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漢字)

染(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把東西放在顏料里使著色;感受疾病或沾上壞習慣或接觸到什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染 
  • 漢字首尾分解:氵木
  • 漢字部件分解:氵九木
  • 筆順編號:441351234
  • 筆順讀寫:捺捺橫撇折橫豎撇捺
  • 詞目:染
  • 讀音:rǎn
釋義,基本字義,詳細字義,詞性變化,常用詞組,古籍解釋,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法染布,雲南絞纈,貴州蠟纈,蒼南夾纈,

釋義

基本字義

注音:ㄖㄢˇ
◎ 把東西放在顏料里使著色:~料。~色。~坊。~缸。印~。
◎ 感受疾病或沾上壞習慣或接觸到什麼:~病。感~。傳~。沾~。一塵不~。
部首:木,部外筆畫:5,總筆畫:9
五筆86&98:IVSU 倉頡:END 鄭碼:VQF
筆順編號:441351234 四角號碼:349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7D3

詳細字義

◎ 〈動〉
(1) (形聲。從水,雜聲。一說從木、從水、從九。會意。古染料多來源於植物,故從木;染料須加工成液體,故從水;染須反覆進行,故從九。本義:使布帛等物著色。)
(2) 同本義 [dye]
染,以繒為色也。——《說文
掌染草。——《周禮·序官》。註:“蘭ň象斗之屬,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
(3) 又如:染博士(染色的工匠);染服(僧侶所穿的緇衣。因緇衣由黑色染成,故稱);染戶(操染色業的人家);染茜(染成大紅色);染采(將織物染成彩色);染事(染色的事務);染網(用牲畜血等染網);一股暖流染紅了她的兩頰;染指甲;染頭髮。
(4) 傳染,感染 [catch]
此所以染者眾也。——清·方苞獄中雜記
(5) 又如:染疾(患病);染漬(感染,傳染);染惹(感染,沾上);染恙(染病,傳染);染薰(沾染香氣);染上了流感。
(6) 渲染 [apply colors to a drawing]。如:染寫(渲染描繪);染渲(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畫面);染畫(繪畫);染削(潤色削減);染翰(以筆蘸墨);染毫(濡墨揮筆)。
袁可立袁樞)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明·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7) 薰染;影響 [influence]
舜染於許由伯陽。——《呂氏春秋·當染》
漸染砥礪,幾乎道真。——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
(8) 又如:染尚(濡染崇尚);染化(薰陶教化);染神亂志(思想受到迷惑擾亂);染風習俗(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染絲之變(比喻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染惑(外物的影響和迷惑);染上不良習慣;染習(習染)。
(9) 污染,沾染 [be contaminated by]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頤《愛蓮說》
(10) 又如:染染手兒(沾點光);染戕(血染戈矛);染潔(操行受到污染);染痘。
(11) [在書法時] 落筆 [make strokes]。如:染毫(染翰,沾筆書寫。)
(12) 連累;牽連 [implicate]。如:染逮(沾污連累);染涉(參與,涉足);染累(染逮。牽連,連累);染惹(沾染;牽扯)。

詞性變化

◎ 〈名〉
豆豉醬 [fermented and seasoned soybeans in paste form]
於是具染而已。——《呂氏春秋》。高誘註:“染,豉醬也。”

常用詞組

◎ 染病 rǎn bìng
[be infected with a disease] 生病;患病。
母親在客廳里染病身故。——《水滸傳
◎ 染毒 rǎn dú
[contamination] 人、畜、地面、空氣或物體染有毒劑。
◎染房rǎnfáng
[dyehouse] 染綢、布、衣服等的作坊及其加工或操作的建築物、隔間或車間。又稱“染坊”。
◎染缸rǎn gāng
[dyejigger] 用來染東西的大缸,比喻對人產生不良影響的環境。
◎ 染料 rǎn liào
[dye] 一種天然的或合成的染色物質,不論其可溶與否,用來使物質染色。
◎ 染色 rǎn sè
(1) [dye]∶上色
羊毛容易用酸性染料染色。
(2) [stain]∶用化學的或其他的方法影響物質本身使(如木材、玻璃、紙張或布匹)著色。
◎ 染色體 rǎn sè tǐ
[chromosome] 細胞有絲分裂時的嗜鹼性絲狀或桿狀的小體,位於細胞核中,被認為是基因之所在,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緊密結合的染色單體構成並作為一個功能單位,而且在任何一種動植物中其數目是相對恆定的。
◎ 染污 rǎn wū
[dye] 污染;弄髒。
這些笨蛋的血染污了他的雙手。
◎ 染指 rǎn zhǐ
(1) [take a share of sth. one is not entitled to] 典出《左傳》: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蘸了點湯,嘗嘗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左傳·宣公四年》
(2) 後用以比喻插手以獲取不應得的利益。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以繒染為色。從水雜聲。而𤥎切〖注〗徐鍇曰:“《說文》無雜字。裴光遠云:‘從木,木者所以染,梔、茜之屬也;從九,九者染之數也。’未知其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琰切,音冉。《說文》以繒彩為色。從水雜聲。徐鍇引裴光遠云:從水,水者所以染。從木,木者桅茜之屬。從九,九者染之數也。《周禮·天官》染人掌染帛。《爾雅·釋器》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三染謂之纁。
柔貌。《詩·小雅》荏染柔木。
《博雅》染耦,和諧也。
姓。《姓譜》晉染閔,五代染於。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豔切,冉去聲。汚也,漬也。《書·胤征》舊染汚俗,鹹與維新。 《韻會》《周禮》染人有上、去二音。 從九會意。俗從丸,非。○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

古法染布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摺疊綑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目 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製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複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目 前,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