它隱藏在彈殼內部,靠底火引燃後快速燃燒推動彈頭加速,不同種類的槍彈的發射藥在結構,化學成分上都會有些不同。具體請參見發射藥專輯。

分類

1、按配用武器的不同分類:
(1)手槍彈:
槍彈
供手槍發射使用。其中某些兼供衝鋒鎗發射的,也稱為手(沖)槍彈(如51式7.62毫米手槍彈)。目前軍用手槍彈的口徑主要有5.45毫米、5.8毫米、7.62毫米、9毫米、11.43毫米等。
(2)步槍彈:
供步槍發射使用。其中某些還兼供機槍發射的,故也稱為步(機)槍彈(如53式7.62毫米槍彈)。目前軍用步槍彈的口徑主要有5.45毫米、5.56毫米、5.8毫米及7.62毫米等。
(3)大口徑機槍彈:
供大口徑高射(重)機槍等武器發射(如54式12.7毫米槍彈)。目前主要有12.7毫米、14.5毫米等。
(4)其它槍彈:
供射擊比賽、射擊運動、防暴等武器發射使用。
2、按戰術用途及作用效果的不同分類:
(1)單功能槍彈:
雙彈頭彈雙彈頭彈
普通彈:用於殺傷人員等生動目標。是步兵自動武器的基本彈種,其消耗量也最大。
雙彈頭彈:用於提高命中機率。由兩個相似的“串聯”在一起的彈頭組成,第二個彈頭的尖部伸入到第一個彈頭的底凹坑內,兩個彈頭的合重與一個普通彈頭的重量相同。
穿甲彈:用以殺傷輕裝甲或掩體後的生動目標。
曳光彈:在彈頭飛行過程中,其尾部能顯示一種很鮮明的亮光,具有修正射擊、指示目標、發射信號、殺傷生動目標及點燃易燃物體等作用。
燃燒彈:用於射擊草堆、燃料、倉庫等易燃目標,也可射擊飛機、車輛等。
爆炸彈:通過一定的起爆裝置,使彈頭爆炸、燃燒。用以射擊有輕型防護措施的易燃目標(如油箱、油桶、飛機或汽車的發動機等)。
子彈子彈
戰鬥用空包彈:供發射槍榴彈時使用。
(2)多功能槍彈:
穿甲燃燒彈:用於射擊有鋼甲防護的易燃目標,即擊穿鋼甲並點燃後面的易燃物品。
穿甲曳光彈:用於顯示穿甲彈的彈道,並可點燃汽油等易燃物體。
燃燒曳光彈:用於顯示燃燒彈的彈道,並可在彈頭命中目標時,點燃易燃目標。
爆炸燃燒彈:命中目標時,起到爆炸、燃燒等綜合作用。
爆炸燃燒曳光彈:用於顯示彈道,並起到爆炸、燃燒等綜合作用。
穿甲爆炸燃燒彈:將穿甲、爆炸、燃燒三項功能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彈。
(3)輔助用槍彈:
空包彈:用於演習、訓練時使用。
短程練習彈:由塑膠、木質或金屬粉等作為彈頭的槍彈,供近距離射擊訓練使用。
教練彈:彈體內無火藥,彈重及外形尺寸與普通彈種相同用於訓練操作時使用。
高壓彈:用於檢驗槍管強度的特種用彈。
強裝藥彈:用於檢驗武器的閉鎖零件強度的特種用彈。
標準彈:用以作為衡量槍或彈的初速、膛壓的相對標準。其結構與基本彈相同,但其主要尺寸的製造公差和藥量公差較小。
信號彈:用以指揮與聯絡。
其它彈:如模型彈、解剖彈等。
(4)運動槍彈:
比賽彈比賽彈
包括小口徑運動步槍彈、小口徑運動手槍彈、轉輪手槍彈、大口徑跑鹿彈、大口徑軍用比賽彈、氣槍彈及獵槍彈等。
(5)防暴槍彈:
包括強閃光彈、致痛彈、震盪彈、摧淚彈及殺傷彈等。
3、按口徑和彈殼長度分類:
表現方式為:口徑×彈殼長度。如:7.62×25是指口徑為7.62毫米子彈殼長為25毫米。
4、按槍彈威力分類:
(1)大威力步槍彈:
例如 7.62x54mmR步槍彈,7.62x51mm北約標準彈(70年代後,大威力步槍彈主要用在狙擊步槍,班用輕機槍,通用機槍上)。
大威力步槍彈大威力步槍彈
(2)中間威力槍彈:
指彈殼長度處於大威力槍彈與手槍彈之間的槍彈。如56式7.62毫米槍彈。53式步機彈彈殼長度為54mm,56式彈殼長度為39mm,9mm帕拉貝盧姆殼長為19mm。
5、按彈頭的作用分類:
根據彈頭對目標的作用效果,一般可分為普通彈、穿甲彈、燃燒彈、曳光彈等。
6、按槍彈的用途分類:
(1)主用彈:用於作戰的戰鬥用彈。如普通彈、穿甲彈、燃燒彈、曳光彈等。
(2)輔助彈:專用於訓練和試驗的彈藥。如教練彈、練習彈、模型彈、空包彈等。
7、按彈殼樣式分類:
(1)按彈殼外形:
瓶形彈殼:筒口小、筒體大,中間有明顯過渡段的外形。由筒口部、斜肩、筒體和底緣等組成。瓶形彈殼多用於定裝式彈藥(如51式7.62毫米手槍彈)。
瓶形彈殼瓶形彈殼
直筒形彈殼:筒體的錐度很小,近似圓筒形。無筒口部和斜肩。直筒形彈殼多用於分裝式彈藥和小威力槍彈(如64式7.62毫米手槍彈)等。
(2)按彈殼底緣形狀:
底緣是筒體與筒底的過渡部分,具有定位和退殼的功能。
無底緣式:沒有凸起,僅有凹槽。一般多用斜肩與槍管定位,是自動武器用彈中較為演常見的一種底緣式樣(如56式7.62毫米槍彈)。
全底緣式:沒有凹槽,僅有凸起。有利於筒體與槍管的定位(如53式7.62毫米槍彈)。
8、按底火的式樣分:
根據武器的設計特性,底火的式樣可分為中心發火式(如51式7.62毫米手槍彈)和邊緣發火式(如5.6毫米運動步槍彈)。
51式7.62毫米手槍彈51式7.62毫米手槍彈
9、按槍彈的年式分:
如中國1988年式5.8毫米機槍彈,日本明治三八年式6.5毫米步槍彈。
10、按設計者或製造商的名字分:
如美國0.45英寸柯爾特(公司)手槍彈,比利時9毫米勃郎寧(設計)手槍彈。

現代槍彈特點

1、槍彈均採用定裝式,即彈頭、發射藥、彈殼和底火四大部分固結為一體,這樣裝填動作簡單,只需一次操作即可完成。
2、槍彈通常是以其彈頭之被甲(彈頭殼)嵌入膛線獲得旋轉運動,而炮彈是由彈帶嵌入膛線獲得旋轉運動。
3、槍彈的殺傷或破壞作用主要靠彈頭本身動能或內部裝填物來實現。
4、槍彈結構簡單,易於大量生產,造價低廉,攜帶方便。
5、手槍彈射程近,停止作用好,即彈頭命中有生目標後使其儘快喪失戰鬥力的效果好。
6、小口徑步槍彈初速高、威力大。現代小口徑步(機)槍彈初速一般都在900m/s以上,且有較好的存速存能能力和侵徹性能。北約SS109式5.56mm步槍彈初速922m/s,採用鋼/鋁複合結構彈頭,可在640m距離上擊穿美國制式M1鋼盔。前蘇聯5.45mm制式步槍彈,彈質量較小,彈頭前部留有空腔,長徑比為4.6,重心靠後,具有較大的殺傷威力。
美國M193式槍彈美國M193式槍彈
7、步(機)槍彈藥通用化。目前,許多國家的衝鋒鎗、步槍、輕機槍和通用機槍的槍彈已通用,以滿足多種作戰環境下的戰鬥需求。前蘇聯的AK-74系列中的AK-74式突擊步槍,AKCУ-74式衝鋒鎗和РПК-74式輕機槍都使用制式5.45mm步槍彈;奧地利的AUG槍族中的步槍、衝鋒鎗、卡賓槍和輕機槍均發射5.56mmM193式槍彈或SS109式槍彈。
8、大口徑機槍彈以穿甲為主,且功能多。如美國的12.7mm多用途機槍彈用煙火劑取代了原有複雜的機械引信,擊穿目標後產生爆炸破片和衝擊波效應且伴有燃燒作用;12.7mm反輕裝甲脫殼穿甲彈採用鎢合金材料,初速1220m/s,可穿透500m距離上垂直放置的25mm厚鋼板。

裝備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列裝的槍彈種類繁多。手槍彈的主要口徑有7.62mm和9mm,以9mm最為普遍,還有5.45mm、7.63mm、7.65mm、0.357in、0.38in、0.44in、10mm和11.43mm等。步槍彈中,除使用廣泛的7.62mm口徑外,5.56mm和5.45mm是當今兩種重要的制式彈口徑,北約和亞洲一些國家多採用5.56mm口徑,前華約國家則採用5.45mm口徑。大口徑機槍彈主要是12.7mm和14.5mm兩個口徑,北約各國多為12.7mm,前華約國家卻是12.7mm和14.5mm兩種口徑並存。
美國現裝備的主要是帕拉貝魯姆9mm手槍彈、柯爾特11.43mm手槍彈、M193式5.56mm步槍彈、M855式5.56mm步槍彈、SS109式5.56mm槍彈、7.62mm北約步槍彈、白朗寧12.7mm機槍彈,此外尚有M1式0.30in卡賓槍彈、溫徹期特馬格努姆0.30in步槍彈。美國警察部隊還裝備了0.38in特種手槍彈、史密斯-韋森0.40in手槍彈和馬格努姆0.44in手槍彈。
俄羅斯現裝備有托卡列夫7.62mm手槍彈、5.45mm手槍彈(僅配用於ПСМ手槍)、馬卡洛夫9mm手槍彈、M1943式7.62mm步槍彈、莫辛-納甘7.62mm步(機)槍彈、5.45mm步槍彈、12.7mm和14.5mm機槍彈。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加拿大、瑞典奧地利、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主要列裝帕拉貝魯姆9mm手槍彈、SS109式5.56mm步槍彈和7.62mm北約步槍彈以及白朗寧12.7mm機槍彈。除此之外,法國自行研製的甚高速、大威力THV手槍彈和PPI7.62mm機槍彈已開始服役;英國還裝備了M1式0.30in卡賓槍彈、馬格努姆0.357in手槍彈等;以色列還有M193式5.56mm步槍彈和前蘇聯的M1943式7.62mm步槍彈;新加坡裝備了12.7mm反輕裝甲脫殼穿甲彈。
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均列裝了前蘇聯制式5.45mm步槍彈。
韓國和日本裝備的槍彈有SS109式5.56mm槍彈、7.62mm北約步槍彈、M1式7.62mm卡賓槍彈和白朗寧12.7mm機槍彈。

發展趨勢

槍彈是槍械威力的最終體現,因為槍彈的性能除直接影響武器的威力外,槍彈的結構尺寸及膛壓大小對武器結構亦有很大的影響。目個人信息前槍彈的發展趨勢是,減小質量、縮小體積、降低成本、改進空氣動力性能、提高對軟硬目標的效果。
1、完善現裝備槍彈的性能:
由於今後一段時間內,傳統結構的槍械仍將是各國的主要輕武器裝備。因此,改善現有槍彈的性能已成為目前許多國家提高輕武器系統效能的主要途徑之一。
採取的重要措施是:採用密實裝藥技術,在不改變藥室體積和武器膛壓的情況下,可以增加裝藥量、提高槍彈初速;採用鎢合金等高密度材料彈頭提高槍彈的侵徹能力;採用易碎彈體結構,使大口徑機槍彈具備穿甲、爆炸、燃燒和殺傷等多種功能。
2、研究全新結構槍彈:
雙頭(多頭)彈或集束箭形彈、無殼彈和塑膠彈殼埋頭彈,這些非常規槍彈仍具有發展潛力,可能成為提高輕武器系統效能的又一途徑。俄羅斯的12.7× 108,mm雙彈頭穿甲燃燒曳光彈和穿甲燃燒彈,初速750m/s,能穿透100m距離上的5mm厚鋼板。奧地利VEC91式5.56×26,mmUCC無殼彈,5.68mm直徑的彈頭埋入硝化纖維發射藥柱內,初速可達1006m/s。
3、發展新口徑槍彈:
槍彈的口徑的優劣是以武器系統的終點效能、射程和便攜性來綜合評價的。根據輕武器的作戰使命,今後仍會有新口徑槍彈出現,例如比利時研製成功的配用於P90個人自衛武器的SS190式5.7mm槍彈,俄羅斯研製的6mm步槍彈。
4、採用新材料、新工藝:
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套用可能是槍彈發展的重要方向。例如美國在5.56mm和7.62mm槍彈彈頭上塗覆聚四氟乙烯工程塑膠,以增強槍彈對裝甲目標的侵徹能力。俄羅斯新研製的7.62mm微聲手槍,其消聲作用不是通過常見的消聲器,而是憑藉發射具有消聲功能的特殊槍彈實現的。
附錄:彈尖色標含義。注意各國彈種色標含義不同,以下是舉例:
綠:曳光彈(中、蘇聯)、M855與其它彈種的區別(美)。
淺藍:燃燒彈(北約)、穿甲燃燒曳光彈(中)。
紅:曳光彈(北約)。
藍:高壓測試彈(中)。
銀白:穿甲燃燒彈(北約機槍)。
黑:穿甲、穿甲燃燒彈(中),穿甲彈(北約),亞音速彈(蘇聯)。
黃:穿甲高爆燃燒彈(中國機槍)
黑尖紅環:穿甲燃燒彈(華約)。
彈頭全黑;高壓測試彈(羅馬尼亞等)。
紫尖紅環:穿甲燃燒曳光(華約機槍)。
綠尖銀白環:穿甲高爆燃燒彈(北約機槍)。
彈頭全紅:高爆燃燒彈(華約機槍)。
黑尖全紅:穿甲高爆燃燒彈(華約機槍)。
彈頭紫環;燃燒彈(中)。
彈頭黑環:穿甲彈(中)。
彈頭全紫:燃燒彈(美國手槍)

無殼彈

含義:
無殼彈是指一種發射後沒有彈殼的槍彈,發射無殼彈的槍就稱為無殼彈槍。無殼彈/槍系統作為一種新概念、新原理的武器,對世界輕武器發展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發展史:
歷史上早在19世紀初就曾興起過“無殼彈”研究熱,當時主要是為了簡化裝彈動作,提高射速。曾有人提出將發射藥和底火一起裝在紙殼中,發射後紙殼與發射藥一起燃燒,無需拋殼的構想,美國還出現了一種以錫箔為彈殼的整體彈,都可以被認為是無殼彈研究的早期嘗試。不過金屬彈殼問世之後,其固有的優點使得它一統天下直到今天。
但是,槍彈採用金屬彈殼後增加了重量,從而限制了士兵的攜彈量。為減輕槍彈的重量可有兩個途徑,一是採用小口徑槍彈,如各國目前裝備的小口逕自動武器;另一方面就是放棄彈殼,這就是無殼彈藥,採用無殼彈藥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節約製造彈殼用的金屬原料。當然要在有著高初速和高膛壓的現代武器上發射無殼彈,難度非常大。
1959年,美國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無殼彈試驗研究工作,但結果都不令人滿意,終於在1974年確認自燃問題解決不了而被束之高閣。1969年德國為更新下一代步槍重新啟動G11型無殼彈槍系統研究,幾經周折,終於在80年代初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推向高峰。在G11 的促進下,美國又將無殼彈/槍系統納入到“先進戰鬥步槍”計畫之中。雖然最終G11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裝備部隊,但作為第一種達到裝備水平的無殼彈槍,其優點是無可辯駁的。
中國先鋒:
不用羨慕國外設計者的聰明才智,其實70年代國中國也開始了最早的無殼彈槍研究,不過它是自發的。1970年10月,在當時的戰略思想“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導下,由國內有關工廠和研究所聯合起來,開展了中國第一個無殼彈/槍的研製工作。最初擬定的戰術技術指標是:口徑7.62毫米,彈頭初速725~750米/秒,彈道性能不低於56式7.62毫米普通彈,全彈重較56式7.62毫米普通彈減輕40%~50%,自動步槍全重不大於3千克,步槍連發射速為480~600發/分。槍的其餘結構要適應彈的需要,具有實戰需要的安全性和勤務性。沒過多久他們就拿出了樣槍。樣槍的空槍重3.8千克,打開槍刺,槍長1 328 毫米;槍刺摺疊後長為1 023毫米,彈匣容量為17發。與此同時,還先後試製出了一萬多發無殼槍彈,全彈長為40.8毫米,重10克,彈頭重7.9克。
技術攻關:
無殼彈/槍系統研製的技術難點主要有槍彈自燃、存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槍膛的密封、啞彈的排除等。技術人員首先進行藥柱的選擇。為了得到合適的無殼彈藥柱,技術人員先後進行了單基藥壓鑄、薄膜卷壓、硝化棉打漿成型、雙基藥壓鑄、單基藥壓鑄加薄膜、發泡成型等工藝措施的對比。試驗後,認為單基藥壓鑄方案較好,其工藝簡單、綜合性能較好。同時對藥柱的形狀也進行了多種試驗,如圓柱體、圓錐體、帶底緣錐體、彈殼形等。其次,是彈頭與藥柱的粘合。當時彈頭是採用現有的7.62毫米彈頭,為將其與藥柱粘合在一起,粘合劑就做了上百種配方試驗,終於選定了合適的粘合劑。第三,通過三個方案對比後,無殼彈的可燃底火殼採用的是硝化棉片,發火劑用無鏽蝕擊發藥,蓋片採用速燃紙。試驗證實,當時發火率已達98%。第四,可靠性問題。為保證無殼彈使用安全、防潮絕熱、防蛀防霉、防老化、耐磨耐用,曾想用塗層解決。當時選了幾十種基料,做了一百多種配方試驗,可惜未找到既滿足上述勤務要求又滿足燃燒性能要求的理想塗料。
試驗結果:
1973年,中國最早的無殼彈/槍系統到國家靶場進行了全面的性能摸底考核。試驗考核時的結果如下:初速774米/秒;300米的半數彈著圓半徑17.1厘米;40發彈的發射藥燃燒完全性為98.8%;無殼彈從1.5米高跌落於水泥地試驗,30%橫斷或裂紋;無殼彈浸水2小時後瞎火率為20%,24小時後瞎火率為27%;無殼彈在高溫(50℃)高濕(相對濕度95%)條件下保存了7晝夜後瞎火率為30%。常溫機構動作試驗了射彈68發,其中故障13次,低溫故障率更高。除了彈的瞎火、破碎等引起的故障之外,槍的故障也很多:機匣後擋掛鈎折斷一個、擊錘打斷一個、機頭裂紋一處、頂桿更換四個、擊針更換一個。試驗表明,該項研究取得了起步性的成就,不過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無殼彈的機械強度低、燃燒完全性差,瞎火率高、彈道性能不穩定。此外,在同一時期,國內還有一些單位也進行了同一領域的研究工作。1973年後,無殼彈/槍的研究不再進行。
槍彈槍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