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禪意散文精選集:不聞,是一種清淨

《林清玄禪意散文精選集:不聞,是一種清淨》內容簡介:身為華語知名的散文大家,林清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既能把禪理寫進生活,又能從生活中品出禪機。其文風清雅溫馨,宛如春雨滋潤萬物,在樸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或深或淺的哲理啟迪著眾生,感悟著世人。同時,林清玄還用一顆菩提之心關注著世間疾苦,創作多立足於“愛與美”“情與義”“善的循環”,寄希望能激發讀者溫柔、感動、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這套禪意散文精選集(全四冊),是林清玄四十餘年創作之路的智慧結晶,除了親自作序推薦,表明寫作的中心思想外,還增加了部分未曾發表的新作與有緣的朋友分享,這在所有的選集中是絕無僅有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清玄禪意散文精選集:不聞,是一種清淨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32
  • 作者:林清玄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3026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對於別人的過錯,不但嘴裡不能說,甚至耳朵都不應該聽到。捏造的謠言,不但不應當寫,而且不應當聽,因為它只會損害身心、助長浮風。如果聽到了,便會在清淨的心田中,種下一顆不清淨的種子。

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年生於台灣高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35歲出山,四處參學,所著“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帶動了佛教文學的發展,掀起學佛熱潮。在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禪機的散文外,另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林清玄的多部作品還被台灣、大陸、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國小語文教材,是享譽海內外華文世界的當代散文名家之一。

圖書目錄

第一卷 信仰使人清淨
美麗的心 / 002
清靜之蓮 / 003
陽光的味道 / 006
獨樂與獨醒 / 008
風鈴 / 011
信仰使人清淨 / 013
覺醒的滋味 / 016
小孩子的心境 / 017
溫一壺月光下酒 / 019
半夢半醒之間 / 027
萬物的心 / 031
時代之風 / 033
隨風吹笛 / 037
小千世界 / 041
國王的鑽石戒指 / 045
佛手玉潤 / 048
蓮花湯匙 / 051
沉香三盞 / 056
一粒沙,或一條河岸 / 059
第二卷 與太陽賽跑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 064
蓮瓣之不朽 / 068
在同一家銀行老去的人 / 069
以靈為性 / 070
札記一束 / 071
最可怕的鬼故事 / 087
與太陽賽跑 / 088
空白筆記本 / 090
彈珠番茄 / 093
無情說法 / 096
清風匝地,有聲 / 102
人在江湖 / 109
認識許多大師的人 / 112
不放逸的生活 / 115
夢打破了 / 122
寶貝 / 124
鹹也好,淡也好 / 126
只手之聲 / 128
不是茶 / 133
有情十二貼 / 137
第三卷 好禪
風從哪裡來 / 150
青山元不動 / 153
道心第一 / 158
可與不可之間 / 161
寧願做傻瓜 / 165
佛鼓 / 168
念及上地 / 177
在欲而行禪 / 179
好禪 / 181
歸彼大荒 / 188
雲水 / 193
斷愛近涅槃 / 196
純善 / 199
溫柔半兩 / 203
放生·護生·環保 / 206
束縛 / 211
善聽 / 220
一探靜中訊息 / 223
天地間的有情人 / 228
藍天的背景 / 234
尋找失落的心 / 239
出神與入化 / 245
俗士不可醫 / 247

文摘

尋找失落的心
子子孫孫永寶用
在故宮博物院看見了聞名的毛公鼎,是周朝的器物,原來是是用來盛飯的,也可以說是周朝的飯鍋。
“周朝就有這么美的飯鍋!”這個想法使我站在毛公鼎前,不禁有莊敬的心情。
這時,我看見了毛公鼎內的銘文,無非是一些教示子孫的言句,想到毛公不把對子孫的訓勉刻在別的地方,卻刻在飯鍋底部,裡面十分有深意。因為刻在書房,子孫不一定愛讀書;刻在廳堂,子孫也不一定常進廳堂;刻在門柱,房子可能毀壞或改建,不如刻在飯鍋吧!因為子孫人人都要吃飯,餐餐都要吃飯。而且,盛飯的銅鼎是永不會毀壞的。
想到毛氏的子孫每一餐吃飯,只要把飯盛乾淨了,就會讀到祖先留下來的教言,心中充滿孺慕之情,那是多么美麗的畫面呀!
我站在鼎前讀著毛公的教示,讀到最後一句是“子子孫孫永寶用”,心中為之一懍,這毛公鼎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果然留到現在。
使我動容的倒不是毛公鼎的歷史,而且毛公在刻這一句話的心情,“子子孫孫永寶用”,這是古人追求美好極致的證明,即使是一隻飯鍋,也要做到完美能世代流傳,那種心情是多么崇高可敬。故宮裡面的東西都是由於這崇高的心情和追求美好創造的。
放眼現代,有誰在做一件東西時,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雄心壯志呢?一件東西用個一年半載還未壞掉,就很謝天謝地、阿彌陀佛了。
我每次在夜裡走過台北市的垃圾堆,心裡的感慨都很深,因為常常看到大型垃圾被丟棄,冰櫃、電視、洗衣機、床、門板、沙發等,有很多還是半新的。在這個時代,製造的人沒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心,使用的人也沒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情,才會製造出這么多的垃圾吧!
由於垃圾無止境的泛濫,我們的土地和海洋也快要不能子子孫孫永寶用了。
放在櫥窗的毛公鼎還像是新的,有純銅的美麗光澤,它美了三千年,仿佛站在時間的河上面,看著現代人製造的垃圾在河面上沉浮,飄流而去。
“子子孫孫永寶用”在毛公鼎上有深深的刻痕,那么浪漫悠遠,對比著速食文化的變化無常,使我生起了一種淡淡的悲情。

肉形玉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很多,但看到時必會引起一聲驚呼的並不多,肉形玉是其中的一件。
肉形玉會引人驚呼,是因為作為一塊玉石,它卻太像肉了,而且是一塊熟透的、鹵過的、看來十分美味的東坡肉。不僅肉的間層清清楚楚,連皮上的毛細孔都明晰可見。
肉形玉是天然生成的,但是發現它和琢磨它的匠人,顯然有非常銳利的眼睛,發現了玉石中那象形的部分,突破了石頭的本質。
正如我的一個朋友說:“太像肉了,如果要看滷肉,在家裡的廚房看就好了,何必跑到故宮呢?”
我想,肉形玉的美,是在它“長得”和肉一模一樣,而它終究是一塊玉。
肉形玉的美,是它的天然,沒有經過裁切與雕琢,在這一點,我覺得它的成就遠勝過翠玉白菜與白玉苦瓜,乃至荷葉筆洗、白玉蓮藕,它們也同樣是象形、同樣的微妙,但與肉形玉比起來,就未免“造作”了。
美麗的玉是“本質”與“形式”共同來完成的,本質是天成,形式則是眼的觀察、心的思維、手的靈巧共同創造的,因此,肉形玉的獨特,是來自玉本身的象形,也來自觀察、思維、靈巧的聯想。
每一次,我帶朋友去故宮,都會帶他們去看那一塊肉形玉,並且再一次深思本質與形式的問題。
如果以佛家的說法,每個人的本質都是一塊美玉,為什麼大部分的人不能呈現出美玉的一面呢?是因為我們缺乏覺觀的眼睛,來看見美玉的質地;也因為我們沒有新的思維,去會意美玉的價值;也因為我們沒有靈巧的手來琢磨,呈現出那最完美的形式。
在我看到肉形玉、翠玉白菜、荷葉筆洗而驚歡的時候,內心裡也會感到失落,想到長遠的歷史之河,必然有更多的美玉被埋沒,有的是好本質未被發現,有的是所遇非人,有的是琢磨失敗,成為次級品或廢棄物。
人比玉幸運的是,玉只要雕琢失敗就永遠失敗了,但人每天都是一個新契機,曾經挫敗的生命也有可能重建美好的生活。
本質或許已經定型,形式則永在創建,我想,對於這種改變的信心,正是我們提升性靈、信仰宗教、走向淨土的理由吧!
尋寶

從國外回來的朋友,如果是喜歡古董的,我會介紹他們去兩個一定要去的地方,一當然是故宮博物院了,二是光華商場。
對於愛古董的人,光華商場才是真正有考驗的地方,不僅考驗錢包,也考驗眼光。
與故宮最不同的地方是,光華商場所看到的全都是可以買來擁有的,這大大地滿足了我們的欲望。而且如果我們眼光夠好,可以用便宜的價錢買到真正的寶物,這大大地滿足了我們的虛榮。
一個魏晉的銅佛,有的人花一萬買到,有的花了十萬,也有人買到百萬的。
一個宣德的香爐,可以花五千元到二十萬元。
也可以說,我們的眼睛是很值錢的。
近幾年,每到星期六、星期日,光華商場就會群聚許多古董販子,大部分是來自港澳或大陸,小部分是台灣本地人。聽說不管是港澳、大陸或台灣,凡是在這裡擺攤賣古董的,都有三張身份證,使他們幾乎每周來往於大陸、港澳、台灣三個地方。
賣古董的,不一定很愛古董,古董只是他們謀生的工具,他們更愛的是錢,只要有錢,什麼古董都可以買到,所以買賣的籌碼其實是在買的人手裡。
賣古董的,不一定很懂古董,古董只是他們的貨品,他們考慮利潤勝過考慮價值,所以有眼光的人才能廉價買到有價值的古董。
只要有空,我在周末的時候就會去逛逛光華商場,每一個攤子都令我樂趣無窮,甚至連砍價都是樂趣無窮的事,使我感覺像是“每個星期都去買一些歷史回家”。久而久之,發現來買古董或賣古董的人都很可愛,他們都是“在實用之外,騰出一些空間的人”,“在無用的東西里,尋找寶藏的人”。
從實用的現代生活看來,古董確是毫無用處的,只是,“不做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呢?
我喜歡台灣話里把古董商說成“古物商”,把古董攤子叫“古物堆”,我們正是在古董堆中的破銅爛鐵尋訪寶藏,那不也是在尋找我們的眼睛嗎?
生活也是如此,我們在凡俗生活中追尋更恆久的價值,那是在找回失落的眼睛。
我們作為凡夫,渴望著完美、圓滿、究竟,體驗那更深沉的智慧,那是在尋找失落的心。

序言

櫸樹與香樟的牽手
在江蘇的園林,看見了許多高大的櫸樹與香樟,樹形蒼古悠美,姿態萬千。心裡起了疑情,問了當地的朋友。
朋友說:“這是我們江蘇古代的風俗。”原來,在江蘇的許多大戶人家,生了男孩就會在花園裡種一棵櫸樹,期許這個孩子將來可以中舉。如果生了女兒,就會在園中種一棵香樟,來表達內心的歡喜。
朋友自豪地說:“在中國其他的地方,生女兒都叫‘弄瓦’,生男孩叫‘弄璋’。只有在江蘇例外,生女兒的歡喜不亞於男孩,所以種一棵樟樹來紀念,表示生女兒也是弄璋呀!”
我圍繞著那些兩人才能合抱的櫸樹與香樟,內心感動不已,想到幾百年前的人就有這樣深刻的期許與祝願,就像受到溫柔的春風吹拂,澎湃而波動。
櫸樹與香樟的故事未完,還有更深情的一面。
到了二八年華,園中的櫸樹與香樟會長高過圍牆,人們走過圍牆,看到櫸樹探頭,就會知道“這家的少年可以娶親了”!如果長出圍牆的是香樟,就知道“這家的姑娘可以出嫁了”。若是這家的門風不錯,自己家又正好有初長成的少爺姑娘,就可以央請媒婆去提親了。
那些走街穿巷的媒婆,見了牆頭的櫸樹與香樟,也會主動去湊合。等到樹頂長過了屋頂,表示事情急了,往往說媒就能成功。
在我眼前的櫸樹與香樟,竟是古代的婚姻密碼,循著密碼,還可以找到古代父母那些美麗的心愿,看見了南方人的浪漫精神。
浪漫精神不僅如此,在江蘇,如果有人請喝酒,最好的待客不是昂貴的紅酒,也不是濃烈的白酒,最頂級的是黃酒,尤其是窖藏多年的黃酒。
江蘇的許多地方,生孩子的時候,不論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會請最好的釀酒師,釀很多黃酒存在地窖,等到男孩長大娶親的時候,拿出來一半當聘禮,一半請親朋好友共飲,叫做“狀元紅”;若是女孩,一半當嫁妝,一半共飲,稱為“女兒紅”。
本來是黃酒,怎么會變成“紅”呢?一是為了喜慶;二是因為酒儲放的時間長了,酒色偏紅;三是為了祝福,酒缸上都貼了紅紙。
“狀元紅”“女兒紅”二十年只是基本數,也有三四十年的。我每次看朋友從櫥櫃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缸老黃酒,一打開封存了數十年的酒香,從時空的長廊汩汩穿出,未飲已先醉了。
使我醉的,不是酒,是時間,也是空間。我們活在借來的空間裡,我們也活在時間的鎖鏈中,是酒香穿透了我們,使我們在漂泊中還有明覺。
使我醉的,不是酒,是浪漫,也是深情。千百年來,父母就有這么浪漫的心,就有如此深情的期許,那酒香有一代一代的纏綿,一點一滴,一絲一縷,在我們的血液里沸騰不已。
我捧著一杯四十年的女兒紅,聽著遙遠的秋風,吹過櫸樹,拂過香樟,不知多少秋聲,在杯中迴旋。
玫瑰與鑽石的擁抱
清朝詩人張燦寫過一首詩:
琴棋書畫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字都變更,
柴米油鹽醬醋茶。
每一思及,都心有所感。
年輕的時候,誰不想過浪漫的生活呢?在浪漫的生活里,一切都是無價的,一本書,一幅畫,一張琴,一盤棋,一首詩,一壺酒,一朵花,天涯漫漫,任你漂泊,好風徐徐,自在逍遙。
有一天突然警醒,世俗的浪濤從遠處襲來,一切都成為有價,要買鹽買米,要加油添醋,你被俗事捆綁,成為平凡的人,失去了詩心,也聽不見音樂。浪漫,一點一滴地流向了江海,僅存的靈性,也一蒙一昧地被人群淹沒了。
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突然看見了遠方的城堡,一路奔行,最後才發現一切都是海市蜃樓,待要回看,已找不到前來的腳印,更別說一直在腳邊的玫瑰與綠洲了。 浪漫或世俗確是人生中的兩難,正如玫瑰與鑽石比價一樣,在只能送玫瑰的年代,一朵花就是一切。等到送得起鑽石的年紀,玫瑰早已經凋零,而一顆鑽石,不可能是一切!
環境變得太快了,世俗變得太龐然了,欲求的來襲大得勝過北京的霧霾,浪漫之心早已不是一點一滴的流失,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崩解了。
每一思及,都令我傷感!
幸好,我是一個作家,在很年少的時候,就培養了浪漫的追尋,而在我的青年時代,就警覺了世俗的缺漏,使我一直有浪漫的心,感動的情,理想的懷抱。
文學的夢想,如車的兩輪,使我在世俗的道路上,能不斷地向遠方賓士;浪漫與感動,如鳥之雙翼,使我在平凡的山水中,隨風鼓翅,飛越群山,觀照了山水的不凡。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人生不能重來,只能長留回憶。我只能很確定地說,走上作家之路,是最不悔的。
溫柔與感動的交織
二十年前,我成立“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會”。申請成立的時候,主管單位要我寫出基金會的主旨。
我想了一個主旨:“愛與美的溫柔改革,情與義的感動教育。”副旨是“透過愛與美、情與義的溫柔與感動,創造人間的善的循環”。這個基金會的主旨,正是我寫作的中心思維。
四十年的寫作生涯,常有人問我:與別的作家,你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應該是我是“觀點先行”的作家。
我的作品是為了人生的觀點而存在的,因此我的作品正是立基於“愛與美”“情與義”“善的循環”,希望能激發溫柔、感動、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
華文天下出版公司,最近編輯了四冊選集,分別以“智慧”、“自在”、“清淨”、“慈悲”為題,重現了從前的觀點,與有緣的朋友分享。
昔日的繁華,在回眸一笑間,我希望能寫出更好的作品。 林清玄
2014年夏日台北,清淳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