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街道(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東區街道(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區街道(又稱東區)隸屬於廣東省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中山市城區東部,是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東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鎮為鄰,南靠五桂山千秋嶺,西與石岐區相連。

截至2013年,東區街道國土總面積71.4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年末戶籍人口9.58萬人,常住人口15.79萬人,有旅居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是中山市僑鄉之一。

東區街道是中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3年,東區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區街道
  • 外文名稱:East Street 
  • 別名:東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街道(鄉鎮級)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下轄地區:起灣等10個社區
  • 政府駐地:中山市東區中山五路63號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區碼:528403
  •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中山市城區東部
  • 面積:71.4平方公里
  • 人口:15.79萬(2013年末常住人口)
  • 方言粵語-廣府片-石岐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紫馬嶺公園、長江水庫遊覽區
  • 車牌代碼:粵T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體育設施,交通,民俗風情,民間習俗,特色節日,婚喪喜慶,旅遊景點,歷史名人,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間,東區地域屬東莞縣的文順鄉管轄,後文順鄉改為香山鎮。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鎮改為香山縣,東區地域屬仁厚鄉和永樂鄉管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仁厚鄉分為仁厚坊和良字都,永樂鄉改為得能都,東區地域仍分別屬其兩都管轄。
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仁厚坊與良字都合併,改為仁良都,得能都仍沿舊稱,東區地域分別屬其兩都管轄。
光緒初年(約公元1880年),改仁良都為鎮,仁良都仍用舊稱,得能都與四大都合併,改名為東鎮。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改鎮為區,全香山縣設9個區,仁良都改為第一區,東鎮改為第四區。
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月,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東區地域仍屬第一區和第四區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將各區的名稱按地方命名,一區改為仁良區,四區改為東鎮區,次年又全部恢復舊名;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各區設小鄉。
東區東區
解放初,各區鄉仍按舊名稱。
1955年8月,一區改為沙涌區,四區改為張家邊區。
1957年3月,撤區並大鄉時,東區境地屬濠頭鄉、張家邊鄉、環城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濠頭鄉命名為燎原公社,張家邊鄉命名為勝利公社,環城鄉命名為郊區公社,沙涌鄉命名為鋼鐵公社。
1958年10月,全縣合併為7個大公社,原勝利公社和濠頭公社均劃入張家邊大公社,鋼鐵公社和石岐郊區公社併入環城大公社,1959年10月石岐改為鎮。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劃,下轄公社;環城區下轄環城、庫充、沙涌等公社;張家邊區下轄濠頭、長江、張家邊等公社。
1963年撤區並公社時,則劃為張家邊公社、環城公社和石岐鎮(1969年撤銷鎮)。
1983年11月,把公社改名為區公所;1986年12月將區公所改為鎮;將長江村和長江樂園合併成立長江管理區,後又將大鰲溪劃入該區管轄。
1988年1月,中山市升格為地級市,環城、張家邊、郊區、東區等劃入城區範圍內。
1988年,中山市人民政府東區街道辦事處成立,東區街道正式建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東區街道下轄10個社區:花苑社區竹苑社區桃苑社區夏洋社區長江三溪社區東裕社區起灣社區橋崗社區齊富灣社區新鰲嶺社區。街道辦事處政府駐地:中山市東區中山五路63號。
東區街道社區下轄自然村一覽表
社區名稱
自然村
花苑社區
——
竹苑社區
竹苑新村、松苑新村、細柏山村
桃苑社區
土瓜嶺村
長江三溪社區
長江村、三溪村
夏洋社區
——
東裕社區
庫充村、亨尾村
起灣社區
起灣村
橋崗社區
沙崗村、槎橋村、新安村
齊富灣社區
齊東村、老富頭村、白沙灣村、洋角口村
新鰲嶺社區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區街道位於中山市城區的東部,東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鎮為鄰,南靠五桂山千秋嶺,西與北區、蓮峰區、中區相連。東區街道國土總面積71.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大致位於北緯22°46′,東經113°17′。

地形地貌

東區街道境內有丘陵山地、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向北傾斜;境內有大小山丘34個,大部分在境內的長江村;疊石坑海拔222.8米,是東區街道的最高點。

氣候

東區街道地處低緯度地區,全境均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太陽高度角度大,日照輻射能量豐富,光熱充足,終年氣溫較高;境域瀕臨南海,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區境內的氣候特徵主要表現為光熱充足,雨量充沛,乾濕分明,多災害性天氣。

人口民族

東區街道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5.7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58萬人;有常年旅居國外的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7月,東區街道有山地58900畝,可耕地12789畝。
東區東區
水資源
東區街道水資源主要為地表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長命水和金鐘水向北流入石岐河;在南坡建有一座容量360萬立方米的金鐘水庫,在長江村內建有1座總容量為5040萬立方米的長江水庫。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東區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三大產業比例為0.1∶18.9∶81。
2013年,東區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三次產業比例為0.1:13:86.9。

第一產業

2012年,東區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1551萬元,比上年減少48.3%。全年檢測蔬菜樣品2.45萬個,其中超標樣品43個;監督檢查上市畜類3.21萬頭,禽類86.58萬羽,動物產品559.8萬噸;總計發放市場及畜牧場消毒藥水2380.5公斤;市政部門完成林相改造1583畝,撫育8913畝;機械噴施藥物“森得保”完成1943畝。
2013年,東區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1778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全年檢測蔬菜樣品2.48萬個,其中超標樣品25個,合格率99.9%;主要禽畜疫病免疫率100%。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雞新城疫、狂犬病等動物疫病監測325份,各項指標合格;全年轄區存欄牛37頭,上市8頭;雞存欄3.16萬羽,上市1萬羽。完成森林撫育5706畝,林相改造1583畝,防火林帶及撲火通道維修共156.56公里。

第二產業

2012年,東區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59.8億元,比上年下降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16億元,比上年下降13.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家,增加值9.58億元,比上年下降14.4%。全鎮有外商投資企業95家。年內有1家企業進入中山市第一批企業總部名單,獲市2012年總部經濟發展專項資金49萬元。
東區東區
2013年,東區街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9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外商投資企業8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2.63億元,比上年增長72.3%。推出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扶持專項政策,對符合條件的38家企業貼息283.7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東區街道第三產業增加值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第三產業稅收33.53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占國地兩稅總收入的86.6%。金融業增加值29.74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占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23.6%。申報市級企業總部5家,13個在建重點項目進展順利。表彰工商企業單位共115個,頒發獎項162個,頒發獎金總額1022萬元。
2013年,東區街道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1億元,第三產業總收入50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7%;金融業增加值37.3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占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26.54%。全年區內限額以上批零業實現銷售額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銷售額4.44億元,比上年下降7.8%。推薦4家企業申報市“新三百”企業。年末全區有銀行15家,其中年內新進駐的有2家;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15.8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40.76億元。
東區東區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3年,東區街道完成東文路延長段的征地拆遷。全年有省國土資源廳確認的“三舊”改造項目119宗共3308.759畝。投資90萬元完成東區福獲村至南朗白企村便道的混凝土路面鋪設。投入257萬元完成含齊東村、小鰲溪村、紫馬嶺村、細柏山村、大柏山村、山際尾村的第二批城中村消防改造工程。投入240萬元完成庫充塘貝東街一巷道路工程、槎橋村山坡護壁工程、翠興街(指庫充市場至順景花園三期段)等42項修繕項目;下撥59萬元支持各社區、經聯社民生工程建設17項。至年底,全區10個社區均創建為市級或省級宜居社區。
東區東區

文化教育

2013年,東區街道有公辦中國小校8所,其中省一級學校5所、市一級學校2所;民辦中國小學校4所;幼稚園26所(集體辦幼稚園9所,民辦幼稚園17所),託兒所12間,培訓中心64個;託管中心7間;社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間。全區在校中小學生3.10萬人,幼稚園、託兒所有兒童6678人,在編教師人數646人。東區高中學生參加高考,獲重點本科錄取6人,本科以上錄取80人,本科專科以上錄取402人。
文化館文化館

醫療衛生

2013年,東區街道有醫療衛生機構38個,其中醫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村衛生站8個、牙科診所4個、醫務室保健室15個、門診部3個,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50人,全區年診療量62.97萬人次。全年為轄區60歲以上常住居民和患慢病人群免費體檢3342人次,完成兒童體檢1.64萬人次,建立兒童健康檔案6143份。至年底,全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0.20萬份,建檔率66.6%,檔案電子化率達100%。發生登革熱病例11例(其中4例為輸入性感染),完成監測330次。全年查處違法經營的公共場所10間、非法行醫診所6間。

環境保護

2013年,東區街道環保分局共受理信訪投訴1146宗,現場監察企業1243間次,監督廢水轉移256宗,立案調查39宗,徵收排污費123.8萬元。排查污染源企業及有危險廢物產生且具備一定規模的汽車維修企業89間;要求19家企業完善現場設施和危險廢物管理制度,檢查化工、漂染、洗水、金屬表面處理等重點污染源企業29間次。

社會保障

居民保險
2013年,東區街道參加養老保險12.90萬人、醫療保險16.66萬人、補充醫療保險5.58萬人、基本門診醫療保險34.45萬人、工傷保險12.07萬人、失業保險11.70萬人,申領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931人次共86.94萬元。
勞動就業
2013年,東區街道新增城鎮就業人口2549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3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04人,城鄉勞動者創業416人。全年技能儲備培訓1.51萬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574人,中級工培訓180人,創業培訓110人。組織企業外出招工,共有200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4500個。全年開辦家政班7期,培訓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者272人。全年接待來訪案件407宗,涉及728人,調解結案率92%;受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229宗,涉及459人、金額2604萬元。

體育設施

2013年,東區街道境內有各項目訓練館5個、田徑場11個、籃球場57個、燈光球場29個、桌球場29個、排球場7個、足球場8個、游泳場12個、溜冰場1個、星光老年人活動中心17個、體育健身路徑40條。全年投入專項經費20萬元更換橋崗社區和齊富灣社區健身廣場燈光球場球架,更新維護東區轄區內各社區健身路徑共32條,維修健身設施共156處,新增設起灣、新鰲嶺社等社區健身路徑9條。

交通

東區街道距中山港6公里,南至澳門50公里,東部有京珠高速公路貫穿。轄區內孫文東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博愛五路、博愛六路、起灣道、華柏路、興中道、長江路等幹道構成縱橫的交通網路。

民俗風情

民間習俗

生產習俗
擇日開工:新春佳節過後,各行各業都喜歡選擇一個好兆頭的日子開工;新開的商店,或者新建房子,都選擇一個好日子開張、興土;當天在工作場所,店鋪門前燃放爆竹誌慶,取意吉利。
乾塘:蓄塘養魚的人家當在魚塘捉完大魚,將塘水放乾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魚蝦,塘主不會在意。
生活習俗
服飾穿戴:解放前,農村男女多用黑色布料做衣服;解放後,男青年有用藍科布,男人的頭髮是留平頭裝和西裝,俗稱“花旗裝”。80年代前,女孩子一般在四五歲時開始留頭髮、及長,未婚者用紅頭繩扎辮,婚後一般束髮髻;80年代後燙髮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講究髮型的多樣化。
住宅形式:解放前,東區居民住宅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貧苦人家只有廳房各一間,有錢人家則多有兩條以上房屋(兩幅山牆之間的房屋為一條),深度有兩(進)以上,大的每條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小,少數仿照西式建築,高兩三層;大戶多用青磚砌牆,大門外辟一空地為地坪(院子);解放後,許多僑胞回鄉建房,多採用西式的結構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樓房,舊式房屋已逐漸被取代。
飲食嗜好
飲茶:改革開放前,東區居民一般喜歡在閒暇時間上茶樓酒樓飲茶吃點心,東區各個鄉村靠石岐城區近,附近鄉村的居民都經常到石岐酒樓飲茶;改革開放後,區內開設好幾間茶館酒肆,每日早、中、晚三市,顧客絡繹不絕。
打邊爐(吃火鍋):冬天裡,許多人都喜歡一家人圍在火爐旁,邊煮邊吃青菜、豆腐和各種肉類,包括魚片、肉片、各種禽畜的內臟和海鮮等。
吃禾蟲禾蟲是中山稻田裡的軟體小蟲,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民間烹調方法較多,或煎、燉、煲鮮禾蟲或曬禾蟲乾、醃製禾蟲醬。解放前和解放後的50年代,東區的牛起灣,老富頭,白沙灣以及羊角口一帶的沙田都盛產禾蟲。
傳統食品
杏仁餅:清末,石岐易味廬餅家始創一種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用無筋肥肉片作心餡料的中式餅食;該餅經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稱之為杏仁餅,居民喜以此餅饋贈親友。
白蓮蓉月餅:始創於1930年前後,此餅選用純正脫衣白肉湘蓮配製而成,品種有蓮蓉素月、蓮蓉蛋黃,雙黃蓮蓉等。
瀨粉:以三鄉出產最為著名,本地居民都常以之作早餐之用,烹飪方法各人有異,但多以用豬瘦肉之類放湯食用。
家宴菜譜
喜慶家宴:居民的喜慶家宴一般為八菜一湯,俗稱“九大簋(粵音鬼)”,“九大簋”的菜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大體包括如下九道菜:乳豬拼盤或金豬拼盤,髮菜扒鴨或髮菜蚝豉,豉汁蟠龍蟮,蜜餞大蝦或白切雞,酥炸或清蒸鮮蚝(或帶子),香芋扣肉,清蒸海鮮魚,時菜炒雜,瑤柱粟米羹。
春節家宴 :一般將九大中一菜更換為髮菜蚝豉燴豬脷;小孩滿月酒宴則一定要有豬腳姜和紅雞蛋等小點;壽宴必有壽麵(壽包)或蛋糕。
喪事家宴:喪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稱“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燒豬肉,配菜多用豆芽、蘿蔔、芋頭、蕎頭等,席間不設酒;其菜式有:金針,髮菜,雲耳,冬粉繪齋菜,蕎頭(或以瓜代)煮蝦,白切雞(忌用炸雞),蓮藕燜鴨肉(忌用全鴨),蘿蔔煮豬肉,魚丸,時菜炒魷魚。

特色節日

土地誕(農曆二月初二)
解放前,中山農村許多地區在土地誕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土地公,古稱為護土神),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桿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進入21世紀,此俗廢止。建國前,民間還有於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稱為“做迓”,進入21世紀後,經商者多恢復此俗。
浴佛節(農曆四月初八)
浴佛節本是佛教節日(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民間於建國前有轉木龍(又稱轉醉龍)的遊藝習俗,進入21世紀後此習廢止,但不少農家在當天仍有蒸製欒西葉餅以供全家品嘗的習俗,城中則多由包點小販出售。

婚喪喜慶

婚姻嫁娶
解放前,中山民間的婚嫁風俗十分繁瑣,各地具體禮儀不盡相同,但一般有如下幾個程式:媒妁綴合、送“利是”(紅包)、送年生、哭嫁、出閣、迎親、過火盆、拜堂、擺喜酒、回門(又稱請新女婿)、請新岳父。
1988年東區建立後,既保留了石岐傳統婚姻嫁娶的影響,又因人口的流動和通姻,不同鎮區間的風俗習慣相互影響。在新的歷史時期,越來越多的城鄉青年廢棄舊式婚禮鋪張浪費的繁瑣禮儀,以茶話會的形式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
喪葬
解放前,人民辦喪事通常經歷以下幾個步驟:報喪、哭祭、擔幡買水、殮棺、送殯、設壽宴(針對高壽者)、分孝。
解放後,舊的喪葬習俗逐步得到改革。從60年代開始,政府提倡火葬,喪葬儀式從簡,廢除舊習俗,只開追悼會表達哀思。但農村仍習慣土葬,傳統的習俗還被一些人所沿襲。隨著東區建立,成為主城區的組成部分,喪葬習俗全部以火葬為主,同時一些新興的喪葬方式,如樹葬、海葬等也開始被區內居民接受。

旅遊景點

長江水庫遊覽區
長江水庫遊覽區長江水庫遊覽區
長江水庫遊覽區距離中山城區中心石岐東南九公里,是建設在著名抗日游擊根據地五桂山區北面的以水庫為中心的遊覽區。水庫於1963年基本建成,包括裡面相連的6條大水坑,7處山樑山埔和一道攔庫大壩,集水面積36平方公里,庫容達5000萬立萬米。水庫大壩頂面寬6米多,長330米。;水最深處三十多米,游魚可數。在湖內周邊坡嶺之間有企人石(望夫歸)、寶鴨塘(寶鴨騰空)、長龍坑小瀑布(飛流千尺)、暗龍坑石廊(深澗怪石展覽)等景點。
紫馬嶺公園
紫馬嶺公園位於中山市中山四路南側,占地88.5公頃,1992年7月破土興建,1993年10月1日落成開放,是一個大型城市公園。紫馬嶺是“香山八景”之一的“天池芰荷”故址。紫馬嶺公園共四個入口,北門連線市區的主幹道,是主入口,園內共有20多個景點和一個大型鳥區(“嚶鳴谷”就在其內);進入北門,有“紫馬奔騰”園雕、70米長的噴水池和不鏽鋼荷花球等景物。
紫馬嶺公園紫馬嶺公園

歷史名人

梁杞陳天覺:宋朝進士、賢官
楊子毅:原中山縣縣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大代表
歐汝鈞:抗日戰爭時期戰將、廣東省稅局德慶分局局長
林中翹中山市榮譽市民、中國政協會議廣東省中山市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企業家
陳灼聯:海外知名華人
此處所列為部分,查看詳情,請查閱參考資料

領導班子

姓名
職務
譚振東
黨工委書記
梁鍾華
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
蕭達輝
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
黃澤培
黨工委副書記
藍海斌
黨工委副書記、社工委主任
黃學禮
黨工委委員兼統戰委員
黃衛軍
黨工委委員兼綜治維穩辦主任
簡建斌
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
梁贊全
黨工委委員、公安分局局長
黃景輝
辦事處副主任
陳遠旋
辦事處副主任
周燕君
辦事處副主任
註:以上人員資料更新於2015年8月,資料來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