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老城

松滋老城

坐落於松滋西北部的老城鎮,“北枕長江,西接三峽”,歷有“古郡”之稱,素有“典雅”美名,自東晉至公元1943年,老城設縣治歷經九朝,長達1600餘年,這裡古有“高山鳴鳳,萊洲霽月”等八景,今有城東祥雲繚繞六菱形雲聯塔,城內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城中有飛檐翹脊的登雲樓,名揚荊楚的文化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松滋老城
  • 地理位置:位於松滋西北部,松滋河西南岸
  • 面積:76335畝
  • 人口:53500人
城鎮概述,文化底蘊,新時期發展,農業方面,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事業,工業經濟,

城鎮概述

松滋老城
老城鎮位於松滋西北部,松滋河西南岸,北枕長江,西接三峽。東與涴市鎮、八寶鎮,北與枝江市百里洲鎮隔河相望;西與陳店鎮接壤,東南距市區新江口鎮21公里,西南距松滋口8.5公里,東距歷史名城荊州80公里。全鎮行政區劃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335畝,總人口53500人,轄17個村,1個社區, 187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
老城民風古樸,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悠久,漫漫千載,因縣城古老而得名。自東晉鹹康3年(公元337年)在老城設縣到1943年因戰亂遷徙,歷經九朝,史稱“上明”,老城作縣都1606年,至今1672年。李白、杜甫等曾在此登臨吟誦,文物古蹟至今猶存。這裡古有“高山鳴鳳,萊洲霽月”等八景,今有城東祥雲繚繞六菱形雲聯塔,城內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名揚荊楚的全國第一家鄉鎮文物園。
2012年來,經過老城人民奮力拚搏,古城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現城區面積3.18平方公里,城區有主要道路5條,全長4.7公里,2009年,對西街進行了全面整治,打通了環城路,利用原三中地段建設了新街,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全鎮電信、電力、有線電視設備達到全覆蓋,通村公路通達全鎮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38元,較上年淨增946元。

文化底蘊

改革開放以來,老城經濟發展較快,區域特色經濟開始形成,生豬、水果、飼料、棉花、油料五大農業支柱產業、飼料、機械、紡織、建材四大骨幹工業發展迅猛,老城城老人不老,歷盡滄桑韻猶存。如今,5.6萬老城人民正以滿腔的熱情歡迎您到老城投資興業。
老城,石器時代即為遠祖集居之地,文明昌化,名冠荊楚。古或與上明、襄口以市毗鄰或為故名,因其久遠,故名老城。松滋僑置縣之初,即為治所,始於晉至公元1949年,歷千餘年。
老城倚枕長江,承蜀銜楚,勢連武陵,鐘靈毓秀。城廓規整,東西南北,四街十二巷,寺觀林立,祠祀興隆,晨鐘暮鼓,優孟連台;市井繁榮,商賈雲集,早集晚市,舟車暢達。歷有開利寺、登雲樓、關帝廟、雲聯塔、一柱觀、文昌宮等諸多勝跡;代有兵部尚書伍文定、太子少保彭承堯、兵部郎中王其勤等名垂史冊。近代,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首建老城高等國小堂,縣圖書館,開啟當代文明。上下數千年,城老人未老,與時具進,舊貌新顏。
然世事滄桑,興廢無常,古蹟舊蹤,口傳文承,或為偶遺,湮淪倖存,忽之於世,散亂不堪,雖為至寶,復遭風雨。老城鎮首任文化站長鬍青雲,至誠至力,於1978年興建“老城文物園”,祈請儒將張愛萍將軍親書園名。搜羅歷代文物70餘件,整理陳列。其後又廣集徐向前、張愛萍、楊成武、李文清、黃知真等名人之墨寶及縣領導袁良寬、楊澤柱之手跡,勒石永銘,集保護教化之大益。功永千秋,獨開先河,為全國第一家鄉鎮級文物園,國內外新聞媒體諸多報導,蜚名中外。
盛世重文。文物園自建園歷二十餘年,歷任站長,敬業守成,夙興夜寐。繼任站長鬍文泉維修文化站,監修出土“七七抗戰紀念碑”之重立。時之三任站長陳能躍,多方籌資,資本營運,爭取社會支持,歷經百日,全面維修文物園及維護文物,並重修門樓,重刻“老城古秀”,新刻“文物園記”,以慰先賢,以昭來者。承前啟後,代有人功,其職可師,其業可彰,其德可承,其成可傳。
老城文物園自建至興,仰賴市、鎮兩級政府及文化局之重視,領導之關愛,以及社會各界之鼎力支持。以時為序,歷屆縣領導徐慶堯、趙繼滌、袁良寬、楊澤柱等;縣(市)文化局領導張應新、陳冰等;鎮領導覃旭、賀元昌、陳倫芝等,鎮土管所汪沈兵、鎮城建所談玉兵等,或為籌劃、或為撥款,或為征地,或為工務,履其職行其道,務其實而畢其功,倡教化以垂世,立其德於無言。斯風之彌珍,風範當永存!
時序公元二OO二年秋,古樂村人山海是為記。

新時期發展

農業方面

突出特色增效益。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實現板塊化、優質化、機械化;柑桔板塊化面積突破4280畝;年生豬出欄突破12萬頭;特色養殖發展迅猛,鱖魚、龍蝦、網箱養鱔為代表的特色水產品養殖面積擴大到1500畝;全鎮共建立柑桔、水產、水禽、生豬、棉花、芹菜等6家專業合作社,培育出了“上明”柑桔和“高城香”芹菜兩個響譽市內外的農字號品牌。花生米、馬鴨等特色農產品品牌也小有名氣;農家樂旅遊和牧草等奶牛飼料種植產業在探索中發展。總投資902萬元1000畝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建成後,年可生產無公害鮮菜138萬公斤,實現產值179.4萬元。促進我鎮設施蔬菜生產的換代升級,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新亮點。

項目建設

狠抓爭取強基礎。僅2009年,全鎮共引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個,完成投資6700萬元。包括投資1200萬元的橫堤泵站改建項目、投資300萬元的寶塔水庫整險加固項目、投資200萬元的荊南四河堤防加固項目、投資700萬元的曬米槓1.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600萬元的白龍埂低丘崗地開發項目等。2010,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項目建設提速年”,鎮委、政府將3、4月定為定為“項目爭取申報月”。力爭新引進1個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過千萬的項目,2個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完成到位資金3000萬元。

新農村建設

辦點示範抓先導。老城示範區自2009年4月份創建以來,創新工作機制,大膽開展試驗示範,實施“168”重點建設工程,即1條生態長廊,6個產業亮點,8個文明小區。以項目為依託,一是投資35萬元實施了橫堤小區整治工程;二是投資180萬元實施了朱家埠集鎮小區建設工程;三是投資16萬元實施了豐坪橋頭整治工程;四是投資50萬元實施了鳳凰新區建設工程;五是投資40萬元實施了一柱觀小區建設工程。投資近50萬元對以中心溝沿線55米寬11公里長的帶狀區域進行重點環境整治。同時投資82萬元實施了老城集鎮道路硬化項目,投資95萬元打通了南門路至白龍埂柑桔場通道,投資30萬元實施了文化廣場建設。以上投資總計578萬元。同時,探索制定了一籃子體制機制,深入拓展了一系列清潔家園活動,新農村建設由政府主導逐步向農民主體轉變。2010年,將重點開展四大工程建設:橫堤小區延伸工程、鳳凰新區、文昌宮小區、天星市產業小區等建設工程。打造全市新農村建設的精品工程。實施“清潔家園”整鎮推進工程,逐步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

社會事業

穩定發展促和諧。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近3萬人的飲水問題;建立了便民服務體系,搭建起政府與民眾間的連心橋;新建了老城中學學生食堂和中心衛生院辦公大樓等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硬體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新建了文化廣場,滿足了人民民眾日益多樣化的生活需求。投資近100萬元啟動了新街建設,盤活原三中土地,吸引近20家商戶落戶。全鎮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老城鎮現有學校7所,其中國中2所,國小3所,民辦幼稚園2所。在校學生3362人,其中國中生1084人,小學生1516人,幼稚園762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9%;衛生事業快步發展,新農合參合率達92%以上,建有老城、朱家埠衛生院兩處衛生院,遍布全鎮的村級衛生室構築起全方位覆蓋的醫療網路。民政工作全面覆蓋,共有城鄉低保戶1761人,五保300人,大病救助資金累計29.7萬元。

工業經濟

立足招商求突破。2008年以來。招商引進了天興農貿、大江紡織、日新機械、飛揚鋁業、雲塔飼料、正新彩瓦等企業,總投資5200萬元,2009年,全鎮新落戶招商引資項目4個,協定投資2400萬元。投資800萬元的金艦農村能源設備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的荊州長江酒業和平安物流有限公司、投資600萬元的福美超市先後落戶老城,為我鎮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歷年招商引進企業也有新發展,天興農貿棉業有限公司擬投資300萬元進行了廠房擴容和設備添置;大江紡織有限公司擬投資200萬元,新建車間,購買織機,擴大規模。全鎮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8億元,實現稅收70多萬元,安置就業6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