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東方市)

東方(海南省東方市)

東方市一般指本詞條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環北部灣城市群城市,歷史悠久,資源富饒,基礎厚實,後發優勢凸顯。行政區劃始於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設九龍縣,隋朝改稱感恩縣,解放後縣城定址黎族東方峒,因而稱謂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撤縣設市。

東方市是海南西南部的經濟中心,市區駐地八所鎮,市內有著名港口八所港,海南粵海鐵,海南高速,海南西環高鐵均通過市內,是海南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海岸線長84.4公里,有8港7灣,7個天然漁場,常見魚類80多種,灘涂面積1125.3公頃,發展海水養殖、捕撈和製鹽業有著廣闊的前景。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人口,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貌,水文,資源,土地,礦產,人口,綜述,民族,政治,市委領導,市人大領導,市政府領導,市政協領導,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衛生事業,教育事業,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特色飲食,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九龍縣,縣治設在九龍山(今感城鎮入學村西側海濱),隸屬儋耳郡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併入珠崖郡,九龍縣改隸屬珠崖郡。西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廢珠崖郡,置朱盧縣,廢九龍縣,九龍舊地屬朱盧縣,隸屬合浦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廢朱盧縣,置珠崖縣,九龍舊地隸屬珠崖縣,屬合浦郡。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三年(239年),復置珠崖郡,九龍舊地隸屬珠崖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珠崖郡併入合浦郡,九龍舊地隸屬合浦郡。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置珠崖郡,九龍舊地隸屬珠崖郡。梁武帝大同年間(535年至541年),置崖州在儋耳之地,九龍舊地隸屬崖州。陳朝(557年至589年),九龍舊地仍隸屬崖州。
東方市東方市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置感恩縣(縣治在原九龍縣治舊址上),廢崖州,復置珠崖郡,感恩縣隸屬珠崖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感恩縣隸屬儋州。北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感恩縣隸屬儋州。五代十國南漢時期感恩縣仍隸屬儋州。北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儋州置昌化軍,降感恩縣為鎮,隸屬昌化軍;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復置感恩縣,隸屬昌化軍。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感恩縣隸屬瓊州。紹興十四年(1144年),復置昌化軍,感恩縣隸屬昌化軍。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廢昌化軍置南寧軍,感恩縣隸屬南寧軍。元朝(1271年至1368年),感恩縣仍隸屬南寧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南寧軍為儋州,感恩縣隸屬儋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廢儋州置崖州,感恩縣隸屬崖州。明正統五年(1440年),感恩縣治從九龍縣治舊址遷中和鄉(今感城),隸屬瓊州府。清世祖順治十三年(1656年),感恩縣隸屬瓊州府至清末。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全島各地設立縣,隸屬瓊崖道。民國五年(1916年)感恩縣治暫遷北黎。民國七年(1918年)遷回感城,隸屬瓊崖道。民國十年(1921年)感恩縣隸屬瓊崖道善後處。民國十八年(1929年)感恩縣隸屬廣東省第十四巡察區管轄。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從民國三十二年(1942年)至1950年,國民黨設立的感恩縣政府和昌江縣政府與共產黨領導的縣抗日民主政府並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侵瓊日軍進犯昌感地區,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從感城遷到山區老吳村(今感城鎮轄地),隸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至4月,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又從老吳村遷到山區番陽(今通什市番陽鎮),隸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又從番陽遷到北黎,仍隸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因瓊崖國共合作破裂,從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起,就有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1月,昌江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5月,崖感聯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4年3月,昌感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年7月昌感縣抗Et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中共撤銷昌感縣,分置昌江、感恩兩縣,感恩縣政府駐地在中沙村。1949年12月將中共昌江、感恩兩縣合併為昌感縣,縣政府駐地在王外村。隸屬海南行政區。
東方市地圖東方市地圖
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廢除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和昌江縣政府,中共昌感縣人民政府從王外村遷到北黎,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1952年4月,由白沙縣四區(石碌)和樂東縣五區(東方)及六區(中沙)組建東方(小)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縣政府駐地在東方村。1957年初,昌感縣人民政府從北黎遷到新街。1958年12月,東方(小)縣、昌感縣、白沙縣合併為東方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縣人民政府駐地在叉河。1959年9月,縣人民政府駐地從叉河遷到八所。1961年5月,東方縣又分置昌江、白沙、東方三縣。東方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7年12月,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東方縣更名為東方黎族自治縣。
1997年3月設市,撤銷東方黎族自治縣。

行政人口

東方市土地面積2256Km2,轄10個鄉鎮、192個村(居委會)、2個農場。
鎮/鄉直轄
轄7個社區、4個居委會、34個行政村:解放社區、東海社區、瓊西社區、友誼社區、濱海社區、福民社區、永安社區、新街居委會、墩頭居委會、港門居委會、新北居委會、皇寧村、蒲草村、居龍村、八所村、大占坡村、福耀村、報坡村、田莊村、文通村、斯文村、玉章村、北黎村、老官村、唐馬園村、那等村、新農村、益興村、平嶺村、昌義村、剪半園村、羅帶村、大坡田村、下紅興村、上紅興村、青山村、老歐村、上名山村、下名山村、月村村、福久村、那悅村、高排村、十所村、小嶺村
轄19個行政村:東方村、沖南村、土新村、土蠻村、舊村村、東新村、東風村、西方村、中方村、佳西村、亞要村、玉龍村、萬丁村、佳頭村、廣壩村、南浪村、俄賢村、金炳村、苗村村。
轄24個行政村:抱板村、居便村、長安村、戈枕村、牙炮村、老馬村、月大村、馬龍村、俄樂村、玉道村、新寧坡村、二甲村、那都村、短草村、萬達村、沖報村、南堯村、俄龍村、羅旺村、大田村、樂妹村、報白村、保丁村、報英村。
轄15個行政村:感城村、扶宅村、陀頭村、陀烈村、生旺村、民興村、不磨村、堯文村、寶西村、寶東村、入學村、加富村、鳳亭村、感北村、感南村。
轄21個行政村:橋北村、橋南村、好瑞村、本廉村、文質村、老方村、元興村、利章村、白穴村、抱利村、下園村、板橋村、南港村、中沙村、田頭村、田中村、後壁村、加力村、三間村、高田村、新園村
轄14個行政村:三家村、老鄉村、玉雄村、官田村、小酸梅村、樂安村、旺老村、紅草村、代鳩村、居候村、嶺村村、窯上村、酸梅村、水東村
轄20個行政村:四更村、土地村、付馬村、赤坎村、四北村、來南村、沙村村、日新村、四中村、旦園村、四而村、英顯村、大新村、旦場村、下榮村、長山村、居多村、四南村、上榮村、四必村。
轄9個行政村:新村村、下通天村、那斗村、龍北村、道達村、龍佑村、龍臥村、部道村、上通天村。
轄15個行政村:安都村、長田村、赤好村、陳龍村、抱由村、天村村、布套村、芭蕉村、公愛村、光益村、陀牙村、溫村村、益公村、陀類村、王溝村
轄10個行政村:江邊營村、新明村、土眉村、俄查村、布溫村、老村村、白查村、沖俄村、那文村、江邊村

地理環境

位置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北距海口210公里,南距三亞180餘公里。處於東經108°36′46″至109°07′19″,北緯18°43′08″至19°18′43″之間,昌化江下游。南及東南與樂東縣接壤,北至東北隔昌化江與昌江黎族自治縣交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隔海相望,北靠黎母山脈。
東方市

氣候

東方市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區,旱濕兩季分明,降雨量偏小,日照充足,蒸發量大。年平均氣溫24~25℃。1月平均氣溫18.4℃,極端最低氣溫1.4℃。7月平均氣溫29℃,極端最高氣溫為38.8℃。日平均日照時數最多達9.5小時,季風特性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北風和東北風,4月至10月盛吹西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4.8米/秒,為海南全島之最。年平均降雨量1150mm,沿海地帶雨量稀少,僅900mm左右。年平均蒸發量達2596.8mm,年蒸發量大於年降雨量。為海南全省之最。

地貌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的北部灣畔,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部為山地和丘陵,西北部為平原和台地,縣境內和縣境邊界上的山嶺共4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嶺7座。地貌有山地、谷地、丘陵、台地、平原、海積階地、沙灘等7種。地層主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構成。地質主要由砂質岩、花崗岩、石灰岩和河流沖積組成。

水文

東方市境內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開河、感恩河通天河、羅帶河、北黎河、南港河、南堯河和東方河。
昌化江昌化江是過境最長的河流,境內流長111公里,流域面積5150Km2
南港河:南港河發源於境內的獨嶺,至南港注入北部灣。
感恩河感恩河發源於樂東縣交界處的蒙瞳嶺,由東向西流經陀烈谷地至感城出海,流長60.2公里。
通天河:通天河發源於境內的瞎牛嶺,在通天港注入大海,流長31.7公里。全境海岸線長84公里,岸線蜿蜒曲折,形成八港七灣:八所港、英朝港、面前海港、馬嶺港、墩頭港、新村港、感恩港、南港和大洛灣、面前海灣、墩頭灣、魚鱗洲灣、感城灣、利章灣、南港灣。

資源

東方市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金、鋅、鐵、銅、鎢、鈦、石英砂、石灰岩、水晶、大理石。其中黃金儲量大,品位高,是海南省主要黃金產地。北部海域天然氣儲量為1680億m3,東方1一l氣田是中國當今第三大氣田。

土地

東方市地域總面積2256Km2,南北長65.4公里,東西寬53.6公里。其中宜農地86.78萬畝;宜膠地70.56萬畝;宜熱作地14萬畝;宜林地102.94萬畝;宜牧草林地35.09萬畝;其他29.06萬畝。現有耕地面積37.5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1.1%,其中,水田面積17.37萬畝,旱地(含坡地、園地)面積20.21萬畝。

礦產

東方市主要金屬礦藏有黃金、磷、鋅、鐵、銅、鎢、鈦、鉛、銀、水晶、雲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礦質純、色白,含矽量達99.3%,已探明的一個主要金屬礦藏有黃金、磷、鋅、鐵、銅、鎢、鈦、鉛、銀、水晶、雲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礦質純、色白,含矽量達99.3%,已探明的一個露天礦約有18平方公里,儲藏量達2000萬噸以上。露天礦約有18平方公里,儲藏量達2000萬噸以上。

人口

綜述

東方市最早的居民是黎族同胞,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黎族同胞在這裡繁衍生息。在西漢設定九龍縣前後,才有內地官兵和親屬遷入九龍縣。從隋代起,開始有商人逐步遷入感恩縣,唐、宋、元、明、清代,遷入者越來越多,出現了黎漢雜居、黎漢聯婚的局面。民國時期,由於戰亂、災荒、疫病等緣故,特別是日軍侵瓊時,大批民眾被殺,以及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大幹旱使東方市人口大量減少,人口增長相當緩慢。據史料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感恩縣有214戶,876人,至1950年海南解放時,昌感縣有79620人。歷經1208年,人口才增長78744人,平均年增加379人。
解放後,由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為人口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口增長較快。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昌感縣有37653戶,105337人;1996年,東方市有73159戶,341636人,僅43年時間就增加了236299人。
1963年東方市成立計畫生育領導小組,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育的生育政策,從1983年開始採取“四術”(結紮、放環、引產、人流)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長。特別是1990年至1996年有較大突破,1993年東方市出生率為22.22‰,計畫生育率為55.8%,計畫外多胎控制率為24.2%,終於跨進海南省計畫生育達標縣的行列。1996年東方市計畫生育率為59.6%,計畫外多胎控制率為19.3%,被評為海南省計畫生育達標縣。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東方市總人口為408309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5831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9991人,增長13.95%。平均每年增加4999人,年平均增長率1.31%。

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東方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21342人,占總人口的78.7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6967人,占總人口的21.30%,其中黎族人口83399人,占總人口的20.43%。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40383人,增長了14.37%,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2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9946人,增長了12.91%。

政治

市委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曾任職務
吉明江
海南省東方市委書記
東方市政府市長,昌江縣政府縣長,白沙縣政府縣長
鄧敏
海南省東方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昌江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儋州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張大海
海南省東方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海南省教育廳人事處(教育工委幹部處)處長、辦公室主任
何先英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消費品工業處處長、辦公室主任
朱洪山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長、黨委書記
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政委、東方市政法委書記
周雷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省紀委監察廳第八派駐紀檢組(監察室)紀檢員、監察員
石庭芳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海軍第十二工程建築處政委
韓宇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市長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市統戰部部長、八所鎮黨委書記
張淵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八所鎮委書記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水務局局長
龔煌輝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市人武部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海南省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團職幹事
鐘海濤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掛職)
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

市人大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曾任職務
裴秋玉
海南省東方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海南省瓊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張莉莉
海南省東方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工商聯主席
海南省東方市政府副市長、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劉海波
海南省東方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海南省東方市公安局副局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符世經
海南省東方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東方市總工會主席
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市政府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曾任職務
鄧敏
海南省東方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昌江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儋州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韓宇
海南省東方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市長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市統戰部部長、八所鎮黨委書記
紀一豪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海南省民政廳救災處副處長、救災處調研員
麥宏山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海南省東方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副 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
符永中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海南省發展與改革廳辦公室副主任,定安縣政府副縣長
李良海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海南省東方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財政局局長
符茂才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掛職)
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社會保險二處處長
田濤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掛職)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市政協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東方市人民政府曾任職務
符紅莉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民政局局長
黃漢林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統戰部部長
海南省東方市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市衛生局局長
符海榮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南省東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組織部副部長
王國忠
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中海油新材料有限公司經理
中海石油化學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可降解塑膠項目總經理

經濟

綜述

2016年,東方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9.55億元,比2015年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2億元,比2015年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60.53億元,比2015年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44.81億元,比2015年增長17.2%。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9.6:40.4:30.0。

第一產業

解放前,東方市境內實行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和生產資料被剝削階級所占有,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山區靠刀耕火種,產量低,收入少;沿海地區則因氣候條件影響,十年九旱,番薯是主要食糧,因此東方市被稱為“番薯”縣。1952年,昌感縣和東方(小)縣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1954年,組織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道路。同時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力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改善生產條件,生產方式從單一性向綜合性發展。但由於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浮誇風、共產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1982年,東方市有耕地面積337677畝,糧食總產量5399萬公斤,農業總產值3819.5萬元。海南建省後,東方市調整了產業結構,出現多種經營的立體式生產新格局,從單一的農業經濟發展變成農、副、工、商各業為一體的綜合經濟。1996年,東方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795825畝,糧食總產量117856噸;農業總產值38786萬元。
2012年,東方市農業總產值達47.6億元,增加5.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為44.6億元,增長6.2%。實現農業增加值30.5億元,增加3.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為28.6億元,增長7.0%。
2016年,東方市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44.90億元,比2015年增長5.8%。分行業看,農業完成增加值32.00億元,比2015年增長7.1%;林業完成增加值1.76億元,比2015年增長7.0%;牧業完成增加值5.86億元,比2015年增長3.2%;漁業完成增加值4.60億元,比2015年增長1.0%;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增加值0.68億元,比2015年增長3.3%。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7.99萬畝,比2015年增長8.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6.19萬畝,比2015年下降6.3%;瓜菜播種面積45.00萬畝,比2015年增長12.3%;水果年末實有面積22.32萬畝,比2015年增長1.4%。

第二產業

東漢時,東方市境內沿海一帶村落就有人從事製鹽。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境內有大片鹽田,民間有從事石灰煅燒、磚瓦製作、水產品粗加工等。
民國中後期,東方市民間有製鹽業、磚瓦製作、石灰煅燒、釀酒業、醬料食品業、水產品粗加工及二輕手工業、服裝業。抗戰時期,日商建有糖寮生產糖塊。港口配有動力機械、搬運、裝卸、運輸及鐵路運輸等。
解放後,工業、手工業逐年發展。六十年代末,東方市工業企業發展到3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14家,集體所有制鄉辦工業23家。1969年工業產值576萬元,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產值占83%。1969年末,有機械修造業、製鹽、建材、水電、造船、糧油加工、印刷、水產品加工等。1975年,東方市第一家日榨500噸糖廠上馬,開創東方市製糖業採用高科技技術的先河。八十年代末,工業發展迅猛,形成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工業格局。截至1996年止,東方市有採掘、建材、機械修造、化肥、製糖、電子、一輕、二輕、電力等多種門類的產業結構。各時期工業(含中央、省、區、州屬企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速度:1965年總產值450萬元;1970年總產值609萬元,年平均遞增6.15%。1975年總產值1233萬元,年平均遞增14.7%。1980年總產值1072萬元,年平均遞減2.5%。至1985年總產值2842萬元,年平均遞增21.5%。1978年至1987年10年間,總產值年平均遞增8.3%。市屬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年平均遞增11.2%。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51年至1985年固定資產投資為3594.2萬元。1996年全市有工業66家,工業總產值238.75萬元,企業92家,企業總產值284萬元。至1996年底止,東方市農業機械原值是:農業機械總動力為42057千瓦,其中耕作機械1131台12589千瓦,運輸機械125輛9751千瓦,排灌機械2060台10044千瓦,農副產品加工機械200台6742千瓦,收穫機械345台2453千瓦,年末固定資產2369.4萬元。幹部職工人數為184人,其中服務中心9人,農機研究所(推廣站)5人,農機監理所5人,農機學校5人,農機供應公司72人,農機工程實業公司46人,17個鄉鎮農機管理站42人。
2009年,由於金融危機對東方市實體經濟影響的不斷加深,東方市工業總產值431347萬元,下降22.5%,工業增加值262093萬元,下降15.0%。
2016年,東方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59.23億元,比2015年下降1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82億元,比2015年下降13.5%;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41億元,比2015年增長4.2%。實現工業增加值45.27億元,比2015年下降1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17億元,比2015年下降13.6%;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10億元,比2015年增長4.2%。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5.31億元,比2015年增長4.0%。

第三產業

從明清時期起,市內就有個體商業私營日雜商店,肩挑小商品走村串寨叫賣。民國八年(1919年),始有商會,由新街、墩頭、北黎、四更4個墟市的商家組成,感城地區也有商會。民國十六年(1927年),鹽業、商業成立商會。在當時全市各墟市中,北黎、新街、墩頭、感城比較繁榮。解放後,人民政府控制物價,管理市場。1951年昌感縣成立第一個國營商業機構——昌感縣貿易公司。1951年9月昌感縣成立供銷合作總社。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國家設立國營商業,1957年供銷與商業合併,稱為昌感縣商業局,逐步形成以國營商業、國營供銷、公私合營商業供銷為主體,個體商業為輔的商業體系,全市合作小組16個,從業人員87人,合作商店6間48人,公私合營商業供銷2個96人。六十年代中後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機構並撤頻繁,流通渠道統一集中,取消個體私營商業,形成單一化經營體系。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東方市商業供銷經營體制和流通體制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實行開放市場政策,改變了國營商業供銷獨家經營的局面,各種商品貨物供應不受指令性計畫控制,自由進入市場,參加競爭。對外貿易,經濟合作機構,各種公司也相繼成立,出口、進口的商品物資有較大的增長。商品交換逐漸活躍,市場經濟日益繁榮,出現了新氣象。1989年至1993年,東方市供銷合作聯社工作實績較大,主要經濟指標完成較好,1994年,商品總購進2107萬元;商品銷售總額2399.4萬元。1995年商品總購進3078.1萬元;商品總銷售3392.5萬元。1996年商品總購進3497.4萬元,總銷售3488.8萬元。
2016年,東方市批發零售業完成增加值10.63億元,比2015年增長12.0%;住宿餐飲業完成增加值5.61億元,比2015年增長13.4%。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8億元,比2015年增長10.0%。按經營地分,城鎮零售額28.78億元,比2015年增長10.2%;鄉村零售額7.40億元,比2015年增長9.2%。

社會事業

衛生事業

至1996年止,東方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6個,其中縣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17家,衛生機構17個。全市醫務人員。103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32人。
截至2016年末,東方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77個,比2015年增長8.3%。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綜合醫院3個。全市衛生機構共有病床位1158張,比2015年增長0.6%;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93人,比2015年下降2.4%。其中執業醫師401人,比2015年下降1.0%;執業助理醫師140人,比2015年下降20.0%;註冊護士703人,比2015年增長2.9%;藥劑人員及檢驗人員281人,比2015年下降23.8%。全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31.14萬人,參合率達到100%。

教育事業

截至2009年末,東方市普通中學20所,1所職業中學。中學在校學生32033人,與2008年基本持平,國中升學率為52.0%,高中升學率為85.1%。國小在校學生51238人,下降3.6%。學齡兒童入學率99.8%。
截至2016年末,東方市共有中國小校6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3所,在校學生5.69萬人;其中普通國小50所,在校學生3.82萬人;普通國中13所,在校學生1.87萬人。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所,在校學生1.08萬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學生1.01萬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0.06萬人。國小淨入學率99.9%,國中毛入學率108.0%,國中畢業升學率為65.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12.0%。全年全市總計8277名幼兒入園,比2015年增長64.0%。
東方市中學名單
東方市鐵路中學
(市重點完中)
八所中學
(市重點完中)
海南省東方中學
(省級重點,高中)
港務中學(初級中學)
民族中學(完中)
第二中學(國中)
感城中學
抱板中學
三家中學
四更中學
天安中學
瓊西中學
江邊中學
大田中學
思源學院
(僅國中,附國小部)
第二思源學院
(僅國中,附國小部)

文化藝術

風俗習慣

  • 三月三盛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縣城及各鄉鎮的黎族同胞都舉行傳統的三月三盛會。三月三盛會,原是黎族同胞未婚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民間傳統節日,婚後的人是不再參加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使三月三成為黎族同胞開展民眾文娛體育活動的盛會,黎族男女老少以及黨政幹部、其他民族民眾都普遍參加。三月三佳節,黎胞們早在開年之時就添置新衣裳,釀造山蘭甜酒,備好做甜稞的糯米。三月初三天一亮,黎胞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到集會地點去,集會的廣場上熱鬧非凡,三月三的活動總是進行到入夜,廣場上點燃了篝火。把盛會推向高潮。
廣東民族歌舞團的舞踏編導創作了黎族舞蹈“三月三”。曾在世界青年聯歡會上演出,獲得了節日獎,從此,黎胞三月三盛會在世界各地聞名。
三月三盛會發源地有著多種說法,其中重要的一說,是三月三盛會發源於東方市俄賢嶺,因“俄娘和阿貴”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得名。
  • “哥隆人”的婚禮
東方市的“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東方的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人所說的話東方人之哥隆話,(也稱“村話”、“謨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現代被學術界視為國內較典型的“新發現的語言”之一。
一般來說,哥隆人締結婚姻的過程的是分幾道固定的程式的,按其先後可分為:說親→報命→定吉日→結婚→送嫁→回娘家六個階段。
說親:男方如果相中了哪家的閨女,就托媒婆(一般都是由年紀較大的老婦來做的)送酒、肉、飯到女家進行口頭說親。由女方直系親屬收下,然後就進行了家族內部的討論,最後又通過媒婆給男方答覆。
報命:也稱“紅紙合命”,即如果女方同意這門婚事,則把女子的生辰八字放入紅紙中包好,由媒婆送到男方家,然後由男方家的長輩將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一同送給算命先生看此二人是否可以相合。如果生辰八字相合,便可定下婚事。
定吉日:男女雙方家族經過討論對這門婚事認可後,便請算命先生選定一個黃道吉日來舉辦婚禮。經選定的黃道吉日到來的那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去的一石米和兩壇酒。接到男方家送來的禮物後女方家即刻操婚事。而男方家則要到第二天才舉辦婚事。哭嫁的過程,首先要進行禮拜儀式。禮拜儀式為:一拜祖宗“神牌”,二拜祖父母,三拜爹娘。三拜之後,新娘便拿著自織的花巾,開始依次向長輩哭嫁,哭嫁時所說的內容多是自己編的,多為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情、表孝心之類的話,藉以表達自己對娘家的養育之恩和惜別之情。出門時辰一到,新娘上車後還要繼續到車後屋屈出身來哭嫁,以表達起戀家之情。
迎親車輿出娘家門,新娘的兄長故做拖住車輛不讓離開,口中念有一些希望妹妹早日回家探親的話,表達他們對妹妹的惜別之情。新娘上車後,還有媒婆、新娘的伯母或嬸嬸及一兩位好友在車頭坐陪,其他迎親的人和送親的人只能隨隊而行。迎親隊伍一路上敲鑼、打鼓、吃嗩吶、、放鞭炮、唱山歌婚嫁調,場面很是熱鬧。當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庭院門口時,便稍做停頓,由“道公”前來對著車輿致祝詞,祝詞一般是希望新婚夫婦和睦恩愛,白頭偕老之類的話。隨後,新娘在媒婆等人的陪同下直入堂屋,進行禮拜儀式。禮拜分三次跪拜,一拜祖宗、二拜祖父母、三拜父母,接著新郎新娘牽手向天發誓。發誓完畢,新郎便忙著為賀喜的親友洗碗筷、擦桌子,以示勤快,博眾人歡心。至此,婚禮暫告一段落。
婚禮結束的當天晚上,新娘便隨其伯母或嬸嬸及女友回娘家。次日早上,娘家親戚才挑著嫁妝送新娘回婆家,這一過程稱為“送嫁”。在新媳婦到婆家後,便舉行一項專門的法事儀式,由主持儀式的“道公”把媳婦的姓名、生辰八字和人生命運交付給婆家祖宗,希望列祖列宗保佑新婚夫婦白頭偕老,幸福美滿。之後,新媳婦便與隨她而來的女友一起洗桌椅,打理家務。送嫁當晚,新娘等客人走後,要用臉盆端溫水幫公婆洗腳,以示孝敬。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備好酒、肉、飯、菜挑回娘家,慰問娘家親友,讓他們認識新郎後,才於當天返回婆家開始正式的夫妻生活。至此整個婚姻締結的過程就宣告結束了。

特色飲食

紅椒釀肉:雖屬於湘菜菜系,但在海南也有這道菜,並且做出來的味道和湖南的口味不同,最主要是辣椒的選用上。
椰子船:又稱“珍珠椰子船”。椰子船是用鮮椰子裝入糯米、味料煮熟而成,椰肉和糯米飯緊密結合,色澤白淨,晶瑩半透明,狀如珍珠(故有“珍珠椰子船”別名)。硬軟相間,脆糕結合,慢品細嚼,椰香濃郁,清甜爽口,具有濃厚的椰鄉氣息。一般只流行於椰子產地的民間,只有個別餐飲店作產品銷售。
東方羔羊:白斬羔羊為海南地方風味名菜。東方羔羊,為海南馳名特產之一,產於東方市沿海地區,以其肉質天然著味而著稱。一般選用4-5千克重,尚未上坡吃草的小羔羊制菜。

旅遊資源

付龍園遺址
付龍園遺址位於四更鎮榮村北面的付龍園上。遺址面積28萬平方米,發現於1986年,現大部分已被闢為耕種旱園地,表土部分的文化堆積大部分遭到破壞。從遺址的幾處自然斷面分析,文化層厚1~2米,有二層堆積L上層發現有貝殼、夾砂陶片、幾何印紋陶片和動物骨骼,幾何印紋陶多為灰褐色,輪制,紋飾有劃紋、方格紋和水波紋等,器型主要是罐和瓮,為漢代文化層。下層發現貝殼、夾砂陶片、磨製石器和動物骨骼。夾砂陶幾乎全是素麵,以褐色陶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均為手制,器型以罐為主,流行圈足器和橋狀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錛。發現的偶蹄類動物肢骨大多有砍刮等加工痕跡,有少量骨器和牛牙,為新石器時代遺存。付龍園遺址是海南省已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街貝丘遺址
新街貝丘遺址是較重要的文化遺存。遺址坐落在東方市北黎河入海口僅2.5公里處。遺址分布範圍較大,約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層中含有大量螺殼、貝殼和燒土、炭屑、燒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遺物。石器仍是用打擊法製成,少見磨製石器。
新街遺址臨河靠海,海邊的螺、蚌、蚝蜊等成為古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而在文化層堆積中發現大量的貝殼遺骸,被稱為貝丘遺址。
新街貝丘遺址的陶器都為夾砂粗陶,以灰褐陶為主,火候一般,陶質脆松,壁厚不勻。器形甚少,只有圓底罐和圓底釜。一般為素麵,有少量裝飾有粗繩紋。這些粗繩紋或有加固等實用價值,或是用於美化陶器的,表達了先人們原始的審美意識。
東方俄賢嶺——三月三發源地
俄賢嶺位於東方市廣壩鄉境內,昌化江中游的東北岸,距縣城八所鎮60公里。三月三盛會即發源於東方市俄賢嶺,有著一個當地家喻戶曉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個石洞是一隻烏鴉精的窩。烏鴉精吞吃家禽,作踐莊稼,還到處搶掠美麗的少女,弄得周圍黎民百姓人心惶惶,不能安居樂業。一天,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上山采野花,被烏鴉精抓到洞裡。俄娘的心上人阿貴悲痛欲絕。這年“三月三”,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在山上跟烏鴉精進行搏鬥,因功力不敵,被烏鴉精害死了。俄娘聞訊萬分悲痛,發誓要殺死烏鴉精。她不露聲色,細心尋找機會。有一天,烏鴉精遠去歸來十分疲倦,睡得鼾聲如雷。俄娘悄悄走到烏鴉精身邊,拔下頭髮上的錐子,迅速地扎了烏鴉精兩眼。烏鴉精眼瞎了,在石洞裡亂沖亂撞。俄娘趁機用阿貴帶來的弓箭,一連三箭射進烏鴉精的心窩,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後,俄娘終生不嫁,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都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唱的情歌。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俄娘,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此山也得名為俄娘九峰山,並在每年三月三這一天,周圍的未婚的黎族青年男女濃妝艷抹集會於俄賢嶺,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舉逐年擴大並普遍到海南黎胞住區,成為海南黎胞盛大的傳統節日。
俄賢洞原名俄娘洞,洞口在主峰東北面的半山腰,深不見底,曲徑通幽。內有3個石廳,可容納上萬人。洞壁凸凹不平,各具其形,千姿百態,耐人尋趣。石廳的下面,有流水旋轉,浪折洞崖,響聲轟轟,水氣濛濛,淒神寒骨,消愴幽邃。這流水源於何處,歸於何方,千百年來無人知曉。
俄賢嶺1988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定為旅遊風景保護區。
天南第一泉(漢馬伏波井)
天南第一泉為漢代古井,名叫“漢馬伏波井”。井口頗大,為漢磚青石砌成8.2尺方井,後來村民將這口漢代古泉井改砌為圓井,距今已有近2千年悠久歷史。該井位於八所鎮十所村,該有近2000年歷史,村名追溯於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將軍馬援統兵南下平定交趾以後,渡海入瓊守衛南疆軍隊第十所的駐地。臨海駐防,兵馬苦於無井汲水。馬援組織士兵在村旁“飛來廟”處挖掘出泉水,水質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稱。至今十所村民仍習慣於清晨圍井提水飲用,井旁仍鑲嵌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立《漢馬伏波之井碑》。
“漢馬伏波井”被東方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
九龍縣治遺址
位於感城鎮入學村西側的海濱。這裡原有一座九龍山,傳說山下藏有九條龍,故縣城建在九龍山而得名。據《瓊州府志》記載“九龍縣自漢元封元年(前110)建府於九龍山”。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立感恩縣,但縣治仍在九龍縣舊址。明正統年間(1436~1449)將縣址遷往中和鄉(今感城)。九龍縣城遺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今尚存有城池的斷牆殘壁,破磚碎瓦,縣城旁邊的九龍烽火台,始建於明代,尚存有一米餘高的台基。遺址證明了東方是瓊州較早開發地之一。
感恩縣治遺址
位於感城鎮感城村。隋大業三年(607),朝廷在漢代九龍縣舊址(今感城鎮入學村西,西臨北部灣)置感恩縣,縣治設在九龍山。明正統年間(1436~1449),為適應經濟發展和軍事防禦的需要,縣治南遷中和鄉(今感城村),築土城。據《瓊州府志》載:“築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廣一丈,高丈二尺,雉七百五十,窩鋪二,辟門三。”後因年久失修,傾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復修。感恩縣治作為東方歷史上時間最久的縣城歷經500餘年。感恩當時在城中建有學宮(孔廟)、城隍廟、關岳廟以及政府各衙門。今城牆僅剩牆基,護城河僅城外西南部都尚存淺淺的寬6-8米的痕跡,城內亦僅存學宮(文廟)和關岳廟,其餘建築無存。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文廟。位於感城鎮感城村。始建於宋,原址在今感城鎮入學村。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明正統年間遷至今址。明萬曆十——二十五年(1582~1597)隨縣治遷往大雅坡(今感城鎮生旺村)。萬曆二十五年(1597)縣治遷回今址後重建的。由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欞星門等組成。清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時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聖祠。今僅有改建後的大成殿保存下來。明倫堂和崇聖祠除基礎外已被改建他用,其餘建築無存。大成殿平面為長方形,抬梁式木結構,有16根柱支撐,面闊五間,18.5米,進深10.5米,重檐歇山頂。殿內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蕩然無存。現大成殿為感城鎮糧所使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方(東方市)
古鎮州城遺址
位於東方鎮中方村東北。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提刑王祖道渡海觀風,謂黎地廣袤,都縣稀疏,奏請於生黎之地立鎮州以加強統治。其下轄通華、四達兩縣,扼守著古代瓊西通往五指山腹地的交通要道。四年以後即政和元年(1111),以鎮州“出差貨物不多,中間並無人旅往返”而遂廢止。古鎮州城為石城,呈正方形,每邊2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今只見土城,辟東、南、北三門。城牆最大殘3.5米,頂寬1米。城牆外有6-8米的護城壕,西北角最深處尚達3米。東門外緊挨護城壕是墓地,城外東南還有磚瓦窯址。現遺址上散布磚瓦碎片,有的瓦片上有戳印痕或文字。出土宋代陶瓮等。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符確故里
位於東方市三家鄉居候村西隅。共有4座墓,分別葬北宋進士符確、其父符安會、伯父符安福和祖父符興臣。符確,原籍文昌(父輩遷居昌化),渡瓊七世祖。
據《昌化縣誌》記載:符氏遠祖河南宛丘人,魯姓。曾任掌管秦國玉璽的“符璽令”,被恩賜“符”姓。過瓊始祖符有辰,於唐朝昭宗帝李曄龍記二年(公元889年),奉命渡瓊撫黎有功,嘉封世襲“萬戶侯”,落戶文昌昌灑鎮淡水村。符確為第六代孫,先後隨父移居儋州三都鎮和昌化鎮州。
符確,昌化人。少年受蘇東坡傳播中原文化影響,沉靜好學,博通經史。宋朝微宗帝趙佶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符確鄉試中舉第一名,成為鎮州“解元”。翌年赴京殿試科考“破天荒”中進士及第,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晚年致仕還鄉興教,為講學辦教育建“大聖堂”、“興賢坊”,為鼓勵後學籌集學費購置鹽田。
虞山摩崖石刻
位於東方鎮中方村和天安鄉陳龍村交界的東方河虞山河段(本地黎民稱之為石書河)。石刻刻在河東岸的大石上,共有三處。其一為“大元軍馬到此”石刻,字大20厘米,直書陰刻,其下有人跡馬蹄印。與樂東縣尖峰嶺“大元軍馬下營”石刻同一字型,為元代都元帥朱斌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春正月鎮壓黎民起義後,為了昭示威德而作。其二為“踞石吞流”石刻,學大15厘米半見方,直書陰刻,朱□鑒題,無年款。1923年陳漢光題刻“撫之化之”石刻,字大25厘米見方,橫書楷體陰刻。下有17厘米見方的“癸酉秋末至東方村開會”和“陳漢光題”,分兩行,均橫書。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元軍馬屯兵場
大元軍馬屯兵場位於新街鎮附馬村。
附馬村,有文、吉、符等12個姓氏1600多人,其中文姓據傳為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後裔。至今在附近的缺口嶺下,仍有一處“大元軍馬到此”的摩崖石刻,佐證元朝至元七至十六年(1285~1294年),世祖忽必烈多次舉兵伐黎,的確來到過東方。嶺下附馬村東南面的跑馬道和練馬場正是700年前元僉海北海南肅政廉訪司事大都軍行部率“大元軍馬”軍屯練兵的場所。
大雅坡縣治遺址
大雅坡縣治遺址位於感城鎮生旺村大雅坡上,依山傍水。明萬曆十年(1582),為更好地控制黎地和防禦海盜,感恩縣治從中和鄉(今感城村)東遷大雅坡(今生旺村),故感恩縣當時也稱大雅縣。大雅坡感恩縣治呈方形,每邊長約300米,城牆高約3米,頂寬3米,內土外石,城辟東、南、西三個城門和北部一個小門,城門由三合土磚砌。城外有護城壕,寬5~7米,東部最深處尚達3米。遺址保存一段20米長的石砌城牆,出土衙署宮殿的牆基,明代的磚和瓦當以及陶瓷器。該遺址對研究明代感恩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以及民族關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樓公墳
樓公墳位於感城鎮布磨村東知縣嶺南麓。樓公,名吉福,黎族峒首,土官。其墓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墓碑刻“感恩縣土官知縣樓公之墳”。為花崗岩石砌造,由墓和頂的石層兩部組成。石砌墓分五層,底四層均為長方體,向上逐層收分,第五則比第四層外伸出4~8厘米,四周成斜坡瓦隴狀,坡高4厘米,第五層之上砌歇山頂小石屋。為三進院落。第一進和第二進屋中分別置有石香爐和墓碑,不巧玲瓏。第三進無物。該墓曾被盜過。墓身石板也被撬移位數厘米,但保存基本完好。為研究明代的葬制、葬俗和民族問題提供了依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蠓蟻墳
蠓蟻墳位於羅帶區月村西乾水塘沿岸坡上。墓主高事音,明末感恩縣北富鄉人(今羅帶鄉月村)。幼小就諳熟騎射,成人後服役軍中,勇略過人。明末“黎亂”,不少村莊遭劫,高事音遂率鄉勇征黎,兵敗。撤退時驅馬入月村乾水塘飲水,被追擊的黎人射殺於塘中。傳說屍首漂到岸上,蠓蟻堆土營葬,故名“蠓蟻墳”。現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修。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約25平方米。有碑亭,高約3.5米,墓封土高約3米,墓前立石碑3塊,主碑中署“大明始祖功著忠勇諱事音高三公之墓”,墓保存尚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道熙墓
王道熙墓位於羅帶鄉十所村。王道熙(1875~1931),清代北富鄉十所村人(今羅帶鄉十所村),清宣統三年(1911)考取拔貢,初授江西直隸州州判,民國十至十五年(1921~1926)為感恩縣兩任民選縣長,是感恩設縣以第一個主政感縣的感恩人。從政期間,他興利除弊,打擊貪官污吏,減免苛捐雜稅,改革社會風氣,提倡辦學,為官清廉,政績可嘉,得到邑人的擁戴。墓建於1931年,由於孫及昌感兩縣名流捐款營造。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墓呈方形,券頂磚砌。由墓道、碑林和墓亭組成。該墓“文革”期間被毀。1983年其子孫重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所“萬人坑”
位於八所鎮西南部的海濱沙丘。面積約200平方米。1939年秋,日本侵軍占領了昌感沿海地區。為了掠奪聞名於世的石碌富鐵礦資源,便從其占領區內的廣州、上海、江門、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強抓或誘騙民工及1000多名英國、印度、加拿大等國戰俘來到海南島,為修建石碌礦山及其附屬工程石八鐵路,八所港及東方水電站充當苦役。其中投入八所港工程修建的勞工就有2萬多人。勞工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力和皮鞭下受盡迫害,自1941年3月八所港開始動工修建,至1943年5月建成使用,2萬多勞工只倖存下2000人左右。日本侵略者在港口東南方約1公里處的荒灘上,挖了約200多平方米的大坑,將死者全拋到坑裡,大坑裡層層疊疊地填滿了屍骨,這就是“萬人坑。”它是日寇侵瓊、掠奪中國人民財富、殘殺中國勞工的罪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被該遺址處的紀念碑被當地政府推倒,正預備重建。
橫四特司令部舊址
位於新街鎮北黎村西南的高地上。北黎,面臨有北黎港,是瓊西陸海交通的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秋,侵華日軍占領了昌感沿海的各個港口,在北黎設立了日本橫須賀軍港第四特別陸戰隊司令部(簡稱橫四特司令部),是日本侵略軍在瓊西的重要軍事基地和屠殺日誌士的魔窟。日軍投降後,此地由國民黨部隊接管,成為反共反人民的據點。解放後為共產黨駐軍某部的營地至今。舊址占地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現存橫四特司令部辦公大樓,一間彈藥庫和軍火庫。辦公樓建於1939年冬,為東洋式建築,鋼筋水泥結構,闊112米,進深15米,中間正門上方有水泥鋼筋修建的崗樓,內部則以木板隔成大小不一的日式風格的房間。現外貌基本保持完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麥家祠慘案舊址
位於感城鎮感城村西北角的麥家祠內。麥家祠建於民國初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當時,瓊崖特委南區軍事指揮部(專門負責日偽軍受降和擴大武裝力量)昌感縣委派第二支隊第三大隊副政委張愚和和昌感聯縣副縣長王廷俊帶領新編的第八中隊和地方民兵共103人,到感城外圍活動,準備接受日軍武器。但張、王二人盲目運行,喪失警惕,把部隊開進麥家祠駐紮。日偽軍拒絕向中國部隊投降,偽軍和日頑軍這時乘機糾集300餘人的兵力,突然對麥家祠發動圍攻。解放軍與敵激戰五、六個小時,由於日軍的暗中配合,加上中方援兵增援不及,又錯誤地死守麥家祠不肯突圍。結果除4人外,王、張和其餘97名戰士壯烈犧牲,日偽頑軍聯合製造了“麥家祠慘案”。舊址占地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為二進格局,由正房、廂房和走廊組成。正房為面闊三間,進深13檁,硬山頂式磚瓦木結構。外有圍牆。1983年,人民政府進行了維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海南烈士陵墓
位於新街鎮北黎村西面的北黎河岸高地上。1950年4月22日,黃竹、美亭大決戰後,敵軍全線潰退南逃,解放軍43軍129師一個團行程六百多里,5月1日凌晨2時,向駐守小嶺村敵軍發起進攻,全殲守敵,這是解放海南的最後一戰。50年代,為紀念解放海南犧牲的烈士規章建造的。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陵墓由正門、墓道、方塔、墓地和紀念碑組成。正門為拱形,高約6米,寬4.4米,兩邊翼展各8米,拱形橫額中間書“解放海南烈士陵墓。兩邊飾以花草圖案,並延伸到翼展。墓道長約100米,中央立一高約4.5米的三層磚砌方塔,頂部對角飾四個大鵬鳥。墓地(陵墓),由水泥建造,略似方形,長13.5米,寬12.8米,高1.2米,中央立紀念碑,高4.5米,頂端飾五角星。正面陰刻”。為解放海南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陵墓外有高1米的圍牆和墓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南鐵路博物館
海南鐵路博物館位於東方市八所鎮濱海南路港灣大酒店旁,成立於2005年,由原海南鐵路總公司(已被粵海鐵路收購)辦公用地改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