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孫巨源水涵空

《更漏子·送孫巨源水涵空》,蘇軾所作。此為送別詞,為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別孫洙(字巨源)時所作。更漏子〔題考〕 唐人稱夜間為更漏。此調創於晚唐,而溫飛卿最擅其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更漏子·送孫巨源水涵空
  • 作者:蘇軾
  • 時代:北宋
  • 體裁:詞
原文,詞牌,作法,賞析,上片,下片,作者簡介,

原文

更漏子·送孫巨源
蘇軾
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
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

詞牌

〔題考〕 唐人稱夜間為“更漏”,杜甫【江邊新樂詩】:『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濃。』許渾【韶州驛樓】詩:『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於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詞尤佳。其詞云:「玉爐香,紅蠟淚,....」』本條飛卿傳者有兩首,而所詠又俱本意,調名創作,或即為溫飛卿本人耳。毛氏【填詞名解】亦云:『唐溫庭筠做﹝秋思詞﹞,中詠更漏,後以名詞。』

作法

本調為四十六字。起為三字對句,而平仄互異。第三句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換平韻,亦為三字對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雖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後半起句即用韻,第二句不用對偶,「霧」「透」二字均可平。按後闋起句用韻,獨此作為然,宋人詞,恆與前半起首相同,不復用韻。第三句以下,均與前同。
●○○ (句)
○●▲ (仄韻
⊙●⊙○⊙▲ (協仄韻
○●● (句)
●○△ (換平韻)
●○○●△ (協平韻)
○⊙▲ (三換仄韻
⊙○▲ (協三仄韻
⊙●⊙○⊙▲ (協三仄韻
○●● (句)
●○△ (四換平韻)
●○⊙●△ (協四平韻)

賞析

仕途上,作者與孫洙均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有著共同的政治遭遇。為了從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解脫出來,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孫洙即將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誥,這自然會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動。詞中,作者將仕途中的無窮憂患情思與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達了極為複雜的心緒。

上片

上片用西漢二疏(疏廣疏受)故事讚頌孫洙。二疏叔侄皆東海(海州)人。廣為太子太傅,受為少傅,官居要職而同時請退歸鄉里,得到世人景仰。孫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鄉里”。對海州來說,孫洙和二疏一樣都是值得紀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三句說海州碧水連天,青山映簾,江山神秀所鐘,古往今來出現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後有孫洙,都為此水色山光增添異彩。“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三句以二疏事說孫洙。二疏請歸,宣帝賜黃金二十斤,太子贈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舉行盛大歡送會。(《漢書。疏廣傳》)“新”與“舊”二字,將二疏與孫洙聯繫一起。點明詞中說的卻是眼前人。孫洙海州一任,白髮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義所致。

下片

下片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博物志》載: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齎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問之不答。遣歸,問嚴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這是傳說中的故事,作者藉以說孫洙,謂其即將浮海通天河,晉京任職。“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海”與“山”照應上片之“水”與“山”,將乘槎浮海故事與海州及孫洙聯繫一起。作者的想像中,當時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從這裡出發的。但是,自古以來,客槎有來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準時來到海上,人(孫洙)則未有歸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說應召晉京,一方面以歸期無定抒寫不忍相別之情。其中“有信”、“不歸”,就把著眼點集中眼前人(孫洙)身上,突出送別。
此詞妙用典故,先以兩漢二疏故事讚頌孫洙,又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既表達了對友人的讚美之情,又抒發了作者自身的複雜心緒和深沉感慨,可謂形散而神不散,渾化天跡,大開大合,結構縝密。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