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

國慶日

國慶日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關係,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而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慶日
  • 外文名:National Day
  • 發音:guó qìng rì
  • 屬性:詞語
詞語—國慶日,相關歷史,國慶日習俗,意義,著名國慶日,國慶日,來歷,閱兵,開國大典閱兵,50年閱兵,51年閱兵,52年閱兵,53年閱兵,54年閱兵,55年閱兵,56年閱兵,57年閱兵,58年閱兵,59年閱兵,84年閱兵,99年閱兵,09年閱兵,60周年足跡,相關資料,國旗的誕生,國歌的誕生,

詞語—國慶日

【詞語】:國慶日
國慶國慶
【釋義】:“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中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一般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慶節聖馬利諾的國慶節。公元301年,聖馬利諾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一直延續至今。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各國國慶節的名稱有所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相關歷史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國慶節除了盛大的閱兵式、各地五彩斑斕的煙花晚會,就沒有更多的記憶了,有的人甚至覺得,國慶節就是放假休息,就是弄幾個好菜,與家人共品,就是可以買到比平時更便宜的商品,就是可以免費觀看許多精彩的娛樂演出,就是與家人一起攜手外出,去那些平時難得有時間去的地方旅遊……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國慶節的意義都非比尋常,各個國家都會在國慶日這天舉辦富有意義的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國慶日習俗

每年國慶,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有的還要擴大慶祝。為慶祝國慶,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者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意義

國慶日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關係,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而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似,所以這裡放在一起介紹。
國慶國慶
但是有一些國家沒有特定的國慶日,例如英國。英國作為一個聯合王國,其四個構成國家,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都有各自的慶祝節日。例如:聖派屈克節是北愛爾蘭的官方節日,聖安德魯節是蘇格蘭官方的節日,聖喬治是英格蘭的節日,聖大衛是威爾斯的節日。[1]最近幾年,英國官員也在提議建立一個這四個構成國家所共有的國慶日。
大多數國家的國慶日是固定的,但也有些國家的國慶日的是變化的。例如,牙買加的國慶日是八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這因為它從英國獨立的那天(1962年8月6日)就正好是八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另一個例子是泰國,它的國慶日就是國王的生日12月5日,所以這個日子會隨著王權繼任者而改變。
中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北京
美國國慶日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標誌著美國的誕生,從此定每年的7月4日為美國的國慶日。
法國國慶日
在每年的7月14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加拿大國慶日
國慶日:7月1日(1867年)
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
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著名國慶日

1月
1月1日: 古巴
2月
2月4日: 斯里蘭卡
2月6日: 紐西蘭
2月11日: 日本 (建國日)
2月16日: 立陶宛
2月21日: 伊朗
2月23日: 汶萊
2月24日: 愛沙尼亞
2月25日: 科威特
2月27日: 多米尼加
3月
3月3日: 摩洛哥
3月3日: 保加利亞
3月17日: 愛爾蘭
3月23日: 巴基斯坦
3月25日: 希臘
3月26日: 孟加拉
4月
4月4日: 塞內加爾
4月17日: 敘利亞
4月18日: 辛巴威
4月26日: 坦尚尼亞
4月27日: 南非
4月30日: 荷蘭 (Koninginnedag,女皇生日)
5月
5月1日: 馬紹爾群島
5月15日: 巴拉圭
5月17日: 挪威 (行憲紀念日)
5月20日: 喀麥隆
5月22日: 葉門
5月25日: 阿根廷
5月28日: 亞塞拜然
5月30日: 克羅地亞
6月
6月2日: 義大利
6月5日: 丹麥
6月6日: 瑞典 (1523年古斯塔夫1世登基)
6月10日: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忌日)
6月12日:俄羅斯
6月12日:菲律賓
6月17日: 冰島
6月21日:斯洛維尼亞
6月23日:盧森堡
6月26日: 馬達加斯加
7月
7月1日(加拿大日): 加拿大
7月3日: 白俄羅斯
7月4日: 美國
7月5日: 委內瑞拉
7月9日: 帛琉
7月11日: 蒙古
7月12日:吉里巴斯
7月14日: 法國 (巴士底日)
7月17日: 伊拉克
7月20日: 哥倫比亞
7月21日: 比利時
7月23日: 埃及
7月28日: 秘魯
8月
8月1日: 瑞士
8月2日: 馬其頓
8月5日: 以色列
8月6日: 玻利維亞
8月9日: 新加坡
8月11日: 查德8月15日:韓國
國慶國慶
8月17日: 印尼(獨立日)
8月19日: 阿富汗
8月20日: 匈牙利
8月24日: 烏克蘭
8月25日:烏拉圭
8月27日: 摩爾多瓦
8月29日: 斯洛伐克
8月31日: 烏茲別克
8月31日:吉爾吉斯
8月31日:馬來西亞(馬來亞獨立日)
9月
9月2日: 越南
9月3日: 卡達
9月7日: 巴西
9月9日: 北朝鮮
9月12日: 衣索比亞
9月15日: 尼加拉瓜
9月15日: 哥斯大黎加
9月15日: 宏都拉斯
9月15日: 薩爾瓦多
9月16日: 墨西哥
9月16日: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成立日)
9月18日: 智利(獨立日)
9月23日: 沙烏地阿拉伯
9月24日: 幾內亞比索
10月
10月1日: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日)
10月1日: 奈及利亞
10月1日: 吐瓦魯(獨立日)
10月3日: 德國(重新統一)
10月10日: 中國(中華民國國慶日)又稱為雙十節
10月10日: 斐濟
10月12日: 西班牙
10月16日:教廷
10月21日:索馬利亞
10月26日: 奧地利
10月27日: 土庫曼
10月28日: 捷克
10月29日: 土耳其
11月
11月1日: 阿爾及利亞
11月3日: 巴拿馬
11月9日: 高棉
11月11日:波蘭
11月11日: 安哥拉
11月18日: 拉脫維亞
11月22日: 黎巴嫩
11月28日: 東帝汶
12月
12月1日: 羅馬尼亞
12月5日: 泰國
12月6日: 芬蘭 (獨立日)
12月11日: 布吉納法索
12月12日: 肯亞
12月16日: 哈薩克
12月17日: 不丹
12月28日: 尼泊爾

國慶日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國慶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民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民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民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民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民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國慶國慶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2009年10月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成大閱兵式和民眾遊行活動。
遊行結束,人們經常聚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盡情歡歌暢飲。

來歷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中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現代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而把國慶定的那個日期稱為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
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閱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根據全國政協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一九四九年開國大典至一九九九年建國五十周年,共舉行了十三次國慶閱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建國十周年,共舉行了十一次國慶閱兵。此後,連續二十四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國慶國慶
直到一九八四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央決定恢複閱兵,並於一九八四年國慶三十五周年時舉行大型的國慶閱兵式。一九九九年,黨中央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世紀閱兵式,慶祝祖國五十年華誕。
閱兵是展現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閱兵包括兩部分,一是閱兵式,即閱兵者從受閱部隊佇列前通過,進行檢閱;二是分列式,即受閱部佇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的檢閱。

開國大典閱兵

1949年10月1日, 奠定了新中國閱兵式的基本框架
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指定華北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參謀長唐延傑為開國大典閱兵指揮所主任、副主任。閱兵儀式在整個開國大典內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從毛澤東主席到下面的各級指揮員對此都非常重視。對人民解放軍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集體活動和佇列合成還是第一次。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雖然並不像在戰場上那樣真槍實彈,但受閱部隊作為百萬人民解放軍的代表,要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表現出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的確是不容易的。為了圓滿完成閱兵盛大典禮,楊成武、唐延傑親自帶領閱兵指揮所的工作人員,查閱了中外歷史上和當代世界軍隊的許多閱兵資料,併到處求教。
劉伯承司令員早年曾在前蘇聯留學,目睹了蘇軍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知道一些有關蘇軍閱兵的情況,他詳細向楊成武談了閱兵的具體情節和注意事項,最後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的這一講話,使擔負閱兵具體工作的人員心中有了譜。陳毅司令員的解說更直截了當,他說:"組織閱兵不難,沒有什麼了不起。多少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佇列嗎?通過佇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中國老百姓看看,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軍隊。"
閱兵指揮所根據眾人提出的意見,對閱兵程式和細節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初步形成了《閱兵典禮方案》,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式、閱兵禮樂、受閱前的訓練等。擬定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兩個大部分。黨中央批准了這個方案。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基本是依照這個方案進行的,人民解放軍在天安門廣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盛大閱兵。
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是中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至今,我軍的閱兵程式和內容基本無大的改變,僅在方隊和人員的規模、數量上有所增減和變化。

50年閱兵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時稱人民廣場,新聞媒體在報導這一年慶祝活動時,冠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國慶節"的稱呼,這一"屆"的稱謂一直沿續到1954年國慶節。1950年慶典大會首先舉行了閱兵式,由閱兵司令朱德檢閱陸海空三軍和公安部隊。朱總司令乘檢閱車檢閱部隊之後,返回天安門城樓宣讀命令,接著進行分列式。由此至1959年國慶,閱兵基本按照這一年的程式進行。

51年閱兵

這次閱兵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學員,他們都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我軍高級指揮員,當時正在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科學。接著是各軍校的學員方隊,然後是各軍兵種部隊。這種以軍事學院方隊為"龍頭"的佇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續到1959年。
1951年閱兵隊伍中引人注目的還有民兵方隊,他們是華北解放區民兵的代表,都是戰鬥英雄和先進模範。

52年閱兵

民兵方隊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攜帶著先進輕武器的民兵們來自全國各地,分屬漢族和10多個少數民族,構成了與以往國慶節閱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風景,充分體現了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指導思想。

53年閱兵

引人注目的是各種口徑的大炮,拖拉機牽引著巨大的加榴炮隆隆而過。"拖拉機拖炮"的攝影照片,是當時風靡全國的佳作,現在則成了那個年代國慶閱兵的經典之作。

54年閱兵

這年,全國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剛剛勝利閉幕。因此,其閱兵規模是新中國成立後較大的一次。受閱部隊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編成,共10384人。徒步方隊由200人編成,橫排面20人,共10個排面。騎兵受閱部隊來自內蒙古草原,功臣模範占50%,他們共編成6個方隊,每個方隊都是毛色相同的軍馬,側面看,騎兵和戰馬各成一直線,隊形整齊。坦克、火炮每方隊橫排面4台車(炮),共4個排面,三輪機車橫排面6輛,共27個排面。受閱航空兵由111架作戰飛機編成,由3機按三角形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高度為600米,航速每小時為400~650公里,這對中國年輕的飛行部隊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這次閱兵與開國大典閱兵相比,在部隊編成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國大典的受閱部隊主要由陸軍編成,海軍和空軍數量很少,而國慶5周年的受閱部隊由諸軍兵種編成,它反映了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迅速發展。開國大典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是"萬國牌",型號、口徑、出產國極不統一,國慶5周年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則基本上是蘇式的,這是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一大進步。

55年閱兵

受閱部隊指戰員,身著嶄新的新式軍裝 ,佩帶軍銜肩章、領章,軍容嚴整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剛授銜的元帥大將等,在閱兵結束後,興致很高地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留念,這些照片現在成為開國將帥們著新軍裝、為數不多的珍貴圖片,有的還成了將帥們的標準照,照片上他們個個露出會心的微笑。

56年閱兵

閱兵式在滂沱大雨中進行,這次閱兵是新中國前12次大閱兵中惟一一次冒大雨閱兵。這天的北京從清晨就開始下雨,受檢閱的隊伍在雨中進行,分列式開始時,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門廣場成了一片汪洋,指戰員們的衣服全被雨打濕了。他們身上蒸發出的熱氣,成了一層乳白色的薄霧。他們踏著軍樂的節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齊步向前。指戰員們所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廠的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也初次公開亮相。由於下雨,原定參加閱兵式的空軍飛機未能參加受閱。

57年閱兵

這次閱兵引人注目的不是受閱部隊,而是國外來賓空前的多。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及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參加檢閱,應邀來中國訪問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印度尼西亞、前蘇聯、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緬甸等國的客人也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檢閱,還有應邀前來訪問中國的50多個國家的外賓、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以及在華外國專家等也觀看了閱兵式。

58年閱兵

1958年8月底,炮擊金門作戰剛剛打響,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乘車檢閱了陸海空三軍。這次閱兵的分列式中有基幹民兵隊伍,他們中許多人是來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老根據地的民兵殺敵英雄,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用土槍、土炮、"鐵西瓜"打敗過敵人。這天,他們精神煥發,步伐整齊,全部裝備著新式步槍。誰能想到他們只訓練了20多天就參加了閱兵。

59年閱兵

此次閱兵規模比以往大,準備工作也比較早。當時,天安門廣場已擴建一新,整個廣場較5周年國慶時擴大了兩倍半,達40萬平方米。北面是雄偉的天安門,東西兩邊分別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正南,使10周年國慶大典更加宏偉壯觀。閱兵方案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審定的。1958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建國十周年慶祝活動的意見》,指出,要使慶祝典禮的閱兵式和民眾 ,比往年搞得更加隆重盛大。根據這個精神,京津衛戍區司令部擬制了《1959年國慶首都閱兵方案》,並上報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批准通過。
這次閱兵與5周年國慶閱兵相比,取消了騎兵、三輪機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徒步方隊橫排面由20人增加為24人,受閱總人數增加三分之一。受閱部隊由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6個空中梯隊組成。空軍受閱編隊由5周年時的3機增加到5機,飛機總數由111架增加到155架,受閱飛行高度降低100~150米,這都對受閱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閱兵的裝備數量大大增加,且受閱輕重武器裝備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國產化,標誌著中國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裝甲兵方隊,裝備了中國製造的59式中型坦克,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主戰坦克,當年定型,當年投產,當年裝備部隊並參加國慶閱兵。飛過廣場上空的是由中國製造的殲5型飛機組成的梯隊。閱兵規模比往年大,
但用的時間卻只有58分鐘,這表明閱兵組織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細緻、更成熟。
這次閱兵適逢廬山會議之後,9月30日,原國防部長彭德懷搬出中南海到京郊掛甲屯,新任國防部長林彪任閱兵司令,檢閱陸海空三軍。林彪在閱兵式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要求全軍指戰員"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著作"。身居掛甲屯的彭德懷雖然也收到了邀請他到天安門城樓參加觀禮的請柬,但他沒有去,而是在電視中收看了這次閱兵式。彭德懷元帥對這次本是由他策劃部署的閱兵式看得很仔細,但他看完後未作任何評價。

84年閱兵

1983年11月中旬,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部署下,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布置35周年國慶的慶祝和閱兵籌備工作飛彈189枚,坦克裝甲車205輛,火炮126門,火箭布雷車18輛,輕武器6429支(挺),汽車2216輛,組成46個方(梯)隊。其中地面方隊42個。每個徒步方隊為14個排面,每排25人,總計352人(包括領隊兩人),比10周年國慶閱兵增加4個排面、110人。除戰略飛彈方隊為4個排面,每排3輛車,加上兩輛指揮車,共14輛車外,其他車輛方隊均為4個排面,每排4輛車,加上兩輛指揮車,共18輛。空中梯隊共有4個,最大的機群為9機編隊,比10周年空中編隊增加4架飛機。
分列式中行進在最前面的是由陸、海、空三軍指戰員組成的儀仗隊,他們護衛著"八一"軍旗,率先進入天安門廣場。這與往年的11次閱兵都不同。女衛生兵方隊也是往常閱兵中所沒有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9輛大型牽引車載著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戰略飛彈首次公開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次閱兵各種受閱武器裝備共28種,全部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其中19種是新裝備,具有現代水平,有的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35周年國慶閱兵的盛況,當時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人們高度讚揚這次國慶閱兵所展現的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成就和精神風貌。這次閱兵在組織的時機、閱兵規模、受閱內容、對外影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中國閱兵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9年閱兵

參閱軍種全,兵種多
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第十三次國慶閱兵。參閱軍種全,兵種多。這次參閱的陸、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裝,代表了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這次國慶大閱兵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參閱部隊都是精銳之師,這樣的規模和陣容,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09年閱兵

台北時間2009年1月2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總參謀部作戰部戰略規劃局副局長蔡懷烈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將舉行國慶首都閱兵,有關準備工作已經展開。此次閱兵涉及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部隊、武警部隊以及民兵和預備役部隊,還將展示一些新型武器裝備。參閱要素更加齊全,裝備類型更加多樣,兵種專業更加全面。閱兵遵循的主要原則是:重點展示中國特色武裝力量體系建設成果,以軍隊力量為主,以國產現役主戰裝備為主。

60周年足跡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實行
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56年 中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党進行整風,反右派鬥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鬥爭
1964年 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1年 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升起
1972年 中美、中日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6年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 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2003年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 第28屆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2004年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2004年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年 成功舉辦奧運

相關資料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事。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國歌的誕生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鐘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聶耳(1912-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菸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