絣染

絣染

絣染是我國古老的印染方法,這種特殊技藝在海南黎族尚存,雖然我國其他民族也有絣染,通常是先織布後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藝是先絣染後織布,不僅豐富了圖案的層次,還有朦朧美的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絣染
  • 定義:古老的印染方法
  • 存在:海南黎族
  • 工序:先織布後絣染
技藝簡介,扎線工序,先絣染後織布,妙手扎花紋,靛藍入色,

技藝簡介

用絣染技藝製作的“盤班布”、“海南青盤皮(被)單、”“海南棋盤布”等被作為朝廷貢品並行銷內地。絣染的技藝在我國已十分罕見,在海南也只在昌江自治縣和東方市黎族美孚方言區有此技藝傳世,在黎族婦女中掌握此技術的不過十人。

扎線工序

絣染,黎族稱結染,扎染。是先絣染後織布的獨特手工技藝。宋代之後文獻有記載。蘇東坡被貶居儋州期間,曾作“峻靈王廟記”(廟位於今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其中說到“結花黎”,指的就是黎族的絣染技藝。
絣染是把理好的紡線做經,緊縛在絣染架上,然後用青色或棕色的棉線在經線上扎結所需的花紋圖案,隨後從木框上取下來,放入染缸里著色,染後晾乾,摘去所結的棉線,就顯出別具一格的朦朧暈色經線。再在經線上織上彩色的緯線,這樣就形成了一件精緻的黎錦藝術精品。
絣染技藝是黎族人民獨創的古老染織技藝,是我國染色技藝的活化石。現今,因機織產品的廣泛使用,絣染織布的手工技藝已瀕危,隨著掌握這技藝的少數老年婦女的去世,這技藝很可能會失傳,亟需保護。

先絣染後織布

絣染,史書亦稱“纈染”。元代著名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云:“纈,撮采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班斕謂之纈。”元代呂誠《耒鶴集》卷一記載儋、萬兩州黎族民間普遍使用“纈花黎布”。當時運用結染技藝織成的“纈花黎布”“盤班布”“海南棋盤布”等已是朝廷貢品並行銷內地。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王海昌介紹,絣染技藝的興起,起初是全島性的,後結染中心逐漸西移至島西的東方、昌江地區。至明清時期,生活在海南島西部今昌江、東方境內的美孚方言黎族,將此獨特的技藝發揚光大。絣染在其他地區的黎族中已失傳,現僅存於操美孚方言的黎族婦女中。而據調查,如今掌握該技術的婦女已經不足十人。
省非遺保護專家符策超說,絣染是黎族人民獨創的染色織布方法之一,絣染工具、棉線和染料都來自自然,取材容易且沒有污染。現代化的機械紡織染色技術無法取代。
絣染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歷史價值,有重要的紡織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我國其他民族也有絣染,但都是先織布後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藝是先絣染後織布,不僅豐富了圖案的層次,有朦朧美的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實用價值,絣染技藝普遍套用於黎族的筒裙織物上,筒裙是黎族生活的常用服飾。

妙手扎花紋

絣染,作為黎錦中一個獨特的染織方法,先扎經後染線再織布,把扎、染、織的工藝巧妙地結合一起,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看著一件件精美的絣染長裙,很難想像如此複雜的工藝怎么才能完成。
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水頭村,還保存著這種古老的技藝。帶著好奇,海南日報記者在水頭村找到了絣染老藝人劉敗崖福。劉敗崖福十歲就跟母親、外婆等學習絣染技藝。老人也許想不到,這項當時女子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藝,在十幾年後的今天,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老人不太理解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她希望有年輕人跟她學,村子裡掌握此項技藝的人就剩她一個了。
得知我們來採訪絣染技藝,80多歲的老人家動作利落地拿出了她織錦的“寶貝”———幾個木架。
木架擺好之後,老藝人把筒裙經線的一端固定在木架上,然後把經線拉平,一圈圈地套在木架上,繃緊後,木架上的經線形成前後兩層約20厘米寬的經線平面。
經線架好之後,把前後兩個平面的經線,分成一小股(約10根紗線)攏在一起,用青色棉線繞2-3圈扎結,一個結一個結地紮成所需花紋圖案,在外人眼裡十分複雜的工藝,在老人手下卻從容不迫,胸有成竹。
昌江文化館館長孫如強說,絣染之所以叫扎染,就是因為絣染最關鍵的工藝在扎線,扎結時,線結要扎牢,以免入染時脫落。扎染工序一般有描樣、扎制、入染、解結、漂洗等過程。但黎族婦女的扎染不需描樣,圖案花紋已盡在她們心中。
黎錦花紋圖案多達160多種,由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以及多種顏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在絣染中,扎制的圖形多為幾何紋樣花紋圖案。常見花紋圖案有10多種,主要為人紋(多祖先紋)、動物紋(多鹿、龜、馬、牛紋)和器具紋(多箭頭、尖刀紋),這些花紋都是古代黎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歷史印記。

靛藍入色

扎花完成後,老藝人從木架上取下紗線入染。染色原料以藍靛植物染料為主。為使紗線著色均勻,她先將結好的經線用水打濕,然後放入染液之中翻動,上色均勻後取出晾乾,使靛在空氣中氧化凝固,又入染,如此反覆了幾次,才達到著色要求。
王海昌說,在絣染的工藝中,除了扎花,染色是最為重要的了。黎族人愛穿深色衣服,傳統服裝多以深藍為底,莊重大方。是黎族最常使用的染料,靛染是利用從靛類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
靛藍,海南民間多稱之為藍靛、藍草等,是我國最早被利用的植物染料。靛藍染出的織物,色澤以藍為主,隨著染色次數的增加,顏色逐漸加深,呈深藍色,且色澤飽滿、牢固、耐洗,不易脫色。
黎族人進行靛染和栽培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藍草是許多種能夠製作藍靛的植物的總稱,常用的藍草大概有四五種。我們見到了其中的一種———假藍靛。假藍靛其貌不揚,一般不需專門管理。在許多黎族村莊,我們看到多片栽培在房子周圍的假藍靛,一叢叢地頗為茂盛。
用藍草染色,首先要造靛。先採摘藍草的嫩莖和葉子,置於缸盆之中,放水浸沒曝曬,數日以後藍草腐爛發酵,當藍草浸泡液由黃綠色變為藍黑色時要剔除雜質,兌入一定量的石灰水,沉澱以後,底層留下深藍色的泥狀沉澱物,造靛便完成。
將被染物浸入染液之中染色叫入染,一般都要經過幾次甚至十幾次反覆浸染、晾曬,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入染完成後,將扎制的線結一一拆除,用清水漂洗,除去浮色,晾乾。這時,在經線上就顯示出別具一格的朦朧暈色花紋。經線染完色之後,再用緯線相織、縫合,一件精美的筒裙便呈現在世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