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水涵空

更漏子·水涵空

這首詞寫作者自己在江南一段快樂浪漫的生活,雖然是回憶,卻寫得栩栩如生,歷歷如繪,一位春衫舞風、春風得意的"年少",立馬在橫斜水面的橋頭,英姿颯爽,風流自賞,引起滿樓的"紅袖"為之傾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更漏子·水涵空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東坡樂府
  • 文學體裁:更漏子
  • 作者:蘇軾
更漏子·水涵空-原文,更漏子·水涵空-詞牌釋義,題考,作法,題考,馬令《南唐書》,陸游《南唐書》,馬令﹑陸游兩書﹐互有短長,馬令《南唐書·後主書》,作法,詞牌由來,詞牌格式,示例,變格,更漏子·水涵空-作者簡介,個人資料,經歷,更漏子·水涵空-賞析,送別詞,上片,下片,

更漏子·水涵空-原文

更漏子(送孫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

更漏子·水涵空-詞牌釋義

題考

題考〕 唐人稱夜間為更漏,杜甫【江邊新樂詩】:『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濃。』許渾【韶州驛樓】詩:『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此調創於晚唐,而溫飛卿最擅其詞。【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於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詞尤佳。其詞云:「玉爐香,紅蠟淚,....」』本條飛卿傳者有兩首,而所詠又俱本意,調名創作,或即為溫飛卿本人耳。毛氏【填詞名解】亦云:『唐溫庭筠做﹝秋思詞﹞,中詠更漏,後以名詞。』

作法

〔作法〕 本調為四十六字。起為三字對句,而平仄互異。第三句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換平韻,亦為三字對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雖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後半起句即用韻,第二句不用對偶,「霧」「透」二字均可平。按後闋起句用韻,獨此作為然,宋人詞,恆與前半起首相同,不復用韻。第三句以下,均與前同。
柳絲長,
●○○ (句)
春雨細,
○●▲ (仄韻
花外漏聲迢遞。
⊙●⊙○⊙▲ (協仄韻
驚塞雁,
○●● (句)
起城烏,
●○△ (換平韻)
畫屏金鷓鴣。
●○○●△ (協平韻)
香霧薄,
○⊙▲ (三換仄韻
透重幕,
⊙○▲ (協三仄韻
惆悵謝家池閣。
⊙●⊙○⊙▲ (協三仄韻
紅燭背,
○●● (句)
繡簾垂,
●○△ (四換平韻)
夢君君不知。
●○⊙●△ (協四平韻)
一、詞牌釋義 浣溪沙huàn xī shā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書籍介紹 載五代時南唐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有三部﹕宋胡恢撰﹐已佚﹔宋馬令撰﹔宋陸游撰。馬﹑陸二書都記載了南唐國自李代吳至李煜降宋間的興衰史。

馬令《南唐書》

三十卷﹐撰成於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該書仿效《三國志‧蜀書》之例﹐置先主(李)書﹑嗣主(李璟)書及後主(李煜)書﹐共五卷。人物列傳十七類二十二卷。滅國傳兩卷﹐略載南唐所滅之楚﹑閩二國及殷(王延政)政權事。譜一卷﹐其中建國譜敘地理﹐記南唐三十五州得失的情況﹐所記僅有軍﹑州而無縣﹔世裔譜考溯李之祖源。該書仿效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筆法﹐卷首文末多有序﹑論﹐以“嗚呼”發端﹐各予褒貶。明嘉靖二十年(1541)姚咨抄本和嘉靖二十九年顧汝達刻本為現存最早的本子。

陸游《南唐書》

十八卷﹐內本紀三卷﹔人物列傳十四卷﹔浮屠﹑契丹﹑高麗列傳總一卷﹐分述南唐佛教盛行始末以及南唐與契丹﹑高麗往來諸事。該書敘述簡賅有法﹐極為後人推崇﹐刊印﹑校注者甚多。元天曆初﹐戚光為之音釋(一卷)﹐程塾等校刊﹐趙世炎作序。清道光二年(1822)有綠簽山房刻本﹐附嘉慶時湯運泰《南唐書注》十八卷﹑《唐年世總釋》一卷和《州軍總音釋》一卷。1915年有劉氏嘉業堂刻本﹐附康熙時周在浚南唐書注》十八卷及劉承乾《南唐書補註》十八卷。現存最早本為明嘉靖四十三年錢穀抄本。

馬令﹑陸游兩書﹐互有短長

馬令是宜興人﹐其祖馬元康世家金陵(今江蘇南京)﹐諳熟南唐舊事﹐曾廣泛收集舊史遺文﹑遺老傳說見聞及詩話小說等材料而未及撰著。馬令纘先志而著《南唐書》﹐史料來源豐富﹐敘述較為詳備。陸游是宋著名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參加國史﹑實錄的編撰﹐官至寶章閣待制。他認為馬令之書未盡善﹐乃採擇諸書﹐刪繁補遺﹐重加編撰。其卷數﹑人物雖不及馬令書之多﹐但史料多經考證﹐敘次簡潔﹐實為南唐史之佳作。此外﹐後人多有合刻馬令﹑陸游兩書者。明代李清則以陸游之書為主﹐補以馬令之書及諸野史﹐並詳徵博引﹐為之考訂﹐撰成《南唐書合訂》二十五卷本。該書乾隆中收入《四庫全書》﹐後因李清《諸史同異錄》有觸犯清廷的字句而同被撤毀﹐其提要亦從《四庫全書總目》中刪除。此後﹐除民間有抄本流傳外﹐還有四庫傳抄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馬令《南唐書·後主書》

嗚呼,春秋之時,君薨,明年正月公即位,自桓公始,宣成而下,未嘗革也。昭公薨於乾侯,定公於明年夏六月戊辰即位者,其故何哉?蓋非常之變,起於不可測;非常之禮,行於不得已。古之人觀會通以應世,則處非常之變,用非常之禮者,皆禮經之所不得而考也,義起於情而已矣。且諸侯薨於路寢,而昭公客死於乾侯者,非常之變,起於不測也。嗣君釋冕反喪,而定公即位於明年六月者,非常之禮行於不得已也。元宗殂於豫章,後主留守建康,必待喪還,既殯而後即位,其偶合於定昭之事乎。且聖人制禮,立天下之大經,為天下之大防也。情偽之變無窮,而禮之所載有常,以有常之禮,御無窮之變,則亦隨其宣而已矣。故禮不盡而義有餘,則禮以義起;義不足而禮有餘,則義以禮達。君子遭變亂而無曠於禮者,在審其義爾。夫喪,禮之大典,禮經載之詳矣,而曾子之所問者,禮經有所不及也。變禮之不測,曾子問載之詳矣,而國君薨於外,世子立於內者,曾子問有所不及也,非趨時而合義,其孰能與於此哉!德雖不競,孰非天亡,日月俱照,爝火銷光,作《後主書》。
後主名煜,字重光,初名從嘉,元宗第六子也。少而聰慧,善屬文,工書畫。初封安定郡王。淮上兵起,為神武軍都虞候、沿淮巡撫使,累遷諸衛大將軍、諸道副元帥,封鄭王。太子冀卒,四兄皆早亡,以次為嗣,改封吳王,拜尚書令,知政事。建隆二年,元宗南遷,立煜為太子,監國。六月,元宗殂於豫章。七月,喪還金陵,太子即位。尊母锺氏為太后,太后父名太章,故改號聖尊后。妃周氏為國後。封弟從善為韓王,南都留守;從益鄧王,從謙宜春王,從度昭平郡公,從信文陽郡公。以右僕射嚴續為司空,依前平章事。大赦境內,文武進位有差。罷諸路屯田使,委所屬令佐,與常賦俱征。(原注:初,南唐屯田,置使專掌,至此罷其使,而屯田佃民,絕公吏之撓。)八月,鄂州王崇文卒,以南郊巡檢使黃延謙為武清軍節度使留後。冬十月,以南都留守韓王從善為司徒,兼侍中、諸道兵馬副元帥,以鄧王從益為司空、南都留守。下令諸司,無職事官,四品以下至九品,日二員待制於內殿。泉州劉從效遣其子紹基來貢。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詞牌由來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有雜言、齊言二體。唐、五代人詞中,見於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於《花間》、《尊前》兩集,多為齊言,亦有雜言。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為《浣溪沙》(或《減字浣溪沙》)。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詞牌格式

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段三句兩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後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示例

浣溪沙
宿醉離愁慢髻鬟(韻)
可仄平平可仄韻
六銖衣薄惹輕寒(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慵紅悶翠掩青鸞(韻)
平平可仄仄平韻
羅襪況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琅玕(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骨香腰細更沈檀(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變格

紅日已高三丈透, 金爐次第添香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
中仄仄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中中平仄仄。
佳人舞點金釵溜, 酒惡時拈花蕊嗅, 別殿遙聞簫鼓奏。
中平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仄。

更漏子·水涵空-作者簡介

個人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經歷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更漏子·水涵空-賞析

送別詞

此為送別詞,為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孫洙(字巨源)時所作。仕途上,作者與孫洙均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有著共同的政治遭遇。為了從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解脫出來,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孫洙即將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誥,這自然會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動。詞中,作者將仕途中的無窮憂患情思與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達了極為複雜的心緒。

上片

上片用西漢二疏(疏廣、疏受)故事讚頌孫洙。二疏叔侄皆東海(海州)人。廣為太子太傅,受為少傅,官居要職而同時請退歸鄉里,得到世人景仰。孫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鄉里”。對海州來說,孫洙和二疏一樣都是值得紀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三句說海州碧水連天,青山映簾,江山神秀所鐘,古往今來出現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後有孫洙,都為此水色山光增添異彩。“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三句以二疏事說孫洙。二疏請歸,宣帝賜黃金二十斤,太子贈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舉行盛大歡送會。(《漢書。疏廣傳》)“新”與“舊”二字,將二疏與孫洙聯繫一起。點明詞中說的卻是眼前人。孫洙海州一任,白髮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義所致。

下片

下片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博物志》載: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齎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問之不答。遣歸,問嚴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這是傳說中的故事,作者藉以說孫洙,謂其即將浮海通天河,晉京任職。“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海”與“山”照應上片之“水”與“山”,將乘槎浮海故事與海州及孫洙聯繫一起。作者的想像中,當時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從這裡出發的。但是,自古以來,客槎有來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準時來到海上,人(孫洙)則未有歸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說應召晉京,一方面以歸期無定抒寫不忍相別之情。其中“有信”、“不歸”,就把著眼點集中眼前人(孫洙)身上,突出送別。
此詞妙用典故,先以兩漢二疏故事讚頌孫洙,又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既表達了對友人的讚美之情,又抒發了作者自身的複雜心緒和深沉感慨,可謂形散而神不散,渾化天跡,大開大合,結構縝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