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樓

春秋樓

春秋樓有四處,分別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鄧州市、社旗縣,山西省運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春秋樓
  • 地理位置:河南省 山西省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許昌市,簡介,修建歷史,建築構造,現況保護,鄧州市,社旗縣,運城市,

許昌市

簡介

許昌春秋樓位於河南省許昌市文廟前街,面朝春秋廣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遠古的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的靈井文化遺址、石固文化遺址;夏代的鈞台和禹王鎖蛟井;三國時期遺址、遺蹟;唐宋時期的鈞官窯遺址和古建築;明、清的塔寺宗廟等。縱觀許昌歷史文化,在國際國內最有影響的當推三國文化

修建歷史

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漢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許昌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許昌,虎視天下,運籌帷幄,圖謀霸業。大興屯田,廣納人才,下令求賢,倡導文學。數年間,猛將如雲,文臣如雨,糧秣豐富,倉廩皆滿,許昌成為他們抗衡蜀、吳和最後統一中國北方的大本營。公元220年,曹丕在這裡登基創建魏國,改許縣為許昌,為五都之一。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三國歷史積澱了獨具特色的三國文化。加之歷代為紀念三國名人、名事而興建的名勝古蹟,使許昌的三國文化內涵更加厚實和寬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三國名勝古蹟500多處,許昌就占有80多處,這些名勝古蹟分布廣、真跡多、品位高。
春秋樓是許昌市著名歷史景點春秋樓是許昌市著名歷史景點
許昌三國文化遺產是許昌人民乃至全國、全世界人民的珍貴財富,許昌市委、政府對於保護和開發利用三國文化資源十分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實三國文物古蹟;二是進行全民性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三是修復三國名勝古蹟,先後投資數千萬元,興建了許昌博物館,修復了灞陵橋關帝廟及春秋樓文物景區,華佗墓園正在修復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復也已列入九五規劃。許昌已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文物古蹟游中的三國戰略線,歡迎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
春秋樓又名大節亭,曾以關公宅,關王廟武安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帝廟稱之。位於許昌市中心文廟前街中段,為明清風格建築群。
《三國志·蜀書》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相傳關羽下邳兵敗後,為保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歸附曹營入許。曹賜羽宅第一處。羽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傳為美談,後人為昭彰關羽忠義,建廟以祀之,廟內興建一樓,名曰"春秋樓",俗稱"秉燭達旦處",是許昌十景之一。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春秋樓賦詩一首:“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川。”
春秋樓創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間,曾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建築規模逐步完善。據記載,原來的外院有山門、鐘鼓樓、春秋樓、中殿、後殿;內院有關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問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築,占地面積約二十餘畝。後毀於戰爭兵火,只殘留春秋樓一座。
1995年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修復,修復規模為歷代修建之最,投資1500萬元,保持"兩院英風"的格局,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門,春秋樓,關聖殿,刀印樓;內院為園林建築風格,有甘糜二後宮,問安亭,水榭,掛印封金堂.還有文廟院的大成殿,戟門,東西廊等.新修建的關聖殿,面擴七間,進深三間,總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頂飾黃色玻璃瓦,漢白玉欄板,青石鋪地,殿內塑13米高關羽座像及關平,周倉王甫,廖化塑像,實為全國關廟所少有。

建築構造

春秋樓是關帝廟的主體建築,磚木結構,重檐歇山式,高達30餘米,殿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面闊三間,周圍16根廊柱,樓上樓下均帶迴廊,青石柱礎上雕有花、鳥、蟲、魚和人物等圖案。建築結構嚴謹,造型大方,廓軒昂然,金碧輝煌。
春秋樓為該廟的最高建築。有彩塑關羽夜讀《春秋》的坐像,形象逼真。兩翼有刀樓和印樓,藏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漢壽亭侯印,東院分前宮、後宮,有二位皇嫂的塑像。院內並有花園、問安亭等。
春秋樓下有石碑兩通。一通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所立《關王辭曹操之圖》石碑,上為關羽辭曹操書原文,下為關羽辭曹圖,關羽勒馬橫刀,大義凜然,正向曹操揖別,圖案線條清晰流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另一通傳為唐畫聖吳道予所畫關公像,為劉宗周翻刻。關羽騎赤兔馬,提偃月刀,雙眸放光;長髯飄撒,氣宇軒昂,威嚴而不憎,剛毅而不呆,活生生一幅儒將雄風。關羽坐騎昂首仁立,四蹄如柱,環眼尖耳,大有一呼即奔之勢,真是威武雄壯。上述兩碑文筆俊逸,書法冠絕,刻技精湛。

現況保護

1995年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修復,修復規模為歷代修建之最,投資1500萬元,保持"兩院英風"的格局,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門,春秋樓,關聖殿,刀印樓;內院為園林建築風格,有甘糜二後宮,問安亭,水榭,掛印封金堂。還有文廟院的大成殿戟門,東西廊等.新修建的關聖殿,面擴七間,進深三間,總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頂飾黃色玻璃瓦,漢白玉欄板,青石鋪地,殿內塑13米高關羽座像及關平、周倉王甫廖化塑像,實為全國關廟所少有。

鄧州市

汲灘陝山會館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汲灘鎮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陝山會館”最講究。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鐘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

社旗縣

“賒店有個春秋樓,半截還在天裡頭。”當地人常用這句順口溜形容春秋樓之高。位於河南省社旗縣城內的山陝會館,是一座富麗堂皇、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尤其是它的木刻、石雕、刺繡、宮燈藝術,堪與北京的故宮相媲美。會館是由秦晉兩省在此居住的商賈大戶為接官迎仕、祭神求財籌資營造的。整個建築群139間房舍,布局嚴謹,結構得體,既有宮殿風格,又有廟宇特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樓
春秋樓為社旗山陝會館主院最後一進建築,其內供奉關羽夜讀《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據館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建春秋樓碑記》記載,其樓乃山陝商賈募資創立今會館時首建,是時為建此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首事諸君……各輸其誠,各展所長,或識優而審其向背;或獎善而勸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於楚,泛江河而來宛郡;或周知四方,尋訪名匠,集工錘之技於廟建。凡數閱寒暑,而百物備,五材具,然後輦山而石、、、劇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後的春秋樓巍峨壯觀,碑文形容其“第見洛洛鞏固,迥出霄漢,金碧輝煌,光映日星。試置身其上,憑照宇內,皆在遠眺曠覽中。而翹首南向,又若可俯視焉。巍巍乎極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雲也”。據口碑相傳,春秋樓始建於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層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塊交錯鋪砌,前面分設左、中、右三踏道,階周設雕花石欄板及蟠龍望柱。台基上建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頂,每層均設外懸之回廓供遊人登臨遠眺。樓之各部雕飾、彩繪均極華麗,堪稱巧奪天工,神州一絕。時有“賒店有座春秋樓,半截插到天裡頭”之謠。春秋樓前原建有拜殿,兩側為刀樓與印樓,並建有東、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懸鑒樓等建築,可謂是完整的三重進院落。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捻軍過此,賒旗鎮豪紳躲入春秋樓內頑抗,被捻軍焚燒。據傳,因其樓牆厚柱粗,用柴火無法燒著。後來有人提議:“要燒春秋樓,被子蘸桐油”。捻軍用此法才把此樓燒著。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陽府都能看到煙火。2005年,全縣各界籌資170餘萬元在春秋樓遺址上重建了關公讀春秋銅像。

運城市

位於解州關帝廟後院北部。與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等垂直排列,並以矮牆相隔,自成格局。總體設計襲“前朝後寢”的古制。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孔子編《春秋》逢麟絕筆,因此《春秋》又稱《麟經》,故春秋樓又名麟經閣。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寬七間,深六間,二層三滴水歇山式屋頂,總主30米,雄偉壯麗。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聯,可供憑依。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 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置關羽觀《春秋》側身像一軀,右手扶案,左手捧須,神態逼真。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三十六級,可供上下。樓身結構奇巧別致,上屋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外觀上給人以樓閣懸空之感。登樓元眺,鹽池白似銀湖,中條山翠若屏障。廟內古柏參天,藤蔓滿樹,名花異草,爭芳競艷,風來樓上鈴鐸齊鳴,極富廟堂之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