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教育

"本土化教育"政策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推行、並由陳水扁繼承的帶有明顯“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民進黨上台後,利用手中的權力開始了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土化教育
  • 性質:教育
  • 屬性:本土化
  • 時間:2001年
台灣當局積極推行“鄉土教學”,從(2001年8月)第一個學年開始,在國小一至六年級專設“鄉土語言”課,隨後也將在中學跟進推行“鄉土教學”。這實際上是基於從“台灣主體意識”異化出的“台獨意識”,進行“去中國化”的歷史、文化教育。
“鄉土教學”
“鄉土化教育”是“本土化教育”的一個例子,也是台灣當局所謂“本土化教育”的一環,即用台灣的地方方言(即“閩南話”)講學,對台灣中小學生進行台灣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社區等各個方面內容的教育。這一教學在國小階段側重語言掌握,主要是將方言學習融入各科教學中;在中學階段則偏重台灣歷史文化教育,以新編的《認識台灣》作為教學範本。
“鄉土教學”在台灣推行伊始,便引發極大爭議。尤其是《認識台灣》一書,因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刻意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關聯,在出籠時就廣受島內各界批抨。但台灣當局執意推行這一套所謂的“本土化教育”,不僅強行規定國小要用方言教學,而且把在中學推行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也列入國小教材。
另外,在高等學校教育方面,各高校設立所謂台灣文學系,將中國文學系歸為外國文學系。如真理大學設立了台灣文學系,成功大學設立了台灣文學研究所。
《認識台灣》列為教材
幾年前,台灣出版了一本名為《認識台灣》的新書,當時該書因“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刻意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關聯”而受到島內各界的廣泛批評。更為嚴重的是,台灣當局執意推行的"本土化教育",在中學階段偏重台灣歷史文化教育,以《認識台灣》作為教學範本。海內外均有學者認為,如今台灣的中學生本來就對大陸的認識極為有限,如此推動所謂"鄉土教育"的結果,就更會導致下一代對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疏離。
台灣島內的有識之士指出,台灣當局強化“鄉土教學”的舉措與其“台獨”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鄉土教學” 體現的是意識形態鬥爭和所謂的“去中國化”、“台獨” 觀。所以,鄉土化教學的推動其實反映了陳水扁“台獨”之心未死。只是由明轉暗,採取從草根做起的方法。
推行鄉土化教學就是要強化台灣學子的所謂“台灣意識”,企圖把他們同中國文化分離開來,以便培養新一代的“台獨份子”。陳水扁推動這樣的政策只會讓人增加對他“台獨”傾向的擔心,抵消他向大陸發出的“善意”,不利兩岸關係,也不利台灣未來的發展。這是一個逆潮流而動的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