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川鎮

杭川鎮

福建南平光澤縣杭川鎮位於縣境東南部,鎮治所在地原在217路中段,1994年3月搬遷至鎮嶺路9號。鎮境位於東經117°19',北緯27°33'之處,接壤四方為鸞鳳鄉所環抱,因杭溪(西溪)而得名,總面積13平方公里。 杭川鎮地處城區,經濟以工商業為主。全鎮現有鎮屬企業21家,主要工業產品有繼電器、汽車配件、工藝箱包、膠合板、花崗岩板材、洗潔巾、蚊香等,其中工藝箱包、蚊香等產品出口到歐美和非洲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南平光澤縣
  • 電話區號:0599
  • 郵政區碼:353000
  • 地理位置:東經117°19',北緯27°33'
  • 人口:36938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交通概況,經濟發展,城市管理,人文歷史,

歷史沿革

光澤縣自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建縣以來,縣治所在地一直設在杭川鎮。該鎮境域在都圖制時期屬一都,一都不屬里,亦因縣治直轄,故又稱“在都”。1933年是光澤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民國29年(1940)杭川設鎮公所,為杭川鎮之始,屬崇仁區(一區);民國35年屬縣直轄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杭川鎮屬崇仁區;1951年2月撤鎮設杭東、杭中、杭西3個街人民政府,屬城關區;1953年7月,3街並為鎮,仍屬城關區;1958年10月成立杭川人民公社,鎮改為大隊,屬公社;1961年8月,杭川公社改為工委,杭川大隊(原鎮)改為小公社,屬杭川工委;1963年6月撤工委恢復區,屬城關區;1964年5月撤區改為公社,杭川小公社改為生產大隊,屬城關公社;1968年7月成立杭川鎮革委會,仍屬城關公社;1972年2月,杭川鎮始上升為縣轄鎮級政府,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1980年11月增設鎮嶺居民委員會。至2005年,全鎮有杭西、杭中、杭東、坪山、鎮嶺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農林場,26個居民小組,2個村民小組,共有居民11994戶,總人口36938人。
南平市光澤縣杭川鎮地圖

自然資源

鎮境地貌屬北、西兩溪匯集形成的河谷盆地,平均海拔240米。氣候溫暖,年均17.6 ℃,最高39.7℃,最低-9.5℃。年均降水量1870毫米。
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北、西兩溪匯合於該鎮,西溪已建起日供萬噸自來水廠,滿足縣城生活、工業用水需要。在坪山地段有水質很好的礦泉水,已開發為“聖農山泉”礦泉水。鎮農場樓下自然村蘊藏有品位較高的“光澤紅”花崗岩、大理石,還有鐵、鉛、鋅等礦藏資源。

基礎設施

全鎮範圍內現有中國小校6所,其中鎮屬完全國小1所,文化生活豐富,轄區內有體育場、圖書館、電影院、公園、游泳館、舞廳、卡拉OK廳等文化娛樂設施,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已普及全鎮居民家中。

交通概況

杭川鎮屬城區,交通十分便利。鷹廈鐵路途經鎮區,設光澤火車站。316路國道橫貫境內,沿316國道下可至邵武、順昌、南平、福州及省內各地,上可至江西資溪等地,通往建陽的陽杉公路及通往江西黎川的公路均為省道二級公路。如今,正在進行道路硬化改造的城關至山頭第二條出省公路可從鎮境內直通江西貴溪等地。此外,還有縣道城(關)司(前)公路和止(馬)李(坊)公路以及網路密布的鄉村公路。從杭川鎮出發,乘汽車直接通往省城、鄰縣及縣內各鄉鎮,乘火車可直接通往福州、廈門、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

經濟發展

至2006年底,全鎮企業總產值完成 15328 萬元,比2005年增長8 %,其中工業產值 7383萬元,比2005年增長8.1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2萬元,比2005年增長7.6%;財政收入完成 320 萬元,比2005年增長7.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800元。2006年被省委、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省民政廳授予“民政工作先進單位”。
杭川鎮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迅速,2001年以來獲得省級表彰的有民政、綜治工作2次,獲得市級表彰的精神文明、民政、黨建工作3次,縣級創業競賽、黨建、人大,安全生產等表彰10餘次。

城市管理

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從源頭上參與小區建設管理。為城市建設項目做好前期工作,完成橫四線新建工程一期征地45.93畝,安置寺前街、上鎮嶺火災受災戶25戶,安置面積1825平方米。參與光澤縣國家級生態縣、省級文明縣和省級園林縣創建工作,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全年共完成拆違面積4.56萬平方米;禁養區生豬養殖退養7戶,淘汰報廢黃標車10輛、轄區內非法采砂點全部拆除。理順各方關係,建立由居民委員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組成的“三位一體”聯合管理體制,及時溝通情況,對小區內亂搭亂建、亂種亂養、亂停亂放及故意拖欠物業服務費等問題進行整治,小區亂象得到初步遏制。

人文歷史

由於杭川鎮是縣治所在地,教育文化發達,歷代名人輩出。出於該鎮名人,古代北宋時期有李巽,是全縣第一個進士;宋元時期有著名理學家“李氏七賢”(李鐸、李誥、李深、李郁、李呂、李方子、李應光);元代有著名布衣詩人黃鎮成;明代有大理寺右少卿、三任御史巡按的陳泰;清代有道光九年(1829)應聘主纂《福建通志》的大學問家高澍然,有鹹豐時期纂著《北繳彙編》後被鹹豐皇帝賜名《朔方備乘》的著名中俄邊界專家、進士何秋濤。鎮內人才不斷湧現,僅被聘任為大學副教授、高級工程師職稱的有8人,獲得大學博士學位有9人,在任或曾擔任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2人,其中名人有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中共漳州市委副書記楊根生等。此外,全鎮還有1500餘名旅居在國外的僑胞,他們大部分在世界各大城市從事科技、科研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