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之病

“未病之病”一詞,見於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及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等古典醫籍中。

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一·診候》:“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楊上善《太素·卷二十五傷寒·五臟熱病》:“次言熱病色候也。五臟部中赤色見者,即五臟熱病之徵,熱病已有,未成未發,斯乃名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
靈樞·官能》:“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求其萌芽。”楊上善《太素·卷十九·知官能》:“邪氣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
孫思邈提出的“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是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其中治“未病之病”者,乃“上醫”之能事。
楊上善則是解釋《內經》中上工“治未病”之術語,“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未成未發的萌芽階段,即疾病尚未顯露症狀的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