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劍

此展品為春秋晚期文物。通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此劍採用複合金屬工藝,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既堅韌又鋒利。劍身菱形暗紋中含有硫化銅,是該劍歷兩千餘年毫無鏽蝕的原因之一。劍上的鳥篆銘文為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越王勾踐劍
  • 出土地點: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20-前465年)文物。通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出土時間:1965年,出土地點: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
“吳王金戈越王劍”,是對東周時期最精美兵器的精確概括。吳越所鑄的青銅器中,最著名的當屬青銅劍,其質量之精湛,可以“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在當時已經是有口皆碑的利器,故得之者視為珍寶。《莊子·刻意篇》載:“夫有乾(吳)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甚至連使用也於心不忍,可見珍貴至極。考古發現的“吳戈越劍”實物以越劍為多,共20餘件,如: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江陵滕店出土的越王州勾劍;湖北秭歸香溪出土的越王州勾劍;湖南益陽赫山廟42號墓出土的越王州勾劍等,而越王勾踐劍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越王勾踐劍出土於1965年12月,劍出土時,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與鞘吻合較緊。劍身寒光閃閃,毫無鏽蝕,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身一面近格處有銘文兩行8字。劍上的8字銘文,是鑄後鏤刻而成。銘文為鳥篆體“越王鳩(勾)淺(踐)自乍(作)用劍”。經檢測,該劍的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砷諸元素,但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劍脊含銅量較多,韌性好,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高,硬度大,非常鋒利。脊部與刃部成分不同,是採用了複合金屬工藝的結果,即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這種複合金屬工藝,能使劍既堅韌又鋒利,達到剛柔結合的良好效果。在劍格、劍莖和劍身上所飾的菱形幾何黑色暗紋中檢測出了硫化銅。利用硫化銅防鏽,可謂當時一種先進的獨特工藝,是該劍保存至今已歷2000餘年而毫無鏽蝕的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