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袖(漢語辭彙)

紅袖(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袖是漢語辭彙,拼音hóng xiù,是指古代女子襦裙長袖,後來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詞。出自南朝 齊 王儉 《白紵辭》之二:“情發金石媚笙簧,羅袿徐轉紅袖揚。”唐杜牧 《書情》詩:“摘蓮紅袖濕,窺淥翠蛾頻。”後蜀 歐陽炯南鄉子》詞:“紅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風相對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袖
  • 拼音:hóng xiù
  • 釋義:古代女子襦裙長袖
  • 詞義:女子,女人,侍女;侍讀的女子
出處與詳解,基本含義,相關古詩,

出處與詳解

1.女子的紅色衣袖。
①南朝 齊 王儉 《白紵辭》之二:“情發金石媚笙簧,羅袿徐轉紅袖揚。”
②唐杜牧 《書情》詩:“摘蓮紅袖濕,窺淥翠蛾頻。”
③後蜀 歐陽炯南鄉子》詞:“紅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風相對語。”
④唐 盧綸 《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2.指美女。
①唐 元稹 《遭風》詩:“喚上驛亭還酩酊,兩行紅袖拂尊罍。”
②元 關漢卿 《金線池》楔子:“華省芳筵不待終,忙攜紅袖去匆匆。”
③清 孫枝蔚 《記夢》詩:“頭上黃金雙得勝,眼前紅袖百慇懃。”
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 上海 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

基本含義

意象
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象,並且無可否認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種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約並不了解當年是怎么“添香”的。我們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點線香。那種裝在紙筒里、像掛麵似的細細香棒,插一枝在香爐中,點燃香頭,就有香菸從香棒上裊裊升起。但是,“添香”絕非拿一枝線香往香爐里插那么簡單。
古畫中的紅袖形象古畫中的紅袖形象
實際上,如果觀察古代繪畫中表現的香爐,基本上看不到爐中插線香的情況。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畫家作品《千秋絕艷》中,體現了“鶯鶯燒夜香”的著名情節。畫面上,崔鶯鶯立在一座高香幾前,几上放著焚香必備的“爐瓶三事”中的兩件——插有香匙與香箸的香瓶,以及一隻小香爐。只是香爐中,崔鶯鶯的手中,都不見線香的影子。這裡是在表現她右手捧著香盒,左手剛剛從香盒裡拿出一顆小小的香丸,將要放入香爐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場景,就這樣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不過,“添香”遠遠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爐中這么簡單。
“焚香”,並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要讓香丸、香餅發香,需藉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因此,香爐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為此,人們發明出複雜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式是:把特製的小塊炭墼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後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不至於因缺氧而熄滅。在香灰上放上瓷、雲母、金錢、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餅,是放在這隔火板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緩緩將香芬發揮出來。古人在談到銷香之法時,總是用“焚”、“燒”、“炷”諸字,但實際上並非把香直接點燃燒掉,而是將香置於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氣。
很顯然,焚香的過程相當煩瑣。然而,這還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還需要不停地加以觀察,否則,“香菸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不過,炭墼或香餅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斷其形勢呢?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於是,唐人詩詞中除了“添香”之外,還喜歡描寫女性“試香”的情景,描寫女人如何“手試火氣緊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寫一位女性:“幾度試香縴手暖,一回嘗酒絳唇光。”添香也罷,試香也罷,在男性文人的筆下,焚香似乎永遠和無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聯繫在一起。立在香爐前的女性,不論宮詞中的失意妃嬪,還是《花間集》中的藝伎,都從來不用為生計操心,她們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個男人,或者滿懷幽怨地思念他,為他的負心而痛苦。

相關古詩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
此語出自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天真閣集》附《長真閣集》卷三之《壽簡齋先生》詩,“紅袖添香夜讀書”大約便由此衍化而來,但《清詩別裁》中卻沒有席佩蘭,席佩蘭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韻芬、道華、浣雲,因性喜畫蘭自號佩蘭,清昭文(今常熟)人。
新樓作伴 黎陽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黃花正當行。醉倚新樓邀明月,夢中紅顏舞霓裳。
紅袖添香夜讀書,卿正欣喜吾欲狂。攜手相看徘徊處,知音鴛侶共徜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