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

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縣許由村一帶活動,見到了賢人許由,便想傳位於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縣有一村名叫許由村,據《行唐縣誌》記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莊叫潁南,許由村在潁水河北面,潁南在潁水河南面,潁南因此而得名。

行唐縣原名為南行唐縣,歷史悠久,因唐堯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縣,現在行唐縣被評為中國最古老的縣之一,也是許由的故里。

基本介紹

  • 本名:許由
  • 別稱:《漢書·古今人表》稱“許繇”
  • 字號:字武仲
  • 所處時代:遠古時期
  • 出生地:陽城槐里,今禹州西部至登封告城
角色設定,人物經歷,主要劇情,相關故事,歷史記載,

角色設定

堯知其賢德,欲禪讓於許由。
明·吳偉《許由巢父圖》明·吳偉《許由巢父圖》
許由聽說後,堅辭不就,洗耳穎水,隱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許由和炎帝第十四代世孫伯夷應為同一人。許由曾經做過堯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許國的文叔即為其直系後裔。故為許氏開姓始祖。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

人物經歷

許由,一作許,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尚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許由像許由像
由此可見,許姓得姓好像有兩個源頭,一是許由,系以人名為姓,一是文叔,系以國名為姓。而事實上二者是可以貫通的,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伯夷封許,故曰許由”,許由和文叔一脈相承。此外許由活動的主要區域和許國的疆域也大致相當。因此,可以認為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因此,許由則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許姓乃出自人名國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為許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主要劇情

許由洗耳許由洗耳
許由(約前2323~前2244)字道開,號武仲,堯時平民,乾隆《邱縣誌》載:許由故里在城北三十五里大省,村西有石碣,勒存寺中。舊志中並載有“暮雲蓊鬱許由里”詩句。許由兄弟七人,皆為清高隱士。許由自幼農田躬耕,不營世利,講道義,守規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夏天樹上築巢而寢,冬天挖地窯居住。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
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游閒,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
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漢代後,以五嶽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前漢書》列許由為仁人。《晉書》贊云:“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

相關故事

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部族崇敬。部落聯盟領袖唐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賢人,發現了許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許由認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擔心唐堯的幾個兒子不服,引起內亂誤了國家大事,讓百姓受苦,便連夜私奔箕山隱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一日他沿山放牧,來到箕山西北部的山腳下,見這裡山清水秀,草豐樹茂,土質肥沃,有一農夫正在耕地,便高興地說:“此乃牛壯田肥之也。”農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稱這裡為牛田村,後來不斷發展,形成了今天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個自然村。許由洞對面有座陡峭的山頭,山上花草茂盛,樹木蔥籠。站立山頭西望箕山逶迤起伏,綿延數百里。近望群峰巍峨峻峭,蒼翠欲滴,煞是迷人。許由早晚常到這裡觀賞山光嵐氣,讚揚錦繡河山。因為他經常在這裡逛來逛去,人們便稱這裡為逛山頭。歷經不斷演化,便成了今天的光山頭。後來,唐堯聽說許由隱居岐山,又派人來請他做九州長官。來人傳達唐堯的旨意後,苦口婆心勸他立即上任。許由認為自己可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決定不去就任,便到山下河裡洗耳朵,表示不願聽,這條河就是現在清澈明麗、水質甘洌的洗耳河
許由許由
魏文侯“式閭禮士”魏文侯“式閭禮士”

歷史記載

晉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陽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
許由許由
帶。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而《太平御覽》引《西征記》云:“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蹟。許由及其部族活動的潁水流域,正是一千餘年後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許國的所在地,這從地域上說明許由和文叔之間是有傳承關係的。所以,唐.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南宋文天祥在《五雲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事實說明,許由是許姓的始祖,登封箕山潁水流域的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文叔和許由一脈相承。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於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這就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的由來。這些許國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並不姓許,為了紀念故國,即以許國國名為姓,這成為早期許姓的又一個重要來源,是許姓的另一個得姓緣由。
許由許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