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村(浙江省象山縣丹東街道赤坎村)

赤坎村(浙江省象山縣丹東街道赤坎村)

赤坎村位於象山縣的丹東街道境內,地處“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之稱的松蘭山旅遊區邊,山清水秀,橋海相連、島嶼川崎、果色花香,殊麗迷人,獨具魅力,。全村現有農戶172戶,543人,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村” 、“縣級生態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坎村
  •  位置:象山縣國家4A度假景區松蘭山附近
  • 特點1:山清水秀,橋海相連、島嶼川崎
  • 特點2:果色花香,世外桃源,避暑勝地
地圖信息,
明代,象山是抗倭要地,歷史記載了轟轟烈烈的抗倭事略,而遺存的寨城、烽火台、城牆等遺址卻是抗倭鬥爭史實的見證。在寨城遺址中有衛城、所城、寨營之分,而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赤坎“遊仙寨”遺址。
“遊仙寨”遺址位於象山縣城東南約l0公里赤坎村旁,為一長方形城垣,依山而築,面臨大海;長l56米,寬l2l米,總面積約18600平方米。據民國《象山縣誌》記載,為抗擊倭寇,於明正統八年(l443年)後,建遊仙寨,屬爵溪所管轄;當時城高一丈八尺,有門一,有樓,四角置窩鋪,有指揮一員,領昌國、爵溪軍二百二十五名駐守。也曾發生多次戰爭,據民國《象山縣誌》記載,嘉靖三十一年(l550年),倭寇進犯赤坎,攻遊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戶秦彪語弟漢日:“遊仙與爵溪唇齒,無遊仙,是無爵溪也。先人遺我汗馬功,不死戰而死,法何以見先人於地下。”逐與弟秦漢疾馳殺敵,力不能支,逐俱死。後人多有讚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在赤坎遊仙寨發生戰事。倭兵退後,又增築城牆,使遊仙寨成為縣城,爵溪所之門戶。後歷代都屯兵駐守,直至清道光年間撤兵,寨城也隨之漸廢。
丹城鎮赤坎村南0.5公里。遊仙寨於明永樂年間設定,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御倭寇建寨城,至清道光年後漸廢。寨城依山面海,東南、西北面城牆各長約121米,西南、東北面城牆各長156米,牆呈梯形,中實泥土。現內外砌石大部已拆,留梯形泥墩。內坡高平均7米,外坡高平均8米,各面城牆頂殘寬1.2米至2.1米不等。西南正中辟門,瓮城已坍。繞城有濠,距牆9米。寬4.3至5.3米,深2米。城內縱橫有路,鵝卵石鋪成,兩側兵營建築遺蹟可辨,面積1.8萬平方米。寨內四隅皆有井,現存北角一井,已乾涸。
遊仙寨寨城保存較為完整,城牆牆體呈梯形,高8米,頂寬l.2米-2米不等,牆體內外亂石砌成,中夯填泥土。在西南面城牆中,辟城門一座,外築瓷城,濠溝與牆間距9米,濠繞城有護城濠溝,溝寬4.3米-5.3米不等,由於年長日久,濠溝多已淤積;寨內兵營房屋無存,但牆基仍殘存,排列整齊,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縱橫交叉,為當年寨城通道。據調查,在寨城的四面原有水井各一口,深達十餘米,供營寨就近汲水之用,現僅存北面一處,且大部分已經淤塞,城西北面20米處,有大小二校場遺址,應為當年練兵場所。寨城的北面有炮頭山烽火台與南面梨頭朴烽火台遙相呼應,成為遊仙寨的耳目。
赤坎遊仙寨在明代象山抗倭鬥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其留存的遺蹟對研究明代軍事、兵營設定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且其保存之完整為江南地區所少見。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象山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