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位高蹺

柳位高蹺

柳位高蹺是民間盛行的民眾性技藝表演,屬於傳統舞蹈的一種。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乾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柳位高蹺又稱"柳木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位高蹺
  • 類別:一種民眾性技藝表演
  • 表演形式:以長木縛於足行走
  • 角色人物、張飛、呂洞賓
表演形式,角色人物,演出,

表演形式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

角色人物

柳位高蹺 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演出

大隊人馬在鼓樂聲中,攜帶香燭、鞭炮、麵條、蒸饃、啤酒、香資等,焚香、放炮、磕頭、祈禱,祈福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各村的社火隊伍,分別以鑼鼓、彩旗、彩車為先導,社火、芯子、高蹺、秧歌為主要內容,晚上還要放焰火、唱秦腔及歌舞表演。其間、最吸引人的就是社火芯子。社火芯子就是將鐵棍彎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將化了妝、身穿劇裝的兒童固定在鐵棍上,作出各種造型,置於高台上,原先由人抬著。現今則是把拖拉機廂裝滿沙土,讓孩子們站在上面,按特定人物場景做出動作,浩浩蕩蕩地轉街巡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耍“柳木腿”的全是男孩,為了增加趣味性,也會將面容較好的男孩畫成女像,這樣,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精彩的還屬“柳木腿”!一應年輕人,30郎當歲,青春年少,個性張揚。在綁了1.5米的高蹺後,站起超過3米,但一點也未影響他們的表現欲。在街上,他們猛然出來、快速奔跑、或轉身、或下蹲,有時還用腿來搏擊,以決勝負甚是給力。有一個近似濟公角色,從綁高蹺開始喝酒,沒出門已顯朦朧,而上了路左搖右晃醉態十足。就是這個後生,手提酒壺(實際是水)晃晃蕩盪,每到一處廣施甘霖引起喧譁、圍觀,叫好聲一片,將“柳木腿”的精彩推向極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