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鎮

宜山鎮

宜山鎮,隸屬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地處蒼南縣東部,俗稱江南平原中心,距縣城15公里,鎮政府駐地球新路。轄27個村、8個居民區,人口40910人。

宜山鎮東面與龍港鎮錢庫鎮仙居社區接鄰,南與望里鎮、錢庫鎮新安社區毗連,西與龍港鎮雲岩社區、龍港鎮江山社區接壤,北與龍港鎮平等社區交界。

2016年3月15日,宜山鎮被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評為“中國內衣名鎮”的榮譽稱號。憑藉渠道優勢和品牌優勢,宜山正逐步打造具有明顯產業集群優勢的全國性內衣生產基地。

據蒼南縣針棉織品行業協會2018年年會發布的信息,聚集了蒼南縣內絕大多數針棉織品企業的宜山鎮針棉織品行業,2018年年產值近40億元,比兩年前翻了一番多。而行業全年線上快遞突破4000萬單,比上一年增長了1000多萬單,銷售額超過1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山鎮
  • 外文名稱:YiShan Town
  • 別名:中國內衣名鎮、紡織之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下轄鎮
  • 下轄地區:轄5個社區、27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
  • 政府駐地:球新路93號
  • 電話區號:0577
  • 郵政區碼:325803
  • 地理位置:浙江溫州南部
  • 面積:12.9平方公里
  • 人口:5.6萬
  • 方言:吳語甌江片,浙南閩語,蠻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球山
  • 機場:溫州龍灣國際機場
  • 火車站蒼南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C
鎮情概況,地理位置,建置區劃,經濟發展,內衣名鎮,紡織業,工業,農業,商業,教育事業,通信設施,文衛事業,發展優勢,

鎮情概況

宜山鎮地處蒼南縣江南平原中心樞紐地帶,鎮域面積12.9平方公里,轄5個社區、27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現有戶籍人口4.2萬人,常住人口5.6萬人。再生纖維加工業、針織內衣業等兩大工業是主導產業,紡織產業年總產值達20多億元,針織業異軍突起,產值近20億元,產品遠銷海內外,帶動全鎮近80%的就業人口。
宜山鎮貌宜山鎮貌
201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60.66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財政總收入4103萬元,稅收收入7939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4億元,同比增長9.86%;外貿進出口總額971萬美元,同比增長40.72%;實現農民人均收入14135元,同比增長11.1%。近年來,宜山鎮圍繞“宜居宜商宜創業精緻之城”建設目標,攻堅克難、奮勇爭先,取得了一定成績。先後獲評省級文明城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森林城鎮等榮譽稱號,2013年全市“紅色細胞工程”現場會在宜山召開,2014年,宜山鎮被授予“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範基地”國字號金名片、省級信用鎮、市級生態鎮、市級平安鄉鎮、市級學前教育優秀鄉鎮和市級文化強鎮等6個榮譽稱號,樹立了黨性教育黨支部、學前教育和河道保潔3項市縣典型工作。
2016年3月15日,宜山鎮被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評為“中國內衣名鎮”的榮譽稱號。憑藉渠道優勢和品牌優勢,宜山正逐步打造具有明顯產業集群優勢的全國性內衣生產基地。
自2016年被授予“中國內衣名鎮”後,主打內衣、內褲、襪子等產品的蒼南宜山鎮的針棉織品行業發展勢頭一路向上,尤其是電商線上交易連年劇增。據2019年1月16日舉行的蒼南縣針棉織品行業協會年會發布的信息,聚集了蒼南縣內絕大多數針棉織品企業的宜山鎮針棉織品行業,2018年年產值近40億元,比兩年前翻了一番多。而行業全年線上快遞突破4000萬單,比上一年增長了1000多萬單,銷售額超過15億元。
宜山鎮

地理位置


建置區劃

宜山以山得名,遠在唐代宜山已成村落,山麓的廣福寺為唐鹹通年間(861~874)建。宋時稱泥山鎮,清乾隆時改稱儀山,屬25都。1909年宣統帝即位,因避溥儀諱,改名宜山。民國初年設宜山鎮。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沿用舊名。1958年公社化時,稱宜山公社管理區,1961年稱宜山公社,196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曾頒布為建制鎮,1969年“文化革命”期間又稱宜山公社,1981年12月恢復宜山鎮。1992年區域劃分中,將鐵龍鄉劃歸宜山鎮,1993年10月將原屬新安鄉(現為新安社區,由錢庫鎮管轄)的芙蓉村劃入宜山鎮。
宜山新貌,球山鳥瞰一角,拍攝於2014.7宜山新貌,球山鳥瞰一角,拍攝於2014.7
2005年,又將原屬江山鄉(現江山社區,現由龍港鎮管轄)的後垟增、梁宅二村劃入宜山鎮。至2005年底轄甲第、上黃、下黃、朱處、林梁、嚴處、東店、宜一、芙蓉、塘西、前河蔣、珠東、珠西、珠後、八岱、浹中堡、後垟增、梁宅27個村和東興、仁壽、前垟、站前、興龍、龍頭、珠山、環球8個民居區。

經濟發展

內衣名鎮

2016年3月15至17日,第98屆中國針棉織品交易會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蒼南縣宜山鎮被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頒發了“中國內衣名鎮”的榮譽稱號。憑藉渠道優勢和品牌優勢,宜山正逐步打造具有明顯產業集群優勢的全國性內衣生產基地。
蒼南縣副縣長陳國苗代表宜山接受“中國內衣名鎮”牌匾蒼南縣副縣長陳國苗代表宜山接受“中國內衣名鎮”牌匾
在大量低端製造業湧入東南亞,高端製造業回流歐美,中國製造業將持續低迷的時代背景下。宜山鎮同樣受到了來自於製造業寒冬的影響,但該鎮上的各大企業積極拓展線上渠道和海外渠道,銷量不減反增,電商產值翻了一番。該鎮共有485家左右的針棉織品企業,2015年銷售產值約23個億,電商渠道占了8個億。大部分企業已經由傳統的經銷商渠道逐步轉至線上電商渠道。以溫州寶派服飾有限公司為例,最初企業更多依賴於傳統經銷商渠道的銷售,但在巨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企業開始往線上轉型,探索出了一套天貓加盟商的模式,銷售額從2014年的2000多萬,增長至2015年的近5000萬。
第98屆中針會蒼南宜山展廳第98屆中針會蒼南宜山展廳
宜山鎮在大力發展電商的同時積極引導、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該鎮部分企業在俄羅斯、非洲、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行銷處,銷售市場已由東南亞、東歐逐步向西歐、美洲、中東、南非延伸。
近年來,宜山鎮積極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和創牌意識,大力引進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在生產原料上採用精梳棉、木代爾、竹纖維、發熱纖維等高檔針織面料。成衣產品品種繁多,主要產品有保暖內衣、常規內衣、美體內衣、電腦提花內衣、男女平腳內褲、三角內褲、廣告衫、童裝等。為了將企業做強做大,宜山鎮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扶持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發揮其龍頭作用。湧現出舒爾丹、卓頓、紳門、寶派、追鹿等內衣品牌及福寶、貝蕾絲、世紀新秀等內褲諸多優秀企業和品牌,在國內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及份額。
宜山鎮樹立的“中國內衣名鎮”牌子和“萬國禮花”雕塑宜山鎮樹立的“中國內衣名鎮”牌子和“萬國禮花”雕塑
當前,宜山鎮正以打造針織特色小鎮為平台,規劃建設針織特準園區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針棉織品企業加快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整合產業鏈,不斷推進資源最佳化配置;引領廣大企業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為重要環節,以市場為導向,以打響品牌為重點,著力推動宜山針棉織品行業創新和整體水平的提升。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具有知名度、集聚度、影響力且活力四射的針棉織品行業將呈現於大家面前。

紡織業

宜山素有“紡織之鄉”的美稱,所產土布古稱筒布,歷史悠久,相傳明時就有“田種禾,地種棉,男耕女織”之記載。清代家家戶戶置有手搖紡車和布機。抗戰時期,“洋布”來源中斷,於是筒布銷量曰增,不僅在蒼南縣內銷售,浙、閩、贛各地購買者紛至沓來,宜山逐漸成為浙南一帶最大的筒布市場,民國28~30(1939~1941)年,土布市場成交額在3萬米以上,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解放後,1952年,經浙江省商業廳批准成立宜山土布交易市場,後又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來割,市場消失。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尤其試驗成功腈綸邊角料再生利用後,腈綸紡織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宜山鎮辦起腈綸紗市場,經營紗、衣褲等再生紡織品,1981~1985年,年成交額1.8億元。1992年後又在張南村創辦再生棉花市場,年銷量3萬噸,營業額8600萬元。2000年後,紡織業迅猛發展,宜山鎮85%的勞動力從事紡織業生產,產品逐漸轉向花邊、手帕、毛巾毯、蚊帳等適銷品種。

工業

20世紀70年代初,宜山鎮辦企業有紡織、豬鬃、花炮等40個企業。此外,國營企業米廠、酒廠和縣大集體企業鞋廠、花邊廠、水泵廠也設在境內。至90年代,企業解體,代而取之的是一批新興的獨資或股份制企業。199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0398億元,較之1992年增長36%,年產值500萬元企業4家。進入二十一世紀,2001年,全鎮基本形成紡織業、針織業、搪瓷三大工業主導的經濟格局,加大工業投入,不斷提升傳統產業,做強“舒爾丹”、“追鹿”、“紳門”等產品品牌。至2005年,宜山鎮擁有工業企業74個,主要為服裝、紡織行業,創工業總產值1998億元。500萬元以上企業19家,出口創匯895萬元。
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1.2億元,同比增長20.25%,其中,規上企業產值10.55億元,同比增長50.57%,新增規上企業13家。完成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9423.41萬元,縣華爾奴針織有限公司已竣工投產,針織標準廠房施工圖設計和征地報批等各項工作已完成。狠抓節能降耗工作,實現萬元產值耗電量685千瓦時,同比下降14.27%。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完成早稻播種面積6800畝,超額完成縣下達任務。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共流轉土地4000畝,宜一村率先跨區域異地承包508畝土地發展效益農業。金融、通訊、商貿、物流、餐飲、娛樂等服務業快速發展,2010年銀行存款餘額13.86億元,比年初增加4.02億元,貸款餘額7.98億元,比年初增加1.41億元。房地產業穩步發展,金和廣場、華泰大廈已開工建設。

農業

宜山鎮傳統主業為農業,種植水稻和番薯。1949年解放初期糧食畝產量為225公斤,1967年已超過500公斤,1980年達758公斤。宜山農村為單一農業結構,農村經濟落後。改革開放後,1981年,農業結構開始調整,2005年,貫徹中央1號檔案,加快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效益農業,落實各項扶農政策,全年播種面積達12890畝,水稻年產量40805噸,主要經濟作物蔬菜,年產量659噸,主要畜禽品種的豬和蛋鴨,肉類年產量131.5噸,蛋類年產量為290.7噸,實現農業總產值732.6萬元。
至2005年底有標準農田4900畝,三面水渠18公里,機耕路14公里,農機總動力26054千瓦。

商業

宜山自清朝以來就是江南水網地區的農村集市貿易中心之一。每日集市人數達3萬人左右。1950年以序數命名上市為一街,中市為二街,下市為三街。一街長約150米為主要商業區之一,市面繁榮。二街有旅館業,三街有百貨公司。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市場象雨後春筍般出現。1979年建立宜山鎮甲底布角市場,1987年建立宜山小商品市場,1989年建立宜山菜市場和張南再生棉花市場,1991年建立宜山農貿市場,1994年建立宜山水果市場和江南紡織品市場。其中宜山菜市場年交易額11600萬元。至2005年,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4894萬元,商業零售網點1756家,從業人員6447人。較大型的商場有樂福超市、東聯超市、大姆士超市,順得生活超市,美思樂服裝超市、巴巴豆兒童服裝超市。
此外服務行業發展也很快,至2005年有宜龍、大不同、興隆、東風、天和、同樂園6家酒家,照相館6家,旅社21家,理髮店54家,美容店25家。

教育事業

宋時,宜山設有私塾。清時,宜山舊學有星岩書院和親仁社學。光緒三十二(1906)年春,當地廩生陳琛(字筱坨)於星岩書院創辦溫州府平陽縣公立儀山初等國小堂,時教6人,學生5班66人。次年鄉紳白際宸(字樂亭)將原親仁社學(楊公祠)改為溫州府平陽縣公立群演初等國小堂,時教師5人,3個班,學生51人。宣統二年(1910),陳錫琛設群演國小為平陽縣江南高等國小堂。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平陽縣立第二高等國小校,開拓新址,興建教學樓,聲譽大振,求學者有來自赤溪、藻溪、橋墩、礬山、山門乃至泰順等地。民國18年(1929)龜山(今珠山)創辦宜山鎮第六、七、八保聯立國民學校,教師4人,班級4個,學生134人;民國21年(1932)水門創辦宜山鎮第十、十一、十二保聯立國民學校,教師4人,班級3個,學生118人。
1949年5月宜山解放,學校向貧下中農開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52年,國小12個班,學生465人。1953年,國小附設國中班。1956~1965年間,教育大發展,除全日制學校,各村創辦了村小、耕讀國小,有的村還辦午、晚班。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期間,宜山中學(時稱平陽縣第四初級中學)創辦於1956年,時3個班級,168位學生,教職工9人。
宜山鎮行政地圖宜山鎮行政地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戰線進行撥亂反正,宜山鎮教育步入正常教學軌道。1984年,幼教、普教、成教一起抓,1988年普及初等教育,四率達標:兒童入學率99.2%,鞏固率99.6%,畢業率99.7%,普及率99.78%。1990年宜山鎮開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91年,宜山鎮國小48個班,學生2954人,老師128人;中學33個班,學生1800人,教職工119人。2000年,教育設施最佳化,教育綜合實力經全面考核,位居溫州市第十名。2001年率先跨入省級教育強鎮行列。鎮一小、縣實驗二小成為省級示範鎮學校。
2005年宜山共有中學3所(含高中),國小4所,幼稚園10所,總計教職員工593人,在校生10853人。

通信設施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宜山開辦郵政代辦所,民國33年(1944)5月設宜山鄉村電話分所,民國34年(1945)1月兼辦理電報業務。1955年5月成立宜山郵電營業處,時有職工4人,1956年改稱宜山郵電支局。1970年1月郵政、電信分設,各立支局。1974年1月重新合併為宜山郵電支局。
1987年12月在球新路建局辦公大樓。是年,電信設備有磁石交換機3部、容量251門,十二路載波機1端,三路載機1端及BDC-80A型及漢字電傳機和備用55型電傳機各1部。1987年設有辦公室、報務、話務、郵政,投遞5個班組,協管白沙、江山、平等、雲岩、海城、鳳江6個郵電代辦所,擔負6個鄉鎮、86個行政村的通信任務,1988年業務收入39.18萬元人,均勞動生產率9556元。1993年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65.8萬元,比上年增加96.29%,業務收入213.4萬元,比上年增加147.1%;通信總量完成120.89萬元,比上年增長128.18%。
2005年,鎮內信箱、信筒15個,擁有電話13000戶,行動電話11120台,網際網路擁有率15%。2005年郵政業務收入367萬元。

文衛事業

2005年,宜山鎮有文化站1個,廣播電視站1個,電視差轉台1個,農村每百戶彩電擁有率90%以上。
農村醫療網分布曰趨合理,包括鎮衛生院、個體診所在內的農村醫療衛生機構35個,有醫生資格117人。

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優勢,居江南中心位置,東接海域,距離龍巴公路6公里,南靠錢庫、金鄉5—10公里,西距縣城15公里,北鄰龍港,兩縱一橫道路網貫穿宜山,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樞紐,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宜山的民眾十分勤勞,人均收入比較平衡,發展的觀念、思路得到較大的轉變,要求加快發展的願望很迫切;三是以針紡織業為支柱的產業鏈已形成,民眾比較熟悉整個產業的發展過程和規律,已成為宜山民眾生產、生活的一個主要部分。
根據這些優勢,宜山鎮把宜山定位為鰲江流域重要的輕紡織工業基地,按照這個定位,今後幾年的工作思路是“構築兩大中心,建成三大板塊”。
“構築兩大中心”一是要基本建成溫州紡織品製造中心,就是要建成集原料、織造、印染、服裝一條龍的集群化的產業體系。二是要基本建成紡織品銷售中心,以針織內衣系列為主,形成溫州地區較有特色的紡織品物流集散地。
“建成三大板塊”,即建成“北城、西工、中商”的城鎮形態。“北城”,即以宜山大道建設為重點,實現城鎮建設北移,拓展集鎮規劃,加快城鎮化進程。“西工”,即以龍金大道為依託,建成1500畝左右的針紡織兩大工業園區,提高工業化進程,使之成為蒼南縣最大的針紡織工業園區。“中商”,即以老城改造、小商品市場、商貿城建設為突破口,重振宜山商業雄風。
要以創“誠信城鎮”為重點,加強對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整體素質,使“三大文明”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