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出自中國戰國時期,其由八對大和許多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該青銅底座採用傳統的范鑄法製作,並非一次澆鑄完成,而是分段鑄造,然後焊接起來。該鼓座被有關專家稱道為把龍飾發揮到了一種極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
  • 類別:青銅器
  • 年代:戰國
  • 尺寸:高50cm、直徑80cm
基本信息,文物鑑賞,

基本信息

文物鑑賞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高50cm、直徑80cm,由八對大龍和許多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每條大龍的頭、身、尾部均攀附數條小龍,龍身上嵌著綠松石。八對大龍相互纏繞、龍上有龍,中間雜夾著數十條糾結穿繞的小龍,可謂龍頭別著龍身,龍身別著龍尾,龍尾別著龍頭。由於無數條小龍首尾糾纏,盤在一起,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變幻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圖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圖
據史料記載,“植而貫之,謂之建鼓”。建鼓,是以一柱貫通鼓腔,豎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為樂器附屬檔案,用於承插建鼓貫柱,穩定建鼓。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青銅器專家萬全文說,可能是鑄造者想像力太豐富,該鼓座把龍飾發揮到了一種極致。據他介紹,精美繁複的龍飾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較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共性。比如,出土編鐘上面的裝飾也有很多類似的龍飾。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商代後期,代表器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從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過,司母戊鼎雖然大,從工藝上講並不是很複雜。第二個青銅器發展的高峰期出現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該一時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該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從鑄造工藝來講,該器採用傳統的范鑄法製作,並非一次澆鑄完成,而是分段鑄造,然後焊接起來。該件鼓座上粗壯龍身繞來繞去,不像其它紋飾細小,分制之後焊接也有難度,最後成形非常不易。很多冶金專家在細緻研究過它後,都認為該器是春秋戰國時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許多國寶都有惟妙惟肖的複製品,但該件建鼓底座由於工藝複雜,鑄造工藝無法復原,沒有替代品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