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型威力槍彈

中間型威力槍彈

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有效的解決了自動步槍的射擊控制問題,亦統一了班用武器的彈藥以簡化後勤部隊的工作量,更使全自動射擊武器成為各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裝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間型威力槍彈
  • 外文名:Intermediate cartridge
  • 原產國:德國
  • 主要意義:使全自動射擊武器普及裝備部隊
歷史,典型型號,

歷史

美國首先在第二次大戰前夕,開發了半自動的M1卡賓槍和其專用的.30卡賓槍彈(7.62 X 33毫米),可算是第一種正式被採用的中間威力型槍彈,但其威力偏低而沒有被認為是適合於正規進攻戰鬥使用,主要作為防衛或特種作戰用彈藥。嚴格地來說,這種彈藥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中間威力型槍彈,因為其槍口動能只有1190J,而標準的中間型槍彈的槍口動能應為1400J~2000J。
傳統的步槍彈在用於自動步槍時威力過大,在全自動射擊時無法有效的控制槍枝的跳動和后座力的撞擊。而衝鋒鎗使用的手槍子彈在中遠距離上威力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34年,德國開始研究開發短藥筒步槍彈,以兼顧威力與連續射擊時控制射擊精度。這類短藥筒彈藥被稱為中間威力型槍彈。它的有效射程相應縮短了。因為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步槍作戰距離縮短,大多在400米距離以內開火。在最初這種降低射程的思路並不被接受,傳統的遠射程的思路很難被改變。
1941年,德國研製成功並開始生產7.92×33毫米步槍彈,彈殼長由原7.92×57毫米標準步槍彈的57毫米減至33毫米,裝藥量由約3克減至約1.6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納粹德國首先為部隊裝備了發射7.92毫米中間型威力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隨後在1943年,前蘇聯也研製成功了威力和尺寸手槍彈和步槍彈之間的中間型槍彈——7.62×39毫米M1943式槍彈。
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有效的解決了自動步槍的射擊控制問題,亦統一了班用武器的彈藥以簡化後勤部隊的工作量,更使全自動射擊武器成為各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裝備。越戰時期美國的M14自動步槍作戰效能不良,他們隨即改為直接使用小口徑步槍彈的M16突擊步槍,其後蘇聯亦在1970年代以7.62 x 39毫米M1943彈為藍本另行發展了5.45 x 39毫米槍彈,供小口徑的AK-74使用。

典型型號

德國 7.92×33毫米 Kurz槍彈
前蘇聯 7.62×39毫米 M1943槍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