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鏡

椎間盤鏡

椎間盤鏡是使用內窺鏡技術,用外科器械摘除椎間盤突出的髓核組織的一種醫療器械,承擔著檢查和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觀察成像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椎間盤鏡
  • 外文名:Micro Endo Disc System
  • 分類名稱:光學內窺鏡
  • 管理類別:Ⅲ類醫療器械
醫療背景,工作原理,優點,常見分類,注意事項,維護與保養,與椎間孔鏡區別,

醫療背景

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引起慢性腰腿疼痛常見的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尤其是當纖維環的退變較其包容的髓核退變加快時,易出現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多數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以獲得較好臨床效果,對於嚴格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後疼痛嚴重,並且術中對腰背部肌肉、軟組織的廣泛剝離造成損傷。研究表明,這種軟組織損傷是造成患者術後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1963年Smith將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射入患者椎間盤,開始了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疾病的新時代,到1997年Smith和Foley率先將顯微內窺鏡技術套用於 LDH手術,微創治療LDH現已成為微創脊柱外科開展最為活躍的領域且越來越廣泛套用於臨床。現微創技術主要有經皮穿刺椎間盤摘除術,化學融核術,髓核成形術及顯微鏡和內窺鏡輔助技術。微創技術在治療LDH方面具有創傷較小、療效確切、併發症較少、不破壞脊柱穩定性、患者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深受醫患雙方歡迎,已成為治療LDH的新趨勢。
然而,在倡導微創的同時,也不能全面否定傳統的開放手術。傳統的後路開放手術仍占據主流地位,並常常成為微創手術的補救措施,二者之間不是相互排斥的,其各有所長,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需要嚴格掌握各種療法的原理、適應證及禁忌證,對患者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使這些技術不斷完善、創新,做到真正的微創。

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光學纖維將光束傳到內窺鏡物鏡前端,照亮被觀察物體,然後依靠透鏡的成像、放大以獲得清晰的圖像,從而觀察深部微小病變。
可除去突出的髓核組織、肥厚的黃韌帶及增生內聚的關節突等神經致壓因素,從而獲得根治的療效。本系統具有高度清晰的觀察性能、靈活穩定的固定裝置和精心設計的手術器械,便於醫生順利、高效地開展治療。
椎間盤鏡
後路椎間盤鏡不僅可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還可以治療側隱窩狹窄、中央管狹窄等腰椎管狹窄症。
後路椎間盤鏡是光學纖維導光的直管式醫用內窺鏡,鏡體與導光束為分離式。本鏡主要用於後路微創式椎間盤突出症切除術的鏡下監視,以更好地觀察微小的、易忽略的病變,使手術更加徹底,並減小手術創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光學纖維將光束傳到內窺鏡物鏡前端,照亮被觀察物體,然後依靠透鏡的成像、放大以獲得清晰的圖像,從而觀察深部微小病變。

優點

  1. 適應症廣,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
  2. 傷口小(約1.5cm)、組織損傷少、出血少,手術時間短;
  3. 安全性能高,鏡下放大60倍,可清晰分辨鏡下組織,避免神經根損傷;
  4. 術後臥床時間短、恢復快,可進行門診手術;
  5. 綜合治療費用降低;
  6. 患者接受程度高;
  7. 高清晰視野,便於處理易於忽略的病變;
  8. 全手術過程記錄,方便病例討論和學術交流。

常見分類

椎間盤鏡技術(MED)是將工作套管置入椎間盤將包含照明及圖像傳輸系統的通道進至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然後在電視螢幕監視下,採用特殊的手術器械去除椎板,暴露神經根並避開神經根,摘除突出的髓核組織的一種手術技術(見圖1)。按照入路不同,椎間盤鏡可以分為兩類。
1. 後外側入路或經椎間孔入路的椎間盤鏡
該入路可以通過椎間孔進入到硬膜外間隙,“三角工作區”有助於術中正確定位。該類型椎間盤鏡尤其適合於遠外側型椎間盤突出症以及椎間孔內的髓核突出,亦可以用於旁中央型的椎間盤突出。該入路不需要處理骨質,因此對脊柱穩定性破壞更小,且節省手術時間。儘管此入路也進入了硬膜外間隙,但是造成局部瘢痕形成則較罕見。一些特製器械,如自動抽吸打孔器、刨削刀,以及90°可彎曲雷射探頭用於固縮組織和電凝止血等,擴大了該技術的適應證。即使原來認為是禁忌證的椎間孔狹窄,目前也被列為手術指征。但是一般脊柱外科醫師不大熟悉此入路,因此該技術的使用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特別訓練。
2. 經椎板入路的椎間盤鏡
該入路採用傳統手術入路,廣大脊柱外科醫師較為熟悉,因此在學習操作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且對肌肉損傷較小。由於需要處理椎板骨質及黃韌帶,因此增加了手術時間。該類型椎間盤鏡對於遠外側或椎間孔突出類型的椎間盤突出的處理相對困難,但對於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或髓核游離至椎管內者則相當方便,且可以進行側隱窩擴大以及椎體後緣骨贅的切除。
經過不段的發展與創新,可動式椎間盤鏡開始套用於臨床,它的優點在於:可動式:不與手術床固定;自平衡式:可平衡直立在切口內手術套管隨吸引器、手術器械移動和擺動;內鏡與工作通常呈12°角,視野無死角;前直視0°鏡,鏡頭接近術野,深度可調。解決了之前的視野局限,操作空間小;器械操作方向受限,不能隨意傾斜或擺動;以及所有器械經同一通道,相互干擾等缺點。

注意事項

  1. 椎間盤鏡術後注意臥床休息,需嚴格臥床休息5-7天;
  2. 椎間盤鏡術後沒有必要急於做影像學監測;
  3. 椎間盤鏡術後飲食一般無禁忌,不過中醫認為最好不要吃“發物”,如羊肉、海鮮等;
  4. 手術後3個月內不得喝酒、不得過勞。半年內不得從事長期彎腰或長時間蹲著的工作或活動,也不宜長時間座著;
  5. 術後注意複查。

維護與保養

  1. 內窺鏡鏡頭為水晶藍寶石,價格昂貴,使用時需穩拿輕放,術後鏡體用清潔濕紗布擦去污漬,鏡頭面用拭鏡紙擦淨,套好保護套,術前一日消毒時去掉保護套。
  2. 電源必須接穩壓電源,術後關閉,光纖不能摺疊、碰撞、墜地。
  3. 攝像頭蓋使用前取下,放置穩妥處,術後用清潔濕布擦去外部污漬,攝像頭面用軟布擦拭,蓋好鏡頭蓋,可以順時針盤疊,不能打折和碰撞。

與椎間孔鏡區別

椎間孔鏡技術通過特殊的外側椎間孔入路途徑,在內窺鏡監視下摘除椎間盤突出組織,比通常的後路手術創傷小。典型的椎板切除術為了接近目標點,必然對脊柱穩定重要作用的結構造成廣泛破壞,這通常要求立即進行脊柱融合。相反地,椎間孔鏡技術通過專利的擴孔器和相應的醫療儀器,逐漸擴大椎間孔,完全摘除任何突出或脫出的碎片以及變性的炎性髓核。並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